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讀書筆記
本書作者洛莉· 戈特利布(Lori Gottlieb),美國知名作家和心理治療師。在書中,她寫下了和四個來訪者展開諮詢的真實故事,也分享了自己遭遇失戀、尋求心理治療的經歷,展現了生而為人,誰都無法逃避的難題;愛戀痛苦、事業的迷茫、死亡的陰離別的創傷等等。
她為《大西洋月刊》撰寫的「親愛的治療師」專欄備受讀者歡迎,她的TED 演講是2019 年播放率最高的十大演講之一。她經常作為心理健康話題的專家,出現在《今日秀》《早安美國》等電視和廣播節目中。憑藉《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一書,她已成為《紐約時報》、《時代》雜誌、《出版人周刊》等媒體熱推的暢銷書作家。
而且本書還入選了2021豆瓣年度圖書榜單;《新京報》2021年度閱讀推薦榜單等。在這本書中有一句話很讓我感動:所有困境其實都有出路,我們可以選擇重新書寫自己的人生。接下來我們聊聊這本書。
什麼是心理治療
什麼是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呢?它是指在特定的時間(預約好了的諮詢時間)到特定的地點(得是心理諮詢室或者是醫生的辦公室,而不能是隨便找個咖啡館),去找特定的人(心理諮詢師),然後圍繞着一些議題開聊。
目的主要是解決當事人在生活當中遭遇的一些困境、困擾——這些困擾不僅僅是現實層面的,它是對當事人的情緒、情感,乃至心靈都會產生不同程度影響的一些困擾。心理諮詢就是現代人用來解決這些問題的一種工具和手段。那這本書恰恰是一本關於心理諮詢的自助讀物。
這本書在全球範圍內都非常受歡迎。其實這幾年,人們的心理問題已經逐漸上升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對心理諮詢有需求的人,數量在成倍地增加。
2022年,中國科學院有位院士公布了一組數據:新冠疫情這幾年,使全球有心理方面問題的人增加了數億人。具體來說是焦慮症增加了大約9000萬例,抑鬱症增加了7000萬例,受失眠等問題困擾的人增加了好幾個億。
很多人對心理問題有很多偏見,有的人甚至是不知道自己有心理問題。有的人還會把心理問題看作是一種禁忌,尤其是(某些)男性,覺得好像如果承認自己有心理問題,就相當於承認了自己是個軟弱的人。這類人就算是接受了自己心理有問題,也絕對不會願意把這件事告訴其他人,哪怕是身邊最親近的人。
比如,書中提到有一對夫妻,他們倆各自都被診斷為抑鬱症,就在同一個屋檐下,但他倆都瞞着對方,自己偷偷地吃抗抑鬱症的藥片。所以心理諮詢更多會觸及我們的病恥感,就是說我因為得了這種病,不光遭受疾病的痛苦,還為它感覺到羞恥,不願意讓別人知道,更不要說有勇氣公開去尋求幫助了。
尋求心理幫助的人,往往都在內心當中希望他的諮詢師是一個高於他的智者,是一個解決了自身的問題、困惑和困擾的人,是一個在處理至少個人事務和情感關係方面遊刃有餘的人,好像這樣的人才值得信賴,才有可能幫我們治好心理問題。 但事實上卻是,心理諮詢師他們本身在生活當中也還是普通人,也會發脾氣、鬧情緒,也可能會吵架或者鬧離婚,甚至其實有時候他們也會焦慮和抑鬱。當你發現自己的諮詢師並不是一個理想化的形象,甚至他自己可能也有點心理問題的時候,你還會放心地把自己交給對方去治療嗎?
