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与依恋-读书笔记
在过去20年里,创伤一直是依恋研究者关注的中心问题。典型的依恋创伤包括童年虐待—辱骂和忽视,这可能对成长带来长期的不利影响。对于治疗师和来访者而言,全方位了解依恋关系中的创伤至关重要。
本书作者乔恩·G.艾伦教授认为理解是创伤治疗的核心,在依恋创伤治疗中发展心智化可以帮助治疗师理解来访者的经历,让来访者感到被理解,并学会在一段信任的关系中重建心理和情感联结,这可以为经受痛苦体验的来访者提供安全感和安定感,从而使其建立受益一生的安全依恋关系。
为了丰富治疗师和来访者对依恋关系中创伤的理解,乔恩·G.艾伦教授在本书中对依恋和心智化进行了全面阐述,指出心智化是理解依恋关系发展的支点,提高心智化能力可以有效改善依恋安全和情感调节。
他总结了一系列与创伤有关的精神疾病,说明心智化治疗这种独特的治疗方式是如何应用于治疗依恋创伤的。此外,他还加入了神经生物学内容,指出依恋、正念和心智化之间的联系,帮助读者理解依恋创伤的生理基础,从而加深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
依恋理论
作者说,一个成年人如果在成长早期遭遇不幸,那么他在面对压力的时候 ,会有更高的风险得精神疾病。也就是如果我们在童年遭受过父母的忽视,虐待种种的不幸,那么在长大后面对压力或者挫折时会增大患精神疾病的风险。比如,抑郁症、物质滥用、进食障碍、自杀等等。
而童年的遭遇会影响婴儿对父母的信任,从而无法获得心理和情感的联结。只有学会在一段信任的关系中重建心理和情感联结,才能为婴儿提供安全感和安定感,从而使其建立受益一生的安全依恋关系。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面临着两个基本发展方面的挑战:一,建立和维持互惠的、有意义的和个人满意的人际关系,二,建立和保持一种连贯的、现实的、分化的、整合的、本质上积极的自我感知。这两个最基本的发展方向——关联感和自我界定的结合,为将人格发展、人格结构、精神病理学和治疗机制等概念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模型提供了全面的理论基础。
因此,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依恋理论的概念。依恋理论有几个基础。第一,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除了受到极端的神经生物学损伤的情况,所有婴儿都会与一个或多个照顾者(包括虐待和忽视的照顾者)形成依恋。第二,大部分婴儿可以产生安全依恋。第三,婴儿更容易同对自己需求敏感、反应及时的照顾者产生依恋关系。第四,安全的依恋对儿童的情绪、人际关系和认知能力有积极的影响。
安全依恋
什么安全依恋呢?安全型的人倾向于把自己形容成一个容易和他人接近、乐观且开朗的人。他们很少担心被抛弃,认为自己最重要的爱情关系是愉快、友好和相互信任的。
比如,当孩子跟妈妈之间紧密链接的时候,他们之间的沟通会没有任何障碍。即使有的时候他是牙牙学语,有可能他说的话并不像成年人那么有逻辑,但是妈妈总能猜出孩子在说什么。这就是因为,我们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而这时候,母亲也时刻能够意识到孩子的需求。
也就是说,母亲可以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舒适感。这种互动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建立起情感的纽带,这种关系是健康的。反之,如果母亲忽视孩子,当孩子有需求的时候,母亲长时间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那么孩子就会形成不安全依恋。
依恋关系很重要。《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这本书中说,孩子需要在跟父母的关系之中寻找人生的方向。我们知道当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时候,孩子是没办法跟你沟通,他就会把这些问题转嫁给其他他信任的人。孩子如果跟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依恋关系,就不会因为被其他关系替代而导致方向错位。
孩子跟父母之间,始终有着父母是孩子的向导、父母给予孩子正确方向的作用。一旦我们跟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不够,会导致孩子莫名其妙求助同伴,或被其他东西夺取注意力,让主要的依恋关系靠在了一些不靠谱的东西上,所以父母跟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是尤其重要的。
想象一个在操场上蹒跚学步的孩子:孩子在依恋中感到安全,跌跌撞撞地在操场上探索着,时不时回头看看,与母亲、父亲、或姐姐取得联系。然后小孩摔倒了,擦伤了膝盖,感到害怕,开始哭泣。是时候回到依恋的安全港来恢复安全感了。在得到充分的照顾和安慰后,孩子可以继续玩耍——根据需要在探索行为和寻求照顾者之间循环往复。这是安全型依恋的表现。
