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的力量-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作者查爾斯·都希格(Charles Duhigg)普利策獎獲得者,暢銷書《習慣的力量》《高效的秘密》作者,耶魯大學歷史系學士、哈佛商學院企業管理碩士,《紐約時報》商業調查記者。都希格先生獲得過美國國家科學院新聞報告獎、國家記者獎、喬治·伯克獎、傑拉爾德·勒伯獎等很多獎項。現與妻子和兩個孩子生活在美國紐約布魯克林。


很多人可能都認為,我們每天做的大部分選擇都是深思熟慮決策的結果,其實並非如此。人每天的活動中,有超過40%是習慣的產物,而不是自己主動的決定。習慣是我們刻意或深思後做出的選擇,是即使過了一段時間不再思考,也仍然經常甚至每天都在做的行為。這是我們神經系統的自然反應。習慣形成後,我們的大腦進入省力模式,不再全心全意地參與決策過程,所以除非你刻意對抗某個習慣,或者意識到其他新習慣的存在,否則該行為模式就會自然而然地啟動。雖然每個習慣的影響相對來說並不大,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習慣綜合起來就會對我們的健康、效率、個人經濟安全以及幸福有着巨大的影響。習慣強而有力,卻也能刻意培養;習慣不能被消除,卻能被替代。


作者都希格認為,只要掌握「習慣迴路」,學習觀察生活中的暗示與獎賞,找到能獲得成就感的正確的慣常行為,無論個人、企業,還是社會群體,都能改變根深蒂固的習慣。學會利用「習慣的力量」,就能讓人生與事業煥然一新。

習慣如何運作

你早上起來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你是先洗臉還是先刷牙?你走哪條路上班?你到辦公室時,是先看郵件,還是和同事聊天,又或者直接寫備忘錄?去餐廳第一個會點什麼菜?多久運動一次?你經常和家人和孩子聊什麼?晚上你如何入睡? 這些已然成了我們的習慣。

科學家研究在我們的大腦深處,靠近腦幹,也就是脊柱和大腦結合的位置,有着更老、更原始的結構,它們控制着我們的自動行動,比如呼吸和吞咽,我們受到驚嚇時的反應也是出於這裡。它是自動自發、無需思考的行為模式,稱之為「組塊化」。這就是習慣的形成過程。我們每天的生活就靠這些幾十或者幾百的行為組塊,有的比較簡單,例如刷牙、洗臉,有的複雜一些例如穿衣服或者做午餐。而這些所有的行為都儲存在「基底核」中。

習慣組成的迴路

1、暗示

存在着一個暗示,暗示能讓大腦進入某種自動行為模式,並決定使用哪。

2、慣常行為

存在一個慣常行為,這可以是身體、思維或情感方面的。

3、獎賞

獎賞會讓你的大腦辨別出是否應該記下這個迴路,以備將來之用。當習慣出現時,大腦不再完全參與決策,它要麼完全靜下來,要麼集中做其他的任務。習慣是脆弱的,暗示稍有變化,習慣就會分崩離析。但習慣又是不會消失的,因為它們已經被嵌入了大腦的結構當中。

如何建立新的習慣

1、找出一種簡單又明顯的暗示。

2、清楚地說明有哪些獎賞。

但暗示加上獎賞本身並不足以讓新習慣長期持續。只有你的大腦開始預期獎賞時,你的行為才會變得自發並穩定起來。 了解習慣的運作原理和習慣迴路的架構,我們就能夠拆分這些零件,改變這些零件。從而建立新習慣。

習慣和上癮的關係。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兩位研究人員在論文裡說,那些習慣特別強時會讓人出現上癮一樣的反應,於是「需求變成了讓人沉溺其中的渴求」,這種變化讓大腦進入了自動運轉的狀態,「甚至在喪失名譽、丟掉工作、無家可歸和失去家人這樣很強的抑制因素麵前也無法停止」。

習慣是這樣產生的:把暗示、慣常行為和獎賞拼在一起,然後培養一種渴求來驅動這一迴路。吸煙就是這樣。煙民看到暗示,比如一包萬寶路,那麼煙民的大腦就會開始預期尼古丁的味道 。渴望會驅動着習慣,只要找到觸發渴望的方式,就拿到了建立新習慣的鑰匙。

為什麼習慣會發生改變

1、 維持舊的暗示和獎賞不變

2、 將舊的慣性行為替換為新的

要改變習慣,必須留住舊習慣迴路中的暗示,提供舊習慣迴路中的獎賞,但要插入一個新的慣常行為。但這還不夠,為了保持這個習慣,你還得相信改變是可能的。信仰是將改造過的習慣迴路變成永久性行為的要素。而大多數時候,只有在團體的助力下,才能形成信仰。

什麼是核心習慣

一些習慣比起其他習慣在重塑商業和生活方式上更有影響力,它們就是「核心習慣」,影響着人們的工作、飲食、玩樂、消費和溝通方式。核心習慣能啟動一個進程,久而久之將改變一切。

核心習慣說明成功並不需要做對每一件事情,而是要辨別出一些重要的優先因素,並將其變成有力的槓桿。善用習慣要從哪裡着手呢?問題的答案在於了解核心習慣最重要的習慣是那些自身變化後,會驅動和重塑其他行為模式的習慣。

