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孩子-读书笔记
《被忽视的孩子》的作者说,情感忽视对我们来说很重要,首先它是微妙不可见的,这本书会帮助你意识到童年时那些“没有发生”的事、那些你“不记得”的事,向你展现未发生之事的后果:掌控你生命的无形之力。最重要的是对于有过情感忽视经历的孩子来说,一旦造成了心理的创伤,他莫名其妙地会觉得抑郁,想自杀等等。所以,童年遭受的情感忽视,会长期损害你的自尊、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什么是情感忽视
充满情感忽视的教育方式乍一看跟健康的教育方式没什么不同,但其中的区别是非常巨大的。就像森林里的蘑菇一样,有些是美味佳肴,有些则会致命,相似之处仅仅是表面而已。被忽视的人,在沉默中不停地质疑自己,认为自己有不可饶恕的缺点和错误,是非常痛苦的人。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家长都有过让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误。但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视的父母对成长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情感忽视有什么症状呢?
情感忽视的特征
我们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第一,你有时会感觉与家人和朋友格格不入吗?第二,对不依赖他人你会感到骄傲吗?第三,你是否不喜欢求助于他人,有事自己扛着?第四,你经常希望自己独处吗?第五,在社交场合中会感到不舒服吗?第六,你内心会感觉到空虚吗?等等。如果你的回答是“是”的话,那么你很有可能经历过情感忽视。
作者说,不完美的父母不一定是情感忽视的父母。就是有很多父母,可能没有很好的教育方法,但他反倒未必是情感忽视的父母。情感忽视的父母体现在两件事上面:
第一,在重大危机时刻的忽视。比如,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他遇到了很大的危机,但是在那个时候父母缺席了。父母完全对这个重大危机事件没有反应。第二,是在非常重要的地方忽视。比如,孩子的人际交往、学习能力等方面没有得到父母的关注,长期的被父母忽视。作者说,你不要随意对号入座,也不必内疚。我们要用开放的、接纳的态度来面对,因为抱怨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健康父母的特点
情感健康的父母有三个关键的特征:
(1)父母能感到与孩子有一种情感连接。
(2)父母关注自己的孩子,并视他为一个独特而独立的个体,而非自己的延伸、所有物甚至负担。
(3)基于这份情感连接和对孩子的关注,父母适当地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比如,凯瑟琳是一位成功的年轻女生。在她5岁那年,和她的爸爸在沙滩上搭建房子,玩得很愉快。正玩得高兴的时候,然后妈妈严厉地说:玩够沙子了吧,凯瑟琳。你爸爸难得的休息日,可不想跟你玩一整天!过来这边,我给你读书。”爸爸和女儿坐在沙坑旁,抬起头,停下了手里的塑料铲子。静默了一会儿,爸爸站了起来,拍掉了膝盖上的沙子,就像他也必须服从一样。 凯瑟琳为不能继续玩感到难过,同时也觉得自己自私。妈妈把他们照顾得很好,她不该只顾自己跟爸爸一起玩。她顺从地回到妈妈身边,坐到那个小一点的沙滩椅上。妈妈开始给她读书。须臾间,凯瑟琳的失望已被遗忘。
没有人对凯瑟琳的情感作出回应。如果说,他们玩的时候,妈妈放下手中的书,坐在沙滩椅上朝他们微笑说,“哇,你们挖了好大一个坑,想不想看看我怎么搭一个沙滩城堡?”或者换一种方式说,爸爸还有工作要做,妈妈给你读书可以吗?这时候你发现,妈妈回应了孩子的情绪,或者爸爸大声笑起来,看着妈妈,又看了看凯瑟琳:“开什么玩笑?我哪儿也不想去,我就想和我的乖女儿在这沙滩上玩!要来帮我们挖坑吗,玛格瑞塔?”都是有情感回应的。
但是如果爸爸妈妈,只是陪孩子玩,没有人关心孩子的情感,那么孩子会感到失望,孩子的情感是缺乏回应的,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忽视的症状。
造成情感忽视类型的父母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12种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我们来了解一下。
自恋型父母
自恋型父母的典型特点是,父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与孩子相处的时候他们不认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相反他们会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延伸。他们无法顾及孩子的感受,无法与孩子有良好的关系。其实,他们典型的特点就是易脆弱、容易受伤,记仇还推卸责任。
