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力-讀書筆記
整個世界好像串通好了要一致阻礙你擁有專注力。每時每刻,你忙於應付外界的各種干擾。這種情況下,若你還能取得一星半點的成就,那簡直是奇蹟!要想改變這種手忙腳亂四處救火的情形,你必須擁有專注力!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沮喪經歷,你知道自己的事業和人生其實可以比現在更成功,但無論你如何努力,你好像就是沒法實現這個目標。有時你是否會因為時光不斷流逝,你卻無法充分釋放潛力而生自己的氣?你明白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但你卻不清楚如何才能過上那樣的生活。
我們如何來管理我們的注意力?如何收斂我們的聚焦點?使得我們的生命更有質量,使得我們能夠想做的事情最後做成。本書就是幫我們解決這些問題的。
二八定律
我們如何找到專注的焦點?我們是不是應該對外部所有的信息都認真對待?是不是每一條外部信息,都非常有價值?作者告訴我們只要你把更多時間和精力專注於你已經在做的一些事情,你就有能力徹底改變你的人生,可以完成更多的事,賺更多的錢,享受更多的成功,這就需要我們運用二八定律了。
80/20定律
什麼是二八定律?它的核心思想是,你的80%的收益或價值其實僅來源於20%的努力。也就是說,不是每一件事情都能帶給我們價值,在一定特定的領域裡面,如果我們把所有的信息分為100份的話,真正能起到作用的大概也就20%。所以我們不用對所有信息都進行選擇,只要關注最重要的20%就可以了。
比如,很多白領都能驗證這一現象。每天的8個小時工作時間裡,很可能只有一個半小時的工作才會真正有所回報,這就是那20%。這很可能包括為開發一種新產品或新的服務類型作決定、創建新的優先順序或目標、指導他人工作等。 其餘的80%可能包括一些含金量比較低的活動,比如整理郵件、出於禮貌而參加的一些與你關係不大的會議、做一些微不足道卻又很緊急的小事、拒絕一些向你推銷不適合你的產品或服務的推銷員,或是接聽一些和工作關係不大的閒聊電話。
但到後的關鍵時刻,可能你會突發靈感,這個項目應該這麼做。也就是說如果要做成一件事情,在所有的相關因素裡面,20%是最積極的,另外80%就像綠葉一樣陪襯它。 其次,消極的80/20定律。在個人生活中,有時候我們在20%或更少時間裡做的事,造成了我們80%的不開心。
比如,有人和配偶只用了很少的時間爭吵,但可能正是這次爭吵造成了日後很多的不愉快。自然,對於消極舉措我們應該儘量減少而不是增加這20%。 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最好的策略就是做一些能夠給我們帶來正面效果的事情,從而讓消極的事情無處立足。那些過着真正多產的、快樂人生的人常常會對他們曾經肆意放任的消極行為失去興趣。
二八定律好像是很有道理的,但它的一個最大的問題是「事後諸葛亮」。比如我是一個廣告的投放商,我要在不同的平台上投放廣告。事後我就發現,只有20%的廣告投放量是有用的。但是哪些20%的廣告投放平台是對我真正有用的,是我事後才知道。所以二八定律,不能夠對我們的生活構成真正的指導。那麼我們怎麼樣能夠更好地把二八定律和我們的生活結合在一起呢?
定目標
我們知道了要把更多的時間花在這20%的事情上,因為我們努力不能100%的不浪費,所以,我們需要通過一些技巧來提升命中率。首先,SMART原則。那麼怎麼樣定一個有意義的目標呢?沃爾夫就提出了一個SMART原則。第一個字母S,就是specific,具體的、明確的。
第二,M,Measurable,就是表示可計量。一旦變得具體,計量你是否實現目標的方式也常常不言自喻。如果是關於體重,你會使用體重計或者脂肪監控儀;如果是關於金錢,你的銀行賬戶會讓一切明了。事實上,你是否能夠對目標進行計量是對你是否已經足夠具體的最佳檢測。如果你無法對目標進行計量,那麼倒退回去,重新調整你的目標。
接下來,一個是A,Attainable,是可獲得的意思;另外是R,Realistic,是現實的意思。這兩個詞所涵蓋的意思是比較接近的,就是你夠得着那個目標。
比如,如果我要定一個目標:我要拍一部電影。我根本就不是電影界的人,這目標是比較難達到的。原因是什麼呢?這拍電影不是你一個人說了算的,要有很大的投資,要有一個很大的影視公司,你根本就不知道圈子裡面的人。 但如果你是個小說家,你寫一個小說,然後想辦法通過朋友圈裡的關係賣給某個影視公司,讓這個影視公司以你的小說為基礎寫一個劇本,這件事多多少少是你做得到的。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上有些事情咱們是做得到的,有些事情是做不到的。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去想,這完全是浪費你的時間,不值得你花費專注力。