核心習慣的作用

1.核心習慣能為人提供「小成功」,讓人們相信更大的勝利即將到來。

2.核心習慣能打造促成其他習慣蓬勃發展的架構。

3.核心習慣可以建立起能融入新價值觀的文化。

如何讓意志力變成自我意識

養成自律的習慣

研究表明,相比於智商,自律性會對學習的學習表現有更大的影響,提升意志力來幫助學生的最佳途徑就是把鍛煉意志力培養成一種習慣。

合理分配意志力

意志力不只是一種技能,也像一種肌肉。長時間持續使用會累,經常鍛煉則會更強壯。練習鋼琴、參加運動都有助於增加意志力肌肉的力量。但需要注意的是意志力用力過度也會產生疲勞,因此我們要合理分配。

領導者如何通過意外創造新習慣

大部分的公司行為反映着公司過去的一般習慣,組織習慣減少了不確定性。組織習慣讓潛在的敵對團體或個人能夠在沒有組織的情況下休戰,遵守停戰協議,它提供一種粗糙的組織正義,內部鬥爭會限制在一定範圍內。組織習慣和停戰協議對各行各業都很重要。如果停戰協議不公,那麼在最需要組織習慣的時候,組織習慣通常會失控,危機由此產生。


然而,組織習慣動盪不安之時,正是組織習慣弱化、可以重新分配權責與定下更為公平的停戰協議的時機。危機是非常寶貴的改變契機。領導者會抓住危機帶來的轉機,延長危機感,讓大家感覺有些事情必須改變,每個人都變得更願意改變,進而重新塑造組織習慣。


危機和習慣的關係:沒有制度習慣的組織是不存在的,一些組織沒有去精心設計習慣,沒有深謀遠慮去創造習慣,所以往往在發展的過程中會有爭鬥和恐懼相伴。有時,一些能夠審時度勢、抓住機遇的領導者,能夠轉化破壞性的習慣。有時,在危機的煎熬中,正確的習慣也會應運而生。

企業如何預測和操縱習慣

大多消費者行為更多由習慣決定而非理性,通過消費者過去的消費習慣運用數據分析(消費者的方方面面包括婚史等等),分析出大多數消費者以及特定(孕婦)人員的消費習慣,這對於零售業相當重要。然後企業依據消費者購物的舊習慣包裝新的產品,讓消費者更容易接受新產品。社會運動如何發生的呢?

1、起因是友情或者親密的熟人之間牢固的聯繫所形成的社會習慣;

2、發展在於群體的習慣,以及社區與黨派之間脆弱的聯繫;

3、持續在於運動領袖讓參與者形成了新的習慣,樹立了新的認同感和主人翁感。


我們需要明白,我們的選擇決定了我們的習慣。一旦做出選擇,並且成了自發行為,那這個選擇不僅真實可行,而且似乎是無法避免的。所以,我們需要對自己的習慣負責。

我們「第一次做事時有些困難,但很快越來越容易,在經過足夠的實踐之後,一切將變得半機械化,或者幾乎完全不需要意識,就能做」。所以這一切並沒有那麼困難,如果我們相信我們可以改變,如果將其變成一種習慣,那麼改變就是真實可行的。這就是習慣的真正力量,它讓那些清醒的頭腦掌控自己的命運,它讓那些願意改變的心靈重獲新生。讓好的習慣養成,讓壞的習慣消失,行動,從當下開始!

習慣改造指南

改變可能不會很快,而且並不總是容易。但只要付出時間和努力,幾乎所有的習慣都可以改變。每種習慣中都有一種簡單的神經邏輯迴路,包含三部分:暗示、慣常行為和獎賞。

找出慣常行為

要了解自己的習慣,你得找到迴路的各個部分。一旦發現行為中存在的習慣迴路,你就能想辦法用新的慣常行為取代舊的壞習慣。

用獎賞做實驗

為了確定是哪些渴望在驅動習慣,就要用不同的獎賞做實驗。設置各種假設,不同的假設的慣常行為後加上不容的獎勵,每次活動後,拿支筆在紙上寫下最先想要的情緒、思維或者對自己感覺的想法,要麼是三個想到的詞。然後,設置15分鐘的鬧鐘,等時間到了再想一想自己是否還要進行這種慣常行為嗎?

分隔出暗示

事先定好有哪些行為要注意,以便發現其中的規律。絕大多數的暗示都在這五大類中:地點、時間、情緒狀態、其他人、之前緊挨着的動作。在找到的暗示下寫下與習慣有關的信息記錄三天,找出固定的時間的提示信息。

制定計劃

一旦我們發現自己習慣迴路,驅動我們的行為獎賞、習慣暗示以及慣常行為本身,我們就需要通過制定計劃來改變我們的行為。建立新的習慣需要一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我們只要掌握「習慣迴路」,學習觀察生活中的暗示與獎賞,找到能獲得成就感的正確的慣常行為,無論個人、企業,還是社會群體,都能改變根深蒂固的習慣。學會利用「習慣的力量」,就能讓人生與事業煥然一新。


習慣的力量-讀書筆記思維導圖.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