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思維-讀書筆記
上游思維是一種防患於未然的思維。與之相對的是下游,在下游解決問題,我們只能被動反應,治標不治本。作者丹·希思提出,大部分人都處於下游區域,疲於應對一個又一個問題卻無力擺脫。我們太過專注於眼下,卻忘了逆流而上,去上游尋找問題的精準干預點。
書中列舉了上遊行動的成功和失敗案例,揭示了三大思維陷阱和七大成功策略。
三大思維陷阱:無視問題、缺乏責任心和隧道視野;
七大成功策略:團結合適的人、改變系統、找到抓手、設置問題預警、謹防假成功、避免二次傷害、找到買單的人。
上游思維不僅適用於組織,也可以用來改善個人生活。如果你經常處於「救火」狀態,如果你想未雨綢繆而不是亡羊補牢,不妨來看看這本書。
上游思維的障礙
丹·希思在書中提出了「下游思維」和「上游思維」的概念。作者說,如果我們在下游解決問題,只能是亡羊補牢式的被動反應,往往是治標不治本,而上游思維則是主動的「治未病」,從根源上避免問題的發生。
在實際生活中,問題發生後的解決總是立竿見影、清晰明確的,力挽狂瀾更能得到認同和感激;而上游主動預防的成果則是問題沒有發生,那該如何評估主動預防的價值所在?
上游思維不僅僅是一種防患於未然、未雨綢繆的思維方式,它更像是拋棄所有方法技巧後,我們心裡對這個世界一點點願力。
那麼到底是什麼因素阻礙我們進行上遊行動,會更傾向於被動應對?作者在這本書中歸納了在生活中常出現的三種情況,這三種情況促使我們沉迷於下遊行動,卻忘了原本可以逆流而上。
隧道視野
第一個障礙叫隧道視野,就是「我現在沒法處理那個問題。」
你想象一下,一個長期在河裡救人的人,如果你告訴他:「先別救了,去上游看看到底出什麼事了。」他大概率會和你說:「等等,我這邊情況很緊急,暫時脫不開身啊。」這就是大多數人的現狀,因為工作生活中緊急的事實在是太多了,比如今天就是提交報告的最後一天了,再比如最近家裡管道漏水,我現在要找維修師傅,等等。
大量心理學研究表明,對眼下緊急事項的關注,是人們思維的默認功能。但作者提到,關鍵就在於,當人們疲於應付許多個問題的時候,他們就不再試圖解決所有的問題了。他們的眼光會變得狹隘,缺乏長期的規劃,也沒有對各個事項進行戰略上的優先級排序。
結果自然是什麼最緊急,就先做什麼。時間久了,他們就會陷入一種短期的、應激性的思維陷阱中。下遊行動都是迫在眉睫、亟待解決的,而上遊行動則是重要且不緊急的。相應地,這就自然而然地給人們營造了一種印象。下遊行動都是立馬能上手的,解決之後能夠得到及時反饋,有成就感的,而上遊行動則是艱苦的,需要你有耐力沉下心來,付出努力的。
比如,2009年的時候,作者和加拿大警察局的一位副局長有過交流。在這位副局長看來:很多警察的工作都沉浸於「警察抓強盜」的角色設定中,說我逮捕了一個犯罪嫌疑人,要比說我勸止住一個小孩吸毒容易得多。
有兩名警察。一名警察在執勤過程中,有一半的時間都是在一個事故高發的區域。因為司機看到他在執勤,就會更加小心地駕駛,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減少了車輛違規行為,預防了事故的發生。而另一名警察,則是躲在拐角處,專門給那些違反交通規則的車輛開罰單。
那你說誰的工作更有成果?這位副局長回答:顯然,前一位警員在維護公共安全方面作出了更加突出的貢獻,但事實是,只有後一位警員會得到嘉獎,因為他手裡的一大堆罰單可以證明他所付出的努力。
工作規則獎勵解決緊急問題的人,而一個永遠都在解決緊急問題,獲得小成就感的人,是沒時間或者無心改變被動局面的。我們大多數人其實沒有意識到,「我現在沒法處理那個問題」,這句話一般意味着,後面你也還是沒時間去處理那個問題。雖然這麼說有點扎心,但這確實就是事實。各種緊急的事,會擠掉對你來說真正重要的事,這才是其中的危害。
無視問題
第二個障礙叫無視問題:我不覺得這裡有問題。
馬庫斯·艾略特是一名醫生兼體育教練,1999年,他剛剛加入一個橄欖球隊的時候,該球隊的球員一直飽受肌腱拉傷的困擾。在當時的大環境裡,人們普遍對傷病抱有一種聽天由命的心態。艾略特表示,很多人認為受傷「不過是橄欖球運動的一部分,就是這項運動的本質。總會出現一些意外受傷的情形,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橄欖球是一項艱苦卓絕的運動,球員會受傷,而這是不可避免的。
艾略特則有着與眾不同的理念。他認為,大多數的受傷事故都是訓練不當所致。所以在訓練過程中,他會仔細研究每一位運動員,對他們進行力量測試,定製訓練計劃。而且,他還會基於已有的數據,重點關注那些肌腱更容易受傷的球員。
當然,在艾略特改變訓練計劃的這個過程中,阻力也是比較大的。不過在艾略特的帶領下,球隊的受傷事故由原先的22次降低到只有3次,在比賽中取得了更好的成績。後來艾略特還成立了一家體育公司,專門評估和培訓精英運動員。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中有超過一半的球員都接受過艾略特公司的運動分析,損傷預防科學在職業體育運動中也變得越來越流行。
人們長期處於不合理的環境或者是規則之中,就會變得適應,就無法解決問題。哪怕災難臨頭,這種無視也會導致消極被動。要想往上游進發,首先就必須避免出現無視問題的想法。
缺乏責任心
第三個障礙,這個問題輪不到我來解決。作者說,如果沒人自願負責這項上游工作,那潛在的問題也就沒法得到解決。什麼意思呢?
