从优秀到卓越-读书笔记
《从优秀到卓越》是公认的管理经典作品,入选了美国《福布斯》杂志评出的“20世纪20本最有影响力的商业畅销书”。这本书想解开这样一个管理之谜:有一些长期表现平庸、甚至是半死不活的公司,为什么会变成伟大的公司?柯林斯团队耗时5年,通过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找到了出人意料的答案。
独特的研究方法
柯林斯团队所运用的独特研究方法是什么?一般商业类畅销书的写作思路是,找一些已经成功的明星公司,研究它们的发家史,从中总结出一些共同特征,比如贴近客户、自主创新、价值驱动,然后宣布这些共同特征就是这些明星公司成功的原因,我们只要学习这些特征,就可以复制它们的成功了。问题是,这样的研究思路真的严谨吗?很多不成功的公司也可能做到了贴近客户、自主创新,最终却失败了,你该怎么解释呢?
问题就出在,这种研究方法没有对照组。医学上想要验证一种药物有没有疗效,必须设置对照组。通常是把病人分为三组,一组服药,一组服安慰剂,一组什么都不吃。只有通过对比三组病人的反应,才能知道这个药是不是真有效。而柯林斯团队就借鉴了这种研究方法,引入了严格的对照组公司。
界定从平庸到伟大的标准
他们严格界定了什么是从平庸到伟大的标准。这些公司要有30年以上的历史,在前15年中,它必须要平庸,累积股票收益率要小于或等于市场平均水平;而在后15年中,它必须要伟大,累积股票收益率要达到市场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柯林斯说,之所以要把最短期限规定为15年,是因为这么长的周期才能排除偶然的运气成分,以及个别领导人的因素。15年的累积股票收益率要达到市场平均水平的3倍,这个要求非常高,像可口可乐、通用电气、英特尔、沃尔玛这些当年的明星公司,它们也才达到市场平均水平的2.5倍。而且,如果某个行业在这15年中恰好坐在了风口上,整个行业的收益率都大大高于市场平均水平,那么这个行业内的公司就不予考虑。
按照这种极为苛刻的标准,柯林斯团队对1965~1995年这30年间,上过美国《财富》500强的全部1435家企业进行了拉网式筛查,最终只找到了11家符合标准的公司,它们就是实现了从平庸到伟大的样板公司。需要说明的是,柯林斯团队在做这项研究的时候,很多高科技公司历史不够长,还没有显示出从优秀到卓越的特殊模式,所以,这项研究的样本里没有包括高科技公司。
挑选出两组对照公司
柯林斯团队精心挑选出两组对照公司。第一组是11家直接对照公司,这类公司和跨越之前的样板公司非常相似,处于相同行业,规模和业绩也差不多,但是却从来没有实现从平庸到伟大的跨越;第二组是6家未能保持卓越的公司,这类公司实现了短暂的跨越,却昙花一现,没能保持住优势,很快又跌回了平庸状态。样板公司和两组对照公司加起来,一共是28家公司。
柯林斯团队的任务,就是要找出究竟有哪些管理要素,是所有样板公司在跨越期间都具备的,同时两组对照公司都不具备。柯林斯确信,这些要素就是解开从平庸到伟大之谜的钥匙。为此,柯林斯团队搜集整理了这28家公司在过去50年中多达6000篇的公开报道,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这些公司的战略、文化、财务、人事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然后通过每周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来探究数据背后的意义。整个研究工作耗时5年,他们最终宣布,找到了几个实现跨越的关键要素,并得出一个激动人心的结论:从平庸到伟大的跨越,确实是有章可循的。
实现跨越的关键要素
柯林斯团队找到的关键要素到底是什么?具体分为三个方面:人员、战略和动力机制,分别对应三个关键词:第五级经理人、刺猬理念和飞轮效应。
人员要素
