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如何學習的-讀書筆記
人的學習是怎麼回事?怎麼才能充分發揮人的潛能,學得更快更好?老師如何培養學生?家長怎麼引導孩子?《人是如何學習的》這本書總結了來自各學科領域的16位頂尖研究人員得出的有效學習模式。從教與學兩個角度出發,助你站在更高的教學層面,學會批判性地思考和閱讀,從而告別無效學習,培養終身學習力。
教育的探索
人的學習到底是怎麼回事?怎麼才能夠學得更好?我們作為家長,應該怎麼樣引導?另外一個角度,作為學校,應該怎麼組織和培養老師?同時,我們作為教育的參與者,怎麼評判一個學校到底教得好還是不好?
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在真正意義上尊重人的主體性,激發人的潛能和創造性,便於人與人的交際與合作,然後產生一種嶄新的教育觀念和學習模式」。
教育目標
首先,作者認為教育的目標是能夠幫助孩子學會批判性地思考和閱讀。而並不是單純的讀、寫和計算。因為這只是技能層面的目標。想要讓孩子在社會上立足,僅僅是讀、寫和計算是不夠的,他們真正需要的是批判性地思考和閱讀。
那什麼叫「批判性地思考和閱讀」?《思辨與立場》中說,我們能夠學會反思,學會看到自己跟他人在思維當中的不一致,這種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是我們要通過教育來傳遞的。
其次,我們所要追求的教育目標還包括清晰有力地表達觀點。對於知道的事,我們能夠跟別人說清楚。 最後,就是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
教育的三大發現
教育有三大發現,首先是前知識。什麼是前知識呢?
有一條魚待在池塘里,它就很想知道池塘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後來它的一個小蝌蚪朋友變成青蛙,蹦出去了。它就跟那個小蝌蚪朋友說,你出去以後跟我講講外邊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 然後這個小蝌蚪朋友變成青蛙跳出去後,看了一圈光怪陸離的世界,就回來跟這條魚講,說我見到一個動物叫奶牛。但在魚的理解中,奶牛就是長着兩個巨大乳房的魚。也就是說,青蛙所描述的奶牛和魚所想象的奶牛是完全不一樣的。青蛙說我見到一種動物叫人,這個人可以走路。但在魚看來,人就是一種用鰭走路的動物。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無法告訴別人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因為別人對外部世界所有的理解都是從自己的出發點來理解的,這就叫做前知識,或者前概念。最典型的前概念是什麼?
比如,小學老師在教小孩子們學地理,告訴他們「地球是圓的」。但你讓小孩子畫地球是什麼樣的,小孩畫出的是一張煎餅,因為小孩感覺到地是平的,這時候你告訴他「地球是圓的」,那麼他想象出的就是一個平面的圓。這就是因為我們並不知道孩子的前概念,我們以為講清楚了,但孩子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對於教育來說,我們一定要能夠搞清楚,被教育者的前概念到底是什麼。
第二,了解原理才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一件事情要從底層邏輯開始學起,而不是簡單的告訴對方第一步怎麼做,不是按照操作步驟來進行。因為操作方法在傳遞的過程中會不斷地減少、逐漸損失。所以,我們應該做的是教會別人遷移的能力。你在課堂上學的加減乘除,你回家以後能夠算賬,你能夠把它用到公司管理,能夠用在各個領域內,這叫遷移的能力。 最後,元認知很重要。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元認知能力很重要。達克效應說,當你對自己的無知是無知的,這時你就不會反思,你就不會反省,你也不覺得自己需要學些什麼東西。我們分享《知識大遷移》的時候說過,達克效應。什麼叫達克效應?
