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內心的恐懼對話-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是第一本寫給邊緣性人格障礙者親友的療愈之書,是這個領域的開山之作,書中收錄了大量真實案例,全部取材於現實生活。《與內心的恐懼對話》完美的實現了它的目的,對於那些與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關係親密的人們來說,這本書能夠幫他們重獲新生。該書內容豐富翔實,指導人們理解什麼是邊緣型人格障礙行為,這些令人困擾的行為會對人們的親密關係產生怎樣的負面影響,其他人面對這些行為時會如何反應,並且指導人們學會如何應對。


什麼是邊緣性人格障礙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英文縮寫叫BPD。什麼樣的狀況,就能夠被診斷為是BPD?一種開始於成年早期,並且出現在各種情境中的普遍行為模式,表現為不穩定的人際關係、自我意象、情感,同時具有明顯的衝動性,至少包含下面九項中的五項。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行為

第一,瘋狂地努力避免真實或者想象中被拋棄的可能性。比如,你跟他約會看電影遲到了,他會認為,你是想甩了他,想拋棄他。

第二,一種不穩定且緊張的人際關係,主要特徵是在對他人的極端理想化與極端貶低之間交替變化。就是有分裂的症狀。比如我認為你好,那麼你就是完美的;如果覺得你不好,那麼就會覺得你一無是處,你是一個最糟糕的人,我之所以這麼慘,都是因為碰到了你。

第三,認同障礙:持續明顯不穩定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感知,以及長期感到空虛。就是他對自己的形象認知並不穩定,他自信起來覺得特別自信;自卑的時候,又卑微到塵埃當中去,人格不穩定。

第四,至少在兩個方面存在可能導致自我傷害的衝動行為,比如,揮霍無度、性濫交、藥物濫用、行竊。另外,還有飆車、暴飲暴食等等。這些都是潛在的自我衝動的行為。

第五,反覆發生的自殺行為、自殺企圖或者自殺威脅以及自殘行為。他會自殘或者用自殺來威脅他人。

第六,因顯著的情感反應導致的情緒不穩定。比如,強烈的陣發性的煩躁不安、易怒或者焦慮,通常持續數個小時,很少超過幾天。

第七,長期感到空虛。

第八,不合宜且強烈的憤怒或難以控制的憤怒。就是他的憤怒一旦來,你會發現,這個人失去控制。

第九,短暫的、與壓力應激有關的偏執、妄想,或者嚴重的解離症狀。就是他會想很多很奇怪的東西,跟正常人的思維完全不一樣。

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的常見想法

第一個,他覺得我必須時時刻刻,被所有生命中重要的人關愛,否則我就一文不值。無論在哪方面,我都必須非常能幹,這樣才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好多人都是這樣,這樣的人真不少。

第二個,有些人是好人,和他們有關的所有事情都是完美的,另一些人則絕對是壞人,因此他們應該受到譴責和懲罰。他把人分成好和壞。

第三個,我的感受是由外部事件導致的。我沒法控制與這些事件有關的情緒和行為。就是他不認為說,我的情緒是我自己內在的感受、內在的想法所造成的,他認為就是因為那個事。如果不是那個事,就不會有我這個狀況。

第四個,沒有人像我關心他們那樣關心我,所以我失去了自己在乎的每個人,儘管我不顧一切地努力挽回,也無法阻止他們離開我。他覺得周圍的人都在離開他,所以他會使很大的勁把他抓回來。

第五個,如果有人對我很不好,那我整個人也就都不好了。

第六個,當我孤獨一人時,我誰也不是,什麼也不是。就是他沒法享受自己一個人和自己相處的時光。

第七個,只有找到一位全心付出、十全十美的人來愛我、無怨無悔地照顧我時,我才能夠感到幸福快樂。但如果真有這麼好的一個人,他怎麼可能愛上我呢,這一定是有問題。所以,他對你的要求,是希望你成為最好的人,但是你表現出來任何一點點令他不滿,甚至沒有不滿,他只是猜忌的時候,他都會看出來你有問題。

第八個,某些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我就無法面對這種挫敗感。我必須做點什麼來驅散這種感覺。這是BPD患者的常見想法。

