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三觀-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今天,無論是實體產品還是互聯網產品,打動用戶都變得越來越難。作為洛可可創新設計集團、洛客設計平台創始人,賈偉曾打造出55度杯、海底撈自熱火鍋、喜馬拉雅小雅音箱、北汽人工智能電動汽車LITE多款引爆市場的產品,並開創性地提出,如同人有三觀,一款好產品同樣具有三觀:用戶觀、價值觀、世界觀。用戶觀決定一款產品可不可以做,價值觀決定是否能做成,世界觀決定是否能做大做強。

本書是賈偉多年從業經驗的系統總結,傾囊相授如何真正理解用戶,實現從「我」到「我們」的思維蛻變。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三個邏輯:第一個叫懂用戶,第二個叫挖痛點,第三個叫講故事。

作者認為產品的傳播要有故事,而那個故事一定是有「極痛」的故事,一定是有痛點共鳴的故事,同時能夠解決這個痛點。為什麼?我們先來講個故事。

產品中觀:價值觀

2014年的一個周六,作者和女兒,還有父親,一起在家裡看電視。作者的小女兒還不到兩歲,個子還沒有桌子高。孩子突然說渴了,然後作者的父親去廚房倒了一杯剛燒開的水,把水放到了桌子中間,怕孩子碰到。

沒想到水杯有一個繩,女兒非常着急要喝水,一拉繩,水潑到了孩子的半張臉和胸口上。當時孩子嘶聲裂肺地叫着,皮就張開了,開始冒血。

當時作者和作者的父親整整站了差不多有一分鐘,不知道該幹什麼。後來作者抱着女兒到兒童醫院,醫生說,孩子燙傷太嚴重需要在醫院住院15天。

我們可想而知,當時作者的心情,那是心痛極了。作者說,當時他看到太多的孩子被燙傷,於是作者利用3個月的時間做了一款杯子——55度杯。100度的水搖10下,或者放置1分鐘,就變成可以喝的溫度。這個杯子成了一個爆款,當年就賣了五十多個億,沒想到這樣的一個小小的杯子,讓一家以設計為核心競爭力的洛可可這樣的公司,竟然一下子產生了如此大的一個爆款。

為什麼會這麼成功呢?就是因為懂用戶。如果你能夠懂用戶,有同理心,用同理心切到用戶視角,找到痛點,甚至「極痛」,你就能真正地做出改變世界的產品。

這本書上有個概念,叫人有三觀,產品也有三觀。在工業時代,產品其實是一個工具,是一個我們以效率為單位的功能性工具。

但是今天產品是要有溫度的,產品是要有情感的,產品甚至要能跟我們對話,產品甚至自己會表達自己的情緒,才是好產品。

所以產品分為三觀,第一觀叫用戶觀,就是微觀世界。因為今天我們用戶情感層面非常豐富,在對自己的感知層面,用戶更了解自己。

第二個是價值觀。而價值觀是什麼呢?就是基於用戶的痛點,做出了痛點的解決方案,而這些解決方案也是基於用戶的體驗,產生了一個非常好的體驗概念,所以產生了價值觀。

第三就是世界觀。構建大產品就需要世界觀,以及底層的同理心和慈悲心。

什麼是價值觀?作者對價值觀的理解抽象成了五個邏輯。

更健康

那為什麼是「更健康」呢?整個300年的工業時代,我們其實強調的都是更高效,洗衣機怎麼更高效地洗乾淨衣服、車怎麼更高效地從A點到B點……

這兩年,有關健康的產品真的呈現爆發式的增長,家庭健康、醫療健康、消殺健康,包括各種艾灸儀等保健類的產品。健康似乎比效率排得更前了,這是這個時代的聲音。

其次,從工業時代的男性時代、以功能為主的時代,已經進入了後工業時代——女性以體驗、以情感為主的時代。所以當體驗情感出現之後,人們更愛自己了,健康就排在了效率的前面。

更高效

效率的邏輯在任何時代都有需求,只不過工業時代對效率的改變是一個巨大的改變,是從工具變成了以蒸汽和電氣為概念的效率。

而今天效率的邏輯又增加了兩個更主要的生產力,第一個生產力就是數字生產力,第二個生產力就是AI生產力。數字加AI讓我們的效率更高了,讓我們的效率變成了有正反饋的效率。

