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力:心流的驚人力量-讀書筆記
作者【加】克里斯·貝利,畢業於渥太華卡爾頓大學工商專業,拒絕了兩份高薪工作,專注高效能方法的探索,博客累計寫作20萬字,每天有超過200萬人關注和閱讀。《紐約時報》《快速公司》《財富》《紐約雜誌》爭相報道他的研究成果,著名的TED演講也邀請他演講,並稱讚他「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高效能的人士。」曾出版的作品,已經成為多個國家的國際暢銷書,被翻譯成了七種語言。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在工作和學習時,進入忘我的境界,感覺不到時間流逝;由於全情投入,你完全感覺不到疲憊;你能很輕鬆地完成高難度工作,並感覺到愉悅和滿足……當你曾進入這樣的狀態,說明你體會過「心流模式」。
進入心流狀態後,你的大腦潛能會立刻被激活。你會發現, 一個小時飛逝而過,卻感覺只過了15分鐘;更加神奇的是,每個小時你竟然可以完成相當於幾個小時的任務。
高效能研究專家克里斯·貝利,通過心理學技巧,幫你擺脫「一心多用」的陷阱,進入高度專注狀態:減少工作時間,創造高效率和巔峰體驗。而想要實現這樣的效果,我們需要有效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接下來我們按照書中的邏輯線,來了解一下這本書,分別是:專注模式和分散聚焦模式。
專注模式
什麼是專注模式?專注模式也可以稱之為超聚焦模式。簡單來說,專注模式就是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我們都知道心流這個概念,也就是全神貫注地去做一件事,忘記了周圍的環境。當你進入超聚焦模式後,就更有可能進入心流狀態,超聚焦是心流的前奏。
我們的注意力資源是很容易耗散的。一般說來,我們容易被三種類型的事件所吸引,一類是新奇的事情,一類是能帶來愉悅的事情,還有一類是讓人感受到威脅的事情。這三類事情很容易讓我們陷入進去,而不自知。
科學研究發現,中樞神經系統1秒鐘頂多能處理126比特的資訊,1小時大約是50萬比特,一生若以70年計算,每天有16小時的清醒時刻,一生大概有1850億比特。
這個數據聽起來相當驚人。其實則不然。我們光聽懂他人說的話,就需要每秒鐘處理40比特的資訊,如果按照每秒126比特來計算的話,理論上我們1秒鐘可以同時理解三個人說的話,但那就無法注意他們的表情、穿着打扮或者說話的動機,意識只能高度專注於話語本身,這顯然不可能。
也就是說,我們的注意力資源,是非常有限的。我們所能聚焦的事情,比想象的要少得多。我們專注做一件事情,大概有40比特。而在短時間內能夠記住的,更是只有其中的極少部分。
如果那些不需要我們聚焦的事情,占據了這個空間的大部分,那我們想要再聚焦於重要的事情上時,就容易出現注意力資源餘額不足。而也正是因為我們的注意力資源如此稀缺,如果同時做很多事情,有限的注意力資源很可能不夠用,同樣會出現注意力資源餘額不足的狀況。
因此,我們需要訓練自己進入超聚焦模式的能力,在一段時間內將所有注意力資源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這樣才能最有效率。那麼如何才能開啟超聚焦模式呢?
確定並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也就是選擇一個值得去超聚焦的事情,這件事並不一定是最緊急的,但必須是複雜的、重要的。如何去選擇呢?有兩個標準,一個是生產力,一個是吸引力。我們需要找出至少有生產力的事情,這才是值得去超聚焦的事情。
比如,對於本書作者來說,能夠值得他去超聚焦的,是寫書和寫博客文章。而刷社交媒體、追劇等,就屬於只有吸引力、而沒有生產力的事情,不值得去超聚焦。任何沒有目的的超聚焦,都是對注意力資源的浪費,也很容易讓人進入漫無目的的狀態。
接下來,按照事情的複雜程度和重要程度,再對事情進行一次篩選。也就是說,把你需要做的事情,再找出更更重要的事情。因為我們要為自己留點餘地,防止出現自己沒有預測到的難題,從而導致注意力資源餘額不足。
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始終無法進入超聚焦模式,這說明你選擇的事情複雜程度不夠,你應該去尋找更有難度的任務,而不是繼續低水平的重複。如果在工作中,你始終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到一件事情上的話,這不是說明你太忙了,反而說明你太閒了。你需要更有挑戰性的工作,激發你進入超聚焦模式。
清除干擾源
這一步其實很難,首先,我們的手機就是一個干擾源,但是在工作中我們又離不開手機。作者作為一個自由從業者,可以把手機拿開、可以把推送通知關掉、可以把電子郵件提醒靜音,但是,對於一名普通的上班族而言,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不過,對於這些來自外部的干擾,我們也可以按照兩個維度來分類,一個是可不可控,另一個是有沒有趣,從而將影響降低到最小。
比如,你身邊有個說話聲音很大的同事,這就屬於不可控也無趣的干擾,你需要主動地去解決,要主動地和同事溝通,而不是默默忍受。再比如像團隊聚餐這種不可控、但有趣的干擾,你要學會享受它。而對於像電子郵件、社交媒體這種可控的干擾,你要提前處理好,比如你可以確定一個固定回復電子郵件、社交媒體留言、刷朋友圈的時段和次數。這樣,你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馴服」這些干擾,從而為自己進入超聚焦狀態創造更多的條件。
其次,是內部干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分神,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是天生,這是我們的祖先遺留下來的基因,因為他們需要時刻注意面臨的危險,所以不要太責怪自己。既然這是天生的,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克制這種分神呢?