比如,書中有一個心理諮詢師,有一天她在買咖啡的時候接到了一通電話,得知了一個很突然、很不幸的消息,這讓她當場失聲痛哭。恰巧,這一幕被她的一個來訪者看到了,結果這個來訪者當場就取消了已經預約好了的心理諮詢,並且後來再也沒來找過這個諮詢師。這就是心理諮詢,特別是長程的心理諮詢必然會遭遇也必須去破解的一個困境。
但大家只有知道了諮詢師也是一個普通人,當我們打破這道屏障,來訪者和諮詢師才能建立長期的信任關係,而這種關係是心理諮詢取得效果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
在這本書里,作者分享了五個心理諮詢案例,包括如何治癒童年創傷、如何找到生命的意義、如何面對人生重大變故、如何迎接死亡等等。作者洛莉在講這些故事的同時,也穿插了很多跟故事情節相關的心理學知識。由於篇幅問題,我挑了其中一個故事分享給大家。
心理治療幫癌症患者走過最後歲月
女主角名叫朱莉,她今年33歲,在一所大學裡邊當老師,剛剛獲得了大學「終身教授」的職位。成為終身教授相當於拿到一個「鐵飯碗」,能從事體面的職業、做喜愛的研究,還有寒暑假。而且學校每年都會給你額外的津貼。所以說當朱莉獲得了這樣一個職位的時候,她人生的前景本來應該一片光明。
她剛剛懷孕了,也有一個很愛她的丈夫名叫邁特。就在朱莉對未來一家人的美好生活充滿期待的時候,她卻被診斷出來患上了一種罕見的癌症,這種癌症讓她最多只能再活十年。而且沒過多久,她還因為癌症流產了。
在這種情況下,朱莉就找到了作者洛莉來尋求心理諮詢的幫助。她希望洛莉能夠幫助她,指導她如何把對於這一輩子的美好期望,都最大限度地壓縮到這十年裡,去迎接最後的死亡。
經過諮詢師洛莉的初步心理治療之後,朱莉決定了,她要做一些她以前從未嘗試過的,甚至聽起來有點瘋狂的事。她列了一份遺願清單,在上面添加了很多想做的事情。這個時候洛莉告訴她:一個真正面對死亡的人,在遺願清單上應該做的不是加法,而是減法。
因此,她的遺願清單上只剩下三五件事情,她也真正接納了死亡。那三五件事,就是生命在她眼中最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朱莉聽從了洛莉給她的建議,她在遺願清單上列了兩個最重要的目標。首先是在生活方面,朱莉想成為一名媽媽,並且她想儘可能多地體驗撫養孩子的過程。
其次,在工作方面,朱莉做了一個蠻出格的決定:她決定去超市當一名收銀員。為什麼呢?
因為一直以來,朱莉都是一名大學老師,教書和科研占據了她工作當中的絕大部分。特別是搞科研,從投入到回報的周期很長,這就註定了朱莉在大學裡邊的工作,在短期之內是沒有很強烈的反饋激勵的。但現在朱莉沒有時間去等待一個漫長的結果了,她想要做立馬有反饋、有收穫的事,最好還是能實實在在地幫助到別人的事情。收銀員這個工作就非常符合朱莉的要求。
諮詢師洛莉後來有一次帶着兒子去超市買東西,就恰巧碰到朱莉給他們結賬。當時朱莉戴着一頂金色的假髮,洛莉發現,朱莉結賬的這條隊伍前進得特別快,而且她也非常擅長跟顧客嘮家常,所以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很喜歡這個收銀員。等朱莉給洛莉結完賬之後,她把結賬的小票遞給洛莉。洛莉回家之後才發現,小票的背後寫着一行字——「我懷孕了!」
