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簡史-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作者比爾·布萊森,代表作是科普巨著《萬物簡史》,全球銷量超千萬,簡體中文銷量破百萬。英國皇家學會榮譽院士,詹姆斯·喬伊斯獎、塞繆爾·約翰遜獎等多個文學獎獲得者,更因文學貢獻獲得大英帝國官佐勳章。布萊森「十七年磨一劍」,《萬物簡史》出版後,再度推出科普巨著《人體簡史》。

在這本書里,作者以大量的資料調查和現場訪談為基礎,以人體的各個功能系統為框架,仔細梳理了對人體結構和功能研究的歷史發展、所涉及到的重要人物和重大發現,並對人類如何保養自己的身體、對待自己的健康問題提出建議。


身體有哪些未解之謎

我們以為自己很了解自己的身體,但是其實並非如此。我們對自己身體的無知,有時候甚至讓我們自己都覺得難以理解。雖然到現在我們已經可以給人更換心臟這樣的重要器官,但我們還是不知道人為什麼人會有指紋,不知道嗅覺到底是怎麼運作的。

比如,我們早就知道舌頭上有味覺的受體,它用來嘗出味道。可是,後來我們還發現了在腸道和喉嚨里里也有味覺受體,顯然它們不是用來嘗味道的。最近我們更是發現,心臟、肺部,甚至睾丸里也有味覺受體,但沒人知道它們在幹什麼。但有趣的是,這些奇怪的味覺受體還能向胰腺發送信號,來調節胰島素的輸出。

雖然我們都知道長期不睡覺會死,但不知道睡眠到底有什麼用,只能說它大概是一種對身體的保養和修復。我們不知道睡多長時間最有益健康和幸福,也不知道為什麼有人容易入睡而有人卻容易失眠,更不知道為什麼會做夢。

甚至關於我們的繁衍,我們也沒搞清楚。我們知道男性一次射精平均能射出七千五百萬顆精子,但是並不知道為什麼會需要這麼多精子。我們也知道女性的巨大生殖潛力,一個剛剛二十周大的胎兒,體內就已經有六百萬顆卵子了。到她出生時,這個數字會下降到一百萬顆。等女性進入生育年齡,將有十八萬顆準備就緒的卵子。為什麼她一路走來會損失掉那麼多顆卵子,而在進入生育年齡時還擁有遠遠超過需要的卵子?這同樣屬於未知的生命之謎。我們也同樣不知道是什麼觸發了分娩。我們會想象也許有個像是計時器的東西,等嬰兒成熟了之後它就會發出信號,告訴身體可以把嬰兒生出來了。但這套機制在哪兒,它是怎麼運作的,沒有人說得清楚。

每個人都會遇到的衰老,也是一個難題。從表面上看,衰老就是慢慢失去活力和彈性,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下降。但是到底為什麼會衰老,人們大概有三百多種不同的假說。有人認為衰老是因為基因突變,有人認為是身體逐漸消耗,有人認為是細胞積累了有毒的副產物。但到底是什麼原因,沒有人知道。我們的身體是一大堆謎團,往往當我們以為解開了一個謎的時候,又發現了十個新謎題。我們還沒辦法理解自己的大腦,不知道記憶和知覺是怎麼產生的。我們沒辦法製造出人工血液,哪怕血液看起來很簡單。

我們知道自己的肝在切掉一半後還能長回來,但是這個過程到底是怎麼運作的,我們一點頭緒都沒有。我們對人類的免疫系統已經有了不少理解,但是還是沒辦法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會過敏。對於一些疾病,我們甚至沒法理解它。

比如,亨廷頓舞蹈病,這是一種罕見的遺傳病,會讓人在中年發病,在受到十幾年的折磨後痛苦不堪地死去。我們知道它是因為基因上的一個突變,這個基因會產生一種叫做亨廷頓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是人體中最大最複雜的那一類,但是它到底有什麼用,也還是個謎。

隨着我們對自己身體的探索,謎題總會有解開的那天。而這些解決的謎題,往往會顛覆我們過去的認知。

比如,我們和微生物之間的關係就是這樣。我們的身體,除了容納我們自己以外,還是數萬萬億微小生物的家園。過去我們並不怎麼了解身體內外的微生物,研究的也往往是那些會導致疾病的病菌和病毒。 但是致病微生物的種類其實並不多。我們身體內外可能有四萬種微生物,光是胃腸道里就有三萬六千種左右,嘴裡還有一千多種,鼻孔里也有將近一千種。

隨着研究的進展,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而且每個人的微生物種類都不完全一樣。年齡、居住地、甚至身材是消瘦還是肥胖,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微生物組合。每個人攜帶的微生物總重量大概和大腦相似,數量則大概有三十萬億到五十萬億個,和我們身體細胞的總數差不多。有人甚至開始將微生物菌群形容為我們的一種器官。

這些微小的生命為我們帶來了不少好處。微生物幫我們分解我們無法直接利用的食物,提供了大約一成的卡路里,還順便提取了有益的營養物質,例如維生素B2、B12和葉酸。我們體內能生成二十種消化酶,但細菌所產生的酶,數量是我們的五百倍到一千倍。我們的體內如果沒有各種微生物的話,我們獲得的營養將會大大減少。