作者说,一个被爱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一个得到照顾的孩子会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因此,具有安全依恋的儿童会表现出高水平的自尊。
其次,安全依恋的婴儿对依恋充满信心,在与母亲短暂的分离中相对较少的感到痛苦;不那么焦虑;喜欢与母亲进行亲密的身体接触,更倾向于合作,也更顺从母亲的要求。他们更外向,与其他人相处更舒适,在玩耍和解决问题的任务中也更热情,不容易受挫。
最后,安全依恋是情绪调节的支柱。就是说当孩子感到恐惧、饥饿哭泣的时候,如果母亲能及时的做出反应,比如抱抱孩子,哄一哄,那么孩子的这种恐惧的情绪就会消失。
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与照顾者(通常是母亲)形成安全型依恋呢?作者指出,父母需要做出反应敏感性行为。什么是反应敏感性行为呢?就是照顾者要为孩子提供温暖和关爱;对婴儿信号敏感,并能准确地解释这些信号,特别是对婴儿的痛苦状态能迅速、适当地做出反应;以一种合作和同步的方式积极参加和融入婴儿的活动中。
不安全依恋
不安全依恋可以分为矛盾型、回避型和紊乱型3种类型。相对应的成年人的依恋风格也可分为矛盾型、回避型和紊乱型三大类。对于紊乱型依恋我们后面详细说。
首先,矛盾型依恋。矛盾型依恋的婴儿会把不安全感隐藏起来。他们无法进入安全圈,不愿意离开安全港。矛盾一方面表现为对亲近和舒适的渴望,另一方面表现为因未得到关心和舒适而产生对抗。
婴儿有什么表现呢?安斯沃思在乌干达研究中描述了一个婴儿与母亲的行为:“他一个劲儿地往母亲怀里钻,一旦被放下,就会号啕大哭,直到再次被抱起。母亲会抱着他直至他熟睡,但是轻轻一放他就会立刻醒来并哭泣。”
这些感到不安全的婴儿焦虑地依偎着母亲,他们不愿意去探索,他们的母亲未能提供安全基地。此外,这些婴儿对母亲怀有矛盾情绪,抗拒安慰:他们寻求与母亲的接触,然后愤怒地抗拒,例如,一会儿要求被抱起来,一会儿又推开。因此,这些矛盾型婴儿虽然表现出强烈的痛苦,但难以被安抚。
那么婴儿为什么会形成矛盾型依恋呢?安斯沃思认为矛盾型依恋的核心问题是依恋被高强度激活,以及缓解依恋的需求受挫。这种受挫源于照顾者长期无反应或反应不一致。父母对他忽冷忽热,他无法确定如何才能赢得父母的爱。愤怒的抗议可以被视为惩罚照顾者,作为一种策略来引起照顾者更多的反应。
那么矛盾型的孩子长大后,会有什么行为呢?矛盾型的人会迅速的建立一段亲密关系,随意的选择伴侣。具有矛盾倾向的成年人,自幼与抚养者之间形成一种矛盾和缺乏稳定性的关系。这种类型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会表现出一种深刻的焦虑感,既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又担心伴侣不会回应自己的爱,不会和自己在一起。
矛盾型的人觉得自己不被爱,也不值得被爱,弱小、无助。这种自我批评倾向也可能与对别人的批评敏感有关。为了克服这种消极的、自我批评的感受,你可能会不遗余力地寻求认可,然而这只会增强依赖性和软弱感。
因此,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自尊也是不稳定的,取决于他人的反应性。遗憾的是,在童年时期,他们太渴望停靠在依恋的港湾,安全基地的缺乏阻碍了他们的探索,因此无法发展出胜任感和自力更生的感受,以及构建一种更为积极的自我内在工作模式。
其次,回避型依恋。回避型婴儿在母亲离开和返回房间时都表现地若无其事,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但测试结果显示,他们的心跳次数、应激激素和皮质醇水平都呈升高趋势,说明他们的压力比较大。
回避型婴儿预期他们的依恋需求会被拒绝,因此停留在安全圈的外缘,陷入持续的探索,然而他们没有安全型婴儿那样的自信和热情。
长大之后回避型的人无法发展出一种对他人的信任。对他们来说,保持独立非常重要,对独立的重视程度往往超过彼此间的亲密。其实他们也希望与伴侣亲密,但过度亲密又让他们感到不舒服,所以往往选择与伴侣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们通常拒绝承认自己的依恋需要,认为恋爱的失败对生活影响不大,更专注于工作。在形容最重要的爱情关系时,他们谈论最多的是情绪上的起伏、嫉妒和对亲密关系的恐惧。
那么你可能会问这种不安全型依恋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养育方式的问题呢?作者认为,依恋根植于照顾行为,而照顾行为根植于更广泛的环境背景。如果环境是稳定的,同时照顾行为是稳定的,依恋就会稳定,无论安全与否。
另一方面,环境的变化对照顾行为的影响也会导致依恋的变化,比如,一个安全依恋婴儿的母亲离婚了,她必须找到全职工作,而且往往无法找到足够的托儿服务。其次,稳定和变化的结合可以通过依恋关系的内在工作模式来理解,这些模式有助于稳定,但也可以根据新的经验得到修改。也就是说,依恋安全性是可以随时改变的,我们可以进行人为的干预,因为环境的变化,父母的养育方式都可能会影响孩子。