最後,T,T就是Timly,意思也就是說這個目標在時間上不能太遠。比如你需要學日語,一定要給自己定一個具體的時間,比如兩年我要達到什麼水平,能夠通過N3的水準。這就是對於目標的一個時間限制,這可以使得你在一個比較有限制的時間段裡面,把注意力集中到一個問題上。還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時間限制不能沒有,也不能定死。因為我們可能會面對一些不可預期的因素。 其次,大目標拆分成小目標。千萬不要變成規劃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如果你喜歡做一些詳細的計劃、表格、流程圖、思維導圖等,建議你考慮少做些規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實現目標上。設置一個一成不變的5年計劃根本就是不現實的,你需要時時準備着,要注意在計劃執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切具有更好導向的蛛絲馬跡,無論是關於你將去往何處或者如何達到目的。
比如,如果你要寫一篇論文,感覺好難啊。但你把它拆分成三個步驟,分階段完成,就容易的多。比如,先花一天時間想想,你喜歡什麼樣的選題,哪些選題對你來說比較容易寫,哪些內容有價值等等。這時候你就需要確定你要分幾個部分寫。 接下來再花一天時間搜集,你需要的資料、參考文獻和數據。最後,就是開始正式寫了,先寫開題報告。每一天都完成一個小任務,每一天都會因為完成了一個小任務而得到正面反饋,目標拆解後就不會覺得壓力太大有難度了。
接着,「英雄之旅」。就是要把自己視為「英雄」,要把解決問題的這個過程看成是「英雄之旅」。也就是說,你要找到做這件事情的內在動力。比如,你在公司每天乾的活是簡單的報表,如果你覺得做這件事情沒有意義,那麼你就會產生消極情緒,可能你就沒有心情去把它做好。但是如果你覺得我做報表幫助老闆拿到了1000萬的利潤,你被老闆表揚了。你的整個工作就會充滿巨大的樂趣。讓趣味能夠投入到工作之中,那麼對於保持大家的長久的專注力是有幫助的。 最後,目標地圖。我們人類歸根結底是一種視覺動物,所以一件事情能夠讓我們的眼睛看到,我們心裡也就明白了。
比如,你要給自己定一個目標,你要學意大利語。那麼這個目標本身就可以被圖示為意大利國旗、意大利的鬥獸場、比薩斜塔等等。然後你在這個目標旁邊畫很多箭頭,這個箭頭旁邊再說用什麼手段來達到這個目標。當你每一次達到一個小目標的時候,就從黑板上把那個小圖標撕掉,或者在上面插面小紅旗。這樣你可以通過一種圖示的方法,來感覺到自己都在向這樣的一個目標在前進。
如何戰勝拖延症
拖延是專注的天敵。當我們拖延的時候,我們會做各種事,但就是不會去做我們所明白的自己該做的事。《終結拖延》這本書中說:」拖延症=一切都屬於明天 、拖延症=有意識地或者習慣性地推遲做事。
拖延症不是純粹的懶惰。因為懶惰的人什麼事都不做,並且感覺良好;而拖延症患者有着實際做事的欲望,只是無法喚起足夠的意志力。所以,我們需要喚起自己的意志力。具體怎麼做呢?
積極圖像法
很多時候我們會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認為自己就是一個糟糕的拖延症患者,覺得自己很糟糕。作者說,千萬不要這麼想,你要給自己一個積極的印象。
比如,你現在寫篇文章,這篇文章好像很難寫。你就幻想一下,這篇文章如果能夠在一個高等級的刊物上刊登以後,你得到的那種喜悅感,你的信心就上升了。
逐個擊破法
如果你遇到一大堆任務放在眼前,不知道自己該先做哪一項後做哪一項的時候,你可以用這三個方法來幫助你。第一種方法叫清教徒的做法。就是你有很多任務,A、B、C、D、E ,你挑最難的做。人生應該先苦後甜,所以幹活應該先干難的再干容易的。
但是反過來說,你如果是個享樂主義者,你可以倒過來,我可以先干容易的,然後再干難的。這樣我可以感覺到人生從低級打怪,到高級打怪的這個攀爬的過程。
第三種方法叫賭徒式的方法。把所有的任務寫成一個編號,弄成個小紙條。然後亂扔,抓鬮,抓到什麼是什麼,這也可以。
時間錯峰法
那麼如果你碰到很多任務放在面前,看到這麼多任務感到心裡崩潰,由此造成拖延的話,還有個心理學的技巧。就是你想辦法,把這樣的一個任務的時間給錯開。
比如,我們今天晚上8點前要完成一本書的解讀稿,但是有小夥伴想讓我分享一下怎麼讀懂一本書。這個時候我就可以把這兩件事錯開來做。我們可以把和小夥伴分享的事情安排到晚上9點。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減輕自己的壓力。
如何實現自我專注
作者在書中也為我們介紹了如何專注的工具,幫我們實現專注。
過濾無用信息
我們知道了怎麼定一個小目標,但是我們又怎麼樣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按照「二八定律」的要求去真正聚焦到那些核心的信息上呢?怎麼樣把那些沒有用的信息過濾掉呢?
