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的人體-讀書筆記
茨木保 ,1962年出生於日本大阪。醫生,漫畫家,醫學博士,茨城縣女子診所院長。1986年畢業於奈良縣立醫科大學。1989年進入京都大學病毒研究所學習,從事致癌基因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同時在《周刊少年Jump》增刊號上發表SF短篇出道,開始創作醫學、護理學領域的書籍。其後,一邊作為臨床醫生繼續參與臨床診療,一邊活躍於漫畫、插畫、電視節目製作等多個領域中。著有《漫畫醫學史》《夜鶯書房》《加油!貓山老師》等書,曾擔任日劇《緊急救命》《善良醫生》等劇集的醫療監修。
本書是本漫畫書,以手繪漫畫的形式講述人體解剖學和生理學的難點精髓,用擬人化的形象和腦洞大開的比喻,搭配日式吐槽與冷笑話,將醫學名詞重現為一個個生動的小劇場,幫助讀者輕鬆理解。全書共十章,從微觀到宏觀,由細胞講到組織、器官、系統,縱向梳理身體進化歷程,橫向對比物種之間差異,多視角解讀人體的獨特之處。書中回顧了改寫世界的醫學發現與偉大人物,也穿插着作者行醫多年的見聞感悟。在他看來,人體不僅是一部複雜而精密的超級機器,更像一個混沌的微觀宇宙,堆積着40億年進化的歷史。
生物的構成單位「細胞」
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我們人體大約有6億萬個細胞。生物從細菌、原生動物到人類,全部都是由細胞構成的。可以這麼說,任何一個事物,不管是病毒還是細菌,只有沒有細胞,那麼它就不能算是生物。比如細菌是單細胞生物,人是複雜的多細胞生物。
細胞可以分為兩百多種,不同的細胞有不同的功能。其中有兩種細胞比較特別,一種是神經細胞,一種是心肌細胞,它們被稱為永恆細胞,即不可再生細胞。其他細胞都會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而它們一旦出現問題或死亡,就很難再生出來。
我們說說其中兩個比較重要的細胞器,分別是細胞核和線粒體。
細胞核
它是攜帶細胞遺傳物質的最主要場所,遺傳物質就是我們的DNA(脫氧核糖核酸)。當一個細胞開始分裂時,細胞核內的DNA會逐漸凝結成棒狀,這就是我們知道的染色體(遺傳物質,基因的載體)。
每個人有46條染色體,當一個細胞分裂時,染色體會均勻地分成兩個部分,然後分布到各個細胞中。這個分裂過程叫基因編碼,是非常精密的。所以,孩子出生以後,他的身高、外貌和父親、母親有些相像,這就是因為他的基因來自於父母。
線粒體
線粒體也有遺傳功能。在原核生物時代,線粒體就是一個生物,它具備繁殖、分裂的能力。隨着細胞的演化,細胞發現線粒體是個好東西,它能產生能量,還能自我分裂,於是就把它納入細胞這個大家庭。所以,線粒體就變成細胞器的一部分。
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它會把碳水化合物代謝出來的能量儲存在ATP(三磷酸腺苷)這種物質上,然後持續給細胞供能。人體不同部位的細胞由於耗能不同,線粒體的數量也不同。比如,有的神經細胞耗能多,它可能有幾十個,甚至幾百個線粒體,但有的細胞可能只有一個線粒體。
總的來說,細胞的集合構成了人體器官,而器官的集合構成了人體系統,系統的集合就構成了我們不可思議的人體。這是我們生物的基本單位:細胞。
認識人體的系統結構
書中還提到了人體九大系統,分別是消化系統、血液、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感覺器和生殖系統。由於篇幅問題,我為大家介紹一下消化系統、血液和內分泌系統。
消化系統
消化系統跟吃飯消化有關。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吃飯呢?書中提到了耗散結構。耗散結構就是我們吃東西會攝入能量,然後釋放能量,即能量的輸入和輸出。耗散結構理論是俄羅斯的化學家普里高津提出的。由於提出耗散結構理論,1977年,他獲得了諾貝爾獎。他說,生命的本質就是耗散結構,我們吃飯的第一目的就是攝入維持耗散結構的能量。
