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妥協的談判-讀書筆記
《不妥協的談判》中說,妥協是避免溝通激化為爭執或衝突,而做出的一種退讓行為。在談判中,妥協意味着喪失有利條件,滿足對方要求,接受嚴苛條款等結果。所有人都希望在談判中避免妥協,贏得談判。作者認為,談判中之所以存在「妥協」,是因為人們將談判對手視為「對立面」,把談判理解為「捍衛己方利益、要求對方做出犧牲」的零和博弈。這種談判方式,是一種以損害長期利益為代價的短視行為。通過畢生研究,夏皮羅教授建立了一種全新的談判技巧,並將其擴充為易於理解和實踐的「不妥協的談判」理論。這一理論通過理解導致僵局的五大障礙、重塑談判雙方角色等方式,運用心理學技巧打破對立身份,使雙方共同提出並優化解決方案,把對立談判變為協同合作,無需妥協就能實現共贏。
為什麼我們會陷入衝突無法自拔
作者認為衝突來自於高度情緒化,高度情緒化衝突會讓我們感到極度沮喪,因為面對衝突我們似乎無計可施。堅持己見,就會遭到對方的反駁,爭端就此升級;而屈從於對方的要求,又會讓我們感到憤憤不平。哪怕我們避免在一起討論分歧,衝突也會由明爭轉為暗鬥。甚至解決一些簡單問題的努力都會付諸東流。
化解衝突的主要維度
人其實有三個維度,作者告訴我們說,我們是理性人,感性人和身份人。所以我們如果想要在生活當中,能夠獲得良好的談判效果,我們得學會一件事。就是要學會釋放身份的力量。就是當別人容易陷入在身份當中無法自拔的時候,而你善於超脫出來看身份這件事情,你就能夠釋放出身份的力量。就身份這件事能夠帶來,推進這個談判過程的動力,這就是這本書的主要的脈絡。
首先,理性人。化解衝突的第一個維度是將人視為理性行為者,遵循「理性人」的人類行為模式。這種模型認為,人的主要動機是讓自己的利益儘可能得到有效的滿足。如果在滿足自己利益的同時,又能滿足對方的利益,那就更好了。
其次,感性人。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化解衝突的第二個維度是情感。你不僅是一個理性的決策者,在理性之外還要受情感的左右,正是情感讓你的行動和思想充滿生氣。換句話說,你也可以稱為感性人。根據這一模型,情感能夠推動衝突的化解,但前提是你必須要傾聽情感的訴求。
最後,身份人。為了理解為什麼達沃斯的世界會毀滅,為什麼你自己的生活會毀滅,你就必須把眼界放開,超越理性,甚至還要超越情感,直抵身份王國的境界。這第三個人類行為維度就是我稱之為身份人的人類行為模式,根植於人類尋求其存在意義的理念和本質。高度情緒化衝突之所以變得「高度情緒化」,是因為這種衝突觸及了你身份的基本層面:你是誰,你認為哪些東西是重要的,以及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意義。換句話說,這種衝突威脅到了你。
認識核心身份
所以,我們首先要搞明白,什麼是你的身份,每一個人的身份有五大支柱。第一個叫信仰,你信什麼,是信天主教,還是信佛教,這是我們說的信仰。第二個,儀式。包括重要的生活習俗和儀式性行為,無論是節日、成人禮、定期祈禱,還是與家人吃一頓晚餐。比如中國人過年就要回家。第三個,忠誠,你忠誠於什麼?你忠誠於這個我們所信仰的這些東西。第四個,價值觀,你認為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最後,你情感上的重要經歷。
這五件事情決定了我們每一個人,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的身份到底是什麼?而且這五個東西並非一成不變,一個人在一輩子當中,有可能這五個東西會產生逐步的變化,這都很正常。而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是要平衡兩組關係,一組叫親和性,一組叫自主權,我們其實往往都陷入在兩個關係當中,你跟你老婆兩個人,你們倆親和性當然很重要,要親密,親密過頭了要不要考慮自主?就是我得有個人空間。所以人和人之間,組織和組織之間,永遠要去平衡親和性和自主性。