比如,1995年4月19日,一個名叫惠勒的賊在光天化日之下,持槍搶劫了匹茲堡的兩家銀行。由於他沒戴任何面具,警察在調出監控之後,沒過多久就找上了惠勒的門,並將其成功抓捕。 聽說自己的身份曝了光,麥克阿瑟·惠勒(McArthur Wheeler)無法相信。「我明明抹了果汁呀。」他說。惠勒告訴警察,他在自己的臉上擦了檸檬汁,好讓監控攝像頭照不到他。惠勒並沒有妄想症,也沒有吸毒,只是錯得實在離譜。
這就是犯罪史上最笨的賊之一——惠勒。後來根據負責本案的警官調查,惠勒得知檸檬汁在紙上寫字之後可以隱形,於是他想,把檸檬汁抹在臉上一樣可以達到讓攝像頭拍不到的「隱形效果」。
這個笨到如此境地的賊成功引起了康奈爾大學心理學教授大衛·鄧寧的注意,他和他的研究生賈斯汀·克魯格做了一系列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最缺乏知識和技能的人反而最無法認知自己的這種缺陷。實驗結果肯定了鄧寧教授的猜測,比如讓自己的本科生估分,成績越差的學生給自己估的分越高。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司機身上——那些車技很差的司機普遍認為自己是好司機。
這種認識不到自己無知的現象被命名為「鄧寧-克魯格效應」,簡稱「達克效應」。但必須說明,達克效應的「不自知」要求某人在低認知領域有着最低限度的知識和經驗,比如差勁的司機覺得自己是好司機,可從來沒有學過駕駛的人不在此列。所以,用元認知來安排和規劃學習,能夠有效地提升遷移的能力。
專家和普通人的區別
作者說,我們需要把自己訓練成為專家,因為教育的目的就是讓普通人成為專家。那麼專家有什麼樣的特徵呢?
第一,專家能夠發現很多普通人注意不到的信息特徵和模式。這個信息特徵和模式叫心理表徵。比如,下國際象棋,只有當你一看到棋盤就知道勝負的時候,那麼這個時候你就是專家了。
比如,二戰期間一個蘇聯的軍官看到一群海鳥朝着岸邊飛過來,他馬上就叫人架大炮朝水裡打。其他人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他說水下有潛艇,他的心理表徵就到這種程度,他判斷出德軍的潛艇從底下開過來。因為德軍經常用潛艇,不是攻擊海里的船,而是攻擊岸上的人。那他怎麼會知道呢?因為潛艇在水底下,魚就會往上跑,海鳥就會跟過來吃。他的第一反應是趕緊開炮,把潛艇打沉,這就是專家。
第二,專家對知識學科的理解深度跟一般人不一樣。第三,專家的知識不能簡化為一些孤立的事實或者命題,而應反映應用的情境。第四,專家能夠輕鬆地提取重要的內容。第五,專家特別熟悉自己領域內的知識,但不一定會教別人。第六個,專家應付新情景的方法靈活多樣。
那麼了解專家的特徵,給教學的啟示是什麼呢?如果我們未來的目標是想把孩子培養成專家的話,那麼它給教學的啟示就是以下幾點。
理解知識的規律
首先,要有意義地去做知識的組織。如果你能夠理解只是中的規律,這些知識到底是怎麼組織起來的,這就叫知識的組織。我們需要對知識做有意義的組織,串聯起來以後,你就會變得容易理解。
要考慮到情境與知識的提取
要考慮到情境與知識的提取,也就是應用的問題。你所做的所有教學活動,都要考慮到這個人離開教室以後會怎麼提取知識,這些知識在他的生活中怎樣反映出來。
自動化
如何讓人們提取知識變得自動化?提取知識一般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費力。什麼叫費力?你提取知識需要不斷地想、琢磨,甚至要查書,這個叫費力。第二階段,叫不費力。最後,叫自動化,自動化就是知識自己跳出來。
比如,開車。我們會開車以後,知識已經儲存到你的大腦中,你的大腦會自己不自覺的把知識提取出來。為什麼?因為你開車的知識已經儲存到了大腦皮質裡面,當你需要的時候它會主動跳出來。大腦皮質就相當於我們計算機里硬盤的部分。
所以我們需要讓孩子們學習知識以後,最後達到近乎自動化的狀態。
打破知識的詛咒
怎麼有效地打破知識的詛咒?有一個教學方法叫「用新手來挑戰專家」。你找一些對這一行完全不懂的優秀新手,讓他來挑戰專家,這時候你才能夠發現新手的盲點到底在哪兒。
擁有適應性的專業知識
日本做壽司有很多好的老師。有一個老師非常好,為什麼?因為他教出來的學生特別標準,他能夠保證你的壽司是標準化的。但另一個老師更厲害,被大家封為壽司之神。為什麼呢?因為他能夠根據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壽司。他會根據來的客人改變做法。
比如,根據今天的情境,根據今天的食材,根據心情、你們穿的衣服,進行現場發揮,做出不同的壽司。這就是擁有適應性的專業知識,能夠因為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如何實現知識遷移
我們知道了,知識是需要遷移的,那麼怎麼學會遷移呢?書中有很多方法,我們分別來看一下。
四方面的遷移
首先,是從概念到概念的遷移。比如,你在經濟學的課堂上學了邊際成本的概念,那麼請問,你能不能夠把邊際成本的概念遷移到你的工作、你的創業過程當中去?當你能夠做這樣的遷移時,你會發現邊際的概念竟然這麼有用。
其次,從學科到學科的遷移。接着,從學年到學年的遷移。就是這個學年的知識要運用到下一個學年,不要覺得這個學年學完就沒用了。最後,從校內遷移到校外。你在校內學的東西,能不能夠遷移到學校外面?