首先,物理隔絕。很多無聊的信息是來自於純粹的物理噪音,純粹的物理噪音就是類似於你在工作的時候,旁邊有人在大聲說話。這些純粹物理意義上的這些噪音,會嚴重地影響你的這個工作的這種效率。那麼怎麼樣來提高呢?買一個3M的真空耳罩,能夠大幅度地降低那些噪音的分貝。
其次,3D原則。這裡面就會牽涉到了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文檔的一個管理;第二個環節是郵件或者是朋友圈的信息的管理;第三個環節是會議的管理。第一個D就是Delete,就是刪掉它;第二個叫Delegate就是委派;第三個就是Do。
Delete就是說,如果你看到的這個郵件,的確和你的工作沒什麼關係,就別理它了,然後把它刪掉。Delegate,是委派。有些事看來是必須要做的,但是你又覺得這件事讓我來做,有點讓我感覺是殺雞用牛刀了。那怎麼辦?比如,你是人力資源經理,現在需要招聘一個行政前台,但是這個時候你有一個更重要的面試。這個時候你就可以把這件事委派給招聘專員。
第三,Do。也就是說這個工作很重要,但是這件事只能你來做。
利用「第二人格」
很多人把這些方法都使用了,但使用這些方法以後,還是覺得很難說服自己,長久地一貫地把一件事情做完。我總是缺乏精神動力,做到一半就垮掉了。那有沒有什麼別的方法呢?
就是利用「第二人格」進行自我管理。什麼叫「第二人格」?這裡面就是牽涉到了心理學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就是叫「多重性格理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個性格取向,有些人比較內向,有些人比較外向。但是我們只要多做觀察,我們就發現,實際上每個人身上都有他的另外一面,所以每個人都是很多性格的高度的綜合體。
比如,電影《國王的演講》裡面喬治五世他是個口吃,實際上他最後口吃治好了。但他一說到正式的文件的時候,他就說不了了,但他唱歌就沒有問題。總而言之,「多重性格理論」就是在理論基礎上告訴大家,大家有塑造一個與自己的淺層自我不同的,深層自我的潛能。你如果能夠發揮出這個潛能,就可以自己創造出一個監督者,來管理自己的注意力了。 比如,你到超市本來已經開好個清單了,買20樣東西,結果你買了100樣東西,因為你買着買着會覺得這東西也不錯,然後這籃子裡面全部塞滿了。
如果你有這個毛病的話,也就是說你這時候做決斷會太快,你就需要一個對於快速決斷的反衝力量。所以你要設想自己是個管賬先生,你就想你生活中誰管賬特別嚴厲的,肯定有這麼個人。
如何培養創造力
創造力對於高級的專注力的牽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你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事情。那麼這個創造力怎麼樣培養呢?這本書其實提出了很多很多的技巧,它給出了30種培養創造力的小點子,我們歸納總結為三點。
提高留白補充能力
什麼叫留白呢?留白本身是給大家遐想的空間。我們可以做自我留白。比如你去買一本推理小說放到家裡面,你可以從後面開始讀,然後倒推前面是什麼情況。然後就想:我的想法和作者的想法是不是一樣?然後再從頭開始讀,作者竟然在這個地方也開出腦洞了!這件事可以訓練你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借鑑式觀察
就是你自己的腦力用光了,看看別人的腦力能不能借你。你可以做一個心理實驗:你就在地上扔十塊錢,然後躲到角落裡面。然後去看周圍的人,到底是拾起這十塊錢呢?還是拾起這十塊錢又放下來呢?或者完全就無視這十塊錢呢?
你可以做一個很好的一個心理測試。有些人的突然的行為會給你一個很大的腦洞的,原來有些人會這樣來關注這十塊錢。因為你不知道別人對於這十塊錢,是怎麼樣來進行注意力管理的。
冥想式思考
放空自己,進行冥想式的思考。喬布斯在世的時候就用這個方法,腦子想不明白的時候就跑到印度旅行一下,然後採用這種冥想式的思考。那麼我們也可以就把一個茶杯給充滿,然後就看着這個茶葉,上上下下,然後由此想到任何你能夠想到的事情,然後用筆記錄下來。
你在面對一些新的工作思路的時候,需要突發奇想,那麼平常你就要留出一定的時間,來進行這樣的一種思維訓練。這樣在面對新的任務的時候,你的專注力有可能就會被搬到一個大家想不到的一個彎道上,這樣就可以給你的工作以極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