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經濟學-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作者亨利·黑茲利特,美國20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專欄作家,《福布斯》雜誌的總編把他尊稱為「20世紀最傑出的經濟新聞人」。

《一課經濟學》是一堂由淺入深的入門課,涉及現實社會的諸多問題,包括公共建設工程、政府信貸、就業與失業、最低工資、房租管制、儲蓄和通貨膨脹。作者認為,那些看似有道理的理論和學說,比如:多難興邦,機器搶走了就業,提高關稅能保護民族產業,制定最低工資標準能保護窮人,政府應該管制房租……其實都是片面而淺顯的認知。這堂課告訴我們兩種思維方式:1.人們要避免天生短視的傾向,要關注某個經濟行為的長遠而非即時效應;2.判斷一個經濟計劃是否可行,要考略其對所有而非特殊群體的影響。


破窗謬誤

搞清楚破窗謬誤的邏輯對我們很重要,因為破窗謬誤在生活中很常見,也很有欺騙性。搞清楚了破窗謬誤,能幫你識破生活中的大部分經濟學陷阱。什麼是破窗謬誤?

話說一個頑童掄起磚頭,砸碎了麵包店的櫥窗。當店主怒氣沖沖追出來時,小搗蛋早已逃之夭夭。一群人圍了上來,開始幸災樂禍地盯着櫥窗的破洞以及散落在麵包和餡餅上的玻璃碎片。不一會兒,人們覺得應該進行理性思考。其中有幾位幾乎必定會提醒彼此或者麵包師:這樁倒霉事也還是有好的一面。玻璃工又有生意了。他們越琢磨越來勁。一面新的玻璃櫥窗需要多少錢?250美元?這筆錢可不算少。不過,要是玻璃永遠都不破,那麼做玻璃生意的人吃什麼?接着,事情自然就沒完沒了。玻璃工多掙了250美元,會去別的商家那裡消費,這些商家因此會多收入250美元,又會向更多的商家買東西,如此一直循環下去。一面破櫥窗能夠在不斷擴大的範圍內提供收入和就業機會。要是照這個邏輯推下去,圍觀人群得出的結論便是:扔磚頭的那個小搗蛋,不僅不是社會的禍害,反而是造福大眾的善人。

這似乎有點兒道理,但仔細想想,這是一個謬誤。我們可以看到,商店老闆把250美元給了玻璃店老闆,也的確是給玻璃店帶來了一單生意。但商店老闆本來沒準備把這250美元花在換玻璃上,他可能是準備去買一身衣服,或者吃一頓火鍋,現在250美元修了櫥窗,就買不了衣服,吃不了火鍋了。所以,這250美元,其實是從衣服 、餐飲業轉移到了玻璃業,也就是說,這只是轉移了財富,並沒有創造新的財富。

從這個故事裡,我們能看得出來,破窗謬誤的本質,是財富轉移,而不是財富增長。甚至可以理解成是強制性的財富轉移,因為窗戶打破了,你肯定要換新的。砸破玻璃自然要換,這個大家都能看得到,所以人們很自然地就把玻璃店老闆的利益考慮進來了。但賣衣服、火鍋店的老闆,他們不在現場,誰也不會聯想到玻璃店老闆搶了他們的生意。所以說,經濟學就是讓我們「看見看不見的」,通過推理,看見那些容易被人們忽略的利益相關方,我們不僅要看到玻璃店老闆的利益,還要看見衣服店、火鍋店老闆的利益。我們來看看破窗謬誤的其他變種。

戰禍之福

有些人不屑於談論小小的破壞行為帶來的蠅頭小利,卻醉心於「巨大的破壞行為能讓人們受益無窮」的理論。他們聲稱戰爭對經濟是如何有利,非和平時期所能及。他們看到的是只有通過戰爭才能實現的「生產奇蹟」。他們認為,戰爭時期龐大的需求「累積」或「滯塞」,會給戰後的世界帶來繁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歐洲,他們興致勃勃地清點出那些被戰火夷為平地、必須重建的房子和城市。在美國,他們清點出戰爭期間無力興建的房屋、短缺的尼龍襪、報廢的汽車和輪胎、過時的收音機和電冰箱。他們匯總出來的這些事物,數額大到令人震驚。這只不過是破窗謬論換了一件馬甲變得極度臃腫而已。不過這一次,它有一大批相關的謬誤支撐。它把需要和需求混為一談。