實現知識遷移的要素
第一,學生對於原來學科的掌握程度。當學生對這些知識掌握的足夠熟了,才能夠遷移。第二,個人的理解和記憶能力。要想記得牢,就必須不斷地輸出,這樣才會記得更清楚。比如,讀書。不要光去做筆記,你要把它講給別人聽,前幾天有小夥伴問我,為什麼我看完書都記不住,就是因為你沒有把你看到的內容進行輸出,講出來可以加深你的理解。
第三,是學習時間。足夠長的時間的學習,才會讓你成為專家,進而帶來知識遷移。第四,學習的動機。學習的動機將決定着你能夠學到的難度,以及你所擁有的社交機會。如果你是被迫學的,你肯定不願意去跟別人分享,只有你找到做這件事情的樂趣,你才會有動力去學。
最後,我想說的是學習可以改變大腦,有的人會說我就是學不會這些知識怎麼辦,我覺得我們可以從大腦的層面進行理解。首先,學習可以改變大腦的物質結構。如果你堅持學習,讓自己的大腦不斷地活躍,神經元連接數會變多。第二,大腦結構的變化能夠改變其功能。當你更多地使用大腦,會促進大腦的功能發展。第三,不同的部位適合不同時段的學習。這一點推薦大家閱讀《關鍵期關鍵幫助》,就是基於腦科學的研究。
當然,我們的學習環境也同樣重要:
第一,學習者中心環境。什麼叫學習者中心環境?就是要以學習者為中心,而不是以教師為中心,來打造一個學習環境。「學習者一定會將他們的知識、技能、態度、信仰帶到其中,這些學習者帶來的東西在這裡都必須得到足夠的注意。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是要重視學生的表達,而不僅僅是問他們學會了沒有、記住了沒有、聽懂了沒有,這種封閉式的語言會使得學生不會表達。你只有在聽他講的過程當中,才能夠真的知道他聽懂了沒有。
第二,知識中心的環境。完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環境,並不一定能幫助學生獲得他們所需要的能夠在社會上立足的知識和技能。我們要學會搭造一個以知識為中心的環境,非常認真地對待學生的需要,引導他們理解並繼而使知識得到遷移,最終使他們成為有知識的人。我們要學會搭造一個學習場景,然後從多方位的角度來理解知識,最終把知識系統化地、確定地傳達出來。
第三,評價中心環境。課堂教學除了傳遞知識、除了跟學生的互動之外,你還得知道怎麼評估教得好不好,這也是搭造學習環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要素。「所以評價的關鍵原理是,評價必須提供反饋和回溯的機會,而且被評價的內容必須和學生的學習目標相一致。
最後是共同體中心環境。什麼叫共同體中心環境?就是不要只評價你們這個班有多少個人考上了清華,而是看看作為一個學校的效果如何?你們對周圍的社區有什麼樣的影響?你們對整個國家有什麼樣的影響?這個就叫共同體中心環境。
一個優秀的教學環境的設計,是把這四層教學環境融合在一起的。一個好的教學環境的設計,是既要考慮到學習者中心,也要考慮到知識中心,也要考慮到評價體系,還要考慮到最終對整個社區、對整個國家的影響,這才是理想的教學環境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