比如,孩子说错了话,父母就记仇了。不跟孩子说话,孩子去道歉,请求原谅,去百般地讨好,父母都不为所动。他用这种方式来惩罚孩子。他常用的手段是发怒或者冷落,这种父母的潜台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延伸。
专制型父母
鲍姆林德博士这样描述专制型父母:他们推崇规则、限制和惩罚,用一种既不灵活又强硬要求的方式抚养他们的孩子。专制型父母通常会与这样的语句联系在一起:“老派的”、“孩子应当老老实实的,不要多嘴”、“玉不琢不成器”。
这种专制型的方式,不是说不能够教育出好孩子,而是在专制型的老派的父母面前根本没有机会表达情绪。这时候,孩子会容易造成情感的忽视,他长大了以后很有可能会出现很严重的叛逆的状况。
放纵型父母
放纵型是几乎不和孩子有冲突,孩子做什么都行。比如,书中有一个案例说,有一个孩子在外边抽大麻,孩子深夜不回家,然后第二天回到家,他妈妈跟没发生什么事一样,说你回来了,可能别的孩子会很羡慕,说你们家真好,你们家干什么都没人管。但实际上这个孩子得不到来自父母的任何反馈。当一个完全放纵的、被溺爱的孩子,得不到来自父母的任何反馈的时候,他一样会在内心深处造成情感的忽视。
离异/丧偶型父母
离异/丧偶型绝不是说只要离异,或者丧偶就不行。而是离异/丧偶型的典型特点是不快乐,喜欢抱怨,用离异做借口。就是他把所有的原因都归结在婚姻的失败或者是配偶的离开。
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不快乐和抱怨的世界当中,孩子发生什么事情都会想,要不是我爸离开我们,我们就不至于这么惨等等。这也是造成情感忽视的一个典型的特点。
成瘾型父母
父母酗酒、父母吸毒,或者父母做别的什么事有瘾,这都是常见的。这种父母最明显的是会过度补偿的。比如,喝醉酒了,把孩子打一顿,第二天起来后悔了,给孩子道歉,买礼物等等。
简单地说,功能正常但有成瘾问题的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在于:他们经常表现得像两个不同的人,而他们的孩子很难准确地预测在面对父母的哪一个人格。所以有这样父母的孩子的家庭生活的回忆总是喜忧参半的,有快乐的记忆,同时常常伴着悲伤的回忆。整个童年充满了这样不可预测的教养,子女成年后会一直焦虑、担心和隐隐地感到不安全。
抑郁型父母
抑郁型父母对养育子女的工作缺乏能量和热情。不像自恋型父母需求关注,抑郁型父母常常像是不存在。他开始转向自己的内部世界,专注于自己,一心想弄清楚他是怎么了,并担心他是否能撑住。他精力不振,也无法付出更多。
这时候孩子的所有情感都只能够自己收藏起来,因为父母没有能量去帮你、照顾你的情绪,父母连自己的情绪都管不好,怎么管你的情绪。所以,抑郁型的父母,也会造成情感忽略。
工作狂父母
工作狂的潜台词是什么呢,就是你的情感和需要都不太重要。所以孩子长大以后的特点是自我价值低。这些孩子从小到大,父母对他的照顾,都是通过保姆来实现的,所有的这种情绪上的问题父母根本不参与。所以这些孩子就会觉得,我根本不重要,我的生活没有价值。那些去用生命犯罪的人,都是自我价值低的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照顾伤病家属的父母
当孩子在一个亲人有严重疾病的家庭中长大时,无论病的是父母或兄弟姐妹,通常给予那个孩子的照顾总是打折扣的。作为照顾者的父母自己无能为力时,通常会有意无意地指望着孩子来无私地帮助。在这样的家庭中的孩子或父母经常处于危机状态。
比如,当父母经常前往医院,情感被忽视的孩子只能自己热一顿冷冻的晚餐,独坐在电视前面吃;或者孩子发现自己总不断地听到一些他本不应该听到的医学术语,就算听到也不明白;孩子乘坐别人的父母的车去参加足球比赛;他已经习惯了因一点小事就惹怒父母。
他身体内得到的爱是根本不够的,所以到了青春期以后他会追求一个过度的补偿,他会变得无比叛逆,这是照顾伤病家属所带来的这种危机。
成就/完美导向型父母
就是这些父母永不满足,永远焦虑,永远烦躁,永远完美主义。如果他的孩子拿着全A的成绩单回家,他会说“下一次,我希望看到的会是A+”。这就会导致你不会去关注他的情感和情绪,你只会要求他继续再学习变得更好。
反社会型父母
反社会型人格的父母,最典型的特点是没有内疚感,他会用残忍的操纵的手段来控制孩子,操纵孩子,欺负他,恐吓他,威胁他。然后就是用内疚的方式等等各种各样的方式,让这个孩子觉得极度痛苦,因为父母没有内疚感,父母觉得我达到了目的就行。
孩子即父母
实际上,这类型的父母允许、鼓励或强迫他的孩子表现得像是一个成年的家长一样,而不是孩子。有时这个孩子必须照顾他自己,有时他必须照顾他的兄弟姐妹。在极端情况下,他甚至必须像家长一样照顾自己的父母。在绝大多数这种家庭里存在一种迫使孩子一夜成人的极端情况。比如,让孩子做饭,负责买菜等等,孩子早早地就成熟起来了。
“都是为你好”型父母
“都是为你好”型的父母,是综合了以上的很多特征。然后这种人在生活中最多。情感忽视的一个不幸的特点是,它会自我传播。情感上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会形成一个对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情感盲点。当他们自己成为父母,他们不明白自己孩子的情绪,他们抚养的孩子都会有相同的盲点,继而重蹈覆辙。
被情感忽视的孩子的特征
那么如果一个孩子被情感忽视了,他会有哪些症状?