依恋创伤
作者在书中用一章的内容为我们介绍了依恋创伤。什么叫依恋创伤?这个术语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发生在依恋关系中的创伤,二是指这种创伤对发展和维持安全依恋关系的能力产生的长期不利影响。简言之,深层的不信任是依恋创伤的一个主要表现。不信任感会破坏关系,而创伤正是在这种关系中产生的。
彼得·福纳吉和玛丽·塔吉特提到了早期生活中的依恋创伤所带来的双重不利因素:第一,这种创伤引发强烈的情绪痛苦;第二,它破坏了对所引起的痛苦情绪的调节能力的发展。
依恋创伤不仅会带给我们矛盾型、回避型依恋,还会带给我们紊乱型依恋。我们知道,安全依恋为情绪调节提供了基础,紊乱型依恋会破坏依恋安全性,阻碍个体对痛苦情绪的应对方式的发展。此外,依恋创伤也会使心智化的发展受损。
紊乱型依恋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安全型依恋、矛盾-对抗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之间的基本区别能够有力地预测早期的功能,它们也有相对应的成人期模式,在依恋的代际传递中起重要作用。虽然大多数婴儿很容易被归入三种依恋类型中的一种,但也有一些不能。对这些无法归类的婴儿的反复观察,这本书创造了一个新的类别——紊乱型,然后他们发现了创伤在紊乱型依恋中的复杂作用。
作者提到了解离这个概念。什么叫解离呢?你可以把解离看作应对焦虑和恐惧的一种自我保护和防御方式。相对应的联结是指把事物联系在一起,解离则是指把事物分开。
紊乱型有什么影响呢?紊乱的孩子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也不能依靠他人的帮助。比如,他们会通过严厉地命令、言语威胁、身体攻击和羞辱父母来管理关系。作者把做出这种行为的孩子叫做控制—惩罚型。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紊乱型依恋的关系呢?作者说,紊乱型依恋与早期的创伤有关,比如,虐待和忽视。
大量研究表明,高危人群中,例如母亲沉溺于酒精或药物的婴儿中有43%出现紊乱和遭受虐待的儿童中,估计在48%~77%之间的发生率明显较高。
有三种早期虐待形式与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紊乱行为有关:身体虐待(例如频繁而用力的打屁股,以及父母爆发愤怒导致的严重伤害,如香烟烫伤)、心理上的不可及(例如父母无反应、被动拒绝、退缩或疏远)和忽视(未能提供健康或身体护理,或未能保护儿童远离家里的危险)。显然,虐待对婴儿来说是可怕的,会将婴儿置于一个无解的两难境地:需要但又害怕情感上的亲密。
毕比的研究最直接地表明,引发这些紊乱依恋的前兆(不管是否涉及直接的虐待)的关键在于,当婴儿处于情绪痛苦之中时,父母缺乏心理上的调谐。这种调谐的缺乏可以被描述为正念注意和父母心智化的缺失,这些是婴儿最需要的。结果是,婴儿无法从他人那里获得安慰,也无法自我安慰。
代际传递
作者认为,这种紊乱型的依恋会代际传递给孩子,比如,安全依恋的婴儿很可能有安全-自主的父母;矛盾-对抗的婴儿很可能有纠缠型的父母;回避的婴儿很可能有轻蔑型的父母。
也就是说,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婴儿,这就像是身体中的基因是祖先们一代一代传递而来的,如果一个物种的基因一直不发生改变,那么我们的体貌特征和行为方式就会像老祖先一样,也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作者在书中说,具有安全依恋的父母能够凭借其对依恋史的心智化能力,在成人依恋访谈中提供连贯的叙述;这些父母与他们的婴儿进行心智化的互动;凭借着父母对其想法进行抱持,婴儿得以安全地依恋;并且,随着他们的心智化互动经验的增长,婴儿成长为具有坚实的心智化能力的儿童。心智化促生心智化。
紊乱依恋的父母会表现出心智化能力受损和条理性问题;由于在面对婴儿的痛苦时会再次体验创伤,他们对婴儿进行心智化的能力受损;同时可以想象,当婴儿处于痛苦中时,在让人害怕的互动中,他们的想法不能得到抱持,他们从而表现出紊乱的依恋。由于父母的心智化失败,婴儿在情绪痛苦时没有学会心智化;结果是,他们成长为心智化能力受损的儿童。所以,母亲的行为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如果你是一个紊乱型的母亲,那么你的孩子很可能也会成为紊乱型的孩子。
如何避免不安全依恋的形成
前面我们说了,不安全依恋可能会让我们患上精神疾病的风险,比如抑郁症、自杀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患上与创伤有关的精神疾病呢?作者在书中给了我们答案。
正念
什么是正念?正念是专注于当下的体验。正念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分别是专注于当下的体验,并培养对体验非批判性和接纳的态度,即使它在情感上是痛苦的。
