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变老的艺术-读书笔记
《优雅变老的艺术》是赫费教授在2018年出版的新作,讨论了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给当今世界带来的挑战。他力图消除“老龄化社会”和“老年”这两个概念给人带来的直觉上的负面印象,为老年人提出了一套“优雅变老的艺术”,帮助他们不仅在自己老年生活中过得安心惬意,还可以继续为社会做出重要的贡献;同时也提出一套社会道德原则,帮助老人实现优雅的变老。
所有生物都会变老,而只有人思考变老这件事;生活是一门艺术,包含变老的艺术,最终也包含死亡的艺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老年伦理的黄金法则;优雅变老的四个L诀窍:Laufen(运动),Lernen(学习),Lieben(爱),Lachen(笑)。
如何学会优雅变老
一提起“老年”两个字,人们通常的印象就是衰弱、迟缓、头脑不灵、病痛缠身这些让人感到不快的负面特征。“老龄化社会”这个词具有很强的误导性,它掩盖了如今老人“年轻化”的事实。真正重要的并不是一个人到没到某个被当作“老年”的岁数,而是他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如何。
作者提到了著名的大提琴家和指挥家卡萨尔斯,他说:年老是相对的,如果我们继续工作,而且总是能发现周围的美好,我们就会发现,年老并不一定就意味着衰老。卡萨尔斯本人在90多岁的时候曾经受邀去指挥一个格鲁吉亚的乐队,这个乐队的成员最年轻的100岁,最年长的已经123高龄了!
所以,不要害怕变老,其实我们可以优雅的变老。那如何让自己优雅变老呢?作者说,我们可以以个人伦理的视角,也就是回答“我应该如何生活”来回答这个问题。
作者首先强调,想要“优雅地变老”,靠与生俱来的“天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想要活下去的冲动,牢牢地镌刻在我们的基因里。我们都想长寿,却都不愿意衰老。面对自己逐渐老去的事实,我们很难不感到忧虑和恐惧,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去学习如何平和地面对自己的衰老过程。作者给老人们提供了四条建议,这四条建议在德语里都是以字母L开头的,它们是运动(Lauf)、学习(Lernen)、爱(Lieb)和笑(Lache)。这四个方面需要得到均衡的关注,当然对于不同的人,也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调整。
运动
适量的运动能够增加肌肉力量、提高呼吸系统的能力,减少关节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等老年病。运动还可以缓解烦恼、压力,带来放松和愉悦的感受。
学习
作者认为,要过一种优雅的老年生活,学习一些东西至关重要。这里说的学习,既包括从年轻时代延续下来的在某个专业上的学习,也包括退休之后的重新学习,可以是学习一样乐器、一种语言。每天读书学习,可以增加脑神经之间的关联,有效地对抗老年痴呆。学习也能缓解压力和改善情绪,特别是能够避免无聊和孤独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身体状况越来越依赖头脑和精神的状况,而不是相反,精神依赖身体。作者认为,人在青少年时期应该多在学习上进行精神投资,这样才能在晚年得到回报。
爱
作者这里指的是宽泛的“爱”,老人应该尝试建立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从伴侣、子女,到亲戚、朋友、合唱队、各种兴趣小组等等。作者还建议老人多参加一些志愿服务和民间的社会工作。这些共同的活动,既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又能培养友谊。对一个人来讲,他人的认可、需要和爱,是最能调整生活状态的东西,作用往往比药物好得多。
笑
保持乐观和笑容,会减缓衰老。作者提醒我们,笑不仅仅是一种天赋,也是可以学习的。作者说的“优雅地变老”其实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暴自弃地变老”,也就是刚刚开始感受到自己在衰老,原来的身体和精神力量在下降,原有的社会关系在消失。这个时候人通常都是很抓狂的,人在这个阶段可能会变得脾气暴躁,情绪低落。
第二个阶段,“明智地变老”。在这个阶段,老人接受了自己转变,逐渐练习四个L,具备了优雅变老的内在条件,可以比较心平气和地享受老年时光。这个时候,很多以前非常看重的事情,比如权力、名望、享乐,都在一个平静幸福的晚年面前失去了光彩。人们意识到,自己不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自己,所以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也更愿意在家人和朋友身上花时间。
第三个阶段,那就是“创造性地变老”,也就是让晚年的生命具有独特性,成为伏尔泰笔下真正的“收获之年”。这样的老人就是把生活过成像艺术品一样,让自己的生活具有独特的魅力,与工业化大生产制造出来的东西有截然不同的质感。
如何帮助老人优雅变老
我们转向社会伦理的角度,看看社会和他人应该做些什么,来帮助老人实现“优雅地变老”。
尊老敬老原则
赫费提出了生物学和社会正义这两方面的理由来支持尊老敬老这条道德原则。从生物学上讲,人类女性在生育期之后还有很长的预期寿命,这是有原因的,可以更好地确保后代的生存,比如抚养孙辈、传授生活经验等等。所以人类就演化出了尊老敬老的原则,并且遍布全世界的各个文明。
