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維學習力-讀書筆記
這本書能夠讓你快速掌握學習技巧,有效提高自己的學習力。作者王詠在多年的學習歷程中提煉出「學習金字塔模型」,通過這個模型,他能夠在有限的學習時間裡聚焦⾃⼰的學習⽅向,時刻保持快速個⼈成長。
作者就是藉助學習⾦字塔模型,他快速地完成了知識迭代,在短短不到⼀年的時間裡,已打磨了三門在線課程,同步出版了兩部著作,從⼀個知識付費的門外漢變成了半個專家。由此可見,學習⾦字塔模型的威⼒⾮常強⼤。
今天,作者把這個神奇的學習⾦字塔模型分享給大家,從學習辨識力、學習驅動力、學習策略力、學習創造力和學習持久力這五個維度梳理出學習中的常見問題,層層闡述,化繁為簡。通過使用書中提供的具體學習方法和工具,相信每位讀者都能獲得啟發,達到快速提高學習力的目標。
學習辨識力
學習辨識力就是告訴我們應該學習什麼知識,這是一種態度。作者在書中提到,我們要了解自己有哪些學習誤區,只有找到了學習誤區,我們才能應該怎麼學。我們知道,人們的學習態度各有不同,有的人貪多求快,囫圇吞棗;有的人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有的人專找捷徑,急於求成。在這個知識焦慮的時代,我們到底應該學些什麼?我們應該避免哪些誤區呢?
避免偽學習
什麼是偽學習?很簡單,比如我們看到公眾號文章寫的不錯,覺得自己以後肯定用得上,那就先把它收藏了;或者在網上或者書店看到一些書寫得很好,對自己有用,買回去等有時間再看。這種收藏的習慣就是偽學習。
我們看似學到了很多東西,但是事後將其忘得一乾二淨,這種方式就是偽學習。這種海量信息的即時獲取已經成為常態,我們要關注的是審視自己的學習方式,問問自己:真正的學習到底是什麼?我們平時見到新鮮信息就收藏的行為,是不是一種偽學習?
什麼是學習?《學習本質》這本書的作者安德烈·焦爾當為學習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所謂學習,就是改變我們自己的『先有概念』,也就是從一個既有的解釋系統,過渡到另外一個更加合理的解釋系統,從而能夠幫助我們處理眼下面臨的情況。」
就是說,我們遇到了一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我們不知道怎麼解釋,也不知道應該怎麼解決,這個時候,我們通過主動選擇搜索和輸入更多的信息來打破原有的認知,構建新的認知,這才是一個完整的學習。而不是通過瀏覽各種信息,不斷進行收藏,事後也不去看,不去應用這些知識。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學習?學習什麼呢?作者在書中介紹了一個學習金字塔模型,聚焦於4個學習方向。分別是:做事效能、做人樂趣、自我認知和世界觀。
金字塔模型
首先,學習效能。學習效能就是能夠提升自己做事效率的技能性學習。比如,工作上要開發程序、銷售產品、跟客戶談判、匯報演講、寫方案、統計報表……生活上要做飯、操持家務、輔導孩子、維護夫妻關係……這些都需要我們掌握相應的技能。
至於怎麼提升學習效能,我們有兩個核心關鍵點:「用什麼就學什麼」,以及「學什麼就連什麼」。什麼意思?比如你現在的問題是,時間嚴重不夠用,那麼你就需要了解是不是因為自己時間管理技能有所欠缺,這個時候你可以找幾本時間管理的書,然後邊學習,邊在工作中實踐。
其次,做人樂趣。就是通過興趣愛好,讓自己找到幸福感,自己願意去付出努力的事情。比如有人喜歡在工作之餘寫幾幅大字、塗塗鴉,有人喜歡通過運動來放鬆自己,還有人喜歡搞一些新奇的收藏,或者在業餘時間撥弄一下熟悉的樂器……一個人真正的樂趣,需要滿足兩個要求:一是能夠陪伴我們一生,二是能隨時為我們帶來內在的幸福感。因此,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能夠讓自己廢寢忘食、樂在其中,即使別人不認可,也能獲得滿足感的事情。