當一個有BPD的人跟你相處的時候,他是用感覺去創造現實。就是如果你是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你會覺得事實就是事實,但是他不是。他是用感覺來創造現實,他感受到的東西,他認為那個才是實際的。然後他會玩鬼抓人的遊戲。什麼叫鬼抓人的遊戲?我們小時候曾經玩過,我們那邊叫三個字,你喊三個字,就不抓你,你要沒喊到,我抓到了你,那你就變成鬼,你來抓別人。這個在生活當中,就是他如果遇到了心情不好的狀況,他的內心起了波瀾,生氣了的時候,他需要把這個東西傳遞出去,貼在別人身上,希望別人跟他一樣受罪,一樣受苦。當他把別人折騰得開始痛哭,開始難過,開始暴躁的時候,他的心情就好多了。然後反過來說不定還會安慰你。

這是一種典型的投射症狀,就是用他們自己的感覺和想法來指責你,他認為這些東西絕對都是你的問題,絕對不會是他的問題。所以,BPD的患者會經常性地把這些責難發在自己的親人身上,從而導致的結果,叫作投射認同。那麼,什麼叫作投射認同呢?就是當他腦子裡邊不斷地強調這件事情、不斷地重複這個看法的時候,他認為這個看法就是事實了。兒童尤其容易受到投射認同的影響,因為他們仍然處於建立自己身份認同感的過程當中。實際上,在潛意識層面,孩子會覺得,如果不按照媽媽,或者爸爸的期待去做的話,他們就會失去父母的愛。

BPD患者的行為模式的特點

第一個,就是它能夠讓你立於一個必敗的局面。你跟一個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吵架,你怎麼都是輸。

比如,今天兩個人在外邊有些不愉快,回到家裡邊以後不說話。你說算了,今天息事寧人不說了吧。你不說話,他會說,你為什麼不說話,你不關心我,這麼大的事發生了,你假裝沒發生一樣。不說話是不行的。然後你跟他討論,聲音大,聲音小都不行。就是無論你做出什麼樣的反應,他都能夠把你放在一個必敗的局面當中。總之證明你不愛我,總之證明你想要離開我。你要不是想要離開我,你就不會這樣做。因為他其實最擔心的是你離開他。他的核心點就一個,他既想留住你,又不相信你會留得住。

第二個,他具備被拋棄的恐懼,同時又有被吞噬的恐懼。他一方面特別希望跟你在一起,一方面特別希望你能夠關心他,愛他,但是如果真的特別近,他又會覺得,我沒有自我,我沒有人格,我變成你的附屬品。

第三個,喜歡考驗你的愛。他喜歡用非黑即白的眼光來看待你,你要麼就是全愛我,要麼就是根本不愛我。

第四個,同時這樣的成年人,依然有着幼稚的世界觀。作者在網上建了一個社群,就是把所有受到邊緣性人格障礙傷害的人,包括患者,以及患者家屬放在一個社群裡邊。沒有想到,成千上萬的人加入這個社群。有一個人在描述說,這種感覺像什麼?就是你跟一個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生活在一起,就感覺好像同時和高壓鍋、洗衣機生活在一起。高壓鍋使得你覺得壓力巨大,隨時可能會爆炸,洗衣機把你弄得暈頭轉向,不停地轉。所以,跟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在一起生活的人會產生自卑、自我懷疑、疲倦、無價值感,以及無法集中注意力等負面影響。

非邊緣性人格者如何掌控生活

這本書的目的,不是能夠幫助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自學變好,這是非常難的一件事。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幫助那些和邊緣性人格者生活在一起的人,走出親人帶給你的恐懼氣氛。具體怎麼做呢?

從內心開始改變

你得知道一個前提,你無法讓邊緣性人格者主動求醫。為什麼呢?因為他不是精神病,他沒有到精神病的那麼強烈的症狀。他基本上還處在一個相對正常的環境,只不過在別人看來覺得,這人脾氣有點大、情緒有點不受控、有時候情緒化等等。

其次,不要認為他的行為是衝着你來的。他的脾氣,都是來自於他內心的憤怒、恐懼、擔心。

比如,湯姆說,我為我的女兒感到非常驕傲,昨天她打出了一個漂亮的全壘打,贏得了比賽,讓我們今晚去看場電影慶祝一下吧。然後妻子聽到的是什麼呢?這個邊緣性人格者聽到的是:我愛我的女兒勝過愛你,她多才多藝,而你不是,從現在開始,我要把我所有的愛和關注都給我的女兒了,不再理你了。這時候這個妻子就會想說,他發現了我的問題、我的缺點,所以現在他打算離開我了。但是不,我沒有問題,我也沒有缺點,我毫無瑕疵。所以,他才是那個有問題的人。然後說出來的話就變成了:不,我不想去看電影,為什麼你不問問我想做什麼,你從來都不會想到我,我簡直難以置信,你這麼自私,這麼專制。