雖然我們沒有意識到,但是身體早就為微生物做好了準備。這項工作從我們出生時就開始進行了。我們大概可以認為,嬰兒離開子宮時是無菌的,但當通過產道時,會接觸到母親身體中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會成為嬰兒體內的第一批居民。而剖腹產的嬰兒沒有經過這個過程,這可能就會對新生兒的健康帶來深遠影響。

有不少研究都表明,剖腹產出生的人患一型糖尿病、哮喘、腹腔疾病,甚至肥胖症的風險都會大大增加,就連過敏的風險也提高了八倍。嬰兒是否獲得母親的微生物為什麼會帶來這樣的長期差異,我們還不知道。不過我們知道的是,母親已經做好了準備,不僅要撫育嬰兒,還要照顧好嬰兒體內的微生物。母親的乳汁中有兩百多種嬰兒無法消化的糖類物質,這些完全是為了給嬰兒腸道里的微生物準備的。這些微生物生活得開心,嬰兒的身體才會好。所以,雖然對我們來說還有許多未解謎團,但我們的身體是很清楚該如何照顧好自己的。

我們應該如何健康地生活

在過去的八十年裡,男性的預期壽命從48.1歲增長到今天的70.5歲;女性從52.9歲提高到75.6歲。現在全球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均預期壽命高於80歲,位居榜首的是中國香港地區的84.3歲。今天人們死亡的前三大原因是心臟病、癌症和呼吸道疾病。2011年,人類跨過了一道特別的分界線。從這一年開始,全球死於心力衰竭、中風和糖尿病等非傳染性疾病的人數,首次超過了所有傳染性疾病致死人數的總和。換句話說,現在的人們大體上是死於自己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讓人活到八十歲。生活方式可以歸納成飲食、睡眠和運動三個方面。

飲食

我們的身體還沒有做好準備,來迎接今天這種食物充足的時代。我們今天的飲食大大豐富,糖、鹽和脂肪隨處可見。在食物匱乏的時代,這些可都是好東西,它們意味着大量的能量和身體必須的鈉元素;但是吃多了就會帶來贅肉和高血壓,甚至損害肝臟和腎臟。然而我們往往難以拒絕這些食物的誘惑,因為食物匱乏被深深地烙印在了我們的基因里。而另一個不幸的事實是,我們也不知道人到底該吃什麼、吃多少東西才對身體最好。

人的一輩子大概要吃六十噸食物,而現代人往往吃得太油膩、太咸、太甜,種類又太少。這讓我們陷入一個怪圈,一方面我們吃得很飽,另一方面攝入的營養又遠遠不夠。以前的膳食指南告訴我們應該如何搭配日常食譜,但是最近的一些研究又發現,這些指南也未必靠譜。現在我們能夠確定的,只是應該儘量把多種食物混搭着吃,不要吃太飽,同時少鹽少糖。這種吃法未必美味,但總比偏食更健康一些。畢竟,心臟病和飲食之間的關係很密切,而大約一半的癌症和吸煙、飲酒過度和飲食過量有關。

睡眠

我們每天大概要睡七到九個小時,但這因人而異。而今天的睡眠也變得和過去不一樣了。幾乎所有權威人士都同意,在各個年齡段,我們都比過去睡得少。一份研究指出,人們工作日的平均睡眠時間已經從五十年前的八個半小時,降到了現在的不足七小時。睡眠不足除了會讓人精力不濟,可能會引發事故外,還會導致身體垮掉。我們大腦中有時會有一種叫做β-澱粉樣蛋白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和阿爾茲海默症,也就是俗稱的老年痴呆症有關,而缺乏睡眠的人比正常睡眠的人體內的β-澱粉樣蛋白含量更高。這並不是說睡眠不足會導致阿爾茨海默,但這有可能是一個促成因素。睡眠不足甚至還會加快人體機能的衰退。

運動

許多研究都表明,運動能帶來很大的好處。哪怕是經常散散步,就可以把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風險降低三成。一個大規模研究顯示,如果四十歲之後每天只活動11分鐘,就能延長1.8年的預期壽命;而如果每天活動一個小時或更長時間,可以將預期壽命提高4.2年。

運動除了強化骨骼外,還能增強免疫系統、培育激素、減少患糖尿病和一些癌症的風險,改善情緒,甚至延緩衰老。身體的每一種器官或系統,都會從鍛煉中獲益。畢竟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裡,我們都是奔跑着的獵人。我們知道任何運動都會有益健康,這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數量要求。但可以說,現代人的運動量遠遠不夠。只有大約兩成的人能經常性地完成中等水平的活動量,大部分人幾乎完全不運動。

每天坐六小時或更長時間,會使男性的死亡率增加兩成,而對女性而言,死亡率幾乎增加了兩倍。經常坐着的人患糖尿病和心臟病的概率都是其他人的兩倍,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是其他人的2.5倍。坐幾個小時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會抵消積極活動一整天所帶來的一切益處。所以,跑步一個小時然後心安理得地坐着看一晚上電視,也並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們身體結構的不同,起因是人類學會了直立行走。這帶來了一系列影響,影響到了我們的骨盆、大腿的骨骼肌肉,以及脖子和頭骨。直立行走促進了我們大腦和手的變化,又影響到了我們攝取食物的方式。這一系列變化最終讓我們成了這個世界上適應性最強的動物,但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從背部疼痛到智齒,再到痛苦的分娩過程和漫長的生長期。

人體簡史 導圖
人體簡史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