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内而外的教养-读书笔记

来自楠悦读

作者丹尼尔•西格尔,国际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学临床教授。正念觉知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第七感研究所创始人。在大脑、心理治疗和儿童教养领域不断有开创性的作品问世。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七感》《由内而外的教养》和《全脑教养法》。作品多次发表于《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新闻周刊》《时代》,活跃于NBC、ABC等知名媒体。

玛丽•哈策尔,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儿童早期教育及心理学硕士,儿童发展专家,致力于家长及教师培训和教育工作三十余年。

这本《由内而外的教养》,是在美国畅销了10年的育儿经典。丹尼尔经过多年研究发现,正是我们的经历,尤其是童年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大脑,决定了我们的思维,并且影响着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只有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经历,解决早年未处理的精神创伤,才能以健康的心理创造温馨的亲子关系,这就是所谓“由内而外的教养方式”。


如何塑造自我记忆

作者说,当我们有了孩子后,以往的经历会影响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未妥善处理的过去也许会埋下隐患,影响我们与孩子的关系。这些隐患带来的问题很容易引发矛盾。而当矛盾发生时,我们通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情绪激动、看法偏激,并且不经思考就采取行动。这种不恰当的心理会削弱我们理智思考和适时反应的能力。

举个例子:

作为一个母亲,玛丽发现自己很多童年没有妥善处理的事情后来都影响了她跟孩子之间的关系,夺走了本应美好的记忆。买鞋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玛丽害怕看到孩子们把鞋穿坏,因为这意味着她得带他们去买新鞋。孩子们喜欢穿新鞋,最初的时候,他们也跟大多数孩子一样期待买鞋这件事。这本来可以成为一次快乐的出行,因为挑选新鞋是孩子们相当喜欢的事情,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玛丽嘴上总是鼓励孩子们挑选自己喜欢的鞋,但当他们真的选中某双鞋时,她就开始挑剔这双鞋的颜色、价格、尺寸,竭尽所能地把它贬得一文不值。孩子们挑鞋的兴奋劲儿开始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妥协的态度“随便你吧,妈妈,我怎样都好”。玛丽拿起两双鞋,反复对比斟酌很久之后,他们才买了鞋离开商店。最后,玛丽和孩子们都筋疲力尽。孩子们得到新鞋的兴奋之情完全被买鞋后的疲惫取代了。

玛丽故意这么做吗?并不是。但是她好像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样,每次都这样,在回家之后,还得给孩子们道歉。但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老是重复着连自己都讨厌的行为?其实,这跟玛丽小时候的挫败经历有关。他们家兄弟姐妹8个,她妈妈每次带他们出去买鞋的时候,都要赶着大减价去,商场都是人,她总是在慌乱中仓促地挑选鞋子,新款太贵妈妈舍不得买,所以玛丽总是买不到最理想的。她妈妈花钱也很不情愿,还总是很爱生气,所以玛丽一想到买鞋就很痛苦。

导致玛丽成年后的焦躁行为,并不是现在买鞋的经历,而是多年前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这也影响了她跟自己孩子的亲子关系。

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比如,小时候怕打针,医生给你留下了深深的恐惧,当你成为父母,面对孩子难受哭起来的时候,就会感到紧张和烦躁,不知道如何安慰孩子。所以以往的经历会影响你教育孩子的方式。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问题。但是如果你跟孩子或者伴侣经常因为某一个行为吵架,或者你会莫名其妙地发现某个行为你特别不能容忍的时候,可能你就要停下来想一想。

人们早年的经历,并不会让你明显地感受到,它会藏在你的记忆深处,某个时刻,可能突然闪过你的大脑,或者带给你某种情绪。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跟我们的大脑机制有关,我们来解释一下我们的记忆。人类的记忆有两种,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