其實,這也是新陳代謝的原理。我們身體的60萬億個細胞,除了某些永恆細胞之外,它是不斷進行新陳代謝的。既然我們的細胞要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那我們就需要從食物中獲取營養維持代謝。
所以,我們就有了消化系統。消化系統有很多器官,第一,食道。食道是一個狹長的肌肉性管道。它有一個特點,就是它毗鄰的結構非常重要,比如緊挨氣管、肺,毗鄰心臟和主動脈。
食道最怕燙,經常喝特別燙的水、茶或食物,會反覆地刺激食道黏膜,可能引發食道癌。食物經過食道後會進入胃。胃裡主要有胃酸和胃蛋白酶對食物進行降解和消化。胃酸是一種強酸。
既然胃酸是強酸,為什麼胃沒被侵蝕呢?這是因為胃黏膜里有一種特殊的細胞,叫作頸黏液細胞,它會分泌黏液覆蓋在胃壁內面,抵抗胃酸對胃壁的侵蝕。但是,大家注意,如果胃黏液細胞受到破壞,人可能會患上胃炎、胃潰瘍,甚至胃癌。
哪些因素對胃黏膜的破壞最大?主要有兩點:
第一,壓力。人的胃是由交感神經支配的,當人長時間處於慢性壓力狀態時,胃黏膜細胞的功能會減弱。所以,為了胃健康,大家要學會減壓,放鬆心情。
第二個因素是幽門螺桿菌。它會分泌破壞胃黏膜蛋白的毒素,導致胃炎和胃潰瘍,甚至胃癌。
最後,小腸。小腸是人消化的主要器官。人體所有器官都是消耗能量的,只有小腸是吸收能量的。它使食物得到最充分的消化和吸收。
小腸是一個特別不容易產生癌症的地方。經過小腸吸收後,食物會來到大腸。
大腸不是吸收營養的主要器官,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吸收水分,特別是在大腸的最後一米。
所以,如果有便意,就趕緊上廁所,不要忍着,因為忍的時間越長,大便被回吸收的水分越多。久而久之,容易造成習慣性便秘。
血液
人體最多的細胞是紅細胞。它占人體細胞總數的三分之一。人體細胞大概有60萬億個,那紅細胞就占了20萬億個。人體血液由兩部分組成。其中55%~60%是血漿,40%~45%是血細胞。人所有的血細胞都是由造血幹細胞分化而來的,它會分化為三種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
第一,紅細胞。紅細胞的主要作用是,攜帶氧氣和二氧化碳進行氣體交換給人體組織供氧。
第二,白細胞。白細胞是身體的免疫士兵,主要幫助我們對抗外來病原體,保護機體安全。根據白細胞的不同形狀,它可以分為三類:淋巴細胞、粒細胞和單核細胞。
不同類型白細胞的增高,往往代表不同病原體的入侵。比如,淋巴細胞增高,醫生往往據此判斷,可能是病毒感染;如果是粒細胞增高,往往是細菌感染。而單核細胞就是巨噬細胞的前身。它有非常重要的免疫功能,能幫助人體清除入侵的病原體、突變的癌細胞等。
第三,血小板,它主要參與身體的凝血功能。當我們的身體不小心有個傷口時,血小板會馬上聚集堵住傷口,不讓血繼續流出來。同時,它還會分泌凝血因子,即便人身上出現了破口,過一段時間,血就止住了。
但是,有些疾病會導致血小板增多或減少,這都是不利健康的。比如,為了治療冠心病,有些老年人會口服抗血小板藥物,像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一定要低劑量服用,如果服用劑量過大、服用時間過長,人就容易出現身體出血。輕的是身體撞一下就出現一塊皮下淤青,重的甚至會引起內臟出血。
血細胞中還有一個概念很重要,它叫MHC,是一個基因群,中文名叫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主要作用是避免受到免疫細胞攻擊,紅細胞沒有MHC,所以它沒有癌變能力。
內分泌系統
內分泌系統的作用主要是分泌激素。人體約有50多種激素,我們的生命活動主要有賴於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大家千萬不要小看激素,一點點的激素都會讓人的整個精神狀態和生命狀態產生很大的改變。
