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與中華傳統-讀書筆記
孝是仁的根源,又是仁的實踐,所以孝在中國傳統教育中居於核心地位。本書聚焦「『孝』與中華傳統」這一主題,對「孝」從學理上進行追根溯源,並對「二十四孝」故事進行具體闡釋與辨析,透過故事中的小情小景與小孝行,揭示出其背後的大仁大義與大道德。中國的孝道教育沿着由至親到遠人,由個人到國家的發展進程,不斷擴充,最終達到博愛的目的。
分享這本書是因為對古籍、詩詞很感興趣,現在也在網站上面整理這些內容,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但我們對於這些文化知之甚少。之前總說「百善孝為先」,但我們對什麼是「孝」的理解又有多少呢?希望這本書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體會。
古人所說的「孝」
我們常說到「孝順」這個詞,內涵無非包括兩點,首先盡到贍養義務,維持父母的正常生活;其次,要儘可能讓父母心情舒暢,精神愉悅。簡言之就是「對父母好」。不過,「孝」的對象最初並不是父母。
崇拜祖宗
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作者開篇便給我們剖析了「孝」這個漢字。「孝」是個象形字,這個字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的青銅器銘文上,字形從古至今變化不大,傳達的基本信息都是一個後生小子背着一位老人。不過,這位老人指的不是父母,而是指過世的祖宗。「孝」與考試的「考」字很像。
作者認為,這兩個字不只是外形相似,含義也緊密相關。「考」在古漢語中可指代死去的父輩,而「孝」字的意思也跟祖先崇拜有關。 翻開先秦典籍,「孝」字絕大多數的使用場景都是祭祀祖先。
比如《詩經·小雅》的《楚茨》篇中有這樣兩句:「先祖是皇,神保是饗。孝孫有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這兩句詩描寫的是西周時期貴族祭祀祖先的場景。貴族們供奉了潔淨的牛羊肉,祖宗們晃晃悠悠返回人間,享用供品。看到子孫的一片孝心,祖先把福賜給他們,保佑子孫萬壽無疆。 作者還進一步做了統計,《詩經》有305篇文章,「孝」字出現在其中的11篇里。而這11篇文章都屬於《雅》和《頌》。我們知道,《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展示的是地方的民間樂歌,而《雅》和《頌》都跟王室有關。
《雅》收錄的是「王畿」也就是西周王族直接統治地區的樂歌,《頌》特指宗廟祭祀用的樂歌。可見,詩經中的「孝」跟王族生活以及王族的祖先崇拜有關。這種關係是怎麼產生的呢?作者認為,「孝」其實是上古時期貴族維護自身特權統治的一種手段。隨着社會組織發展壯大,居於上層的統治者會面臨一個越來越突出的問題,這就是如何管理這個愈發龐大的群體。簡單說,往前追溯,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我們的身體裡都流淌着共同的血液,所以,我們是一家人,我們都應該對「祖宗神」心懷敬畏。
敬重父母
既然「孝」的對象最初的是祖先,後來怎麼演變成父母呢?作者提到,隨着社會進一步發展,許許多多的個體家庭產生。這時,只靠血緣、只強調對已逝祖先的崇敬,已經無法把社會聚攏在一起了。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根本不在乎他們彼此同姓。這時,已經被打破的社會秩序怎麼才能恢復呢?