人经历过的事情,在大脑的神经系统看来,都是接收到的一系列刺激动作,人脑在接受到这些刺激后,经过脑部神经元的活动,会把这些刺激转化成信息,储存起来。在需要的时候,人脑会调取这些记忆。但是,这个调取方式,可不一定都是我们有意识的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有意识地回忆过往经历,这个时候大脑提取出来的信息,就是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可引起大脑某些特定回路的反应,包括基本情绪、行为反应、认知观点,还可能涉及身体感觉的编码系统。内隐记忆是早期非语言记忆的一种,自出生时起就存在,并且会活跃于人的整个一生。内隐记忆还有一个重要特征,人们称其为“心理模式”。通过建立心理模式,大脑可以对重复的经历做出反应。

当我们的生活出现了跟之前的痛苦经历相似的情形时,这些潜藏在人脑中的内隐记忆就会不请自来,人们不会觉得自己在回忆某些东西,但是却能切实体会到这些痛苦经历带来的不好的情绪,或者烦躁、或者悲伤、或者压抑等等,好像这些事情刚刚又发生了一遍,让你从心底里因为抗拒之前的痛苦经历,而抗拒所有与它相似的行为和它们引起的不良情绪,所以你会特别不喜欢某种行为,不准别人这么做,如果谁这么做了,就会认为是在冒犯自己。

所以,内隐记忆是导致痛苦情绪的重要原因。对于往过出现的痛苦经历,如果没有妥善处理,相当于人们心理上并没有过去这个坎儿,但记忆很诚实地提醒着你的痛苦。这些时不时出现的内隐记忆,甚至会构成你的一种系统化的思想,在你跟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被动的回应模式,不断地伤害着你跟孩子的关系。而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童年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直接影响孩子尚未成型的性格。

亲子关系的依赖模式

婴儿降临于人世,需要依靠父母的照顾才能很好地生存,这个责任常常由母亲承担。她们给新生儿食物,在需要时给予抚慰,这样,孩子就和她们形成了一种基本的依恋关系。如果婴儿和母亲之间经常有亲密联结,孩子就能时常感受到安全。对婴儿来说,有一个能够细心照料他的成人,并且这个人能够感受、理解他的需求并积极做出回应,他就会有安全感。

孩子在这种亲子关系中,会对生活充满信心,因为他觉得“如果我能够与外界很好地沟通,我就可以找到办法解决问题”。这种依恋关系是安全的,能够为孩子接触世界打下基础,是孩子学会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基础,还会对孩子的交际能力、抗压力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理解分析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父母与孩子的不同互动方式,决定了孩子不同的依恋模式。书中介绍了4种依赖模式我们看一下。

安全型依赖

比如,女儿饿了,开始哭起来。爸爸听到哭声后,放下手中的报纸,走到婴儿护栏旁边,试图弄清楚女儿为什么哭。他轻轻地抱起她,看着她的眼睛,说:“怎么了,我的小宝贝?你是想让爸爸陪你一块儿玩吗?噢,我知道了,你肯定是饿了,对吗?”他把女儿抱进厨房,一边准备她的奶瓶,一边和她说话,告诉她马上就好了。他坐下来,抱着女儿给她喂奶。女儿看着爸爸的脸,对温热的牛奶和爸爸温馨的照顾感到十分满意。

在这次互动中,爸爸感受到了女儿不高兴的信号,而且能够准确理解信号的含义,并及时地做出了回应。女儿则从这次经历以及更多类似的与爸爸的适时交流中,感受到了爸爸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得到了爸爸的准确回应。她得到了理解,而且还是生命中重要之人对她的理解,所以有着特别的意义。她也因此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如果我能够与外界很好地沟通,我就能够找到办法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样,孩子的安全型依恋就慢慢形成了。

回避型依赖

比如,女儿饿了开始哭,但爸爸并没有注意到,女儿哭得更大声了,爸爸抬头看了一眼,等把报纸的故事看完,才生气地走到女儿床边,说“有什么大不了的”。他以为女儿需要换尿布,于是他把女儿抱起来一声不响地换尿布,然后把她放回婴儿床上,接着看报纸。女儿并没停止哭,他以为女儿需要睡午觉,于是找来安抚奶嘴,给她盖上毯子,关上门,希望她安静下来,但这些依然没用。后来爸爸看了看表,发现距离上一次喂奶过去了4个小时,这才意识到女儿可能饿了,才坐下来给孩子喂奶,女儿终于安静下来,但实际上女儿已经哭了半个小时了。

