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觉醒-读书笔记

来自楠悦读

《家庭的觉醒》孩子不需要我们带领他们觉醒,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觉醒的。重要的是成人自己内心的觉醒,我们越觉醒,离孩子的心便越近,也越能给孩子温柔而有力量的教养。觉醒的教养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游戏规则: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身。

其实,每一位父母都有能力培养出具有高度适应能力,并在情感上与父母保持深度联结的孩子。但实际上,很多父母都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被现代社会对养育子女的误解和自身内在的局限蒙蔽了双眼。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临床心理学家和家庭教育专家,作者为读者提供了极具实用性的引导。她向父母展示了如何更好地培养与孩子的关系,让他们成长为真正的自己;同时也带领父母踏上一段觉醒之旅,超越对为人父母的恐惧和幻想,进入更平静、更有同情心和智慧的状态。

新的觉醒

“我不去,妈妈,我就是不想去!凭什么要我参加你朋友无聊的聚会?”玛雅对妈妈给她安排的活动毫无兴趣,表达着自己的愤怒。她转身走进自己的房间,“砰”地关上了房门,这种反应夹杂着倔强、坚持、任性。

妈妈被玛雅的行为惊得合不上嘴,为什么会这样?“明明我是为她好,她怎么能这么对我说话?她应该时不时地听我的话。”

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妈妈也愤愤地冲进玛雅的房间,高声宣告:“不许你用这种语气跟我说话,你必须尊重我,你必须马上道歉,并参加聚会。”

说完,正如玛雅一样,妈妈夺门而出,并把房门大力地甩在身后,妈妈用同样情绪化、不理智的方式,在和孩子作着对抗。

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我们是不是经常会发生这种情况?当我们朝孩子发怒时,就像是在情绪上被人推了个跟头。我们通常认为是孩子的行为令我们发火的。我们告诉自己,他们又吵又闹,是为了测试我们,挑衅我们,把我们逼到“极限”。为了让怒火师出有名,我们可能还会说:“看,是你逼我发火的!”同样,当我们变得焦虑、担心或害怕的时候,我们将这些感觉归咎于孩子的状况或行为。

传统的育儿方法认为,家长情绪爆发,陷入焦虑或恐慌,都是孩子的过错。当孩子的行为催化了这些情绪时,我们就会指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当然,如果用较为现代的处理方式,我们或许会用较中立的语调,或者在选词方面避免使用一些批评的用语。甚至,在感觉到要被激怒时,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些时间冷静下来。还有一种流行在家长圈里的小风尚,即为了避免小风波变成大风暴,在手腕上戴上一根橡皮筋,生气时弹一下来提醒自己不要失去冷静。

不管是传统的惩罚方法还是更现代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效果短暂。我们会发现类似的事件或更糟糕的事总是接踵而至,比如撒谎、逃课或孩子在我们的视线之外做一些违规的事。

被孩子激怒后,无论采用传统的还是更现代的应对方法之所以都无法长久有效,是因为它们都没有触及行为的根源。家长从书里、专家那里或其他家长那里学来的各种技巧只是针对特定行为,而不是行为背后的动机。

这些技巧都是关于如何控制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能激怒我们。我们以为,只要我们让孩子“做”或“不做”某些具体的事情,我们就不会有过激反应。这就像一个游戏,父母和孩子们在竞争着谁能领先对方一步。无须赘言,这个游戏注定会以生气、焦虑、屡屡失望,甚至伤心而结束。

觉醒的教养方式打破了游戏规则,因为它试图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本身。这一理论认为只要家长创造了合适的条件,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改变,并达到更高的觉醒境界。那父母该如何去创造这些条件呢?

觉醒式教养法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影响着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在帮助父母自我觉醒。什么叫言传身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这种影响,大到一些支撑人生的品质,比如坚韧、乐观、真诚等等,小到孩子的生活习惯。

比如,有一位妈妈因为4岁的女儿把厨房弄的乱七八糟而大发雷霆。见到妈妈忽然发起疯来,小女孩惊恐万分,凯瑟琳也因此吓了一跳,脾气也消了。当她清醒过来时才意识到自己有多么失控,她惊呆了,那时的她好像被某种不知道从何而来的强大力量给控制住了。这位妈妈为什么会情绪失控呢?是因为她的童年经历。在她成长的家庭环境里,一直被父母控制,因此面对自己的女儿,她从童年发展而来的情绪模式操纵着她的反应。随着慢慢回顾自己的过去,她才明白多年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经历又重现了,破坏着她眼前的生活。

重要的是,就像她接纳女儿走进自己的生命一样,她以同样的方式接纳了自己,唤醒了内心那个被遗忘的自我。她明白孩子们的到来,正是要帮助我们觉醒。那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自我恐惧

意识到触发情绪的根源是自我恐惧,而不是孩子的行为。当我们看向镜子中的自己时,会发现自己面对孩子所产生的暴怒、焦虑、伤心、无助,并不是来自于孩子的行为本身,而是自己内心的恐惧。

比如,你希望孩子能取得成功,以后有一个好工作。我们经历了这个过程,把世界想象成一个恐怖的、互相残杀的地方,因此很担心孩子的未来。我们都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都是以这样的标准去要求自己,逼自己去进步、去提升的。

于是这些观念自然而然就关联到了孩子身上,变成了高分、优等,目的都是为了将来能找到好的工作,过上好的生活。并不是说这种想法是错的,而是说我们不应该因为自己的恐惧而牺牲孩子当下的生活。

很多孩子变得极端和焦虑,恰恰是因为孩子成为了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联结点。也就是说,我们焦虑是因为对过去的生活始终不能忘怀,觉得自己年轻的时候没有好好学习,害怕孩子的未来也像自己一样,所以变得焦虑。