儒家主張,應該繼續在「孝」這個古老的觀念上做文章。儒家有一套治理邏輯:「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想天下太平,首先要保證每一個「家」都井井有條。
儒家學者口中的「齊家」的「家」,並不是以夫妻為主體的小家庭,而是包括了父輩、祖輩以及兄弟姐妹在內的家族。 家族內部關係複雜,如何才能秩序井然呢?這就要強化「孝」的作用了。
以前,「孝」的重點是對祖先的崇敬,現在,儒家學者把「孝」的對象擴大從崇拜祖先,擴展到敬重父母,強調子女和父母之間的愛是出自人的本性,由此,形成一整套有關「孝」的倫理。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孝親敬長」「長幼有序」的觀念在中華文化的肌體內生長起來。
中國古代有一個長期不變的社會特點,中華民族是農耕民族,村落組織是構成「農耕中國」的全部基礎。所以,農村治理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國家治理的重中之重。但麻煩的是,中國的地域過於廣闊,各地情況過於複雜,僅憑農業時代的國家系統,根本沒有辦法處理天南海北每個村落那麼多的事情。所以,中國歷史研究者常說「皇權不下縣」,也就是說,像村落這樣縣一級以下的社會單元,需要靠本地力量來治理。
依照什麼原則來實現自治呢?「父為子綱」。在家庭內,由於體力、智力和經驗的差別,父子之間長期是領導、教育和指導的關係。即便孩子成年了,體力超過了父親,父親的經驗、人脈也會保障他在家庭決策中的支配地位。
在傳統農耕社會,人們的預期壽命有限,「人生七十古來稀」,絕大多數父親作為家庭決策者和領導者通常會定格在中壯年。在這個時候,父親的體力、智力都處在巔峰時期,是當之無愧的一家之主。要想保障父親的決策能夠被順利落實,就要大力提倡「孝」道,兒子要堅決服從父親,服從家庭秩序。「孝」其實帶來一種意想不到的強大力量,「孝」作為一種可以復刻的模板,能像矢量圖一樣隨意放大,嵌入社會各個角落。
古人如何達到「孝」的目標
作者把古代的「孝」歸為兩大範疇,一是「奉養」,怎麼對待父母;二是「追孝」,長輩死後又該怎麼對待他們。 在古代,古人要想做到「奉養」「追孝」,是非常艱難的。作者在書中提到了,「二十四孝」。所謂「二十四孝」,據作者說是元代一位叫郭居敬的人篩選整理的,他還為每個故事配上一首詩,成為明清時期影響力最大的兒童啟蒙讀物 。
奉養
簡單說就是子女成年後,要讓父母衣食無憂。從高標準講,子女要對父母提出的各種物質欲望盡力滿足。
比如,「臥冰求鯉」的故事:漢末晉初,有位叫王祥的孩子。他早年喪母,繼母對他很刻薄,經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他壞話,導致他失去父親的疼愛,只能整天干髒活兒。但王祥仍然盡心盡力照顧雙親。一年冬天,繼母生病了,想吃鯉魚。由於天氣寒冷,河水冰凍,無法釣魚,王祥便赤身臥於冰上,要用體溫來融化冰面。王祥的孝心感動上天,忽然間冰面裂開,裂縫處躍出兩條鯉魚,王祥高興壞了,捉住鯉魚回家供奉繼母。
作者說,這個故事之所以這樣廣為流傳,傳達的價值觀正是我們前面說的「奉養」的高標準。那「低標準」呢?就是在極端情況下,子女也要盡力孝敬父母。按照儒家要求,在衣食緊缺的時候,子女要首先保證年邁的父母活下去,其次才是自己和孩子。
比如,「為母埋兒」。晉朝時期 ,有一位叫郭巨的孝子,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給兩位弟弟,自己只選擇供養母親。因為家裡窮,食物有限,郭巨為了供養母親,竟然說服妻子,打算把兒子給活埋了,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把口糧節省出來留給母親。郭巨的孝心撼天動地,以至於他在挖坑的時候,突然挖到黃金,一家人從此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既然要承擔贍養母親的義務,為什麼不在分家產的時候備足口糧。沒錢沒糧的時候,為什麼不想辦法獲取糧食,而是非要害死自己的孩子呢?古人是要通過這個故事,來傳達一種道德取捨的觀念。在這種情況下,古人強調,要毅然決然地選擇父母。作者認為,「奉養」的內涵不僅包括「高標準」和「低標準」,還要在時間軸上展示出「孝」的無時無刻。
比如,早晚要請安,做錯事要受罰,獲得肯定要跪謝,總之就是通過各種各樣的禮數,讓父母感受到被尊重,精神上獲得滿足。
追孝
作者提到,「追孝」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葬之以禮」,一個是「祭之以禮」。傳統社會衡量子女是否「孝」有個重要標準,這就是看父母去世後,子女是否舉行了合乎習俗的葬禮。
如果子女遠在他鄉,得知噩耗後,他們要立刻放下手頭的事情趕回家鄉料理喪事,這叫「奔喪」。子女要為亡故的親人穿戴整齊,把他的靈柩停放在臨時處所,這種臨時處所有個專門的名稱叫「殯」。靈柩停放時長不超過70天,不少於50天。為什麼停這麼久呢?