通过这次经历,这个孩子便知道了,爸爸不能每次都能明白她发出的需求信号。如果经常这样,孩子将会形成回避型依恋模式。也就是说,孩子会在情感上尽可能不去依赖父母,孩子跟他人的关系也会变得冷淡。他们为了防止内心变得脆弱,不断弱化右脑对情感的感知,逐渐依靠左脑的理性思维方式。

那么为什么这个爸爸会显得这么冷漠呢?可能他的童年生活中,缺少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他们好像感受不到他人的存在,也对孩子的感受不敏感,甚至对自己的情感信号也不理睬,仿佛他们的童年经历是空白的。

矛盾型依赖

比如,女儿哭了,这位爸爸虽然听到了,却很犹豫,对抚慰女儿没有信心,他很担忧地抱起女儿,忽然想起了工作上的烦心事,还有小时候自己的父母经常吵架,他曾经暗暗发誓绝不会重蹈覆辙。这时候女儿还在哭,他想这一定是女儿最伤心的时候,他紧张的表情和紧紧环绕着女儿的胳膊没有让孩子感到一丝安慰。他给女儿喂奶,女儿停止了哭声,但他依然表情凝重,因为他不知道下次女儿再哭,他该怎么安慰她。

如果类似的情况经常发生,小孩子会形成什么样的依恋模式呢?那就是焦虑型依恋。孩子不确定父母是否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有时候能,有时候又不能,这种焦虑导致了不确定感,会使孩子觉得跟他人的联结不可靠。反观这些孩子的父母,可能存在童年所受的照顾变化无常,或者对照料过度依赖,成年后会对依恋过度专注,内心又充满了矛盾和不确定。这种专注的态度,有可能会妨碍父母感受孩子发出的信号,常常感到内心压抑。前面我们讲的买鞋子很纠结的玛丽就属于这种情况。

紊乱型依赖

比如,当女儿哭的时候,爸爸非常烦躁,他扔下了报纸,直接奔到孩子的床边,想立刻阻止她的哭声。他抱起孩子的时候非常粗鲁,女儿哭得更大声了,因为她现在不但饿,还很不舒服。爸爸发现女儿可能是饿了,就抱着女儿走到厨房,快速地准备奶瓶,一着急,奶瓶突然掉到地上,摔得粉碎,女儿被吓得哭声更大了。 这位爸爸变得狂躁起来,想起了小时候酗酒的母亲,会在喝醉了之后打骂自己,他发誓绝对不会像他母亲一样。这时候,孩子在她怀里停止了哭泣,呆呆地看着半空。爸爸意识到自己走神了,赶紧准备好奶瓶,坐下来给孩子喂奶,过了好一会女儿才回过头看着爸爸的脸,目光呆滞,面无表情。

这位爸爸童年的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他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回忆。如果女儿不高兴父亲就陷入恍惚状态,陷入到自己的情感创伤里,把孩子扔到一边,这会使亲子关系产生隔阂和恐惧。孩子学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因为她认为激烈的情绪很难控制。这样孩子会形成紊乱型的依恋模式,很难处理自己跟他人的激烈情绪,心理上可能出现分裂倾向,面对压力的时候无能为力。

第一种爸爸的做法是正确的,而后面的这三位爸爸的童年,可能出现过精神创伤,他们的情绪变化无常,常常会吓到孩子。在生理上,没有抚平的精神创伤会阻碍大脑信息的流动,左右脑的协调能力也受到损害,在反思生活的时候会陷入混乱,使他不能够连续地描述过去的生活。