人员要素,对应的关键词是第五级经理人。柯林斯按能力大小将经理人分为五个等级,所谓第五级经理人,就是处于能力金字塔最顶端的领导者。他发现,所有样板公司在实现跨越时的关键职位上,都拥有第五级经理人,而对照公司就没有这样的领导者。柯林斯相信,有没有第五级经理人,是一个公司能不能实现跨越的最关键要素。而这第五级经理人可不是我们所说的叱咤风云的商界精英人士。他们低调内向,沉默寡言,很难说得上有什么个人魅力,长期不受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比如,金佰利公司的传奇 CEO 达尔文·史密斯。金佰利公司原本是一家传统造纸企业,主营业务是生产铜版纸。这个行业不景气,公司经营也不好,在实现跨越前的20年中,公司股票跌到市场平均水平的36%,到了破产的边缘。史密斯临危受命,出任 CEO。在这之前,他一直担任公司的内部律师,戴一副黑框眼镜,寡言少语,毫不出众。事实上,董事会之所以选他当 CEO,并不是相信他有能力将公司起死回生,而是认为他在处理破产流程时能更得心应手。更要命的是,他刚当上 CEO 两个月,就被查出患了癌症,医生断言他活不过一年。但他在 CEO 的位子上一坐就是20年,其间他不但克服了病魔的威胁,还创造了一个商界奇迹:金佰利公司从一家半死不活的三流企业,一举变成世界一流的纸质消费品企业。公司的拳头产品好奇纸尿裤、舒洁纸巾等成为全球知名品牌,公司的全部8个产品系列中,有6个超越了行业巨头宝洁公司。
史密斯本人极少在媒体上露面,在公众中默默无闻。每当有记者提问,史密斯都相当拘谨,完全不知道该怎样回应。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表现出了最坚定的领导意志:他卖掉公司所有的造纸厂,放弃传统的铜版纸业务,宣布全面进军纸质消费品行业,和行业巨头宝洁公司展开正面竞争。当时,华尔街的投资人都认为史密斯疯了,公司的股票惨遭降级。面对外界的质疑,史密斯毫不动摇,他坚信只有盯住世界级的竞争对手,才能实现自我超越。
在史密斯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双重人格特质:极度谦逊的为人和极度坚定的意志。极度谦逊的为人,意味着他不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自我膨胀,他所追求的是实现崇高的目标,而不是个人的财富和名气;极度坚定的意志,意味着他有极强的自我驱动力,有为了实现伟大目标而扫除一切障碍的决心和勇气。柯林斯说,第五级经理人都具备这种人格特质,这种人格特质造就了一种独特的归因模式:取得成功时把功劳归于别人或者运气,遇到挫折时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过来看对照组公司领导人,他们的普遍反应是,有功劳时都揽到自己头上,遇到挫折时都怪罪别人。
第五级经理人他们从不强调自己的个人权威。他们明白,要打造卓越的公司,必须先有卓越的管理团队;要有卓越的管理团队,就必须先找到合适的人才。那如何找人才呢?很多人认为,杰出的领导人肯定是先确定公司的战略目标和方向,然后再根据战略需要来招募人才,实际上,步骤是反过来的:先招募人才,再确定方向,也就是“先人后事”原则。然后再和这些人商量要怎么办。这是因为,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再有宏大的计划也无济于事;而一旦有了合适的人,就可以在前进中不断调整方向,最终找到成功的路径。
战略因素
公司战略层面的因素,对应的关键词叫刺猬理念。刺猬这个比喻,来自于一句古希腊谚语,大概意思是说,狐狸的招数再多,总有山穷水尽、无计可施的时候,而刺猬虽然就只会一招,但“一招鲜吃遍天”,没谁能奈何得了它。柯林斯发现,在公司战略层面,那些对照公司更像是狐狸,它们总想着同时去做很多事情,但由于缺乏一致性和耐性结果失败;而样板公司更像是刺猬,它们只知道一件大事,在这件事情上坚持不懈,结果成功实现了跨越。这“一件大事”,就是柯林斯说的刺猬理念,它必须从三个方面去深入思考。第一,我们最擅长干什么事;第二,我们对什么事最感兴趣;第三,怎样才能从这件事中获得最大回报。
