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讀書筆記
本書的主要作者,漢斯·羅斯林,生前是一名國際衛生學教授,專攻統計學和醫學,曾擔任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其他援助機構的顧問,同時也是無國界醫生瑞典分部的創始人之一,多年來為公共衛生的發展在全球開設演講。他的 TED 演講以可視化的統計數據為最大特點,自2006年來累計超過10場,累計點擊量上千萬,涉及世界經濟、人口、環境等多個主題。
這本書不僅用數據證明世界正在變好,還總結出誤導認知的10種思維本能。這10種本能有的影響了我們的認知框架,有的讓感性衝動綁架了理性思考。比爾·蓋茨在2018年的夏季書單里特別推薦這本書,認為它給出非常實用的建議,幫助我們克服思維本能的局限。
世界正在變好
作者在一開始就用數據和清晰的圖表來證明我們這個世界正在變得更好,而不是更壞,大對數的人把世界想象的更壞的原因就是受到了思維本能的受限,因此,作者強調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就需要我們用數據做決策,克服思維本能的局限。作者在這本書里收入了大量的數據和可視化圖表,嚴謹又詳實。需要說明的是,作者使用的數據,都來自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網站上的公開數據。
舉個例子:
非洲有個國家叫萊索托,被南非整個包圍着,是一個國中國,以前是英國殖民地,獨立之後發展得很糟糕,是世界上發展水平最低的國家之一,大約一半人口都掙扎在極端貧困線上,每天生活費1美元。它的發展水平約等於1891年的瑞典。也就是說,一個多世紀之前,我們眼中發展得很完善的北歐國家,生活也就在這個水平上,更別說其他國家和地區了。
作者的奶奶就出生於瑞典的「萊索托時代」,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就是極端貧困了,全家衣服都由奶奶手洗,家裡沒有水龍頭,只能靠自己每天打水,祖父母輩里沒有一個人念書超過4年。到作者這一輩,他出生於1948年,小時候在鄉下,他在泥溝里洗澡,差點被泥巴淹死。後來,他上了大學,還讀到博士畢業,創辦了基金會,在全球演講。看這個世界是不是變好了,要看好的東西是不是在增長,不好的東西是不是在減少。在過去的兩百年間,不好的東西在銳減。
比如,合法的奴隸制消失了,兒童死亡率從44%下降到不足4%,極端貧困人口比例從80%下降到9%。比如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人口比例在1996年達到頂峰之後,現在已經減半;破壞臭氧層的物質排放,1970年有166萬噸,但是到2016年已經減少到2萬噸了。女童受教育的比例從65%穩步上升到90%,人口整體識字率從不到20%猛增到2016年的86%;接種疫苗的人口比例從22%暴漲到88%。
認知局限產生的原因
世界貧困人口這幾十年來已經減半,但是根據作者的調查,只有7%的人知道正確答案。並且人們選擇的錯誤答案非常一致。比如,世界人口平均壽命是20歲、50歲還是70歲?正確答案是70歲,但是大多數人選的是50歲。而作者認為,人們並不是無知,而是因為外界的影響,被錯誤的知識所誤導了。那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書本和老師
作者對挪威的一些中學老師做了問卷調查,發現這些老師,也搞不清楚世界的真實狀況,他們的知識也是錯誤的。錯誤的主要原因是知識已經過時,這些錯誤答案放在60年代、70年代還是正確的,但是世界變化太快,如果不及時更新,到現在就變成了錯誤知識。事實上,很多人走出校園以後,腦子裡的知識就不再更新了,這就導致對世界的認知出現偏差。
媒體