接着,自我認知。所謂自我認知,指的是一個人通過對心理學、哲學的學習,更好地認識自己、治癒自己。比如,在工作上遇到了瓶頸,這個時候我們知道如何改變自己,加強自己,那麼這就是一種自我認知。
最後,世界觀。很多人認為,世界觀比較宏觀,不是一學就會的東西。確實,世界觀影響的是我們的一生,它未必會立刻讓我們獲得優勢,但是世界觀會影響我們對未來的判斷。比如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選擇職業方向等等。
要想提升世界觀,我們可以通過閱讀來解決,比如,一些經典著作《人類簡史》、《未來簡史》和《失控》等等。這些書往往會讓我們獲得不一樣的收穫。
這裡要注意一點,那就是避免陷入達克效應。什麼是達克效應?就是說,人們總是無法正確、全面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更別提及時彌補自身的不足之處了。人們的自信程度與其實際掌握的知識技能水平之間的偏差往往會形成一個從愚昧到絕望、再到開悟的曲線,這條認知曲線被稱為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的認知曲線由3段組成,分別代表着3種自我認知階段:愚昧之山即未知的未知,是指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絕望之谷即已知的未知,指我們知道有些事情自己不知道;開悟之坡即已知的已知,指有的事情我們知道自己知道。
作者說,有95%的人都處於「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以為是」的狀態,要想打破這一狀態,我們需要提升元認知。元認知是美國心理學家J.H.弗拉維爾在1976年提出的概念,意思是「認知的認知」。簡單來講,就是我們「對自己思考過程的認知與理解」。
批判性思維是元認知的一個標誌,它讓我們不僅學會在自己的心智模型中思考,還要站在心智模型之外,以中立的態度詢問它是否在工作,如何工作,以及是否可以用更好的東西來代替。
比如,你看到一篇文章,覺得寫得很好,你要問問自己這篇文章好在哪?我為什麼會有這種反應,這種反應對嗎?也就是通過向自己提問,思考這件事情到底對不對,這就是批判性思維。當我們擁有批判性思維,我們也就獲得了元認知的能力。
學習驅動力
對於學習,第二個重要的能力就是學習驅動力。它可以讓我們不僅僅停留在想要學習的狀態,而是能夠讓我們獲得學習的熱情。作者把學習比喻成火車,火車要想飛馳離不了火車頭一樣,學習這場艱苦的旅行也離不開驅動力。學習動機和學習樂趣,就是學習驅動力最有效的兩隻輪子。
學習動機
所謂學習動機,是指引發與維持我們的學習行為,並使之指向一定學業目標的一種動力傾向。那麼,什麼樣的動力才能讓我們持之以恆地堅持學習?最常見的就是以下三種學習動機:內部驅動、外部驅動和任務驅動。
首先,內部驅動。內部驅動就是個體對所從事的活動本身有興趣而產生的動機,比如我們平時說的興趣、好奇心等等,這些都屬於內部驅動。
比如,作者家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特別喜歡哈利·波特,利用這個興趣,作者給他買了很多哈利·波特的英文繪本。孩子看到這些繪本之後兩眼放光,根本不用大人催促就會主動拿起書閱讀,遇到不明白讀不懂的地方就會追着作者問,弄明白了之後還興致勃勃,到處給別人講哈利·波特的故事。通過這種方式,作者家的孩子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很多英文單詞。
其次,外部驅動。你可能會說了,雖然我們有興趣,也有好奇心,但是我還是不敢行動,這個時候怎麼辦呢?作者的建議是通過外部驅動來幫助自己行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願景。