洛莉看到這行字非常激動,因為她知道,要孩子一直都是朱莉的心愿,是她生命最後這幾年裡最看重的一件事,好在她又成功懷孕了。朱莉為此特別高興,她跟丈夫開始頭腦風暴給孩子取什麼名字,還有以後帶娃的各種細節等等。當然我們的作者洛莉也為朱莉感到高興,因為她感覺,雖然朱莉被癌症宣判了死刑,但她整個人的精神狀態卻正在走出死亡的陰影,朝着更積極樂觀的方向前進。
生存還是毀滅
但是苦難偏偏還是接踵而來。當朱莉再一次來找洛莉做諮詢的時候,洛莉才知道,朱莉其實不久之前又流產了。在這幾個月里,她非常努力地跟命運抗爭,一共懷孕了三次,但每次都以流產告終。幾個月下來,朱莉看上去就像老了十幾歲,皮膚上滿是皺紋,眼睛也布滿了血絲,非常憔悴。洛莉很心疼朱莉,特別是她反覆流產的這件事,因為這基本上就宣布了,朱莉的遺願清單上那個想要孩子的目標,已經很難實現了。
但朱莉看上去似乎很平靜,她現在有一句口頭禪叫作「至少我的癌症沒有復發」——她已經對命運妥協到了一個極低的限度了,本來她的目標是想要生個孩子,現在她的目標變成了「只要我還能活命就好」。
主治醫生發現,朱莉之所以每次都流產,是因為她的子宮裡長了一個纖維瘤,需要動手術切除。但就當他們準備做手術的時候,醫生又發現,纖維瘤已經癌變了——也就是說,朱莉的癌症又復發了,而且還在擴散。如果想要活命的話,她就不得不切除身體上的一些器官。
所以朱莉現在面臨着三個選擇:
選擇一,切除結腸。這意味着她將失去排泄功能,今後再也不能像正常人那樣上廁所,而且必須在體外掛一個糞袋去儲存她每天的排泄物。
選擇二,切除子宮。對於朱莉這樣想要孩子的人來說,切除子宮意味着徹底放棄生孩子的念想。
選擇三,切除陰道。這意味着朱莉再也沒有辦法體驗性生活。
所以說,面對死亡的這個過程,它不是一個簡單的一次性事件,死亡也可能是以這樣一種面目出現的,它讓你不斷地痛苦、不斷地喪失,每一次喪失都是對人的精神和意志的殘酷折磨。
朱莉本人曾經是一個非常要強的女性,她有一個座右銘叫作「我兩個都不選」。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當朱莉覺得,眼前兩個選擇她都不滿意的時候,她會兩個都不選,寧願自己更苦、更累一些,做更多的努力,也不願意隨便妥協。這就是她過去的人生信條。
但是當面對癌症的時候,她要麼選擇生存,要麼選擇毀滅。這個時候她再也沒有辦法堅持自己的人生信條,兩個都不選了。這種困境也給他倆的親密關係帶來了一些危機。
愛與孤獨
有一天晚上,邁特坐在家裡看電視,朱莉在旁邊刷手機,她搜到了一些關於治療癌症的新資料,想讓邁特也看一下,但是邁特的回應卻很敷衍。朱莉很生氣,她說:「你為什麼這麼敷衍?這件事情對我來說很重要,我們本來就沒有多少時間了!」 結果邁特也生氣了,他說:「難道我們就沒有一個晚上能不討論癌症嗎?」朱莉也非常委屈,她大聲說:「因為我沒有一個晚上可以鬆懈!如果可以給我一個遠離癌症的夜晚,你知道我願意付出多大的代價嗎?」
就是這樣一種讓人透不過氣的情緒壓力,讓他倆的親密關係也到了崩潰的邊緣。雖然後來邁特跟朱莉認錯了,但朱莉也很明白,儘管結婚誓詞裡說「無論貧窮還是富有,無論健康或是疾病,都要不離不棄……」但事實上,任何一個人結婚,都不是為了跟另一半經歷這種抗癌的痛苦。
所以朱莉覺得,自己其實也非常愧對邁特,因為自己患癌,讓邁特只能跟自己一起在抗癌的這條路上耗着。甚至有的時候朱莉會懷疑,邁特會不會多多少少在心裡希望自己已經死了呢?這樣邁特就能獲得解脫了,就不用跟她在這裡耗費時間了。所以說,絕症其實就是這樣一種特殊的情況,它影響的不僅僅是患病的那個人,而是對他的愛人、伴侶、家人都是一種挑戰。