更好看

「我用你的產品,我會不會變得更美?」人們開始真正進入了一個從物質、功能,向情感過渡的時代。越是物質豐富,人類越會從需求變成欲求,更多的是情感層面的豐富的美學體驗的東西。

人類有五感: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其實這五感的美,就是我「用了你的產品,我會不會變得更好看,我會不會變得更美」。

更文化

現在越來越強調文化性了。比如,敦煌的文創,少林寺、西湖的文創……其實這些東西都在表達一個概念,叫「更文化」,這些產品都越來越強調我們中國的文化。

「更文化」加了時間和空間概念,因為沒有一個產品是脫離時間和空間的。所以今天我覺得如果我們一個產品能打動用戶,背後一定有很強的文化屬性。

更便宜

「我用你的產品,是不是消費更低了?是不是更便宜了?」也就是,對我們來說性價比合不合適。超級性價比不是越便宜越好,而是我們都不希望買貴的東西。

產品微觀:用戶觀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產品所反映的是企業對於用戶需求的理解程度,產品的背後是產品用戶觀。為什麼強調用戶觀?因為這個時代所有的好產品都來自用戶內心的聲音。

那麼到底如何構建用戶觀?如何將「我」變成「我們」,和用戶一起創造好產品? 那用戶觀最重要的到底是什麼呢?其實最重要的是用戶視角。

作者說,用戶觀分為5個方面:第一個叫用戶視角,第二個叫用戶場景,第三個叫用戶眾創,第四個叫用戶服務,第五個叫用戶體驗。

用戶視角

用戶視角要求我們一切從用戶出發,從用戶的角度看問題,設身處地地為用戶思考。傳統產品打造講究「同理心」,也就是需要產品經理學會換位思考,將自己切換到用戶角度,去領會用戶的情感以及心理和物質上的深層需求。

但是今天的用戶已經不僅僅滿足於產品功能或服務,而是希望能夠全面參與。因此今天的用戶視角要求我們做的並不是簡單地跟隨和觀察用戶,而是要學會與用戶建立各式各樣的連接。

用戶視角讓你具備和用戶一樣的同理心,讓你能夠真正明白用戶需求的痛點。痛點又分痛點、萌點、笑點、爽點、淚點,很多不會做產品的人,做了萌點、笑點、爽點,其實沒有找到痛點。只有真正地用用戶視角,找到用戶的痛點,甚至是「極痛」,才能創造出改變世界的產品,才能創造出一個爆款產品。

痛點又分為痛點金字塔,是微痛還是極痛,痛點甚至有痛點雷達,要痛點掃描的。痛點裡邊最重要的一個邏輯,就是能不能找到痛點共鳴。什麼叫痛點共鳴呢?

比如,55度杯原來是給孩子做的,沒想到一出來之後,先在學校裡邊火了。男生送女生。女生生理期的時候,男生老給女生倒溫水,倒溫水還得晾半天,男生突然找到了個「神器」。「來,這是生理期『神器』,喝點溫水吧。」用55度杯代替玫瑰,一下子在大學裡面先火起來了。這就是痛點共鳴。

什麼是痛點共鳴呢?痛點共鳴是人最底層的共同的痛。其實不管是小孩,還是老人、年輕人,不管是外國人,還是中國人,以及不同的收入階層的人,其實我們是需要最底層的關懷,是需要浪漫、需要安全、需要很多愛的。

用戶場景

我們站在用戶視角我們才能看到用戶場景。傳統的應用場景是指特定時間、特定空間的具體消費場景,但到了數字時代,場景被賦予了新的功能——產生大量新數據。用戶聚集產生數據,同時數據又帶來更多的用戶聚集。

今天,數據的計算已經進化到可以推導出用戶的潛在需求,然後我們可以基於一個個細緻、準確的未來生活場景的構建讓這些用戶需求變得真實可見。

比如,海底撈自助小火鍋。吃火鍋的場景都是線下。但是今天,如果你不想出去,不想動,在家裡吃火鍋是不是很方便呢?我想在家裡吃火鍋,滿足了我在家裡「又懶又宅」這個場景。