在問卷調查中,記者、編輯和紀錄片導演這類媒體人士對世界現狀的了解跟普通人沒什麼區別,他們並沒有更聰明,也會受到錯誤知識的蒙蔽,所以會做出扭曲真相的報道。作者提醒,媒體就是唯恐天下不亂,他們永遠是「報憂不報喜」,這既是媒體的規則,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媒體無法做到真正的客觀報道,我們也不必把媒體所說的話當作真理。
比如,美國犯罪率從1990年起就在下降,但是在社會調查中,大部分人認為犯罪率上升了,這是因為媒體的頭條新聞是關於犯罪的報道,而不是犯罪率逐年下降。留學生被難民強姦的報道出來之後,幾乎所有留學生家長都會認為歐洲遍地是難民,子女時刻有危險,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除了這兩個方面外,作者還對參加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各國領袖和專家同樣做了一次測試,這些人能接觸到最新的最豐富的信息,他們也不太可能被新聞誤導。
比如世界上有多少極端貧困的人口,正確率能達到61%,但是在世界人口的增長趨勢和基本衛生醫療條件等問題上,他們還是給出了錯誤的答案。
情緒化的思維本能
我們自己會被自己的大腦所欺騙。這是一種固有的思維本能,幫助我們的祖先在嚴酷的環境中生存下來,但不適用於當今飛速變化的世界。
比如,我們的悲觀本能。就像我們看到的鋪天蓋地的關於各種危險的報道。悲觀本能可以幫助我們的祖先警惕危險,生存下來。但在現如今,這種悲觀本能不僅助長了我們杞人憂天的傾向,還會讓人誇大眼前的困難。如生態環境惡化、全球恐怖主義、金融危機等等,雖然我們不能放鬆警惕,但是也不能否認我們已經取得的成就。
在我們繼續抵制不好的事物的同時,也能為人類取得的成就高興。作者希望人們不要杞人憂天,毫無理由地悲觀失望,凡事都誇大不好的後果。要應對這一本能,需要我們對嚴峻現狀有一份清醒的認識,同時也看到正在轉好的趨勢。
如何做出正確決策
我們還有許許多多的本能,在面對危險的事情時,我們的本能可以保護我們,但是人們一旦思考複雜的現實時,本能就會干擾我們的理性。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那就是反思和控制我們的思維本能。
一分為二
人們似乎總是喜歡把事物一分為二為兩個類別,而這兩個類別又是互相對立、互相矛盾的,並且這兩個類別之間存在着一道巨大的鴻溝。我們也會探討,正是這種一分為二的本能,促使我們把世界和人群都分成兩個不同的類別:富有的和貧窮的。
比如,很多人的腦子裡有西方和非西方、或者發展中國家和發展國家,或者是北方和南方等等。這些都是二元對立思維的表現。
這個本能來自於遠古時期,當時的人類非常弱小,為了適應環境,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把食物分成能吃的和不能吃的,把動物分成友好的和危險的,這個過程幾乎用不着思考,靠直覺就能判斷。因此,我們非常容易接受二元對立的概念,把世界分成我們和他們,這是我們對世界的最大誤解。
讓我們來看一些數據來說明,這個錯誤觀念。生育率和嬰兒存活率的數據,這兩個數據很能代表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我們把所有國家分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通常我們會認為,發達國家的生育率低,一個家庭就兩三個孩子,嬰兒存活率高,高達95%以上;發展中國家則相反,生育率高,一個家庭至少四五個孩子,但存活率較低,最低的只有一半嬰兒能活。
但作者指出,1965年的圖表,在2017年的最新圖表上,嬰兒存活率最低的國家也在85%以上,絕大多數國家包括中國、印度和其他的發展中國家,全都和發達國家在圖表的同一端。另一端什麼都沒有。也就是說,很多人還在以1965年的認知來談論這個世界,我們想象中的那道隔開世界的鴻溝並不存在。
