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劳时代-读书笔记
《过劳时代》从全球化、信息技术、消费社会、管制放松等角度,分析了过劳背后的社会动向,指出现代人的普遍心理特征,并介绍了荷兰、美国以及日本等国家为解决过劳现象而作出的尝试。关西大学经济学家森冈孝二以大量数据、详实案例立论,集十数年研究成果之大成,为我们披露过劳时代的实貌。
过劳时代如何形成
过劳时代,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作者认为,是因为1980年之后,很多国家陆续出现了三大趋势:全球化、信息化和消费主义盛行。是这三个趋势,延长了人们的工作时间。我们具体了解一下。
全球化
简单说,就是贸易协作突破了国家的界线。以前只能在国内做的生意,现在可以做到全世界。比如,咱们中国的义乌,全世界2/3的圣诞树,都是在这里生产,然后卖到世界各地的。那这不是正好提供了更多的商机。赚钱变得更容易,人们应该工作得更轻松啊。但全球化打造的,不仅是一套贸易网络。同时它也打造了一张全球化的分工协作网络。不光是买卖双方不受国界的限制,雇主和员工之间,也同样不受国界的限制。任何雇主,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聘用员工。显然,假如你是雇主,在能力同等的情况下,肯定会优先考虑工资低的人。降低成本,是商业的基本原则。
比如,全世界最大的家居用品制造商,瑞典的宜家公司。它的工厂普遍都建在了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其他国家。 再比如,德国的西门子公司,一共有40多万员工,其中只有17万是德国人。这就意味着,你的就业竞争对手,不仅仅是身边的人,还有世界各地的人。你1万块肯做的工作,没准另一个国家,一个学历年龄跟你相当的人,5千块钱就肯做。你能接受每天工作8小时,别人能接受每天工作12小时。换句话说,企业不怕招不到物美价廉的员工。这时,出于竞争压力,员工普遍会接受高强度的劳动。
同时,全球化的分工协作网络,还降低了很多行业的就业门槛。以前一个员工需要掌握一整套技能,但现在,他只要精通一件事就行了。
比如,餐饮业。现在,在一套发达的协作网络里,开饭馆,甚至都不需要厨师。比如麦当劳、肯德基之类的快餐店,根本没有厨师。原料在工厂里生产好,再配送到全世界的店面,只需要油炸加热,就能上桌了。员工需要做的,只是为客人提供标准化的微笑和服务。一旦招人的门槛降低,就意味着可以压低薪水,延长劳动时间。
信息技术
现在,不管你是做金融、IT还是媒体,电脑和网络,都是必备工具。这些工具最大的特点就是快。以前传递信息,要一个一个的写信,打电话。现在,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在云端实时共享。快,意味着效率高,但它也在无形中延长了工作时间。
比如,信息技术消除了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屏障。以前,大多数人只有在单位才能办公。但现在,你可以通过云办公软件,在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上,随时随地办公。 再比如,信息技术,还模糊了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能力。你在一个劲打字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直到你站起身的时候,才发现,天已经黑了。这是因为,我们在操作电脑时,往往会获得快速的反馈。在这种及时迅速的反馈状态下,你觉得驾轻就熟,对时间的敏感程度会大幅降低,一不小心就容易工作过了头。
在心理学上,管这种现象叫作熟路效应。它说的是,当你第一次走一条陌生的路,会觉得这条路很长。但是,当你走的次数越来越多,对路边的景物越来越熟悉,就会不自觉的认为这条路变短了。信息技术的普及,让熟路效应,作用在了越来越多的人身上,很多人不自觉的延长了劳动的时间。
消费主义盛行
消费主义盛行说的是,可供选择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丰富,消费的方式越来越多样。人们消费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是有了更高的精神需求。例如有人省吃俭用,只为了买一部苹果手机。作者认为,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些炫耀性消费的需求,但这种行为,却影响到了几乎所有人。因为大多数人看见别人买了奢侈品,总难免会产生攀比心,也想买一件。这不是因为人们太虚伪,而是人类的生物本能决定的。
生物学家已经做过研究。人类有一种本能,我们总想知道,自己在生存的环境中,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这既包括在自然环境中的地理位置,也包括在生活族群中的社会位置。比如,原始人要知道自己在森林里的哪个地方,前面有多少猎物,才能判断下一步是继续往前走,还是返回。同样,人们要知道自己在一个群体中的地位,到底是强势还是弱势,才能判断下一步要怎么做。是征服族群里的其他人,成为领袖?还是依附于强者,做个随从?这是人类最基本的本能之一。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弄清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呢?最可靠的办法,当然是依靠那些直观的数据。比如谁的饭量最大,能吃下多少肉。谁的力气最大,能举起多大的石头。今天,我们的定位本能依然存在就是所消费物品的价格。人们习惯用一个人的消费能力,来衡量他的社会地位。一旦你发现别人的消费能力比你强,你就会产生担忧,觉得自己的社会位置,会被别人低估。这时,你就会产生攀比心。
炫耀性消费的循环一旦启动,就势必会把越来越多的人卷进来。人们要想获得更好的车子、房子、衣服,就必须得付出更多的劳动。这就使得劳动时间进一步延长。过劳的背后,其实是一系列不可抗的趋势。比如贸易全球化、信息时代和消费时代的到来。那么,既然劳动时间延长,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我们又应该怎么看待过劳问题呢?