这就导致了他们对生活意义的感知出现问题,情感无处安放,慢慢地对情感的体察变得麻木,注意不到他人的情感,进而影响人际关系,也不太会沟通,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因此,反思童年经历,能够帮助你了解自己,还可以让你重新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通过分析,你的感受能力和创造生活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发现童年经历的隐形记忆,最终找到你一贯的行为模式和一直影响你亲子关系的问题。

如何加深孩子自我认知

讲述生活故事,即对个人的生活经历进行描述,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无论对个体还是群体而言,讲述生活故事都是为了分析我们的生活经历,并从这些经历中挖掘意义。这能够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生活,加深对自己的了解,也能帮助他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这样可以对生活的认知保持连贯性,这种连贯性对孩子认知的发展和情绪的调节能力都至关重要。

比如,安妮卡三岁时进入玛丽的幼儿园,当时她家移居当地已经两年,她只会讲芬兰语。安妮卡外向可爱,喜欢和小伙伴们玩耍,因此她的语言障碍也显得无关紧要。有几周时间,妈妈很放心地把安妮卡留在学校,直到后来发生了一件事。

那天早上安妮卡玩得很高兴,突然她摔倒了,擦破了膝盖,安妮卡哭喊着寻找妈妈。因为语言不通,老师的安慰起不了任何作用,安妮卡情绪一直很低落。老师让办公室助理打电话联系安妮卡的妈妈,并继续努力安慰安妮卡。

老师很快找来几个洋娃娃和一个玩具电话做辅助,向安妮卡讲述这件事。老师用一个小洋娃娃代表安妮卡,用另外两个洋娃娃代表老师和妈妈,以此模拟安妮卡的遭遇。代表安妮卡的洋娃娃正在玩耍,然后摔倒了。这时老师给“安妮卡娃娃”配了音,呜呜地哭起来。看到这里安妮卡停止了哭泣,注视着老师。“老师娃娃”对着“安妮卡娃娃”轻声说话,安妮卡又哭了起来。当“老师娃娃”拿起玩具电话给“妈妈娃娃”打电话时,安妮卡又停止了哭泣,重新开始观察和倾听。

老师用这些洋娃娃把安妮卡擦破膝盖这件事模拟了好几次,期间不断让助手打电话让安妮卡的妈妈来学校。安妮卡本来就听得懂“妈妈”这个词和她自己的名字,加上老师用辅助道具重复讲述这件事,她开始明白发生了什么事。过了一会儿,安妮卡完全停止哭泣,回到快乐的玩耍中。当妈妈赶到时,安妮卡把洋娃娃和玩具电话拿给老师,因为她想听老师再讲一遍这件事,好让妈妈知道她膝盖受伤这件事以及她的不快乐。

讲故事这个办法很好地安慰了安妮卡,她不但明白了发生了什么事,也对妈妈的到来有了预期。作为成人,我们经常用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对孩子来说,洋娃娃、布偶或者图片等辅助物能够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经历,从而明白自己当下的处境。当孩子明白了发生的事情以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时,他的不快乐就会大大减少。这不仅是他理解世界的方式,也是他调节情绪的主要方式。

这里面是有脑科学理论作为支撑的,作者丹尼尔的脑科学研究表明,在讲述的过程中,融合了左右脑的不同功能,左脑模式负责解释,右脑模式负责信息,包括储存这些亲历事情的信息、社会信息和情感信息,只有左右脑不同功能的协调融合,才能产生一个连贯的叙述。

讲故事的方式,对促进孩子左右脑的发育,也有着重要作用。这是对于孩子而言。对于父母自身,反思你的人生故事,也可以加深你对自我的认识,帮助你把丰富的情感融入到日常生活,跟孩子建立一种互动,增加你对孩子的敏感度。通过讲述共同的情感经历,可以跟孩子建立充满情感交流的良好关系。

人际神经生物学和依恋研究发现,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大脑的发育,因此,正是我们的经历尤其是童年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大脑,决定了我们的思维,影响着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只有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经历,解决早年未妥善处理的精神创伤,才能以健康的心理创造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由内而外的教养 导图
由内而外的教养 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