部落效應
什麼是部落效應?部落效應一般來講,有這麼幾個特徵。第一個就是陷入對抗。就是部落效應導致我們,從對抗的角度,看待我們與另一方的關係,放大了雙方之間的差異性,卻把相似性降到最低,即使我們感覺與對方很親近,部落效應也會唆使人們患上關係健忘症,把人際關係中好的一面全部拋到腦後,想起來全是壞的一面。
第二個,自以為是。就是部落效應助長了一種,自以為是的執念。也就是我們的觀點不僅正確,而且在道德上高人一等,我們是合法的,是正統的,因此我們要理直氣壯地捍衛它。
第三個,封閉。對抗、自以為是、封閉,部落效應把我們身份塑造成一個固定的主體,在這個封閉的系統中,我們把自己和對方的身份,主張等特性,全部固化。我們不是傾聽對方的意見,了解對方的關切,而是批評他們的觀點,譴責他們的特性。但是我們不敢批評我們自己的觀點。因為我們害怕背叛了我們自己的身份。也就是說當部落效應開始統治你的時候,你看到對方做什麼都是不對的。對方做的所有的事都是要被我嘲笑,或被我辱罵的,被我攻擊的。那為什麼人們容易陷入部落效應。
這裡邊有一個人類學層面的原理,叫威脅效應。就是在人類學的那個時候,如果你不跟一個部落結合在一起,你很有可能被這個部落的人驅逐出去,一旦被驅逐出去,死了。原始社會,只要你被驅逐出你的部落,你肯定是死了。所以那個時候的人,就會有一種典型的威脅反應。就是只要有受到這樣的威脅,我一定要做出出反應來,否則你活不下去,這是我們原始的本性。所以人這一輩子。就是在做不斷的修煉。你要不斷地修煉自己,減少體內原始的成分,讓自己提高理性的成分。那麼我們來看接下來怎麼辦?
如何擺脫部落效應
擺脫部落效應最重要的是,擺脫部落效應帶來的五大誘惑,我們具有來說說這五大誘惑。
及時停止眩暈
眩暈是什麼呢?一種扭曲的意識狀態,吞噬你的情感能量。陷入「眩暈」的兩口子就像被催眠了一樣,兩人都偏執於對方的激憤之詞,下定決心不是要解決爭吵,而是要在爭吵中打敗對方,這個時候你的自我意識已經逐漸消失。那麼我應該怎麼辦呢?
第一步,認識眩暈,你得知道這叫眩暈。然後深呼吸,深呼吸,深呼吸能夠有助於你,停止眩暈的過程;
第二步,學會當頭棒喝。首先要牢記談話的目的。我在這次衝突中的目的是什麼?」是嘲笑對方,還是找出更好的辦法和平相處?然後發揮出其不意的力量。就是當你能夠出人意料地講出讓對方沒法去理解的事情的時候,眩暈被打破了。所以我們要學會說出,出其不意的這種話。最後請出合法權威,作者推薦,說叫警察是非常好的平息矛盾的方法。就是不是說要警察懲罰誰,或者警察把誰抓走,而是只要這個合法身份往那兒一站,你就冷靜了,馬上變得理智了。
第三步,擴大你的視野。就是你能不能不要,陷入在這一件事情當中。然後把時間拉長一點,把空間拉大一點,你的心胸變得開闊了,你解決問題的維度,會比別人多很多。但是假如你沒有開闊的眼界,你沒法拉開物理環境和時間的距離,也不會換個角度來觀察,那你就永遠陷入在那個眩暈當中。
第四步,使負面情緒具象化。什麼叫使負面情緒具象化呢?作者有個小兒子,經常跟他的哥哥和弟弟打架。然後這個傢伙每次一發起飆來,就會進入眩暈的狀態,他是真打。後來大家都覺得,這個老二太難管了。然後爸爸,有一天就把這個老二抱過來說,你覺不覺得你開心的時候,跟哥哥弟弟們玩得很開心,他說對,開心的時候玩得很開心。但是當你不高興的時候,你覺得你體內的那個東西像什麼?他讓孩子描述,這個孩子坐那兒就說,像黑暗面。什麼叫黑暗面,負面的東西叫黑暗面。爸爸說很好,那你現在要注意識別這個黑暗面,當黑暗面出來的時候,你能不能幫着大家把它打跑?然後有一天弟弟,突然跑過來,跟爸爸講,說爸爸,剛才黑暗面出來了,我把它打跑了。也就是說能夠成為幫助去打黑暗面的那個人,這個就叫把負面情緒具象化。
