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社会学-读书笔记
《爱情社会学》认为,过去人的爱情理想是:“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起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这种爱情观,是传统社会中女性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经济地位,必须依赖男人来活,所以渴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而今天,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应当倡导的是一种钻石爱情观。每个人都是一颗独立的钻石,每颗钻石有不同的切面,要做到的不是任何一方完全的妥协,而是找到*切面的贴合,让两个独立的个体交相辉映。这本书所倡导的,归根结底依然是这个常识,真正的爱情,就是这八字箴言:平等对待,共同奋斗。
什么是爱情
作者用定性的方式来研究爱情。在研究一种现象之前,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定义它,爱情的研究也是一样,那到底要如何定义爱情呢?作者认为,爱情可以被定义为是一个社会过程。它涉及竞争,冲突,权力,金钱,道德,性爱,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等,这些都是在社会过程里面产生出来的。
简单来说,孙中兴的定义比较宽泛。爱情的研究一直在持续演化,每个研究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观点。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在情感上互相爱慕那么简单,它涉及的因素很复杂,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它可以解释为是一种社会过程。具体来说它分为开始、发展和结束,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
开始
在一段关系开始的时候,通常都是从简单的喜欢对方开始。那么,喜欢对方需要理由吗?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明确地指出,爱一个人是需要理由的,你不会无缘无故地突然爱上一个人,对方身上一定是有着某种吸引你的要素。
在社会学中,爱情的吸引力,一般是由以下几种要素组成的。有身体的吸引、临近性、诱发、互惠、相似还有阻挠。一个人长相俊美,他就具有了身体上的吸引力,经常出现在你的视野当中,就具有了临近性;他通过自己的行为或是话语对你产生了影响,就是诱发;你们之间经常互相帮助,就是互惠;在一起有共同的话题,就是相似。
只要具备了这些要素中的一种或是几种,对方就会吸引你。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爱一个人所需要的理由。阻挠也会增加吸引,很多时候,外界反对的声音越大,两个人反而越觉得对方具有吸引力。
发展
童话里,王子和公主在一起后,就会过上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但是在现实中一段感情开始的时候其实往往比较简单,感情的维系和发展过程反而是比较难的。有一位心理学家叫巴克斯特,他提出了一种模型,叫做关系的摆荡模型。巴克斯特认为,一段关系就像摆钟一样,会在三种选项中来回摆荡。
一种叫自主或关联,一种叫开放或封闭,第三种叫老套或新鲜。自主或关联,就是你是要自己的独立空间,还是要整天黏在一块;开放或封闭,就是你和他交往的时候,是生活中只有他一个人了,还是说还能结交其他的朋友;老套或是新奇,就是你的行为模式和思维习惯,是不是已经被对方全部都了解了,是不是还没开口对方就知道你要说什么。
关系的摆荡模型认为一段关系是不是稳定,关键要看能不能在这三种模式中取得一种平衡,如果能做到给予对方一定的独立空间,又有黏在一起的时候,既让对方觉得你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又能自主地结交其他的朋友,既能用老套的交往方式给对方安全感,又能时不时的来点新鲜感,那这段关系就往往比较趋于稳定。如果你的感情现在出现了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那么你就可以用这个模型来反思一下是哪个部分不太平衡,也许对你维系关系会有帮助。
结束
虽然我们经常会听到情侣之间说想要永远和对方在一起,永远不要结束。但是结束是必然的。因为不爱而分手,因为外遇而离开,即使不因为这些原因,最后也总有一方会先死亡,这也是一种结束。
