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思维泥潭-读书笔记
《走出思维泥潭》是一本讲述如何跳出传统认知框架并提升创新性思维的作品。作者认为历史的积累带给我们的各种经验知识使得我们建立起固有的认知框架,形成了思维定势,从而限制了科学的进步与创新。比起笼统地叙述“如何创新”,本书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科学史上取得重大创新发现的经典案例。通过他们打破认知偏见从而有了惊人科学发现的经历,引出了“泥潭之猪”的创新方法,帮助读者锻炼创新性思维。这本书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如何激发科学创新当中的奇思妙想。
打破认知框架
什么叫认知框架呢?认知框架中一个重要的词叫“范式”。什么是范式呢?范式是一系列紧密相连的预期。当我们对很多事情有了范式以后,即使不做更多关于细节的讨论,我们也能够在这些事情上达成一致,得出一个相同的结果。拥有范式的好处是什么呢?范式可以提高效率,它可以形成科学界的预期和公众的预期。但一旦形成了一定的范式它就很难被打破。当你陷入一个范式当中而不自知的时候,就形成了我们固化的思维。
认知框架的特点
首先,认知框架不是永恒的,它会随着时间和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其次,打破它会激起一个人强烈的情绪波动,范式是一个逻辑和情感的混合体。我们不要觉得范式出现在科学领域当中,我们就认为它是一个逻辑的名词,它其实是逻辑和情感的混合体。一旦你接纳了一个范式,就很难接纳新的东西。最后,具有约束性。那么,怎么去打破这些范式所造成的框架呢?
比如,我们可以练习脑筋急转弯。作者说,汤姆和珍妮躺在地上已经死亡,周围有很多碎玻璃渣,还有一摊水。请问,他们是怎么死的。这个时候我们肯定会想,案发现场为什么会有水和玻璃渣呢?我们已经柯南附身了。但实际上汤姆和珍妮是两条鱼。因为这两条鱼的玻璃缸打碎了,所以它们躺在那儿。
如果你的范式当中认定了所有关于死亡,或者有名字的都应该是人,那你就会往福尔摩斯的方向想。但如果你能够打破这个范式,它们并不一定是人,那么这个事情就简单多了。
改变认知框架
打破框架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第一,提高对当前认知框架的认识。只有意识到你的认知框架,我才会有意识的去打破它;第二,考虑当前认知框架的结果。如果保持当前的认知框架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会不会造成很多伤害?第三,设计一个新的认知框架;第四步,重新考虑新的认知框架的利弊。
比如,在2000年以前,病人被送到病房,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没有人说不应该抢救。因为我们觉得医院就是救人的地方,所以医生也不会顾及患者个人的要求,采用各种医疗手段对患者抢救。但是后来有人提出了一个新的框架,他说我们这样做到底是为了谁的福利?如果你说是为了这个人的福利,那么这个人现在需要的是安静地走,因为他的生命已经走到尽头了。但是如果你认为“是生命就应该一直挽留”,那么你就会在他身上做治疗,但其实他很痛苦。后来人们就说,我们要换一套认知框架,我们能不能考虑那个病人的需要,想一想什么是对病人更好的做法。然后人们开始倡导“姑息疗法”。姑息疗法就是可以让病人更舒服一点地接受治疗,减少他的痛苦,可以让他安心离开。这就是不同的思维方式所带来的不同的结果。
隐喻
隐喻是一种语言,而这种语言一旦跟认知框架相结合,将发挥出巨大的威力。比如“癌症是我们的敌人”就是一个隐喻。当你说“癌症是我们的敌人”的时候,你对待癌症的态度是什么呢?那不就是战斗吗?战斗就是要牺牲,就是要有英雄。化疗和放疗这些治疗方式,会让你的身体承受很大痛苦,但也要去做,因为你要勇敢,你要跟它作战。所以当你用“敌人”来隐喻癌症的时候,这是一套不同的哲学。
后来有医生提出,我们可不可以认为“癌症是我们的邻居”,就是把癌症当作一个不太喜欢的、令人讨厌的邻居,但是它就是得跟我们长期共存。所以你就会做好跟这个邻居长期共存的准备,你就需要去观察它、了解它,减少跟它的摩擦,希望与它共同存续的时间越长越好。这就是关于癌症的两种完全不同的隐喻。隐喻能够大力地影响我们的思想,它对我们的束缚作用非常大。一旦我们被一个隐喻所控制,再结合思维范式,就会形成固定思维。当然隐喻有利有弊,就看我们怎么运用了。作者说,我们可以运用创新来打破固定思维。
避免偏见
作者告诉我们婴儿基本能记住三岁以后的事。那为什么婴儿明明能看到、能笑、能跟你互动,他却记不住那些事呢?作者说因为婴儿的大脑缺少把记忆形成集合、模块和组块的能力。我们成人的大脑之所以能够记住很多事情,是因为我们理解了这些事情。我们把小时候的事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模块,它们组织起来就有了意义,所以我们才能够记住。这也就是为什么隐喻和范式对我们的思想、理解力很重要的原因。那我们应该如何打破思维框架,如何去创新呢?
做敏锐的观察者
人们对于这个世界,有着习惯性的看不见。我们的大脑是依赖框架和隐喻看待这个世界的,只要符合我们的框架和隐喻,我们就会觉得这些东西没有什么变化。我们看到的是大脑重新编码和选择以后留下的画面。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提升观察力呢?