想想自己嚮往的生活。比如,你要學習英語,你可想象一下你學會英語以後,可以流利的與老外交流,迎來的那些羨慕的眼光。當你不想背單詞的時候,想象一下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這就是自己嚮往的生活。
最後,任務驅動。也就是用任務倒逼學習。比如你不喜歡做飯,但是你有孩子,吃飯不能太隨意,需要考慮孩子吃什麼有營養,這就需要你潛心研究菜譜,做飯的興趣也就好培養了。
要想從任務出發,倒逼自己學習,就必須在自己,不知道學什麼,也沒有動力學習的時候,時刻提醒自己要有一種發現任務、解決任務的意識。
學習樂趣
找到可以讓自己獲得滿足感的事情,就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學習樂趣。美國心理學家卡爾·普法夫曼曾經對這個命題做過研究。他對來自不同領域的人開展了一項關於滿足感的調查,發現有三種情況能讓人們產生滿足感,這三種情況分別是:勝任一些事,取得一些成就,獲得一些積極正面的體驗。
這樣我們就得到了一個正向循環:當我們努力去勝任工作,取得成就或者贏得正面體驗時,我們就能獲得滿足感;我們內心的需求被滿足了,身體就會大量分泌多巴胺;多巴胺反過來又刺激大腦,讓我們感受到快樂。也就是說,先在學習中找到勝任感,再從學習中找到成就感,最後記得給自己穿插一些快樂的學習體驗。
先找勝任感,就是先要合理分解學習任務,把難題化整為零,逐個擊破;找到勝任感以後,就是讓自己獲得成就感,給自己一些即時激勵。比如,背會30個單詞,就獎勵自己買一件心儀的物品;最後,快樂的學習體驗,比如背會5個單詞,可以讓自己放鬆15分鐘。
學習策略力
努力不只是意志力的較量,它更是一種具有策略性的活動。那麼,到底應該怎樣努力學習?應該採用什麼樣的策略來投入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應該怎樣有效啟動、維持和優化對學習行為的投入?
建立總體認知
這裡介紹一個工具,叫做「3W1H」模型。分別代表:「What(明確需求)、Where(找到差距)、Why(分析原因)和How(給出方案)。
比如,你想成為一名專業律師。想要知道怎麼學習,就需要通過這個模型想自己提出4個問題:
問題一:What。你希望通過學習法律,達到一個怎樣的職業目標?若要成為一名律師,你需要具備哪些條件?那就是首先,需要大量的時間,並儲備紮實的理論知識,還需要通過相關職業資格考試。除了這些條件,從事律師行業還需要擁有大量人脈儲備以便未來開展業務。
問題二:Where。「你現在的個人素養和專職律師之間的差距在哪裡?」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請教一些專業人士,來進行分析,比如缺乏專業知識和思維方式兩個方面。
問題三:Why。這些差距為什麼會發生?要彌補這些差距,敏感度最高的部位在哪裡?比如儘快培養起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
問題四:How。尋找真正的解決方案,從敏感部位入手彌補差距。兩條路徑:一是在補充專業知識的同時,大量閱讀相關法學專著,以便了解法學家思考問題的方式。除此之外,更多不同的觀點也能幫助自己訓練多元思維,讓自己習慣使用多種角度思考問題。二是主動結識一些法律專業的朋友,與他們交流對同一件事的看法,深度參與一些專業的法律論壇,以此擴充行業人脈。
通過建立總體認知,知道自己的不足,從而尋找解決方案。
獲得優質學習資料
學習資料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公共基礎類資料。這類資料內容權威、知識全面、架構完整,通常以介紹一個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學科架構為主,我們在學生時期使用的教材便是公共基礎類資料的典型代表。
第二類,場景應用類資料。這類資料的特點是以具體場景內的知識如何運用、如何解決某些場景下的某些問題為主,比如如何使用Photoshop軟件製作海報或者進行平面設計。同樣,識別這類資料的方法也很簡單,場景應用類資料的標題中一般都包含兩個關鍵元素:「知識+應用場景」或「知識+解決問題」。