然後,我們能夠做的事,是照顧好自己。要做到三要三不要。三不要包括:第一,不是我導致的。第二,不是我能控制的。第三,不是我能治癒的。就是你別自己承擔那麼多的責任。三要包括:第一,要避免一直為邊緣性人格者撐腰。第二,要避免重蹈邊緣性人格者的覆轍。就是你不能夠被他影響,接受他的價值觀,然後也變得這麼極端。第三,要堅持過好你自己的生活。就是如果你不能夠給自己找到一個良好的生活規律、環境,或者找到自己的愛好、對自己稍微好一點的這種方法,那可能你就會被他完全帶進去,在洗衣機和高壓鍋裡邊轉。

還有,要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小心間歇性強化,間歇強化是對他人行為進行鼓勵的一個最有效的方法。什麼叫間歇強化呢?比如你在家中對待邊緣性人格者,他發脾氣,有時候有效,有時候無效,這叫間歇強化。就是有時候有對抗,有時候很順從,有時候能夠很好地解決,有時候吵好多天。這種感受就帶來了間歇強化,而中間那種令他好的感受,會上癮。這就是你要小心,不要給對方間歇強化。

學會設置界限,磨鍊技巧

就是你得給自己設定一個保護的邊界。設置界限,首先:辨識強烈情感反應的「導火索」。在和邊緣性人格者發生衝突的時候,往往都有「導火索」。「導火索」一般來自FOG這三個來源。Fear是恐懼,Obligation是責任,Guilt是內疚。你可以學會向其他人求證現實,你覺得,這個人很明理,他的家庭過得很好,你去問問他,我是這樣的人嗎,或者我是不是特別自私,我是不是從來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向別人求證,而不要只聽來自一個人每天的抱怨和怒吼。然後學會避開情緒反應,在對方情緒反應極大的時候,不要做出過多的回應。

其次:確定你的個人界限。什麼叫給自己設置界限?就是如果你在家裡邊,天天被人不斷地羞辱指責,你是有權利不接受的。然後,學會化解怒火和指責的溝通方式。大家可以看一下:《非暴力溝通》《關鍵對話》《掌控談話》,這都是非常有效的能夠化解暴力和憤怒情緒的溝通方法。也就是你首先要學會平和地溝通。其次,複述,反饋,傾聽。簡單地把對方此刻的情緒想法複述出來。

自信清晰地申明你的需求

不要一味地做海綿。我們在跟別人溝通的時候有兩種比喻。一種是海綿,一種是鏡子。鏡子的特點是你罵它,它就罵你,反射回去了。海綿的特點,是你說什麼我都吸收。如果一個人在生活當中只是做海綿,你就變成了受氣包。你的那個邊界是永遠無法建立起來的。所以,適當的時候,你也需要做鏡子。

其次表達界限前,做好準備。一次從一個界限開始,從最簡單的東西做起。可以和自己的親友先做一些練習。就是如果你覺得很緊張,不知道怎麼處理的話,你可以找一些朋友先練一練。然後,認清你的現實並堅持下去。

比如,有一個叫莎拉的女孩,她的媽媽每周經常給她打電話,而且打電話是長篇累牘,不停地抱怨,在電話裡邊說很多話。莎拉受不了了,就給她媽媽規定,設定了一個界限,說我一周只能夠接你一次電話,我不能夠接你太多次的電話。然後她爸爸就站出來幫她媽媽,說你怎麼能規定你媽媽打電話的次數呢?!這個讓你媽媽很傷心。莎拉說,爸爸,我明白,對於我限制媽媽打電話這件事,你有不同的看法。我知道你們兩個做事各不相同,但我不是你,我是我自己。而為了尊重我自己和我自己的想法,我需要把她打電話的次數限制在每周一次。而且當我聽到讓我難受的批評和責備時,我也不會乖乖地聽着。然後莎拉後來就跟她的媽媽講,媽媽,我知道,你不同意我限制你打電話的次數。我明白這讓你感到很不安。你看,要理解,傾聽。莎拉接着說,但是當我們在通話時,你對我的批評讓我非常難受。我希望你能明白,我仍然是想要和你通電話的,但不想聽你批評和責備我。我關心你,我想和你聊聊,我只是想讓你能夠尊重一下我。

最後,在設定界限的過程當中,你必須得要求BPD患者做出改變。要求改變的過程有這麼幾個步驟:第一個,描述。先說事實。第二個,表達。表達出自己的感受。第三個,申明。提出要求。最後,強化。然後學會應對對方的反抗,堅持自己的界限。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 導圖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