首先,学习艺术。你要能够学会像艺术家一样地观察一件事情,这时候你会看得特别地仔细。他们看东西能看到蛛丝马迹,细节也能够看得到了。其次,成为人类学家。推荐大家一阅读《创新的艺术》,IDEO是一个专门用创新思想帮各大公司解决难题的公司。他们为了解决婴儿不愿意坐婴儿手推车的问题,就把一群大人放在婴儿手推车里边,每天推着去大街上感受。后来他们发明了一套特别实用的,又具有颠覆性的婴儿车。最后,关注那些不太对劲的事情。如果你能够发现什么地方让你不舒服,你去改动它,那么就有机会产生创新和创意。
克服偏见
我们需要学会克服偏见。长期以来的隐喻和框架带给我们的思维定式,使得我们对很多事物存在着偏见。作者说我们需要克服的偏见有三种。
第一,情境偏见。就是因为有环境的比较,才造成了认知的偏见。比如,《思考,快与慢》里的锚定效应,人和人之间的第一印象,其实就是情境偏见。所以我们要小心情境偏见,要注意我们对一个事物的感知和看法是真的客观的,还是受周围情境的影响最后给带偏的。
第二,预期偏见,就是你想看到的东西会影响你真的看到的东西。比如,你喜欢一个人,你怎么和他相处都觉得他很好,但是如果你看不惯一个人,你就会觉得这个人很讨厌,烦他。
第三,后视偏见。就是相信自己的记忆比实际的情况更准确。过了很多年以后,大家回顾当年所发生的一些事,会产生争执。有人说这件事是这样的,另一个人说不是,我们大家的记忆不一样了。这时候你会觉得我记忆当中的事才是真实的。
那怎么才能够克服这些偏见呢?第一,确定所要做的决策及与之相关的信息。你到底要做什么样的决策,相关信息找清楚;第二,识别造成偏见的认知框架;第三,去除认知框架或设计替代的认知框架;第四,考虑替代认知框架可能带来的结果。
泥潭之猪创新法
大家知道我们所说的天才,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吗?他们的特征是什么?作者总结了几点,第一,有内在动力,就是他们解决问题是自我引导、自我鞭策和充满活力。第二,能容忍不确定性,有好奇心,有开放性的思维;第三,自信,乐于冒险;第四,乐于挑战权威。最后,不介意失败,有终身成长的心态。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叫PIG In MuD,就是泥潭之猪。她把PIG In MuD中的每一个字母所代表的话提炼出来,最后变成了她认为的一条创新路径。
首先,P代表的是在兴趣、观察和知识的基础上将问题表述出来。你首先要找到一个问题,提不出问题你怎么做科研?所以得把问题表述出来。其次,识别认知框架。I是识别认知框架,并且找到可替代的认知框架。先识别,知道自己处在什么框架之下,然后看看自己能不能换一个框架。
接着,产生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G是产生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就是去创意创新,产生解决方案;第二个I是孵化,就是让这个创新创意慢慢地变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然后,将最佳创意融合到常规科学的过程中。M是将你的一个最佳创意融合到常规科学的过程当中,证明你的创新有效或者是真实的,就是应用和融合。
最后D是传播你的创新发现。像我们现在用的天花疫苗,就是詹纳当年从牛身上发现的突破口,他疑惑那些挤牛奶的女工为什么从来不得天花,然后把它研究出来,在自己的孩子和家人身上实验,最后在全英国到处演讲,推广到全世界。所以,关于如何识别、如何跳出范式,首先要从提出正确的问题开始。
拓宽视角
我们可以运用拓宽视角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果我们解决问题的视角能够拓宽,纳入更多的东西进来,那很有可能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比如,20世纪50年代,码头搬运货物。费时费力,等待清关的周期很长,换一辆船也需要很长时间,所以运输的成本很高。于是,发明了集装箱。人们用集装箱把这些东西全装进去就完事了,不用怕它丢,吊起来往那儿一放就行了。整个货运的速度大幅提高,成本大幅下降,这种创新叫作拓宽视角的创新。
反向思维
比如,公共卫生防御,这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中国这次防疫为什么做得这么好?因为用了大量的反向思维和倒推设计:倒推有多少人会涌进来,如果病毒暴发会怎么样传播,我们应该怎么做等等,我们反向遏制每一个可能的接触点最后就会避免疫情爆发。这种能力就是倒推设计实验的反向思维能力。
挑衅思维
挑衅思维取向是什么呢?就是你得勇敢地说出很多离经叛道的东西,这些离经叛道的东西可能能给你带来启发。作者列举了很多笑话,她说所有的笑话之所以能让你笑,一定都含有一些让你不舒服的东西,它会挑战你的思维想象和底线。
比如,烛光晚餐,丈夫跟妻子一块儿吃饭,过结婚纪念日。丈夫很高兴,对妻子说:“咱们今天结婚纪念日,说吧,你想要什么?貂皮大衣?还是汽车?还是买房子?你想要什么你跟我说。”然后妻子说:“我想要离婚。”丈夫说:“那可要花太多钱,我没那么多预算。”
它挑战了你过去的想法和认知。你觉得两个人吃烛光晚餐一定就是美好的,两个人谈离婚不能先谈钱,但是当丈夫这么讲了,暴露出人性阴暗的那部分的时候,我们才会会心一笑,因为它具备挑衅思维取向。
寻找替代方案、可能性和新的选择
我们需要开动脑筋去思考很多不同的替代方案,思考它们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但是我们不可能把所有创新的想法全都实现,那样你的研究也不可能集中。所以,你要去选择那些可以研究的方面,找出它们的闪光点,对它们进行深入地研究。这时候你所拥有的新想法就变得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