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

来自楠悦读

本书的作者是阿尔图·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19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叔本华30岁时写成《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奠定了他的哲学思想基础。但此后,他在哲学界一直默默无闻。直到晚年的著作《附录和补遗》发表后,他才成名。

叔本华把伏尔泰、卢梭和康德看作是自己的精神导师,他在自己的书中经常引用这三个人的论述和观点。叔本华还有一个名气比他更大的学生,那就是尼采。他的思想还影响了后世很多文学和艺术大师。比如,俄国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英国的托马斯哈代;法国的莫泊桑、左拉;以及德国音乐大师瓦格纳。这些人的作品里,都有叔本华思想的影子。

这是一本用来理解幸福和痛苦本质的“人生的参考书”,《人生的智慧》,是《附录和补遗》中的一部分。作者以“人是有意志的动物”为前提,解释了“幸福”与“痛苦”之间的关系。在厘清了这两者的关系后,叔本华提出了“智慧”获得人生幸福的方法。本书提出的问题包括:人应该怎样看待与自身的关系;怎样看待和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怎样看待和利用财富,以及用以什么样的状态体验幸福和快乐。

放弃欲望才能获得幸福

我们常常会说怎样可以获取幸福,很多人会说能让自己和家人体面、富裕的生活,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勤奋努力,诚恳付出,忍受暂时的痛苦,获得将来的满足。但作者认为,智慧人生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把一个最底层的概念搞清楚。那就是,理性的人生,不应该追求快乐和幸福,而应该尽量避免痛苦。这句话包含的真理是:所有的幸福都是虚幻的,而只有痛苦是真实的。

举个例子:

拿健康为例。假设我们的身体很好,但是某天出去不小心摔了一跤,结果腿骨折了。现在脚不能走,必须静养,而且还特别疼,不能动。这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腿上,导致心情很糟糕。因为这件事影响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这就是真实的痛苦。假如腿根本没事,最近几天,又没什么事情可做,每天照常过自己的日子。这种状态,我们也不能说自己是幸福的。

因此,腿骨折特别疼,不能动,严重影响生活,这个痛苦是真实的。但是什么事儿都没发生,也肯定不是我们理解的幸福,所以幸福就是虚幻的。作者认为,那种没什么痛苦,没有什么烦心事,平淡的日子,才是真正的幸福。不要把目光盯在寻找和享受生活的快感和乐趣上面,而要尽量当心,躲避生活中数不尽的灾祸。作者认为,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只要欲望存在,人就一定是痛苦的。

举个例子:

刚出生的婴儿,只要有的吃、有的睡、不冷、不热,有妈妈抱,就很幸福。那是因为婴儿没有成年人的那么多的欲望。作者说,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生存欲望深度成正比。生存欲望越强,就越痛苦。要摆脱痛苦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抛弃欲望,什么也不想,不追求。什么都不想对于我们来说有点难,也是不太可能的。于是作者给出了几条建议,调整态度。

怎样对待自己

人要认清自己生命总体发展的大概脉络,还有自己的计划。

比如,那些建筑物的修建工人并不知晓这栋建筑的整体规划;或者他们并不会时刻惦记着这一规划。与此相同,一个人在过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小时的时候,也并不了解自己生命的整体进程和特征。如果一个人越是做出了独特、价值的修改,他就越需要时刻了解自己生命的总体进程和自我计划,这对他大有裨益。

作者说,人要学会“认识自己”,也就是了解清楚自己的最重要的意愿。同时,他也应该大概明白自己应该从事什么职业、需要扮演什么角色,以及自己和这个世界是什么关系。这个意思是说,我们既要低头认真工作,也要偶尔抬起头看看远方的目标,这样才能确保自己步伐,是朝着目标方向直线前进的。否则,只知道埋头苦干,等走出了好远,忽然一看,才发现走了一大段弯路。

另一个看待自己的方法,就是活在当下。作者建议我们忘掉过去、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让这三者达到平衡,不至于互相冲突。很多人对现在过于痴迷,他们通常知足常乐,随心所欲;有的人则过于担忧未来,他们则小心翼翼,满面愁容。很少有人能够将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握在一个恰当的尺度上。那些为了希望和未来而努力生活的人一直盯着前方,焦急地等待着即将到来的事情,好像未来的事才能使他得到真正的幸福。他们对现在视而不见,毫不在意,任凭当前的时光匆匆溜走。虽然这些人看上去好像很精明,但实际上却和一种意大利的驴子差不多:

人们在驴的头上插一根棍子,棍子上系着一捆干草,这样就可以让驴子走得更快,因为驴子看到眼前的干草,总想走快一些去够到它。上面所说的那种人一辈子都在自欺欺人,因为直到生命结束,他们都只是活在暂时中罢了。作者认为,我们既不应该总为将来考虑和打算,也不应该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

永远都要记住: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定的;相较而言,将来的发展总会与我们的预期有所出入,就连过去也和我们的记忆有所不同。总而言之,无论是将来还是过去,都没有看上去那么重要。

怎样看待他人

在这世界上生存,我们永远需要和别人合作或者打交道。作者建议我们,和人相处,要掌握两个能力:一个是“预见能力”,它能帮助我们避免受到伤害;另一个是“宽恕能力”,它能避免我们受到人群中是是非非的困扰。也就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因此,如果想要生存在人群之中,我们就必须容忍他人以既已存在的自身个性而存在,无论是什么样的个性。