第三類,工具查閱類資料。這類資料以百科全書、字典、工具大全等形式為主,是典型的工具書。比如類似「百科全書」「辭典」「辭海」「典」「大全」等,比如《心理諮詢大百科全書》《衛生學大辭典》等。
學習創造力
單純輸入知識並不能使我們具備力量,這種力量必須通過輸入和輸出的循環交替才能得到鍛煉。我們需要做的是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艾德格·戴爾的「學習留存率金字塔」模型理論認為,人們採用學習方法的差異會大大影響學習內容的平均留存率,從而影響學習效果的好壞。以下是他的實驗結果:
如果人們通過聽課完成學習,兩個星期後,能記住的學習內容只有5%;
如果人們通過讀書完成學習,兩個星期後,能記住的學習內容只有10%;
如果人們通過看視頻完成學習,兩個星期後,能記住的學習內容只有20%;
如果人們通過觀看別人的演示完成學習,兩個星後,能記住的學習內容有30%;
如果人們通過跟別人討論完成學習,兩個星期後,能記住50%的學習內容;
如果人們通過實踐操作完成學習,或者學完後立即實際運用所學內容,兩個星期後,能記住75%的學習內容;
如果人們一邊教別人一邊學習,兩個星期後,能記住90%的學習內容。
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轉變學習思維,找到更高效的學習方法。
帶着問題討論
就是遇到問題,可以通過與別人探討,來強化自己的理解。不要害怕犯錯,要直接把學到的東西用於實踐,這樣可以避免我們遺忘。反之,我們用得越多,記得機會越牢,理解的就越透徹。
將知識內化
知識內化的關鍵是推動知識與問題互相靠攏。任何一種知識都可以通過反覆持續和有意識的使用內化成我們自身能力的一部分,問題的關鍵是:怎麼做才能推動知識和問題互相靠攏,使知識和使用場景之間能夠互相「自動觸發」?
所以,每當我們看到一個有用的知識,都可以停下來反覆詢問自己以下兩個問題,從而尋找知識與實際問題之間的聯繫:「在我的工作生活中哪些現象可以用這個知識解釋?我的哪些行為可以用這個知識進行改進?」
其次,當我們遇到實際問題時,先暫時按下自己的第一反應,不要按照已有的思維定式去解決問題,而是要嘗試着使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多問自己:「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用?我學到的哪些知識可以用來解決這個問題?」
寫作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通過寫作來提升自己的知識創造力,寫作可以升級我們的邏輯思考力;其次,還可以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也就是產生影響力。
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寫呢?作者按照閱讀、寫作、修改三個維度將卡片寫作法改良成了三個步驟:
第一步:用卡片組織學習心得,幫助記憶。學習輸入是一個為寫作輸出做準備的過程,我們要在輸入階段學會記錄學習卡片,也就是通過記筆記的方式強化自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但需要提醒的一點是,我們應該將學習卡片視作一種「延時筆記」,而非「即時筆記」,因為它不是邊學邊記錄,而是在學完後的一定時間內合上書本把重要內容以及自己的思考或者疑問默寫下來。
第二步:用卡片寫作,提升創意密度。不妨用電子卡片代替。
第三步:基於卡片修改文章並完善。好文章與其說是寫出來的,不如說是改出來的。如果寫作是才思奔涌、馳騁縱橫,那麼修改則是逐個詞彙、逐個句子地切磋琢磨,精雕細刻。
學習持久力
接下來我們說說,如何提升學習持久力。學習持久力我認為,要關注得無非就兩點,第一,克服拖延;第二,保持專注。