但朱莉在愧對邁特的同時,她又很嫉妒邁特。因為她知道,自己死後,邁特的生活最終還是會回到正軌,而自己的生命卻再也沒有這種可能了。即便如此,朱莉也還是深深愛着邁特。她對作者洛莉說:「我希望在我死後,他能過得幸福。所以我想幫他介紹一個相親對象,甚至幫他再找一個妻子。我想告訴他,即便沒有我,他還是可以去再愛一次。」
作為諮詢師的洛莉非常理解朱莉,理解她此刻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複雜的情緒情感。我們既可以深愛着彼此,但同時又清楚地明白,就算對方離開我們,依然能夠活下去,甚至會活得很好——這是親密關係當中無法迴避的真相。
作者洛莉很能夠理解朱莉內心的孤獨感,以及其他複雜的情緒情感。她支持朱莉想要幫助邁特重新找一個結婚對象的決定。在我看來,朱莉之所以想這麼做,一方面,是出於對邁特的愛;另一方面,也許她並不願意真正放下。如果邁特未來再婚的妻子是朱莉介紹的,那她即便死後,也依然會以某種形式存在於愛人未來的婚姻和親密關係當中。或許朱莉在內心深處,其實是害怕自己死後被邁特遺忘。
存在主義告訴我們,人會經歷兩次死亡,第一次是他自己肉身的死亡,第二次是他在別人精神世界裡的死亡。就是說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人再記得你、懷念你,沒有人知道你來過,這才是真正的死亡。
生命的意義
在這次諮詢之後,朱莉有一段時間沒再來找洛莉做諮詢。當她後來再一次來到諮詢室的時候,她的身體因為癌症的影響已經瘦了非常多,幾乎撐不起來她的衣服了。
朱莉跟洛莉分享了她抗癌生活當中的另外一個困擾:很多人在得知她是一名癌症患者之後,都會說一些「無效安慰」的話,這些話不僅起不到安慰的作用,甚至會讓她有點被冒犯的感覺。 比方說,有人會跟朱莉說:「你要堅強點!」或者是說:「你要放寬心,態度決定一切!」還有人會說:「我上次看到某某療法在小白鼠身上成功了,也許你還有治癒的希望!」
其實,說這些話的人一方面是出於好心,另外一方面也是出於焦慮。那作為家人、朋友,到底應該怎麼去安慰別人呢?故事當中的朱莉就說,她寧願別人向她表達真實的同情。
比如,有人會對她講:「我真的很為你感到很難過。」「我可以幫你一些什麼嗎?」甚至有的人會說:「我真的不知道此刻該對你說些什麼……」這些都讓朱莉感到更加真實、真誠,也更加如釋重負。
朱莉跟洛莉說,她已經在準備給自己寫訃告了。但是關於訃告該怎麼寫,朱莉其實琢磨了很久:到底是要突出自己作為大學教授的學術成就呢,還是要突出自己作為一個超市收銀員對社區的貢獻呢?
她把自己的訃告改了很多遍,最後只保留了非常簡潔的一句話:「朱莉·卡拉漢·布魯,享年三十五歲。她活着的每一天都被深深地愛着。」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就是朱莉對於自己三十五年人生意義的最終概括。
除了給自己寫訃告之外,朱莉還開始跟邁特一起策劃自己的葬禮。曾經有人就做過研究,詢問那些將死之人,問他們這輩子最大的遺憾是什麼。絕大多數人都會說,遺憾沒有花更多時間陪陪自己深愛的人,無論是父母、伴侶還是子女。
幾乎沒有誰在死之前還在遺憾自己沒有太努力工作、沒有掙錢買房買車……故事當中的朱莉就是這樣的,她不斷地問自己、思量再三,最後才發現,事業和工作都是其次的。被愛着和愛別人,這才是自己一生當中最大的意義,也是她最希望被別人記住的全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