這期間,滿懷悲痛的子女要四處奔波,為亡親尋找一個合適的安葬之所。也有人說,是因為古代醫療條件有限,當場無法確認死者真的死亡了。等到備好墓地,便迎來葬禮的高潮,孝子要極其悲痛地讓亡親入土為安。
親人安葬後,兒子還要服喪三年,作者提到,服喪時間準確說是二十七個月,日子從得知死者過世那一天算起。在這二十七個月內,兒女不可以做官、考試、嫁娶。為了體現極端痛苦,他們還要住茅屋、喝稀粥、睡破席、枕土塊,越悲哀越能贏得別人的讚譽。
為什麼傳統社會,要鼓勵這些行為呢?人們常說,「人類愛的天平往往是向子女一方傾斜的」,由於「自私的基因」,所有生物天生都更「關心」繁衍後代,而不是上一輩。而且,服從和聽話並不是人的天性,幼兒通常依戀父母,但從青春期開始後,父子親情就不足以保證孩子自發孝敬和服從父母了。
所以,中國古人常說「養兒方知父母恩」。今天的生活資料相對充分,兒子給父母留一口飯吃很容易做到,但在古代,生活資料稀缺幾乎是常態。而且,由於缺少貿易市場和技術手段,即便人在年輕的時候想到自己總有一天會老去,也無法囤積大量食物或財富,留給幾十年後的自己。
在這種情況下,養老必然是社會難題。如果不以某種制度要求子女為父母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資料,老人的生活註定悲慘,對整個社會而言,老人也會成為村落的巨大負擔。當然,古人在強調「子孝」的時候,也會強調「父慈」。在古人的觀念中,只要能真正做到「父慈子孝」,這個家庭就會和睦,構成社會的基本單元也就牢固了。
為什麼中國古人強調「父慈」,而不提「母慈」呢?母親比父親更關心後代,父慈比母慈更難做到。歷史記載也一再證明這一點,比如「郭巨埋兒」的故事,常言道「虎毒不食子」,但郭巨作為父親竟然心生邪念活埋自己的兒子。
不過,傳統社會,男性是家庭的主要的養護者,撫養幼子階段,更需要男性協助來分享生活食物和生存經驗。所以,要想讓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就需要對父親提出要求,要求他善待幼子。
作者認為,儒家提出「父慈」這個理論,意義重大。它不僅是一條道德規範,更是一個家庭和村落的構成規範。對於女性,「父慈」就意味着男性更顧家,這能大大減輕女性的養育責任,改善了女性的生活狀態。
對於子女,「父慈」也能讓他更有正當性地領導孩子,更順利地向孩子傳遞生活經驗和生產技能。對於自己的家庭,由於社會生存的競爭,堅持實踐「父慈」的家庭往往能培育出素質更高的後代。
對於別的家庭,「父慈」是某個家族家風的重要展示,這會成為待嫁女性擇偶的基本標準。而對於整個社會,「父慈」會推動「子孝」,正所謂「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正因為這樣,「父慈」成為農耕社會家庭制度的核心規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