二戰以後,德國和日本的經濟都出現了高速增長。那戰爭為什麼會促進經濟發展呢?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因為戰爭創造了需求。戰爭結束之後,地上的東西都被炸沒了,得要重新蓋樓、修馬路,老百姓需要糧食,需要衣服,需要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這時候什麼都短缺,生產什麼都能賣出去,這不就促進經濟發展了嗎?第二個原因是所謂的「戰後優勢」。就是說打仗會把工廠的設備都給毀了,戰爭結束之後得修新工廠,新工廠的設備肯定用的都是最新的,新設備的生產效率肯定比老設備高,所以就有了生產優勢。法國經濟之所以沒有德國、日本發展的那麼快,就是因為法國的老工廠還在,生產效率低下。所以經濟就落後了。這都是破窗謬誤的變種。事實上,戰爭創造出來的不是需求,而是需要。需要僅僅是人們想要的東西,但需求是人們想要、並且能買得起的東西。

戰爭把人們的財富都摧毀了,所以創造的僅僅是需要,而不是需求。只有需求才能推動經濟發展,需要不能。比如非洲,那裡窮人們的需要最多,他們非常需要食物、衣服、藥品,但他們買不起,經濟也沒有比我們好。所以說需要不能創造財富,戰爭同樣不能創造財富、推動經濟發展。

「戰後優勢」的說法也是一個謬論。怎麼可能會有所謂的戰後優勢呢?工廠都是有折舊的,比如一個工廠有100萬的不動產,每年計5萬的折舊,第二年變成95萬,第三年又變成了90萬。這樣以此類推,20年之後,資產才會變成零,只有到這個時候,敵人的飛機把工廠炸了,才是對工廠有利的,但敵人不可能專挑那些準備折舊的老工廠炸。戰爭結束後,表面上看起來,全國各地都在新建工廠,新修馬路,生產出來的產品都能銷售一空,一片經濟蓬勃發展的場景,但實際上這些建工廠、修馬路的錢,本來是用來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發展經濟的,但現在不得不重新建設之前就有的東西,所以其實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財富轉移。

公共建設

很多人認為政府應該大力開展公共工程的建設,應該多修馬路、多建大樓。這樣既能拉動產業發展,還能創造就業機會,改善公共空間的環境。這也是一個破窗謬誤。政府又不從事生產活動,並不直接創造財富,它的錢是哪兒來的?政府即將或者最終要支出的每一元錢,都必須通過徵稅來彌補。一旦我們用這種方式來看問題,所謂政府支出造就的奇蹟就會是另一番景象。

換句話說,修馬路、建大樓的錢,都是納稅人繳納的稅款。如果僅僅是為了創造就業,就去修一座沒有用的橋,那這就是一次財富轉移,是把納稅人的錢轉移給了那些修橋工人。如果修的這座橋用處不大,只是為了創造就業去修的話,那獲益的人就很少。如果這筆錢不拿去修橋,也許可以用來改善醫療、增加福利。所以說,很多為了建設而建設的工程,本質上還是破窗謬誤。但一般人們只看到了修橋創造的就業崗位,但卻沒有看到這件事對所有納稅人造成的損失。

那如果只多徵收富人的稅呢?這也是不對的。為什麼呢?雖然富人很有錢,但是如果政府多徵收富人的稅,就相當於讓富人白干幾個月,甚至半年。如果這麼做的話,就沒有人願意去創業了。向富人徵收重稅,不僅對富人會造成直接的影響,還會給人們樹立一個壞榜樣,普通人就會想,那我也不要賺那麼多錢了,反正要交那麼重的稅,很容易失去奮鬥的動力。如果一個社會奮鬥者越來越少,到那時候,倒真的沒有貧富差距了,大家都是窮人,但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政府信貸

政府對於企業的「扶持」有時和政府的反對行為一樣可怕。扶持的形式通常表現為政府直接貸款,以及政府擔保的民間貸款等。政府信貸往往可能導致通貨膨脹,這使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大多數國會議員認為,農民取得的貸款永遠都不夠,在他們眼中,私營抵押貸款公司、保險公司或鄉村銀行提供的貸款從來談不上「充足」。不管人們已經替農民找到了多少貸款,國會總能不斷挖掘出現有的貸款機構還沒有填補的新缺口。