正念的核心是纯粹的注意,也就是说,注意你的感知或感受,而不做思考或判断。因此,书中认为正念是调节注意焦点的一种技巧,即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事情保持警觉。正念不仅需要持续专注的技巧(例如努力专注于你的呼吸),还需要在发现自己失去正念时灵活地转移注意力。
比如,对一朵花、你的呼吸或者洗碗的过程正念。因为当下的体验还包括你头脑中正在发生的事情(所想、所感),所以你也可以对你的心智正念。通常,正念练习不仅可以培养你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觉察,还可以扩展至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觉察——你可以对别人和你自己的心理状态正念。而且正念对药物成瘾、吸烟、饮食紊乱有着良好的疗效。
经历过创伤的人倾向于回避创伤性情境,从而屏蔽与创伤记忆有关的痛苦感受、图像和感觉。回避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核心,部分原因在于回避会让你一直无法摆脱困境。
书中有效地区分了情境性回避和经验性回避。情境性回避是直截了当的,经验性回避要复杂得多:当一个人不愿意与特定的个人经历(如身体感觉、情绪、想法、记忆、行为倾向)保持联系,并采取措施改变这些事件发生的形式或频率,以及引发这些事件的情境时,经验性回避就出现了。
因此,在陷入经验性回避时,你可能会努力避免回忆、想象、思考或谈论创伤性经历,从而避免与之相关的痛苦感受。然而,回避特定的情形是一回事,回避自己的想法却是另一回事。
对心理过程的研究表明,经验性回避往往适得其反:为了避免那些不想思考的事情出现在脑海中,你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但奇怪的是,你的警惕反而会让那些想要回避的想法、感受和记忆留在你的脑海中。
进行情境和经验性回避完全是自然而然、情有可原的;没有比逃离痛苦更强的奖赏了。回避当然可以让你远离疼痛,不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远离。回避情绪痛苦会让你无法直面问题并处理问题;在最坏的情况下(如创伤后应激障碍),你会生活在对自己心灵的恐惧中。它还会限制你过上自由的生活。因此,正念练习的一个主要目标是通过经验性接纳来对抗经验性回避,也就是说,不管你的想法、感受和感觉多么令人痛苦,都要敞开心扉接受它们。
心智化
什么是心智化?心智化不仅需要有意识地留意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还包括对与心理状态相关的行为进行更复杂的解读。
当它指向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觉察时,心智化包括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在外部,你可以看到一个愁眉不展的面部表情或隐约可见的姿势;你也可以从外部推断出内心的状态,比如愤怒、批判或敌对的想法。外显心智化和内隐心智化一起组成了这个术语的核心部分。
外显心智化最容易理解,因为它是一个更加有意识的过程,是你刻意去做的事情,而且常常需要付出努力。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使用语言进行外显心智化。当你说出一种感受或你头脑中发生的任何其他事情时,你就在进行外显心智化。比如“我很生气”“我想喝一杯”“我在想象法国里维埃拉的海滩”。
再比如,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突然感到焦虑,你会很自然地试图找出原因,这个时候你就是在心智化。如果你和一个朋友坐在一家咖啡店里时,他突然无缘无故地大笑起来,你会奇怪于他为什么会这样,问他:“有什么好笑的?”此时你就是在心智化,而当你的朋友解释自己时,他也在心智化。
而内隐心智化是一个相对自动、轻松、无意识的过程,就像开车一样,学会了之后,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做,不需要思考。
比如,在谈话中轮流发言,或者在解释某事时考虑到对方的背景信息。然而,内隐心智化更多与我们的情绪相关。我们自然地在情绪上对彼此产生共鸣,而不必刻意去想它。
那么我们怎么通过心智化来避免创伤造成的伤害呢?其实心智化是一系列心理的活动,包括共情、观察觉醒自我、内观、元认知、读心、社会认知等等。当你焦虑时,你要识别你的焦虑,对自己或者他人感同身受,努力去理解对方。
心智化使孩子能够构想他人的信念、感受、态度、欲望、希望、知识、想象力、伪装、计划等。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解读、预测的同时,他们也能灵活地从多种自我-他人表征中激活最适合于特定人际环境的表征。探索他人行为的意义与孩子为自己的经历贴上标签并赋予意义的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这种能力可能同时对情绪调节、冲动控制、自我监控和对自主性的体验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