強迫性重複
我們陷入部落效應里,一個誘惑就是強迫性重複,什麼叫強迫性重複。卓別林有一個電影,叫作《摩登時代》。《摩登時代》裡邊有一組鏡頭。他每天開門,門上一個木頭掉下來砸他的腦袋。然後等到有一天他開了門以後,那個木頭沒掉下來。然後卓別林走到屋子裡邊,突然覺得不對。然後退回去,再把那個門使勁地打開,嘣,砸了腦袋,卓別林說這下對了,這就叫強迫性重複。
有一個女孩叫珍,珍小時候被自己的媽媽拋棄過。所以她內心受過很大的傷害,於是你會發現她長大了以後,跟每一個人的關係相處都沒法長久。就是還沒等到對方要拋棄她,她就覺得你要拋棄我,於是她就會做出,先拋棄對方的動作,她之所以先拋棄那麼多的對方,原因是因為她害怕再重複,被別人拋棄。所以她和別人之間的人際關係,變得非常敏感,一次一次地出現同樣的問題。所以,如果要能夠想辦法擺脫出來的。那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要儘早抓住強迫性重複,也就是要把它識別出來。第二,拒絕重複同一模式。你要去找到衝動的誘惑,並且對它不屈服。第三,奪回個人的感受主導權。你的強迫性重複,都是來自於你的情感,被外在的看法所決定,導致你強迫性的重複去做那些事。第四,增加更多的套路。比如改變自我形象,我不是那樣的人,我是另外一種人,我現在變得很陽光了。然後制定一個清晰的計劃,來應對類似的事。第五,警惕最放鬆的時刻。我們如果能夠警惕放鬆的時刻,制定計劃,給自己增加幾個新的套路,你才能夠打破強迫性重複。
正視禁忌
陷入部落效應,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禁忌,作者有一次在中東培訓,一些中東的土豪,一開始培訓氣氛都很好。結果過了一會兒,他發現大家都不理他了,他說什麼話,別的學員都不理他,不回應,他說咋回事,趕緊茶歇。茶歇的時候他問組織者怎麼回事?組織者說,你這個人素質不高,你剛剛翹二郎腿,在中東不能讓別人看到你的鞋底。因為這代表着大不敬,你對對方完全不尊重。這種禁忌,如果你不知道,你根本沒法跟人談判。因為你不知道怎麼把人得罪了。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要能夠意識到禁忌的存在。建立安全區,能夠有效地減少禁忌帶來的影響。
對于禁忌有三個方法,要麼就是接受,要麼就是消除,要麼就是剷除。消除禁忌跟剷除禁忌不一樣,剷除禁忌的目的是要告訴大家,這個事以後不再是禁忌了,可以敞開談這個事。然後還可以建立建設性禁忌,什麼叫建設性禁忌,在討論問題的時候,先定個規矩,不許進行人身攻擊,不許罵人。
尊重神聖
神聖是那些我們認為充滿神性的事物。所謂「神聖」,並不是指某個特定的宗教實體。人們崇拜的對象可以是一位神靈、先知或者宗教教典,也可以是某位家庭成員、喜愛的地方或者珍藏於心的一件事。
身份政治
身份政治就是指對自身身份進行定位以實現某一政治目的的過程。你會明確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將自己的身份認同與某一權力架構中特定的個人或集團統一起來,從而增加你實現這些目標的概率。我們在進行談判時候,首先得了解對方的政治格局,就這裡邊大概分幾派,誰跟誰是一撥的,哪個人說了算,他們的決策流程是什麼?了解了政治格局,你才不至於被這個政治格局,所限制和影響。
然後構建積極的身份,你得經常跟對方用我們這樣的話來討論,而不是我和你這樣的身份,把大家變成同一個身份。然後設計包容性的決策進程,哪些人需要排除在決策進程。哪些人要排除,他不需要介入,哪些人需要徵詢意見,哪些人需要協商,哪些人需要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