空虚感
空虚感本身不是一种病,它不像焦虑症或抑郁症,大多数人也没有觉得,这些不适是干扰他们生活的症状。它更像是一种一般的不适感觉,一种时有时无的、无法满足的缺失感。它更像是一种麻木情绪,你可能有种泛泛的感觉,你缺失了一些其他人都有的东西,或者你是站在世界的外面往里看着的感觉,就是有些不对劲却难以名状。它让你感到与世隔绝,好像你本应该更加享受生活,但是却没有。你无法投入地享受生活。
反依赖
反依赖的典型特征就是恐惧依赖他人,就是一种独自长大的感觉,就是遇到什么事不求人。反依赖的标志和信号如下:你有抑郁的感觉,但你不知道为什么;你长期有莫名的想逃跑或想死的愿望;即使童年很快乐,你记忆中的童年也是孤独的;其他人说你冷漠;亲人抱怨说你情感上很疏远;你更喜欢自己做事情;很难开口请求帮助;你在亲密关系中不舒服。
就当你跟周围的人进入到了一种亲密关系,别人跟你称兄道弟的时候,你会觉得怪怪的,怎么跟我这么亲近,这是反依赖的这种特征。他不愿意跟别人交流,没事就喜欢一个人自己待着。
不切实际的评价
就是很多人,尤其是女性特别喜欢贬低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很低。那么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的标志和信号,包括很难确定你的才能,你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才能。你感觉到你可能倾向于过度强调你的弱点。然后很难说你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然后你不确定你的兴趣是什么。当事情变得具有挑战性的时候,你很快就放弃了。你选择了错误的职业,或者换了好几次工作。你经常觉得自己像一颗卡在圆孔中的方钉,有一种格格不入感。在人多时候最寂寞,就是这样的感觉。你不确定,你的父母对你的看法。
毫不同情自己
他们经常非常容易原谅别人的弱点缺陷,至少在表面上如此。人们发现他们很好交谈,因为他们似乎乐于接纳又不随意评论。然而,对待自己时,他们往往是相当吹毛求疵的完美主义者。他们会因自己的某个弱点对自己生气,却很容易容忍别人有同样的缺点。
就是一心只为了别人,然后别人有什么不容易,他都愿意帮忙,但是自己的困难,哪怕是身体出现了问题,他都能扛就扛,能不表现出来就不表现出来。
负罪感和羞耻感
你有时候没有明显原因地感到沮丧、悲伤或愤怒,有时候感到情绪麻木。你倾向于压抑情感,或者避免动感情。你试图隐藏你的情绪,这样别人就不会察觉到。你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你觉得你没有理由活得这么不开心。
对自己生气和自责
不要那么追求完美,随缘,差不多就行了,慢慢进步成长型心态,你就比较容易原谅自己。但如果一个人整天不原谅自己,整天生自己的气,你越是不断责备自己,不断地批评自己的人,越是不会有动力去改正,就是这么奇怪。所以,如果你能够对自己放松一点,能够对自己宽容一点,可能你的进步会更快。
认为自己有致命的缺陷
就是有些事不能让别人知道,老觉得自己某一个方面是非常阴暗。所以不能够被别人发现,不敢跟别人深交,不敢跟别人敞开心扉地聊自己的事。你可以听别人的故事,但你不愿意讲自己的事情。因为你觉得,如果有人真的了解你以后,他一定会不爱你。
难以关爱自己和他人
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没有得到过足够的爱,他的情感是被忽视的状况下,他是非常难在长大以后恰如其分地去爱别人。
约束能力差
那些叛逆的,在街上飙车的,或者是吸毒的这些孩子,要么是父母忙得一塌糊涂,根本不管他们,要么就是父母溺爱,或者就是暴力,不断地殴打。
述情障碍
什么叫述情障碍?就是不会好好说话。原因是什么呢?他分辨不清楚自己的情绪,他唯一能够识别的情绪就是愤怒。比如,就是两个人关系特别好,妻子的手划破了,老公过来就发飙,怎么这么不小心。他是出自于关心,但他不会表达关心。
这个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状况,当父母没有跟他做过更多情感交流的时候,孩子是不会跟别人表达情感的。然后最严重的症状,就是自杀。一个人放弃自己的生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一定是累积了很长的时间,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这是情感忽视所带来的问题。
如何解决情感忽视问题
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情感忽视,这些对别人来说自然习得的技能就需要你在成年后自己去培养了。掌握一项技能很费工夫,需要你付出时间和有意识的努力。所以,我们需要知道改变的阻力在哪儿?