其实,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时候,很多的情绪和冲突,其实不是孩子本身,而是他的某些行为让我们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我们害怕童年的经历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所以,我们变得焦虑。

而我们要做的是活在当下,与孩子快乐的相互,真诚的彼此相伴。比如,跟孩子一起读读漫画书,该欢笑就欢笑,该伤心就伤心,做得有质量的陪伴,而不是担心未来。

因此,我们在希望孩子朝着未来规划的“好”的方向发展的同时,不要忽略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本身就是觉醒的,他们有能力依靠自己的智慧,创造并适应自己的生长环境,我们应该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世界。

先教养自己

在传统的养育观念里,子女教养的关注点都放在孩子身上,甚至很多家长为了孩子不惜放弃工作、生活。正是因为这样固有的观念,家长都认为我们做的一切是为了孩子,所以只要孩子稍微没达到我们的要求,就认为都是孩子不好、孩子不够努力造成的;一旦孩子达到了我们的期望,又会归功于我们自己,都是自己教得好、培养得好。

觉醒式教养就是带来思想上的大逆转,把教养的焦点转移到父母身上,需要被教养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我们要从自身出发去思考,我们的说话方式是不是恰当的。

比如,孩子考完试,很多父母一上车就会问考的好不好?只要孩子回答的不让你满意你就会立马生气,认为他们不理解你的良苦用心,不愿意和你交流,愤怒的情绪又是一触即发。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能给孩子一个拥抱,结果会是怎么样呢?

看见孩子的努力

很多家长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就觉得已经做的很好了,但是他们真正需要是什么呢?作者在书中给了我们答案,也是每个孩子都希望问的三个问题:

我被看见了吗?

我有价值吗?

我重要吗?

所以,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被看见”。当我们真正地看见孩子、让他知道他是重要的时候,他其实是真正地活在生活的感受里的,他也可以和我们建立非常好的连接与合作。

当孩子觉得自己被看见、认为自己有价值,并且觉察到他们是作为一个“人”,而不是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情而获得重视,他们便能感到充满力量。

尤其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还没有建立对自我的认知,这个时候更需要父母给他们爱和反馈,让他们感知到自己是被爱的、被关注的、被看见的。当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被建立起来后,相应地也能召唤出内心更强大的自己,支持孩子勇敢地走向未来。

觉醒式养育技巧

走上觉醒之路后,我们还要善用养育技巧,来影响我们的孩子,构建更好的亲子关系。

从无心的反应到真挚表达

从无心的反应到用心的陪伴,不再给孩子盲目的反应,开始真挚地表达。

比如,一天,女儿玛雅跟妈妈聊起了时尚打扮,玛雅说:“妈妈,看到时尚杂志上的漂亮衣服,我觉得当一位时尚模特应该是个特别好玩的事情!”妈妈听完的第一反应,不是和女儿共情,而是觉得玛雅好肤浅,毕竟妈妈不希望她长大后成为一名时尚模特,这和妈妈未来对玛雅的规划差太多了。

想到这儿,妈妈的情绪被激发了,说了更伤人的话:“玛雅,你长大了可不能成为一个没头没脑的傻瓜,只对打扮或者潮流之类的垃圾感兴趣。你要成长为一名世界公民,关心如何去消除贫困、行善助人。”

女儿也不甘示弱,强烈地表达着:“妈妈,我只是在说几件衣服而已,我不是在说我的未来,我才 12 岁,我的朋友都在谈论这些,我做错什么了呢?”

一个 12 岁的孩子看到漂亮的衣服,表达了自己的喜欢,这只是一种正常的表达,而这位妈妈的反应太敏感了,这样做的后果其实伤害了孩子,孩子很可能再也不愿意和父母分享任何事情、任何感受了。那我们应该如何改善亲子关系呢?

首先,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对自己的教养之道有信心,能让孩子知道生命里什么是最重要的。也相信孩子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力,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什么对自己是最重要的。 其次,用心倾听,不要被自我带着走,不要被情绪淹没。最后,坦诚表达,不论认不认可,都要给孩子真挚的反馈。

还拿玛雅的例子来说,你可以这样告诉她:“你的想法真的有点吓到妈妈了,可能是妈妈有点老派,不懂时尚。但我听到了你说自己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虽然我有点担心这样的价值观太肤浅,但妈妈相信你,你已经懂得了这些道理。”

为孩子创造空间

我们要为孩子创造空间,遵照孩子的天性, 在顺应他需求的前提下,给予合适的引导。而不是恶意抹杀孩子的天赋和好奇心。我们要做的,就是减少冲突、对抗,给孩子创造一个独立且相对自由的空间。

比如:在洗手台下加一个踩脚凳,孩子就可以自己完成洗漱,不需要父母架起来帮他洗。给孩子准备自己的储藏柜,让孩子自己安排自己的物品及摆放规则,需要了可以自己拿,乱了可以自己收拾等等。

从这些小事做起,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让自己独立完成,也能慢慢培养起孩子的自我认同感,认为他是可以自己照顾自己的,甚至帮助爸爸妈妈完成一些事情,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当然,自由也不是放纵,而是建立在清晰的界限和规矩的基础上。那怎么定规矩呢?比如,孩子玩手机。我们可以跟孩子商量好,每天晚上7点可以玩一个小时。这么做即满足了孩子的需求,也可以防止孩子玩手机时间太长影响学习和生活。

那哪些规矩能帮助孩子成长呢?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心理咨询经验,从四个方面给了我们一些建议:

尊重自我:做好自我护理,包括清洁和睡眠。

尊重个人所处的环境:整洁的房间和家。

尊重个人的内心: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过程。

尊重家庭和社群:与人沟通及贡献社会。

家庭的觉醒 导图
家庭的觉醒 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