从社会正义上讲,尊老敬老应该是一项纳入法律的义务。因为人是非常脆弱的,人从出生到成长为可以独立生活的成年人,要十几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很多的关心和支持。是老人为孩子提供了成功长大的基本条件。那么即便是从最基本的公平互惠的角度看,年轻人也应该在老人老去之后,尊敬和赡养他们。换句话说,人类代与代之间的互惠,经常是滞后的,老人首先付出很多,才能在子女成年之后获得他们应得的回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作者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基本的伦理原则至关重要。这种同理心或者换位思考的原则,也被称为伦理学里的“黄金法则”。在尊老敬老的问题上,这条原则可以表述成:等你老了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现在就应该怎样对待老人。
作者提到了一个很触动人心的童话:儿子和儿媳妇把垂垂老矣的父亲赶出了家门,给了他一个木头碗让他去讨饭;结果他们四岁的孩子也拿了一个木头碗,跟自己的父母说,等我长大了,也让爸爸妈妈用这个碗吃饭。结果这对夫妻赶紧把老人接了回来。
总的来看,“尊老敬老”这四个字说起来很容易,但是要真的做到却非常困难,需要我们具有很强的平等意识,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和想象老人的实际需要,还要保持巨大的耐心。
如何平静的面对死亡
我们知道在“老年”这个词覆盖的人群里,也有一批处于生命最后阶段的“高龄老人”。从医学角度如何关心生命末期的老人,作者推荐了葛文德医生的著作《最好的告别》,赫费这里关心的更多是哲学的视角。我们都知道人终有一死。死亡可能是对所有人来讲最平等的事情了,在死亡面前所有人变得同样渺小,面对这种最终虚无的终局,人不免有眷恋、悲伤和痛苦。这个时候,老人就需要一种“应对死亡的艺术”,也就是用全面深入地思考死亡,来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作者提到了公元5到6世纪的罗马哲学家波埃修斯的名作《哲学的慰藉》。波埃修斯曾经是罗马的执政官和元老院成员,但是被人诬告,以叛国罪被处死。在等候死刑的过程中,他写下了这本《哲学的慰藉》。我们可以想象他刚被判处死刑时的愤怒和不平。但是他可以在哲学的帮助下与死亡博弈,让他与无常的命运,与随时可能来临的死亡和解。既然外在的命运无法改变,愤怒和痛苦没有帮助,那为什么不转变自己的态度,认识到真正的幸福并不在命运之中,而是在我们的内心之中呢?
我们可以坦率地和理性地接受生命的终结,带着平静的态度过好剩下的每一天。这本书里有很多能够给人安慰的名句,也感动了无数的读者。比如波埃修斯说:“一切命运都是好运,它或者奖励,或者规训,或者修正,或者惩罚,因此或者是有用的或者是正义的”;再比如“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幸的,除非你认为它是不幸;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带来幸福,除非你对它感到满足”。
在历史上,哲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如何应对死亡的策略,大多数都是劝告人们清楚地认识自己,不要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专注于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快乐;不要惧怕思考死亡,相反认真思考死亡,才能把它严肃地看作自然的一部分,才能帮助我们做好它随时可能降临的思想准备。
作为医生和家人,又应该在老人生命的最后阶段做些什么呢?作者认为,医生应该对老人实施“最佳治疗”,而不是“最大化的治疗”。“最大化的治疗”就是把维持生命当作最高目标,而不论使用怎样的手段。在“最大化治疗”的指导原则下,很可能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靠各种机器维持生命,会让老人失去最后的尊严。
而“最佳治疗”就是要找到一个维持生命和保持尊严最佳的结合点,以减少痛苦、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单纯增加生命的长度为目标。“最佳治疗”是需要具体病人具体分析,需要医生的准确判断,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与老人和家属做充分的沟通;而不是把医生的意志灌输给病人,也不是在“尊重病人”的借口之下,把所有艰难的决定都推给病人。
作为家人,最重要的是保留老人的自尊和自主,不要让老人沦为乞求得到帮助的人。作为家人,我们不要用自己的判断代替老人的判断,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老人,而应该作为无私的代理人来为老人考虑。在老人足够清醒的时候,医生和家人都应该尊重老人的意愿,这里也包括尊重他们不再继续遭受痛苦,结束自己生命的意愿。在生命的最后关头,给老人提供安慰至关重要,而最好的安慰就是家人能够留在老人身边,握住他们的手,和他们交谈。
作者观察到一种类似社会禁忌的东西,很多人出于对死亡的本能恐惧,不愿意到临终的病人身边,更不愿意让孩子见到这样的场景。但是在作者看来,这是不公平的。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在孤独中离开人世,那么我们就应该从自己做起,首先克服自己的恐惧,学会花时间在濒临死亡的老人面前,给他们安慰。这个时候也应该把孩子带来,因为孩子往往可以给老人更大的安慰,这同时也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成长的机会。对“我们从哪儿来?”“我们要到哪儿去?”这些问题的不断思考,是重要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