首先,错误的期望。一个长久的习惯无法轻易被改变,你需要做好长时间对抗的准备,因为,你的每个习惯都是通过好几年甚至几十年养成的,不是一下就能改好的;其次,逃避。不愿意面对这件事情,但逃避是永远解决不了问题的。最后,不适感。就是一时无法接受这件事情,你经常拿右手吃饭,突然让你拿左手你肯定会有不适感;最后,不了解你的情绪。我们在面对情绪的时候,错误地把情绪当作了压力,所以当压力掺杂进来了以后,我们才会做出很多非常奇怪的反应。但情绪不是负担,而是必需品。你的情绪会给你传递消息,你要知道情绪背后代表什么?我们先扫除改变的障碍,然后应该怎么做呢?
了解情绪
第一步,学习监控自己的感觉。第一步,觉知。就是你要感受到自己的感觉。作者说,你要记录你的情绪表格。每天至少记录三次,早中晚三次,问问自己,我有什么感觉?我为什么有这个感觉?
第二步,接受并信任你的感觉。就是你要知道情绪没有坏的,不理性的表现是有原因的。这是可以掌控的,不理性的表现往往是发生在压力之下,而不是在情绪之下。当你能够好好地观察自己的情绪的时候,你的压力反而会减小。
第三步,学习有效地表达感觉。记住,情绪本身不是坏事,如何对待情绪才是最重要的。一个有效控制和利用情绪的力量的方法就是适当地表达情绪。不要消极、冲动地表达情绪,而要自信而平和、有同理心地表达。
第四步,认识,理解,重视人际关系中的情绪。你可以跟朋友,去尝试识别情绪,然后谈论情绪,表达情绪。然后自己能够观察到自己的情绪,也能够让对方感知到你的情绪。
自我关怀
自我关怀的第一个层面,叫关爱自己。什么是关爱自己呢?就是你首先要学会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学会说“不”。当你说了这些不以后,你发现别人能尊重你,他们会找你的节奏,会配合你。
第二,你要学会寻求帮助。就当你扛不住的时候,当你这事觉得不行的时候,张口问问别人,找到那种能够给你带来足够支撑的人。其次,调节饮食。一定要重视吃的东西,千万不要乱吃,第三,锻炼身体,养成规律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就是你要找到一个锻炼身体的方向。然后学会休息和放松。
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作者提到了三件事计划。什么叫三件事计划呢?每天列出三件自己不想做,但一定要做的事。、
比如,我要下楼跑三圈,这是一个我不想做的事。第二,我要摄入维生素C,我今天要空口吃一个柠檬,不愿意做,列下来。第三,我不想做饭,但是又必须做,也把它记下来。然后列下来三件特别想做,但是今天不做的事。比如,特别想玩手机,留出两个小时就是不玩。特别想吃肉,但今天不吃肉等等。
每天找出三件自己不愿意做,但是要去做的事,再找出三件自己特别想做,但是不应该做的事,记下来。记下来以后,用清单的方法画勾,把这六件事做了。如果你真的坚持了很多天,你的自尊水平也会大幅堵地提高。
自我安慰
就是找到一些自我安慰的办法。想想自己小时候什么能让你觉得安慰。还可以想想成年后经历的那些重大的情绪挫折,你有没有用到过一些有效的安慰自己的策略,即使你都没有意识到。在此需要特别提醒,一定要谨慎选择你用的策略,确保方法是健康的。
比如,泡泡浴、听音乐、锻炼、散步等等,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就行。比如我自己就会冥想,或者出去散步来缓解情绪。只要心情不好了出去溜达溜达就会满血复活。
同情自己
学会同情自己,就是别对自己有那么高的要求,允许自己做个普通人。因为没有人能够完美,不要我批评自己。你对他人从不批判,而是充满关怀和同情,这是你的好消息。现在你只需要学会运用你不带批判的智慧,以同样的方式帮助自己。这意味着你要用自己的智慧开导自己,并且能够倾听和接受你自己的声音。别人都从你的帮助和关心中受益了,为什么你自己就不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