分手时候的心态先是不接受,然后生气,挽回,沮丧,最后是接受。分手的真正结束,不是看一个人的回忆有多长,而是看悲伤有多长,等有一天,你再回忆起这段关系的时候,不会感到悲伤,也没有其他的懊恼情绪,那这段关系才算是真正结束了。一段关系中,如果还恨对方,那理论上这段关系还没结束。
而冷漠,不在乎,才会使一段关系真正地走向终结。有趣的一点是,在分手前两个人再不爱对方,再不关心对方,但是等到分手的那一刻,一般情况下双方也会开始突然关注对方的优点,开始关注对方的好。“只有在要失去的时候,才会懂得珍惜”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社会现象。
作者认为,一段好的关系是能完整地走完这个过程的,每个阶段都应该被好好对待。好的关系是能使双方的心智得到成长,能给彼此精神滋养,所以即使是分手,也应该被认真地对待。
如何对待爱情
爱情中的理论研究成果非常多,作者给我们做了比较系统的罗列,我们挑影响力比较大的,跟我们的实际生活最紧密的两个理论来说说,分别是依附风格理论和爱情三角形理论。
依附风格理论
爱情关系中一种很神奇的现象就是,当两个人在一起后,双方的行为都会发生比较大的改变。比如,可能平时一个看起来很独立的女孩,恋爱后就会变的很依赖自己的男友;比如平时看起来很冷静的人,在经历分手时会表现出歇斯底里的状态。似乎每个人对待伴侣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情感模式,都有自己和对方相处的独特风格,如果能辨别出自己和他人的相处风格,会帮助我们挑选对象,建立稳定的情感关系,修复破损的关系。
那么怎样辨别呢?社会心理学中的依附风格理论可以给出一个理论框架。依附风格理论最先是用来研究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的,上世纪 60 年代进行的实验发现,婴儿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3种类型。如果母亲走出房间,安全型婴儿就会哭,母亲回到房间后,他们就安静下来,继续玩玩具。焦虑型婴儿则表现的很哀伤,母亲回来后,他们会推开母亲,然后大哭。回避型婴儿在母亲离开和返回房间时都表现的若无其事,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但测试结果显示,他们的心跳次数、应激激素和皮质醇水平都呈升高趋势,说明他们的压力比较大。
后来社会学家布伦南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成年人的爱情依附风格模型。他认为:早期依附体验会严重影响成年人用什么方式维系亲密关系。成年人的依恋风格也可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三大类。安全型的人倾向于把自己形容成一个容易和他人接近、乐观且开朗的人。他们很少担心被抛弃,认为自己最重要的爱情关系是愉快、友好和相互信任的。
他们享受与伴侣之间的亲密,同时不会对恋情过分担心。他们能够有效表达自己的情感,很善于发现和了解伴侣的情绪变化,他们在心理上很具有柔韧性,愿意做出改变,满足伴侣的需要,喜欢毫不隐瞒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喜欢藏着掖着,非常享受与伴侣间的亲密。
回避型成年人未能发展出一种对他人的信任。对他们来说,保持独立非常重要,对独立的重视程度往往超过彼此间的亲密。其实他们也希望与伴侣亲密,但过度亲密又让他们感到不舒服,所以往往选择与伴侣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通常拒绝承认自己的依恋需要,认为恋爱的失败对生活影响不大,更专注于工作。在形容最重要的爱情关系时,他们谈论最多的是情绪上的起伏、嫉妒和对亲密关系的恐惧。
此外,他们用来描述父母的词语通常都是负面的,往往不等把事情弄清楚就开始发怒、产生敌意并拒绝亲密关系。在与恋人相处时,很少感到亲密与幸福。他对自己的伴侣并不坦诚,更容易陷入相对短暂的性关系中。布伦南认为,这种风格与不良的人际关系、嫉妒心和难以排解的社交焦虑有关。
具有焦虑倾向的成年人,自幼与抚养者之间形成一种矛盾和缺乏稳定性的关系。父母对他忽冷忽热,他无法确定如何才能赢得父母的爱。这种类型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会表现出一种深刻的焦虑感,既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又担心伴侣不会回应自己的爱,不会和自己在一起。他们形容自己最重要的爱情关系为完全占有、希望有爱的回应、情绪上的起伏和强烈的性吸引,他们往往很敏感,即使一个小小的暗示都会让他们心神不安,很难平静下来,除非伴侣明确表示他们的爱恋关系很稳固,仍然深深地爱着自己,很多人要求自己的伴侣一天要说三遍我爱你,就是属于这种风格。