克服拖延
我們學習一門新知識,最大的敵人就是拖延症。拖延是當代社會離不開的話題:想要提升自己,但無法行動起來,越是告訴自己要行動,就變得越焦慮。
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如果我有一個小時用來解題,我會花55分鐘來思考問題本身,再用5分鐘思考解決辦法。」只有正確理解眼前的問題,我們做事才能更有效率。同樣,要想戰勝學習中的拖延症,首先要正確認識拖延症。
很多人認為,懶惰是拖延症,其實並不是。拖延症是指個人做事拖拉,而且心理上不能接受現狀,想改變卻又無能為力的行為。而懶惰是他內心既不糾結也不難受。所以,首先我們要了解自己到底是拖延還是懶散。
其次,導致拖延症是一種心理機制:對痛苦的迴避和對掌控感的需要。因為我們害怕學不會,這個問題太難了,所以我拖着不去做,而且當我們遇到不會的問題時,會失去掌控感,我們解決不了,這個時候也會變得拖延。
所以,我們要先了解拖延是如何產生的,才能找到方法來克服拖延。那麼具體應該如何克服拖延呢?作者介紹了兩個方法:
第一,從行為層面,發現邁入心理舒適區的拖延徵兆。也就是你要發現、覺察拖延。然後,逐個擊破。《終結拖延》這本書中的方法我們也可以參考:如果你遇到一大堆任務放在眼前,不知道自己該先做哪一項後做哪一項的時候,你可以用這三個方法來幫助你。
第一種方法叫清教徒的做法。就是你有很多任務,A、B、C、D、E ,你挑最難的做。人生應該先苦後甜,所以幹活應該先干難的再干容易的。
但是反過來說,你如果是個享樂主義者,你可以倒過來,我可以先干容易的,然後再干難的。這樣我可以感覺到人生從低級打怪,到高級打怪的這個攀爬的過程。
第三種方法叫賭徒式的方法。把所有的任務寫成一個編號,弄成個小紙條。然後亂扔,抓鬮,抓到什麼是什麼,這也可以。
第二,巧用心理暗示,繞開心理舒適區的防禦機制。只有把出於焦慮而學習的動機轉化成自己內部的學習需求,我們才能繞開自己心理舒適區的防禦機制,不再去思考這件事「如何不可能」或「它的困難在哪裡」,而是去思考「這件事應該如何開始」。
比如,你現在寫篇文章,這篇文章好像很難寫。你就幻想一下,這篇文章如果能夠在一個高等級的刊物上刊登以後,你得到的那種喜悅感,你的信心就上升了。
保持專注
保持專注作者給出的建議只是一些思維層面的建議,我覺得不是很實用。所以,我們重新整理一下《終結拖延》這本書中的方法,來分享給大家,做一個參考。
第一,過濾無用信息。首先,物理隔絕。很多無聊的信息是來自於純粹的物理噪音,純粹的物理噪音就是類似於你在工作的時候,旁邊有人在大聲說話。這些純粹物理意義上的這些噪音,會嚴重地影響你的這個工作或者學習效率。因此買一個3M的真空耳罩,能夠大幅度地降低那些噪音的分貝。
第二,利用「第二人格」。什麼叫「第二人格」?這裡面就是牽涉到了心理學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就是叫「多重性格理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個性格取向,有些人比較內向,有些人比較外向。但是我們只要多做觀察,我們就發現,實際上每個人身上都有他的另外一面,所以每個人都是很多性格的高度的綜合體。
「多重性格理論」就是在理論基礎上告訴大家,大家有塑造一個與自己的淺層自我不同的,深層自我的潛能。你如果能夠發揮出這個潛能,就可以自己創造出一個監督者,來管理自己的注意力了。
最後,作者說,任何知識如果不能付諸實踐,都將只是紙上談兵。我們的生活中不乏這樣一群人,他們一面對學到的知識高談闊論,一面又從不進行實踐,最後只能空有一副理論軀殼,而他們的實際生活仍舊沒有改變。任何剛入手的物件,都需要在使用中與外界不斷磨合,本書的內容亦是如此。再強有力的學習方法,也需要你親身實踐才能發揮作用。
所以,學到的知識一定要快速用起來,只有親身實踐才知道對自己有沒有用,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