人的內分泌器官特別多,我們來說說其中幾個。
第一,垂體:分泌的激素種類最多。它被稱為人體激素的司令部。首先,它的位置很重要。大腦前下方順着鼻子往裡就是垂體的位置。它的大小不到一公分,但它是分泌激素最多的器官。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激素,叫促性腺激素。
它的主要功能,一是促進男性產生精子,二是,刺激女性分泌雌激素,從而引起女性激素分泌量出現波動。
女性激素波動帶來了兩個特殊的問題:一個叫經前期綜合徵,一個叫圍絕經期綜合徵。
經前期綜合徵就是女性在來月經前3~10天到其結束,激素的波動往往會讓女性出現情緒變化。
圍絕經期綜合徵就是人們常說的更年期,往往發生在女性50歲左右,這時女性體內也會產生很明顯的激素變化。
垂體還會分泌另外一種激素,叫生長激素。生長激素主要跟人體的生長有關。
有一種疾病叫生長激素型垂體腺瘤,它會導致生長激素分泌異常。如果這種疾病發生在兒童時期,患者往往會患上巨人症,身高通常超過兩米,講話也會出現嗡嗡的共鳴聲。如果這種疾病發生在成年以後,患者會出現肢端肥大症。他的面部會變得異常膨隆,手指、腳趾的關節會腫大。
第二,腎上腺:維持人體生命體徵、誘發應激反應。它是腎臟上方的一小塊組織,分泌的激素是皮質醇。皮質醇主要是我們產生應激反應時分泌的,它能幫助人更好地度過危險時刻。但如果大量服用皮質醇,就可能患上庫欣氏綜合徵。患上這種疾病後,人在外形上會出現很多變化,包括肥胖、滿月臉、水牛背、多毛、痤瘡,免疫力也會受到影響,特別容易感染。
第三,甲狀腺:維持人體器官運作、加快代謝速度。它會讓人變得興奮、心率加快。在現代生活中,甲狀腺疾病發病率越來越高,主要與這幾個因素有關。
一是環境因素,比如射線、化學製品。甲狀腺是一個很表淺的器官,特別容易受到損害。
二是跟大量食用碘有關。長時間大量攝入碘會導致新的甲狀腺問題。甲狀腺是人體特別嬌嫩的一個內分泌器官。與它有關的疾病主要有兩個。一是,如果甲狀腺素分泌過高,會引發甲亢。它主要表現為甲狀腺腫大、眼球突出、多汗、心悸、消瘦和手抖。
二是,如果甲狀腺素分泌過低,會出現甲減。它的症狀剛好和甲亢相反,就是人整天沒精神、怕冷、寒顫、體重增加、出汗少、脫髮、浮腫。
第四,松果體:人的「第三隻眼睛」。公元前300年左右,人類就發現了松果體,但大家一直不明確它的功能。17世紀時,著名的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把松果體稱為「靈魂寶座」。
在生物進化的遠古時代,很多生物都有第三隻眼。這第三隻眼長在頭頂上,叫顱頂眼。它主要是用來感知光線的。現在很多的爬行動物,比如蜥蜴、蛙類身上還遺留着這個顱頂眼。隨着生物的演化,顱頂眼逐步演化成了人的松果體。
松果體在什麼地方?它在人體大腦後方的最中心,大小有如一個花生米,主要的功能也是感知光線,被稱為人體生物鐘。當夜幕降臨時,人的松果體能感受到光線的變化。這時,它會分泌出一種神經肽類激素,叫褪黑素。褪黑素主要讓人產生睡意。
所以,我們知道很多人失眠就是因為褪黑素。哈佛醫學院曾有一項研究顯示,睡前看屏幕會導致褪黑素延遲分泌一個半小時。褪黑素幫助人們入睡,因此褪黑素水平過低,會導致我們比正常情況下入睡得晚得多。
而且總體而言,睡前有使用電子屏幕習慣的人,他們所分泌的褪黑素水平比一般人低55%,快速眼動睡眠期也比正常人短12分鐘。所以,到了晚上要減少用手機的時間,儘量在睡前關閉手機。
那麼我們怎麼能夠增加褪黑素呢?
第一,那就是白天多曬太陽。早上起來曬三十分鐘,因為血清素是在早上製造的,所以早上用陽光可以幫助我們製造血清素。血清素到了晚上就變成了褪黑素。白天有足夠多的血清素,晚上血清素就會變成褪黑素讓你睡着覺。
第二,韻律運動,呼吸、哭泣,這都是韻律運動。韻律運動五到三十分鐘就夠了,比如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