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读书笔记
作者阿黛尔·法伯,纽约大学教育学硕士,曾在纽约市高中任教8年,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伊莱恩·玛兹丽施,专业画家和作曲家,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两位作者均师从于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博士,并已被收录于美国名人录。
本书被美国《儿童》杂志评为“家庭教育年度最佳图书”,中文版于2008年首次出版。这本书和作者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如何说孩子才能和平相处》,以及《解放父母,解放孩子》,共同构成《如何说》系列亲子教育丛书,目前在全球的总销量超过700万册,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成为全球最畅销的家教书系,改变了无数个家庭的相处模式。在本书中作者通过构建丰富的对话场景,并辅以有趣的卡通漫画,轻松地解决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所面临的种种难题。
如何处理干扰学习的情绪
孩子的情绪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当他们情绪良好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也好。因为如果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者和同学发生冲突,这个时候他们很容易失去理智。如果我们忽视这些情绪,孩子内心的委屈得不到解决,就会变得烦躁不安,无法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即便孩子的行为是完全错误的,也要先从接纳他们的情绪开始,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专注于学习本身。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情绪呢?
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绪
作者说,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情绪,试着去表达他们的感受,而不是随意地进行批评或给出忠告。
比如,当孩子读到一本自己不喜欢的书时,他可能会抱怨:“这故事真无聊!”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的第一反应肯定会说:“不对,这故事很有趣,你应该静下心去阅读”。但是孩子首先会感觉到你不理解他,之后无论你怎么强调这本书有趣,他都会听不进去。我们应该把我们的回应换成“你不喜欢这本书,对吗?”孩子就会感觉到被认同,会继续表达自己的看法:“嗯,我更喜欢我们上次读的那本童话故事书。”“哦,原来你比较喜欢童话故事书啊。”“对啊,我喜欢童话故事书,看完这本书以后,我要再看一本。”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负面情绪得到理解并被接纳,孩子感觉到鼓励,会继续努力做好手中的事情。
不要随意批评
如果孩子想要的偷懒,不想学习怎么办呢?毕竟孩子总有不想学习的时候。作者说,不管是面对不喜欢的学科,还是孩子想要懈怠的时候,都不要急着给他们贴上懒惰的标签,试试为他们营造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可能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比如,如果孩子说他不喜欢数学,也不想上数学课时,家长或老师可能会给孩子讲道理,说一堆数学有多么重要啊等等。其实,这个时候家长可以试着去理解他们不喜欢数学的心情,并且主动帮他们幻想:“要是世界上没有数学这门学科就好了,对吧?”孩子会感觉非常惊喜,他们很清楚这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这种幻想能让他们在短暂的逃避中得到发泄,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同时他会觉得家长特别理解他的烦恼,如果学习上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也愿意找家长倾诉。
你可能会说接纳孩子们的恶劣情绪,这不是一种危险吗?他们会觉得被接纳就是允许他们发泄坏情绪。但如果在情绪和行为之间划一道明显的界限,他们就不会这样想了。孩子们有权利愤怒并把它们表达出来。但是他们没有权利伤害别人,无论是身体上还是情感上。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你可以用语言告诉对方你的感受,但不是用拳头。”
吸引孩子合作的技巧
“合作”一词意思是“朝着同一个终点或目标共同努力”。但是孩子的目标可不会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孩子的注意力会经常被一些无关紧要的小目标分散注意力,导致老师在课堂上不是在讲课而是在维持课堂秩序。结果就是老师的命令越多,孩子们的反抗也越多,于是宝贵的上课时间常常就浪费在处理这种反抗上。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孩子合作呢?作者提出,我们可以描述、表达、提示,但不要指责。
描述问题
通过描述问题和表达感受的方法,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如果孩子仍然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愿改正,可以给孩子一定的提示。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吸引孩子合作的过程中,尽量不要指责孩子,更不能给孩子贴上任何负面的标签。作者认为,简单地描述问题,能让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问题本身,孩子也会更愿意对他们的行为负责。