比如,有的農民,沒有地,沒有拖拉機,沒有生產資料,就沒法生產,只好吃國家救濟。如果政府能給他貸款,讓他買一個拖拉機,租一塊地,這樣他就能創造財富了,過不了多久就能把這個貸款還上,同時還能給國家交稅,從一個絕對的消費者變成一個納稅人。這個方案乍一聽很完美,但也是個謬論。

如果一個沒有工作的人,只要給他貸款,他就能創造財富,這種好事哪個買賣人能放過?還不得追着農民給他們貸款?但實際情況顯然不是這樣的。美國的私人銀行為什麼不進入這塊市場呢?是因為他們的錢是自己的,萬一決策失誤,貸款收不回來,是要付出真金白銀的代價的。所以私人銀行在貸款之前,一定要做非常深入的調查,看看這個農民是不是講信用,有沒有勞動的意願和能力。

調查這些信息的能力,是從真實的市場環境裡歷練出來的,但政府的工作人員,他們每天並不直接面對市場,如果把錢交給一個不靠譜的人,那不僅不會創造財富,還會損失財富。所以說,把事情交給專業人士去做,貸款這件事,與其交給政府,不如交給市場。

避免人為干預經濟

很多時候,人們的好心,往往會辦壞事。看起來理所當然的好事,實際上都是事與願違。我們來看一下這2個案例。

拯救某產業

假設某個產業的產品賣20塊錢,但是虧錢,怎麼辦?國家幫助他們一把,提高定價,變成30塊錢。這樣這個產業就生存下來了,還保住了十幾萬人的就業崗位。這樣看來,皆大歡喜,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作者可不這麼認為,他認為雖然你保證了這十幾萬人就業,但是你卻讓全體國民買單,所有購買相關產品的人,本來他是可以用更合理的20塊錢購買這個產品,現在不得不多交10塊錢,如果不是因為政府干預的話,這10塊錢他本來可以用來買自己想買的東西,支持其他產業的發展。其他產業發展會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可以消化一部分那些所謂要救的產業的員工。可是,現在把這10塊錢給抽回去,維持一個落後產業,一個可能要被市場淘汰的產業,讓這些員工留在壞產業中去工作,這樣不僅不利於這個產業,也不利於消費者,更不利於那些本來蓬勃發展的企業。

所以,從這個結果來看,我們沒有理由讓一個市場競爭者去補償市場失敗者。如果我們永遠去拯救這些半死不活的產業,那麼它就永遠會占據着勞動力、占據着資金、土地,這些生產力永遠釋放不出來,那麼新產業怎麼去發展?放手讓一些老舊產業萎縮或消亡,其實是為了讓新產業能夠快速成長。這樣有助於使必要的資本和勞工從舊產業中釋放出來,供新產業使用。

最低工資法  

最低工資法越激進,其試圖照顧的勞工數量越大,其試圖拉動的工資漲幅越大,導致其弊大於利的可能就越大。通過法律規定最低工資標準來提高工資也會造成有害結果,因為工資其實也是一種價格。比如,每周最低工資為100美金,低於這個標準就違法。這樣可以保障員工的基本收益。這麼看好像不錯,但是這樣只會適得其反 。為什麼呢?

比如,一家工廠,它原來僱傭了很多人,一周的工資是85美金到90美金。現在政府規定,每周最低工資是100美金,但是老闆又不願意花100美金去僱傭他們,覺得太不划算,那怎麼辦?只好開除一部分員工。表面上我們制定這個法律是為了幫助勞工,可結果看,勞工反而為此受到了更大的損失。為什麼?因為我們取締了他的自由談判權,取締了他的定價權。他們這些人本來可能勞動技能稍微差一點,本來就是屬於市場比較邊緣的勞動者。所以,只能通過廉價出賣勞動力為自己掙取收益,可是我們連這個機會都不給他們,一定讓他們成為社會救濟的對象,靠吃救濟金生活。這樣對社會,對他們,對國家,包括對企業,都是有害的。

《一課經濟學》呈現了不同經濟學家對於政策、制度、法律、道德和人性的不同思考邏輯。經濟學很複雜,但經濟學思維是人人都可以習得的能力。擁有思考和鑑別的智慧,我們才能糾正思維的認知偏差,看清世間真相。


一課經濟學 導圖
一課經濟學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