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的5个真理-读书笔记

来自楠悦读

作者盖伊•斯皮尔已经运营蓝宝石基金长达18年,取得了令人难忘的成功和震撼市场的回报。作为沃伦•巴菲特的热心门徒,盖伊从1500万美元资金起家,严格复制了巴菲特1950年代的合伙人费率结构与方式。2007年6月,他和投资大师莫尼什•帕伯莱出价65.01万美元,竞拍到与“股神”巴菲特共进慈善午餐的机会。在创立蓝宝石基金之前,他曾在纽约担任投资银行经理,并在伦敦与巴黎短暂从事过企业管理咨询工作。

斯皮尔还是财经评论员,曾在CNN、CNBC、彭博电视台、福克斯商业新闻等媒体发表评论。斯皮尔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获得牛津大学政治哲学经济学位,曾与英国首相卡梅伦共同修经济学课程,之后在哈佛商学院完成MBA学业。


坚持自己的原则

什么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呢?在任何情况下,我行为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遵循自己的原则。其他只要是和原则相违背的,和目标不一致的,不要去做。巴菲特的投资原则是,低价买入,长期持有。低价买入就是,找一家好的公司,以一个好的价格大量买入。那么究竟什么是好的公司和好的价格呢?巴菲特决定是否买入一只股票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就是,现在的股票价格是否低于股票的实际价值;而长期持有就是,耐心地等待公司价值提升,如果你不打算持有一只股票10年,那么你干脆就不要买它。

比如,作者在1995年,科技概念股暴涨,整个资本市场都在追捧,但是巴菲特却一点反应也没有,依旧投资那些看上去不怎么高科技,但是收益率却又非常高的行业,比如说可口可乐。当时有舆论就说,巴菲特老了,眼光跟不上了,导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价开始不断下跌。作者当时用巴菲特的投资原则分析,他认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价被严重低估了,那么在整个市场都在抛售的时候,作者却用大量的资金购买了这家公司的股票。结果,1997年爆发了金融危机,科技概念股开始暴跌,巴菲特投资的企业却没受到影响。后来作者购买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价格翻了四倍多。

坚持原则不光是在如何选择投资策略方面,在如何做好一家公司方面也一样。

比如,在华尔街有一个惯例,不管投资挣不挣钱,基金经理的管理费照收不误。一些公司投资做的不怎么样,主要靠推销、靠跑业务,收取资金的管理费挣钱。作者刚开始也是这样,结果失去了很多客户。但是巴菲特不一样,钱全放我这里,我一分钱管理费不收。不但一分钱不收,只有净收益超过6%的时候,巴菲特才从超过6%的那部分中抽取25%的佣金,也就是说,我的股东投资收益不到6%,我就一分钱不挣。很明显,在巴菲特心里,投资者的利益高于自己的利益,这样的结果肯定是投资人和自己一条心。后来,作者下定决心,宁可收入少点,少挣点钱,也要保证股东利益。结果,作者的基金公司反而多了很多长期合伙人,生意还越做越大了。


远离疯狂人群与噪音

疯狂的人群,说的就是不理性;噪音,说的其实就是和原则不相关的事情。

比如,一提起股票投资,你首先想到的或许就是华尔街,还有华尔街上的豪华办公楼,办公楼里的豪华办公室,办公室里开着会、盯着电脑、打着电话的基金经理。但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投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总部,不在华尔街,不在闹市区,没有豪华办公楼,也没有豪华办公室,公司总部只有25个人,老板办公室只有16平方米,办公桌只有课桌那么大,办公桌上也没有电脑。巴菲特连公司都不经常去,他经常在家里办公,就算是去了办公室,他也是一头钻进办公室里读书看报,甚至经常连手机都关机,没有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他甚至说过这样的话,说:“如果没啥事儿的话,我能在办公室里读书看报度过余生”。

那么,巴菲特为什么不这么做呢?那就是远离疯狂人群与噪音。让公司总部远离华尔街,就是要远离疯狂的人群,不被外界信息干扰;公司不放在闹市区,就是不想有太多人拜访,不想在无效的社交上浪费时间;办公室装修得不豪华,就是不想有东西扰乱自己的思维,影响自己安静思考;办公桌小一点,就是不想放什么杂物,影响自己读书看报;办公室没电脑,不看大盘,就是为了遵循自己的投资原则,要长期持有。

比如,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巴菲特就因为远离华尔街,几乎完全远离疯狂人群与噪音,所以就做出了很多正确的决策。当股市暴跌,整个市场都在抛售的时候,巴菲特却先后投资了高盛集团、通用电气、箭牌公司、陶氏化学等几家公司。虽然当时市场对巴菲特的投资不看好,他的公司股价也下跌了30%,但是事实证明巴菲特是对的,金融危机过后,整个股市又开始回暖,巴菲特的这几笔投资一共赚了一百多亿美金,投资回报率接近40%,非常高了。

而作者,当时就坐在华尔街的办公室里,眼睁睁看着手里的股价暴跌,一点办法也没有。也是在2008年6月的这次巴菲特午餐上,巴菲特给他说了个建议:“你只靠大脑去过滤噪音没啥用,你需要的是正确的工作环境。”于是作者当机立断,直接把公司从华尔街搬到了瑞士的苏黎世,为了给自己创造正确的工作环境,作者还直接把巴菲特的一些做法照搬了过来。结果就是,因为远离华尔街,作者开始像巴菲特一样独立做决策。那当然投资的心情,看待世界的眼光都不一样了。