比如:孩子不小心把墨水掉地上了,老师可以直接说“地板上弄上墨水了”,而不要用讽刺的语气说“你太粗心了,看看地板上”前一种表达会让孩子明白自己犯了把墨水弄地上的错误,而后一种表达只会让孩子觉得“太笨了,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表达感受
对于很多孩子简单的描述是不起作用的,他们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有的时候需要我们表达感受。
比如,你是班主任,有个代课老师来告孩子们的状,说孩子们在课堂上很不尊重他,表现得非常不配合。那么在对学生表达时,你可能通常气愤地说:“刚才代课老师告诉我,说你们对他的态度很糟糕,你们这样对待一位代课老师,难道不觉得羞愧吗?”这样表达是在指责孩子,孩子被指责后会本能地感觉受到了伤害,并找出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如果老师能换一种表达,比如:“我听说,你们在代课老师的课堂上纪律不太好。我不希望听到有人说,我们班的学生为难代课老师,这让我感到非常难过。” 在这种表述中,老师完全没有指责孩子,只是描述了实际的情况,并且表达了自己难过和失望的感受,这会让孩子感到自责并进行反省,因为他们非常清楚这个结果是自己造成的,也会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
提示
如果在描述问题和表达感受后,孩子还是不配合怎么办?毕竟他们的自控力往往是不够强的,对于事情的轻重缓急也缺乏判断,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给孩子一定的提示了。提示的方式分为两种,首先是用简单词语或手势进行提示。这个技巧非常适合于反复提醒多次的情况,特别是丢三落四的孩子。
比如,当孩子好多次都忘带重要的东西时,家长往往会失去耐心,开始大声抱怨:“跟你说了多少次要带笔记本,可你从来就记不住!”其实这个时候你只需要简单地说三个字“笔记本。”孩子就能迅速从你的话中提取到有用的信息,同时意识到自己的粗心,他们不喜欢听严厉的训斥或冗长的教导,一个简单的词或手势就能帮助他们执行操作,并且思考下次应该怎么做。
其次,陈述性提示。作者认为,当孩子犯错时,平静地陈述道理可以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
比如,有个孩子喜欢在桌子上乱涂乱画,你可以提醒他“桌子不是用来写字的,字要写在纸上”,而不要说“你在干什么?谁让你在桌子上乱涂乱画的?”要有效得多。侮辱性的提示只是在宣泄愤怒,并不能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相反,孩子会被这样的语言激怒,从而变得极不合作,但当我们用陈述性的提示代替侮辱时,孩子会更愿意做出改变。
便条传递信息
孩子常常不愿意和大人们说话,但是可以用纸条向他们传递信息。孩子都讨厌说教,但如果能换成一张简明扼要的便条,孩子会有一种完成任务的使命感,这种感觉会吸引他们重视便条上的内容,并且乐于去实施。孩子一旦养成阅读便条的好习惯,也会模仿大人自己制作学习用品备忘录、计划清单等繁琐而又重要的小任务,让自己的学习变得更高效也更有条理。
如何正确的表扬和批评
通常我们会觉得,表扬孩子不需要技巧,只要是赞美的话孩子都爱听,至于批评,孩子肯定不喜欢,所以越少越好。其实并不是这样,行之有效的表扬和回避锋芒的批评对孩子来说都很重要。那么具体怎么做呢?作者认为,表扬的时候,尽量不要使用“太棒了”“你好聪明”“好极了”这样空泛笼统的评价,而要多使用描述性语言,去肯定他们的行为、努力和过程。其实孩子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和薄弱环节,所以并不喜欢空泛的赞美。当他们希望得到评论时,其实是希望有人能认可自己的努力,而不是用完全敷衍的语气说“你真棒”。
作者特别强调,关于孩子犯的错误,他们希望能在心态平和的状态下得到我们的帮助,以便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所以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错误上,而要先从孩子的优点或成绩开始描述,然后再指出还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一点非常重要,它表明你对孩子的整体态度是欣赏的,但你也希望能帮助他做得更好,他只要稍微再改进一下就能更加完美。同时还应该注意,在描述好的方面时,不妨带着赞许的神情。而在指出不好的方面时,应该尽量不带感情色彩地去描述事实。
比如,孩子写了首诗:跟妈妈说,听听我写的有关火车的一首诗,我这首诗写得好吗?妈妈回答:棒极了,你是个伟大的诗人。很明显,这样的回答会让孩子感到过于夸张,同时他认为妈妈并没有认真地阅读他的作品。这个时候的替代评价,可以是:描述你所看到和听到的事。可以这么说:“你捕捉到了火车‘嘎吱嘎吱’的节奏声,而且找到一种方式去表现火车的这种节奏。”然后描述你的感受,“这使我感觉好像就坐在火车车厢里,飞驰在乡间。最后指出还需要做的事。“就这首诗来说,现在还需要做的是更正‘车尾’和‘货物’两个词的拼写,如果把它们改正过来就更完美了。”
听到这样的反馈,孩子的感受会截然不同,他知道妈妈用心地阅读了自己的作品,并且读懂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同时还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孩子感觉到被认同和被欣赏,就能激发他们继续写作的动力。因为用心阅读后认真回复的评论里,才蕴含着别人对你真正的欣赏或认可,哪怕是批评,只要言之有物,也是能促使自己提高的积极回应。
作者认为,我们想要让孩子行为正确,首先必须接受他们的感受。书中卡通漫画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许多老师和家长对待孩子的错误方式,同时也给出了会让孩子有令人满意回应的新方法。那些错误的说话方式竟然是我们大多数家长与老师经常都在使用的,而推荐的新方法往往都既实用又灵验,让家长和老师忍不住立刻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