比如,连锁药企沃尔格林公司。这个家族企业本来同时经营连锁药店和连锁餐馆,但经营状况一般。企业的第五级经理人小沃尔格林接手后,经过反复思考,终于想明白了一件事:经营餐馆不是企业的未来。并不是说餐饮业不好,而是他清晰认识到,在经营餐馆这件事上,公司并不具备优势,不能成为行业内最优秀的。但是,经营连锁药店,特别是便利连锁药店,公司有可能做到最好,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连锁药店,这件事情比做餐饮更能让他们激动、更有意义。也就是说,小沃尔格林找到了三环中的两环:他们最擅长和最感兴趣的事情,就是经营连锁便利药店。想清楚了这一点,他毫不犹豫地卖掉了全部500家餐馆,把这笔钱用来高速扩张连锁药店。怎样才能从这件事中获得最大回报?沃尔格林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指标上,就是单位顾客光顾收益,而传统连锁药店一般是看重单位药店获得的利润。其中区别在哪里呢?想要单位药店获得的利润最大,那门店就不能太密集,因为会相互分流,但沃尔格林反其道而行之,它的战略是密集开店,在城区每英里有9个药店,平均每隔几百米就有一家,来保证极高的便利性。这样,单店利润虽然不会太高,但只要不断提高单位顾客光顾收益,就可以实现既便利、又高利润。
这样,沃尔格林找到了自己的刺猬理念,它的药店连药店,街区连街区,城市连城市,沃尔格林本身也成长为了一只具有简单理念的大刺猬。从1975年到2000年,沃尔格林的累积股票收益率超过市场平均150倍。2018年6月,百年老店美国通用电气因为股票表现不佳,被踢出道琼斯工业指数,而取代通用电气进入指数的,是同为百年老店的沃尔格林。
动力机制
强大的动力机制对应的是飞轮效应。你想象一下,在你面前有一个巨型轮子,轮子的直径有30米,宽度有3米,重26吨。现在你的任务,就是让这个轮子飞速转动起来,越快越好。你使出浑身解数来推它,但轮子纹丝不动,你毫不气馁,继续朝同一个方向使劲推,终于轮子缓慢地转动了那么一点点。但是由于轮子本身太大,旁人几乎看不出什么变化来。你继续一点一点地推动,轮子非常缓慢地转完了一圈、两圈,速度没什么明显变化。但是,等轮子转动到100圈、200圈之后,你忽然发现,轮子积累的动量越来越大、转速越来越快,你甚至不需要再花很大力气,轮子凭借自身的惯性就飞速运转起来。这就是柯林斯所说的飞轮效应。在整个跨越过程中,你不可能找出某个见证奇迹的时刻,或者某个一抓就灵的手段,这就是成功跨越的根本原因,实现跨越靠的是朝一个方向持续不断地努力,一个行动接着一个行动,一圈又一圈,所有因素的合力最终让轮子飞转起来。
比如,亚马逊公司,它从1997年上市起,连续十多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直到2015年才开始稳定盈利;但在那之后,公司的市值开始高速增长,到2018年8月,亚马逊市值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苹果。亚马逊的成长轨迹,就是一个典型的飞轮效应——卖广告既轻松又来钱快,但亚马逊偏偏不去挣,而坚持去做那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比如坚持给客户最好的体验、培育第三方卖家、做云服务等等,这些事情在很长时间内不能带来现金收入,但是相互配合,可以形成一个既完整又宏大的业务逻辑。十多年来,亚马逊推动这个业务逻辑转了一圈又一圈,虽然外人看不见,但它一直在默默地积累动量,最终,巨轮开始加速,到后面越来越快、势不可挡。
与飞轮效应相对应的,是“厄运之轮”。对照组公司不愿意下苦力去推动轮子,总是喜欢通过搞事情、做声势浩大的动作来碰运气,看轮子能不能转起来,看到一个方案不起作用,马上换新方案,朝完全不同的方向去推轮子,不行再换,结果,所有的努力没能形成合力,连续的挫败耗干了员工的士气,这就是厄运之轮。管理者应该时刻警觉,你的企业到底是坐在飞轮之上,还是陷入了厄运之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