永葆童真与好奇心

什么是永葆童真与好奇心,其实说的就是幸福感的来源。很多在大城市打拼的人有个通病,每天都很焦虑,因为那些比我们牛的人还比我们努力,于是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没有时间好好享受生活。所以,很多人觉得自己不幸福。那永葆童真与好奇心,真就能带来幸福感吗?其实,科学家很早就发现,一件事儿不管多大,都很难给我们带来长时间的感受。比如,你意外挣了一笔钱,刚开始肯定特别高兴,但是没过多久幸福感就消失了。其实,我们长时间的幸福感,不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大事,而是来源于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小幸福。

作者,在深入学习模仿巴菲特以前,就是那种关注赚钱多于关注生活的人。作者是牛津和哈佛毕业的,受的是传统教育,一毕业就进入华尔街,天天受华尔街金钱至上的理念熏陶,上班就和打仗似的,那工作压力可想而知,什么生活满足感,那压根就没时间考虑。于是作者就开始研究,巴菲特是怎么处理生活和工作关系的,一研究才发现,巴菲特就是通过高频次的小幸福让自己保持快乐的。

比如,巴菲特有很多和一般投资人不一样的地方,不爱热闹、不喜欢开会、手机老关机、一上班就钻在办公室看书。巴菲特还特别爱玩桥牌,每周至少四次,每次两个小时。为此,他还创办了用自己名字命名的桥牌比赛。桥牌的规则讲起来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讲策略、重合作的棋牌类游戏。桥牌得把这些复杂的规则全部学习一遍,这拼的就是耐心;其次你得选个同伙和他站在统一战线上,这拼的就是合作;然后你得通过对手和队友出的牌来推测他们的底牌,这拼的就是对不对称信息的洞察;最后你还得分析手头的信息,频繁做决策。

巴菲特还是个有名的段子手。比如,2012年,他论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时所说的一个例子,有一天他正开车回家,他妻子突然打电话过来,警告他说:“亲爱的,你开车可得要小点心啊。我刚刚听到广播里说,有一辆车在高速公路上逆行。”他回答说:“宝贝儿,你也听广播了啊,不过不是一辆车在逆行,是所有的车都在逆行。”总之,巴菲特就是通过保持童真,保持好奇心,积攒每一个小幸福,找到生活和工作的平衡的。巴菲特就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每天都跳着踢踏舞去公司,不过不是去上班,我是要去教堂画壁画儿!


培养有价值的人际关系

有价值的人际关系就是指,与这个人交往后,你会变得更加优秀,从这个人身上你能学到很多东西。那为什么要培养有价值的人际关系呢?

2007年,哈佛大学医学院做过一个调查研究发现,如果你一个亲密朋友变胖了,你就会有57%的概率跟着变胖。那为什么肥胖会传染呢,其实就是朋友之间的相互影响。所以,选择和谁做朋友就非常重要了。在这次午餐上,巴菲特告诉作者,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和正确的人在一起,和更优秀的人在一起,你就会不知不觉地进步。所以,这个真理还讲出了学习的另一条路,就是和牛人交朋友,把自己丢到牛人圈子里。因为牛人总是扎堆儿出现,牛人的朋友大多也是牛人。有牛人为我们做榜样,我们就有了一个足够高的参照点。

那怎样选择合适的朋友呢?巴菲特告诉作者他自己选择朋友的办法。假如一个房子里有100个人,他会先选出10个他想要合作的,再选出10个他坚决不合作的,剩下的80个人有待观察,只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少数拿得准、信得过的人身上。这个方法虽然简单,但是特别有用,100个人,一个一个认识得到什么时候,所以不如选择10个最牛的、价值观最相投的,只和他们产生连接。其他的也不都一棒子打死,不下定义,以后再说。


忠实于自己

忠实于自己,就是要忠实于心中的那张内部记分卡。那什么是内部记分卡呢?巴菲特认为,每个人在做决定的时候都会受到两张卡片的影响,一张内部记分卡和一张外部记分卡。内部记分卡,就是自己要坚守的原则、自己内心认可的价值;而外部计分卡,就是指别人的评价、公众的认可和别人的赞同。每次做选择的时候,你就拿出这个内部记分卡,然后遵循卡片上的内容做决定,每做一次,就记一分;而外部记分卡,直接扔掉。

比如,作者刚从哈佛毕业时,看着同学一个个都找到好工作了,心里特别着急,就随便进了一家看起来很光鲜的投行工作。结果进去才知道,工作的内容竟然是昧着良心包装垃圾股,然后让散户接盘。作者内心备受煎熬,但是他不想轻易承认自己的失败,生怕别人认为自己是因为胜任不了工作而被辞退。在硬着头皮坚持了18个月后,他才离开。后来因为这一段黑历史,作者差点连工作都找不着。

反过来看,坚持内部记分卡的人,他们只管向内建设,不管别人怎么说,不管面对多大的诱惑,他只按自己认定的价值往前走。

比如,巴菲特非常有钱,但巴菲特住的房子是20世纪50年代花3万美元买的,开的最多的车也是很多年前花1.5万美元买的,早餐吃的最多的是汉堡和可乐,一个富豪,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一个中产阶级。那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巴菲特在内心认为,赚钱是为了“自由”,赚够了钱他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为自己工作,开多少工资都是浮云。

在学习和模仿巴菲特的十几年里,作者终于认识到,他并不是要成为巴菲特第二,而是要忠实于自己。不同人的抗风险能力是不同的,每个人都需要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对于自己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后,作者不再去追求最高收益,而是遵循内部记分卡,只寻求长期稳定收益。

所以,作者把很大一部分资金投给了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他看来,不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情感上,这家公司都为自己的投资提供了稳定的因素,这是因为有巴菲特的存在,在心理上会给他安全感。

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的5个真理 导图
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的5个真理 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