我们不应该希望改变,或者谴责他人的本性,而只能关注一个人如何用其本性的内容和特质所允许的方式使自己的本性得以发挥。“生活,也让别人生活”这条格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生追求幸福的方法,就是减少痛苦。而减少痛苦的方法,就是不让自己活在过去的痛苦里,也不让自己受到未来焦虑的困扰,充分地享受当下的安宁。与他人相处,需要接纳别人的个性,宽容别人的缺点。寻找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共同利益,友好地合作。

人生应该追逐的是智慧

作者认为,追求财富要有一个理智的限度。财富欲望能不能得到满足,不是由财富的绝对数量决定的,而是由相对数量决定的。所谓“相对数量”,就是适可而止的数量,只要觉得够用了就好。因为不理智的人,追求财富,永远没有止境。人是有欲望的物种,满足欲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追求财富,以及社会地位。有了财富、地位、名誉,才可能满足人们的欲望,欲望无止境,对财富的追求也就无止境,而承担巨大的财富,却不会理智利用财富的人,往往就会被财富所坑害。作者把人划分为穷人和富人,他们看待财富的方式不同。

穷人如何对待财富

作者鄙视那些赚了钱就追求享乐,毫不顾忌将来的人。他建议人们应该把现有的财富,看作抵御未来发生不测事件的城墙。也就是,过日子要留出足够的应对危机的钱,花钱大手大脚,入不敷出,总有遇到重大挫折、无法应对的情况。缺钱的痛苦,比钱多的痛苦,是更加真切的。所以,作者强烈建议,人们要有存款。他说,如果可能的话,人至少要把赚来的钱的八分之一存起来,应对未来的需要。

富人如何看待财富

那些已经实现财富自由或者财富衣食无忧的人,像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如果他们有“高级精神禀赋”,财富和禀赋,是老天爷对他们的双重馈赠。所谓“高级精神禀赋”,说的是一种智慧,知道怎样利用财富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而不是用来个人享受和消费。因为这些人能够做到别人做不了的事情,能创造出对于全社会都有意义的更大财富。

比如,利用他自己可支配的资源,支持和推动人类在某个领域的进步。

如果拥有足够的财富,却不懂得让财富对社会发挥效能。那么,这种人也不会感觉幸福。因为摆脱了贫穷,财富只会把他引向人生的另一个痛苦极端,无聊。

为何一个独处更快乐

幸福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就是,能够自得其乐,认为自己已经拥有了世间的一切,并且可以这样说:我的拥有就在我自身。所以,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幸福属于容易满足的人。原因之一就是人有确切把握依靠的只有自身,而不是他人;另一个原因则是人在社会中会遇到无数的不可避免的困难、烦恼和危险。用寻欢作乐的生活方式追求幸福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这样做是企图将悲惨的人生转变为连续的欢愉、快乐和享受。如果这样做,很快就会感受到幻灭;与此相伴的还有人们的互相欺骗。

为了让自己快乐,很多人喜欢聚会、吃饭、结伴旅游。但作者觉得,人只要到了社交场合,就会不自觉地拒绝大部分自我,而取悦他人,这是无法体验快乐的。互相迁就和忍让是社交生活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群的首要要求;所以,聚会场合越盛大,就越容易变得无聊。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他才能完全做自己。一个不喜欢独处的人,是对自由缺乏热爱的人,因为一个人只有独处时才能获得自由。放弃这种社交聚会以换回独处,才是最智慧的选择。

作者说,完全、真正、彻底地感觉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这是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宝贝。年轻人学习人生智慧的第一课,就是要学会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也可以这么说:一个人自身拥有的越多,他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的东西就越少。

从这一角度看来,那些平庸之辈就像俄罗斯兽角乐器一样,每只兽角只能演奏一个音符,必须把需要的兽角组合在一起才能演奏乐曲。芸芸众生的精神气质十分单调、贫乏,就像这种只能演奏单音的兽角乐器一样。然而,一个有丰富思想头脑的人,就像一架钢琴,钢琴自己就可以演奏出完整的音乐。所以,它不需要参加乐器的“聚会”。即使参加,钢琴也是聚会的主角,充当主旋律。很多人批评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是消极和落后的,认为他的痛苦人生观和我们想追求幸福快乐的愿望是完全相反的。而赞成叔本华的人认为,他的思想不是不着边际的空想,而是针对现实的。

叔本华当年游历欧洲各地时,亲眼看到法国,与奥地利、俄国、普鲁士,在欧洲的混战,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各国连年战乱后的萧条,让叔本华产生了极端悲观的情绪,这就是他悲观主义思想的来源。其实作者说的,享受孤独、自得其乐,来获得高级快乐体验,不是让我们脱离社会交往,一个人关起门呆着。而是,要我们通过对生活的直接体验和间接地学习,让自己的头脑更加丰富。

也就是说,我们要不断的为自己赋能,在我们自身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我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挑选社交圈子,大部分的圈子我们会觉得没意思,能够吸引我们的一定是可以带来收获和资源的社会交往。


总结一下作者的观点:

第一,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不要妄想实现什么绝对的幸福,而是要懂得放弃不适当的欲望,尽量减少烦恼。

第二,人生追求的首要目的不是财富,而是智慧地处理财富。

第三,享受孤独、自得其乐才能获得幸福和安乐。只有自己有足够的才能,才会体会到高级的乐趣。

虽然作者的悲观主义哲学可能会让很多人不舒服。但是,我们反过来想。作者其实在为我们传达另外的一种思想。告诉我们在前进的路上,少犯错误,掌握智慧的财富观,不断地学习,给自己赋能。

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