如何看待过劳时代
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过劳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几乎是在同一时期,英国学者罗纳尔多·多尔写了一本书,叫《劳动的本质》。美国作家戴维·希普勒写了著名的《穷忙》。很多人都在关心过劳问题,并且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其实,这些主张,基本可以分成三大类。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它们分别称为劳动制度改革派、生活方式改良派和个人能力提升派。
劳动制度改革派
这是把过劳问题看得最严重的一派,他们认为,过劳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主张这类学说的,主要是日本学者。因为日本是全世界过劳现象最普遍的国家。他们认为,日本之所以会成为一个“低欲望社会”,也就是年轻人缺乏拼搏和创新精神,整个社会暮气沉沉,没有活力。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普遍过劳,活力都被透支了。他们还发明了一个词,叫过劳死,用来专门指代因为工作强度太大,引发的心脏病死亡,或者是工作压力太大,导致的抑郁症自杀。
虽然这个概念已经被人们熟知,但关于过劳死本身的界定,直到今天仍然存在争议。有人赞同这个定义,也有人觉得,过劳死是一个伪概念。因为导致健康问题的因素实在太多了,过劳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诱因,不能把问题全算在它头上。劳动制度改革派认为,要想解决过劳问题,必须得从制度入手。也就是在法律层面上,强行限制工作时间。
比如,日本,1947年就出台了《劳动基准法》,规定了员工每天工作不得超过8小时。但是,这条法案不是铁板一块。只要用人单位跟工会商量好,签订一份补充协议,并且提交给劳动监督署,就可以自行规定上班时间。简单说,就是只要雇主和员工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谁都管不着。
生活方式改良派
也就是提倡慢节奏的生活。比如,意大利作家卡尔洛·佩特里尼还倡导过慢食运动。他主张人们应该拒绝工业化的快餐,亲身到大自然中和食物亲密接触,亲手采集、烹饪,回归传统的饮食方式。佩特里尼还为此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慢食运动》。
生活方式改良派,希望通过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来为快节奏的生活踩刹车。后来,这些主张还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文化。当然,这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向往。我们毕竟生活在现实世界,大多数人都不会真的去过田园生活。
个人能力提升派
假如说,劳动制度改革派主张的是打,正面强攻,打败过劳。生活方式改良派主张的是逃,回归田园,远离过劳。那么,个人能力提升派,主张的就是化解。通过提升个人能力,来化解过劳问题。
首先,他们把过劳问题看成一个个人问题。劳动过度作用在个人身上,最常见的表现就是精力不够用。所以,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精力管理方法。我们知道很多类似的管理方法,我的公众号也解读过很多。大家可以打开我的网站,具体分类都有。我们先来说一种方法,这就是由心理学家吉姆·洛尔提出的精力管理金字塔。
吉姆·洛尔把人的精力结构拆解成四层。最底层的是体能,往上依次是情感、思维、意志。在这个金字塔里,下一层会影响上一层。比如,体能不好的时候,情绪也会跟着低落。情绪低落时,思维就会迟缓。而思维迟缓,又会导致意志力下降,做事坚持不下去。
这个金字塔模型告诉我们,要想拥有充沛的精力,必须从金字塔的底层开始建设。当你感到工作非常疲劳的时候,最该做的不是有空就躺在床上睡大觉,而是健身。别以为健身会让你更疲劳。累只是暂时的,一旦金字塔的地基,也就是体能充沛了,它就会往上影响情绪,让你变得更加自信。最后,你的意志力也会获得提升。在最后我推荐大家阅读一些其他有关的书籍,比如,《精力管理》、《夜脑》、《断舍离》、《你充满电了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