上遊行動的難點就在於這是完全出於自願的,並不是強制要求的。一般來說,下遊行動出現問題了,責任是非常明確的,但是越往上遊走,牽扯的人越多,問題的範圍越大,基本上是沒有明確的責任人的。這就會導致,哪怕很多人都有能力解決問題,但是因為要規避風險或是怕承擔責任,又或是認為自己沒有資格等各種原因,不願意採取行動。
比如,億客行是一家全球在線旅遊網站,他們在2012年的時候也遇到了這樣一件麻煩事。客戶體驗團隊負責人在檢查數據的時候發現,有個數據非常不合理:那些在網站上預訂了機票、酒店或者租車等服務的客戶,基本上每100個人中有58個人,要在預訂結束後撥打客服熱線尋求幫助。
在線旅遊網站最大的吸引力就是你可以直接全程線上完成預訂、購買或付款等一系列操作特別方便,那麼這個問題是怎麼發生的呢?
他們經過一番調研發現,大約有2000萬通來電,主要原因都是客戶索要行程單。如果每通電話的支持成本按照5美元左右來計算,那就意味着,單單這一個問題的總成本就高達1億美元。
那麼為什麼客戶無法自動收到行程單呢?原因也很簡單:要麼是客戶輸錯了自己的電子郵箱,要麼是行程單發到了垃圾郵件的文件夾里,又或者是客戶本人把行程單當作垃圾郵件誤刪了。更要命的是,客戶還沒法通過網站自行找回行程單,所以就得撥打客服電話。
針對這個情況,億客行公司很快安排了一個小組部署了相應的解決方案。自2012年以來,客戶撥打客服電話比例從58%降低到了15%左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過,相比於這個結果,人們更好奇的是,億客行再怎麼說,也算是家大公司,為什麼它後知後覺到,會等到有2000萬通來電的時候才發現這個問題,比如在第100萬或者第10萬通電話被記錄的時候,為什麼還沒有引起重視呢?
原因是:這不是我的問題。億客行將員工劃分為不同的團隊,每個團隊都有自己的工作重心。比如,營銷團隊負責將客戶吸引到他們的網站上來;產品團隊說服客戶完成在線預訂;技術團隊負責維護網站功能的順暢運行;客服團隊需要在客戶遇到問題時迅速響應,提供讓顧客滿意的解決方案。
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一個團隊的工作職責是確保客戶無須打電話來尋求幫助。實際上,問題剛出現的時候,每個團隊其實都注意到了,但是沒有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隊認為,「這是我的問題」。所以,如果沒人自願負責這項上游工作,那潛在的問題也就沒法得到解決。
如何掌握上游思維
要想掌握上游思維,我們到底該怎麼做?作者在書里詳細地給出了七種方法,它們分別是:要團結合適的人、有改變系統的意識、找到抓手、提前發現問題、設置衡量成功的指標、提前預測可能會造成的關聯問題和尋找資金來源。我總結了其中兩個,為大家介紹一下。
預見問題
掌握上游思維,也就意味着,在一個問題還沒有發生之前,我們能意識到,自己可以做的還有很多。預見問題的能力讓我們擁有了更多解決問題的空間。因此,與上遊行動相關的一個關鍵問題在於,針對你試圖解決的那個問題,如何得到預警?就好比為你的工作量身定製一個煙霧警報器。
比如,職場招聘網站領英公司,專門面向招聘人員推出過一款產品。這款產品非常暢銷,但是流失率也很高。沒有續訂的客戶比例大概是30%,也就意味着每年在10個客戶中就有3人不再使用這個產品了。
那剛開始,公司的解決辦法就是,派專人與這些存在流失風險的客戶保持溝通。如果這段時間流失率高,就要開始預警了,大家的工作重點就是得想方設法留住客戶。
但是羅麗·薩茜娜作為部門的負責人提出,真正的風險信號並不是流失率,而是客戶的使用率。薩茜娜帶領團隊進行了數據分析,他們意識到:我們完全可以在客戶購買產品的30天後就合理預測誰會流失。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薩茜娜發現,在最初30天內使用過這個產品的客戶,續訂領英服務的概率是其餘客戶的5倍。也就是說,很多客戶買了以後是壓根連用都沒用過的,只要能夠引導客戶在30天之內用幾次,那麼這款產品就能夠創造很大的收益。短短兩年後,公司營收也確實證明,薩茜娜找到的風險信號是正確的。這就是預見問題,主動干預所帶來的巨大收穫。