爱情的三角形理论
爱情之所以很折磨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发现自己找的人不对,或是一开始觉得对,后来又发现不对了。什么是对的人?爱情的三角理论就可以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三角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的,他说真正的爱情是由三个要素组成的,就像三角形的边,缺一不可。哪三个要素呢?分别是激情,亲密和承诺。
三角理论的三个元素不同的组合形式会表现出不同的爱情类型。比如,这三个要素如果都不具备,那就是双方凑合着过日子,古代很多包办婚姻就是这个类型。如果只有亲密关系呢?那就是在一起很舒服,但是缺少激情,也不一定能长相厮守,很容易有第三者界入。如果只有激情,那就很容易一夜情。如果只有承诺,那就很空洞。
如果仅有两种元素呢?它只能构成一个夹角,不能形成三角形,延伸出的是无限的不确定。没有承诺的爱可能是一段浪漫的旅程,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样的爱情观在现代人中不是少数。没有激情的爱,是可以依靠亲密和承诺走完人生漫漫征程,但人们往往可能会觉得这样的爱隐隐有几分单调、无奈和不甘心。有时,婚姻中没有爱情似乎并不让人觉得有什么不对,可是如果连亲密也丧失了,人们才会觉得悲哀。所以没有亲密的爱是愚昧的爱,空有对激情的承诺,谁也无法预料这样的爱又会走多远。
生活中,大多数破裂的婚姻都应该属于爱情中某种成分的缺失或不平衡。无论是婚外恋,还是离婚再婚,实质上都是在原有的爱情三角形之外寻找另外一个三角形,只有两个人能够共同维护起一个完整的等边三角形,他们才是对彼此来说对的人。如果你有感情问题,觉得对方不是对的人,那尝试从这三个方面去修复,看看能不能起到改善的作用。这就是爱的三角理论。
那我们应该怎样识别爱情中的偏差行为,我们现代人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爱情呢?什么是爱情的偏差行为?就是不符合正常社会道德规则,违反法律,侵害到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首先,性骚扰和性侵害。当事人要果断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其次,是不受欢迎的追求行为。这个不太好辨识,很多男性会因为单方面的意愿做出一些不受女性欢迎的追求行为,还把这种行为当作勇往直前。比如尾随对方,使劲打电话骚扰对方,或是用恐吓的语言威胁对方等,这些都是隐藏在爱情名义下的违法行为,如果遇到当事人应该排除顾虑,及时向周围人寻求帮助来阻止侵害。
最后还有比较极端的,比如杀人,自杀,殉情等。这些行为要么伤害自己和家人,要么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如果当事人发现对方有过于暴力的行为倾向,不应该隐忍,期待对方慢慢好转,应该及时的中断关系,寻求帮助,或是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这些行为的加害人最常用的借口就是打着爱情的幌子,因为我爱你,所以我才做出这些事,其实这些都和爱情没有关系,这些以伤害对方为代价成全自己的行为都是需要警惕和预防的。
那么,值得提倡的爱情观是什么的?作者认为,要坚持一个观念和一个准则。一个观念是我们应该保持一种钻石爱情观。什么是钻石爱情观。就是情侣双方像钻石一样,都有自己完整独立的样子,有自己一个最大的切面,我们要追求的就是自己的切面和对方的切面最大限度的契合,这样看起来两个人是合为一体的,但是其实又是互相独立,保持分开状态的。
一个准则是平等对待,共同奋斗。作者认为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忽视的要点。首先平等对待对方很多人就做不到。很多情侣吵架的原因其实是在争夺权力,有人觉得自己在一段感情中投入得越多,就越没有权力,投入得越少,反而越有主动权,比如他们在心里会想,是你爱我不是我爱你,所以你要听从我的。这就是错误的想法,这样的关系从根本上是不平等的,维系的过程自然阻力重重。
有实验表明,一段关系中最可怕的一种态度是蔑视,只要情侣一方对另一方用蔑视的口气说话,那这段关系基本上可以判定已经走到头了。蔑视就是在心里认为对方和自己不是平等的。所以健康的关系应该警惕蔑视的态度,尊重对方,在心理上保持平等。共同奋斗则是一段关系保持活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