作者經常使用的問卷中有一個問題是:你認為世界上有多少人生活在低收入國家?大多數人選的是59%,而正確答案是9%。而且低收入國家的生活也沒你想象得那麼糟,人均壽命超過60歲,大部分小孩都接種了疫苗,大部分女童都能小學畢業。怎麼才能破解這種思維呢?作者建議,我們應該用一種連續的概念來代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區分。
比如,我們可以把所有國家按照人均收入水平分成四個等級,一級是最低的,相當於現在的極端貧困標準,四級是最高的,你可以大致理解成俗話說的有車有房。世界上有10億人生活在一級,有50億人生活在第二級和第三級,還有10億人生活在第四級。
作者經過17年的宣講努力,終於打動世界銀行,世界銀行宣布不再使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概念,而把所有國家按照這個四級框架來劃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控制這種思維本能,就要着眼於整體中的大多數,而不是僅僅盯着極端特例。極端特例暗示着衝突,這容易讓人們印象深刻,時間長了就變成了固定的認知。我們更應該關注數據,因為數據能展示大多數人的真實生活,反映真實情況。
直線思維
很多人都認為,世界人口就是在一直增長、不斷增長。但是事實是雖然世界人口在增長是一個事實,但是,它並不會按照直線趨勢增長。而直線思維讓我們以為,如果不採取行動的話,人口就會這樣直線增長下去,資源會枯竭,地球總有一天會負擔不起這些人口。
由於近兩個世紀的人口爆炸增長,直線思維會讓人們覺得,增長趨勢會持續下去。在宗教因素和傳統文化因素的影響下,某些地區崇尚多子多福,導致生育率非常高。於是會產生一種誤解,覺得一旦有能力供養更多的孩子,這些地區的人們就會瘋狂生育,給地球帶來沉重的負擔。甚至有人質疑,蓋茨基金會幫助這些地區脫貧是不好的行為。這種想法無疑是非常荒謬的。
現在世界兒童人口是20億,預測一下,大概100年後,也就是到2100年,世界兒童會有多少?20億、30億,還是40億?正確答案是:20億。作者判斷,在未來的100年裡,世界人口的確會增長,但是兒童人口保持平穩,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宗教因素也好,傳統文化因素也好,並不會使某些地區多生小孩。以前生那麼多小孩,是因為嬰兒生下來有一部分夭折,脫貧之後,嬰兒存活率會顯著增加,如果嬰兒都能健康成長到做父母的年齡,無論是什麼地區,都會出現生育率下降的現象,也就是一對父母只生兩個孩子。
因此,人口增長的部分是成年人。生育率已經下降到穩定水平,人類壽命在繼續延長,45歲到75歲的人口會在未來繼續增長。由此看出,人口增長是一個複雜現象,不能單單用直線趨勢去預測。因此,我們要認識到這個世界並非只有直線,除了直線之外,還有曲線,曲線也有很多種不一樣的,有鐘形分布的曲線,也有隨機起伏的曲線。
恐懼本能
恐懼本能是對一種事物的恐懼,比如,蛇、蜘蛛等等。恐懼占據我們的內心時,理性思考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會把正常的東西誤以為是可怕的徵兆,把未來的事情只往壞處想。
舉個例子:
1975年時,年輕的作者作為瑞典的醫生,第一次負責處理緊急事故。這是一起飛機事故,有一名受傷的飛行員躺在醫院,流血不止。作者問這位飛行員情況如何,飛行員說話一直在顫抖,作者聽不清,就覺得飛行員說的可能是俄語,然後作者立即聯想到,這是一名蘇聯飛行員,在瑞典境內被擊落了,這說明蘇聯正在攻擊瑞典,第三次世界大戰要爆發了!
作者不知道怎麼辦了,這個時候,護士長吃完午飯回來,十分有經驗地處理了傷員的傷情,並且告訴作者說,因為用冰塊給飛行員鎮痛,所以他覺得很冷,說話哆嗦。其實,這是一名瑞典飛行員,這只是一起普通的民航飛機失事事故。這麼多年過去了,作者一直無法忘記自己當初的恐懼,也無法忘記自己在恐懼支配下的荒謬想法。有很多令我們害怕的東西,但是距離我們還很遠,不必過多的把注意力投入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