在哪裡找到抓手
上游的改變往往意味着摸着石頭過河,一點點弄清哪些措施可行,哪些不可行,以及需要滿足何種條件。
古希臘博學家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和一根足夠長的槓桿,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對於尋求變革的領導者來說,這是一句勵志名言。他表達的真正含義是:「如果你能建立一個幫助我輕鬆撬動地球的系統,那我就可以撬動整個地球!」因為要在複雜的系統中預防問題發生,找到正確的槓桿和支點恰恰是最困難的部分。
上游並不是一個特定的目的地,而是我們逆流而上的一個大方向。比如,相比於溺水,套個救生圈是上游的解決辦法,那相比於套個救生圈,學游泳又是更為上游的解決辦法。你總可以進一步向上游推進,只不過越往上游,問題的範圍越大,解決方案也會越複雜。 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做「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事情。而是需要進行系統性的思考問題,這個問題到底是如何發生的,然後針對性的進行解決。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找到問題的關鍵,找到這個抓手,要知道應該從哪裡入手。
比如,2008年,在芝加哥市的犯罪浪潮中,三位同事共同創立了「芝加哥大學犯罪實驗室」,這三位創始人的目標是建立一個證據庫,讓政策制定者可以據此減少犯罪,讓學術研究可以更好地與公共政策接軌。簡而言之,他們在尋找的就是抓手。
但芝加哥市在打擊犯罪方面一無所獲,三位創始人深感失望。大家的關注點都是幫派活動,積怨已久的犯罪團伙槍殺彼此的頭目。從這個角度來看,暴力事件似乎是有意為之,甚至是具有戰略意義的,是幫派為了金錢和權力而相互爭鬥的「副產品」。「犯罪實驗室」的三位創始人想要檢驗一下這個「常識」。
於是他們找到了200起涉及年輕男性受害者的殺人案,仔細研究了案件相關的法醫報告。在研究這些報告時,他們確實發現了一些「戰略性的」幫派襲擊。
典型案例是這樣的:兩群青少年在午後爭論他們中的某個人是否偷了一輛自行車。他們為此吵得不可開交,被指控的那個少年轉身走開了,另一個少年覺得此舉太過無禮,於是就掏出槍朝前者的背上開了一槍。在另一個案例中,幾個人當時正在打籃球,他們為裁判的一次判罰吵得面紅耳赤。其中一人跑出去拿來了武器,結果就有人死了。
這些案件與幫派無關,當中的暴力也毫無戰略可言,死亡完全可以避免。「每當讀到這樣的報告時,你就會想:『我簡直不敢相信有人竟然會因為這點兒小事就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經過研究,他們為導致暴力死亡的原因建了一個心理模型,「我們來自芝加哥大學,所以必須得建立等式,我的基本等式是,幾個年輕人加上衝動,或許再加上酒精,再加一把槍,就等於一具屍體。」
以上所有因素都是潛在的抓手:緩解衝動、減少飲酒或者提高獲得槍支的門檻。所以,作者提醒我們,要學會團結合適的人,找到抓手,上游的改變往往意味着摸着石頭過河,一點點弄清哪些措施可行,哪些不可行,以及需要滿足何種條件。但在這摸索前行的過程中,即便失敗也是勝利。因為每有所學,在尋找撬動地球槓桿的旅程中,我們就又前進了一小步。
那麼我們如何把上游思維,應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呢?作者說,其實上游思維既不高深,也不複雜。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20年前,其次是現在。哪怕我們只是在工作中比別人多想了一點,哪怕我們只是從今天開始跑步鍛煉了,這都意味着,我們建立了上游思維的意識,正在日拱一卒地,向上游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