用戶眾創

我們發現了用戶痛點,到底怎麼做出這個產品呢?就是拉着用戶一起做,拉着用戶一起去構建基於用戶場景有用戶痛點的好產品。也就是用戶眾創,把主權留給用戶。

什麼叫把主權留給用戶呢?把定價權、產品的功能權,甚至把產品怎麼去銷售的權利、怎麼去營銷的權利留給用戶。

用戶服務

當今最大的改變是從產品時代轉變為服務時代,服務的節點比產品豐富得多,且不一定需要擁有產品。工業時代的產品都是小產品,需要批量化對外宣傳。信息時代的產品是大產品,強調社交,強調服務,同時,服務也是產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用戶觀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產品的交易時間很短,但服務卻是一個持久的過程。很多時候,用戶真正需要的不是產品,而是直抵內心的服務。

比如,作者的公司做過一個烤箱,我們以前覺得烤箱就是要把食品考好。但是現在很多媽媽不光要烤好食物,還需要把食物烤好的這個過程拍下來。 於是作者找到了一個服務需求,就是幫助媽媽直接把那段視頻剪出來。怎麼做到呢?就在烤箱裡裝攝像頭,然後自動就把裡邊這段烤食物的過程錄好,自動切好,切成短片,自動一轉,發到了各種視頻網站上面。這個烤箱變成了什麼?這個烤箱變成了達人,變成了媽媽們的直播間,媽媽們秀自己才藝的直播間。

其實這就是用戶服務邏輯,你要知道用戶需要的不僅是烤出一個好的食品,用戶還需要去展示自己的才藝。

用戶體驗

其實用戶體驗就是「五感」體驗,就是用戶用自己的身體,用自己的五個感受(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甚至加一個心流,去感知你的產品。用戶是一個綜合感知,最後得出這個產品好不好。然後如果賣點、痛點非常好,痛點就變成了價值,價值就變成了賣點。

構建用戶全局觀

所以產品三觀其實講的是整個一套讓我們打造好產品、打造爆款產品的一套流程。一種是鏈條思維,這個鏈條有五個鏈條連接點:用戶視角、用戶場景、用戶眾創、用戶服務、用戶體驗。

用戶全局觀鏈條

構建用戶觀的第一個邏輯就是線性用戶思維:首先,轉換成利他的用戶視角,把自己放到用戶的位置上思考問題;然後,圍繞用戶構建不同的用戶場景,在用戶場景中進行開放式創新,讓生產商、渠道商、用戶等全部參與到產品設計中來;而後再設計相應服務節點與流程,提供直抵用戶內心的服務;最後產生良好的用戶體驗。

良好的用戶超級體驗就是用戶會「哇」的一聲讚嘆出來,或者用戶會產生心裡暖暖的、很舒服的感覺,這是用戶鏈條。

用戶全局觀羅盤

什麼是用戶羅盤呢?就像一個老司機開車肯定不是從用戶視角到用戶體驗中的一個點,而是抓哪個位置開車開得都很好,遊刃有餘。

可能你覺得應該這個項目、這個概念,從用戶場景進來,我就從用戶場景進去。甚至你覺得不對,應該從用戶服務進來。甚至你覺得搞不明白,應該把用戶拉進來,一起來做這個設計,從用戶眾創進來。其實當你開始越來越明白、越來越遊刃有餘的時候,不要那麼死板,認為必須從用戶視角進來,又從用戶體驗出去,其實從哪一個點進去都可以。

用戶全局觀漣漪

什麼叫用戶漣漪呢?就是一定要找一個特大的石頭往水裡扔,扔完了之後就會「咣」的一聲,出現一個巨大的漣漪。主要的是你扔石頭,石頭是不是夠大、你扔的時候夠不夠狠,所以最核心的是用戶視角。

一定要花大量的時間,真正切換到用戶視角。這就需要我們真正地把用戶當「人」,視人為「人」。我們每個用戶是有情感的,是需要被呵護的,當你真正地做出了一個有情感的、有味道的甚至有情緒的產品的時候,用戶是能感知到的,產品是能傳遞給用戶的。

當這個時候出現之後,冰山上面是非常微觀美麗的,然後冰山的冰面也會非常宏大、非常有力量。其實最終如果你再建構了一個特別好的慈悲心的世界觀,我們就能構建出用戶喜歡的深入人心的大產品。

產品三觀 導圖
產品三觀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