作者試驗了各種方法、下載了各種APP,發現還是正念冥想最能持續發揮作用。簡單地說,就是採取靜坐的姿勢,將自己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在這個過程中,腦海中會不可避免地湧現出各種思緒和念頭,這時要接收這些思緒和念頭,而不是去進行是非判斷。這個訓練不僅能讓你抵禦內部干擾的侵襲,還能不斷地去拓展注意力空間。
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選定的工作上
在這一步上,我們要逼自己,但也不要逼得太狠,不要一上來就想着一步到位,而是要循序漸進。可以按照自己的狀態,設定專注時長,可以從10分鐘開始也可以是半個小時,這個是因人而異的。
比如,你要寫一份報告,可以先給自己設定15分鐘的專注時間,到了15分鐘以後,就就強制自己休息,起來溜達溜達,吃點東西,喝點水。那麼等到你適應這個節奏以後,可以慢慢給自己加時間,比如半個月以後,你很輕鬆的適應這個狀態了,那麼就可以給自己增加時長,比如30分鐘。
也就是說,你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的增加專注時長,慢慢地你就可以長時間專注了。
不斷地將注意力重新拉回到選定的事情上
這是要不斷重複進行的一步,因為我們實在是太容易走神了。當我們在電腦前工作時,平均每40秒就會切換一次任務。如果被打斷,我們需要20多分鐘才能回到正軌,重新聚焦在之前的工作上。因此,做到這一步並不容易,有時需要我們把前面的步驟再來一遍。
不要覺得很麻煩,這是一個必備的過程,我們需要接受它,不斷實踐它。這些方法雖然簡單,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做到,會帶給我們很多好處。所以,你必須學會和自己談心,不斷地給自己反饋。
因為剛開始進入超聚焦模式的時候,你可能會發現,你做事的速度不是加快了,反而是下降了,但很快你會發現,你做事的質量提升了。你要問自己的是,質量的提升,是否足以彌補速度的缺失。如果不足以彌補的話,你要減少進入超聚焦模式的時間,先把做事的數量維持在一個可以交差的水平。
分散聚焦模式
簡單來說,分散聚焦模式,就是有意識地讓自己的注意力不完全集中在任何一件事上。要知道,超聚焦模式雖然能提升我們的做事效率,但想要提高我們做事的創造性,還要靠分散聚焦模式。超聚焦是向外引導你的注意力,專注的是具體的事情,是執行。而分散聚焦模式是向內引導你的注意力,專注的是自己腦海里的想法,是創意。
當然,分散聚焦並不是說,你胡思亂想,漫無目的,而是說,我們需要有意識地把頭腦中的各種想法連接起來,形成「閉環」,也就是形成持續反饋,這對我們為未來做計劃、提出新想法和休息充電,都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分散聚焦模式是激發創造力、進行創新的一種有效方式。那麼如何有意識地進入分散聚焦模式呢?
捕捉思想
書里引用的一項最新研究,當我們放飛思緒的時候,48%的時間會想未來的事情,而這其中有44%是在想當天的晚些時候。所以,你可以給自己定一個15分鐘後的鬧鐘,在這段時間裡,任自己的思緒翱翔。當鬧鐘響起的時候,我們可以馬上把剛才出現在腦海里的事情記下來。當這些事情寫下來,擺在你的眼前,你就能更好地為自己的未來做規劃,在之後的時間裡,有選擇地去完成這些事情。
解決問題
在你準備進入分散聚焦模式之前,先確定一個要解決的問題,讓自己的思緒有意識地圍繞着這個問題思考,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為了寫作這本書,作者經常使用這種方式打開分散聚焦模式,他iPad里超過2萬頁的研究報告、自己測試的結果等等都在他腦海里盤旋,直到他找到某些材料的聯繫,他就可以開始寫作了。當他再次遇到瓶頸時,就會再重複這樣的過程,直到完成本書。
習慣
也就是一邊做一些已經是習慣的事情,比如跑步,一邊讓自己的思緒奔騰。這樣的狀態之下,你會非常放鬆,從而更有效地休息、給自己充電。這種方式是最有影響力、最簡單、也是作者最推薦的一種方式,而且還很有趣。習慣性的事情能夠讓你有剩餘的注意力來思考其他的事情。
比如,作者會在自己的iPad上打一種簡單的、重複性的遊戲,因為和有趣的事情一起,思考寫書的事情也就不再那麼枯燥。也就是說,當你做着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心情會比較愉悅,這樣難題也變得不那麼討厭,也更有可能找到解決方法。
在神經學層面上,支持超聚焦模式和分散聚焦模式的大腦網絡,是反向相關的。當一個模式被激活時,另一個就會徹底休眠。因此,當我們進入分散聚焦模式的時候,因為負責超聚焦模式的那一部分大腦網絡,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從而會對進入超聚焦模式起到正向作用。
毫無疑問,注意力是你最寶貴的資產。你生活中的一切——你的人生經歷——都源於你的注意力。我們無論去什麼地方,也不管做什麼事情,即便我們只留意自己心裡的想法,注意力都是我們生活的「背景」。所以,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做的事情。這本書中的方法簡單實用,希望大家可以去嘗試一下。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