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二法則-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現代人欠缺的,不是知識,而是實現的能力。在《人生十二法則》中,著名心理學家喬丹·彼得森的將人類數千年來哲學思考、神話故事中的精神財富與心理學、生物學、神經科學等學科的前沿研究相結合,用12條人生法則,為年輕一代提供了一種擺脫人生困境的方法。


法則是如何流行起來的

彼得森教授的人生法則中,法則一: 獲勝的龍蝦從不低頭:筆直站立,昂首挺胸;法則三:放棄損友:與真心希望你好的人做朋友;法則十二:當你在街上遇到一隻貓時,摸摸它:關注存在的善。這幾條法則聽起來感覺說的都對,但是又感覺什麼都沒說。有人可能認為這不就是心靈雞湯嘛,根本沒什麼用。也有人覺得這些道理是他的金玉良言。為什麼呢?

因為在今天的美國,彼得森的觀點就像是一副清醒劑。他的觀點有一套底層邏輯:人生在世是痛苦的,文化太過多元也有可能帶來混亂;人不是自由的,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種觀點和美國主流思想是完全相反的。大多數美國人都相信,世界是美好的,文化是多元的,人生來是自由的。這種觀點來自一個叫「正向思考」的思潮,在美國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了。有人甚至說美國的強大都跟這個思潮有關。正向思考的思潮是怎麼形成的呢?

19世紀初,剛剛獨立幾十年的美國是一個充滿機會的國家。任何人都可以一夜致富,當然也有可能一夜破產。美國人開始拋棄他們原本的信仰,就是基督教新教推崇的責任、勞動、堅韌等等美德,他們開始相信,人的精神力量能夠戰勝一切。當時,現代醫療還不太發達,很多病,醫院治不好。有一個叫昆比的醫生提出了一種精神治療法。他告訴病人,每個人都能靠精神的力量自己把病治好。昆比這種聽着很不靠譜的說法,在當時大受歡迎,他的思想甚至被人拓展成了一種生活哲學。這就是正向思考的開端。

到了20世紀,現代醫學發展起來了,這種生活哲學沒了用武之地,從醫療領域撤了出來,卻意外地在教人怎麼賺錢的領域裡紅火起來。當時,美國社會上流行着很多致富經,都開始強調人的精神能量能解決一切困難,只要樂觀,就能成功。圍繞「正向思考」,慢慢形成了一個產業。鼓吹這種思想的人會出書、出視頻課程,還會四處演講、開研討會等等。到後來,連本來和正向思考對立面對新教都加入其中了,教士不再威脅人會下地獄,相反,他們會向信徒保證:「神要你成功。」

到了21世紀,正向思考在美國已經泛濫成災。《失控的正向思考》這本書的作者回顧,2007年的時候,她覺得整個社會到處都是好消息。電視裡的專家一直在說經濟會越來越好,房價會越來越高。很多人因此熱衷消費。現在我們知道,沒過多久,次貸危機就爆發了。許多人流落街頭,丟了工作、沒了醫保。

次貸危機這個殘酷的現實,給了正向思考的鼓吹者和信徒們巨大的衝擊。這群人本來相信,只要「正向思考」就能成功,成功之後,有了財富,世界就會變得更好。但是這時候,他們也不得不承認,「正向思考」已經失靈了。面對殘酷的現實,相信「正向思考」的人就感到幻滅,有些人甚至會覺得,活着都沒有什麼意義了。這股潮流讓社會上開始產生一種消極的情緒,整個社會焦慮蔓延,精神疾病像感冒一樣流行。這時候,彼得森的法則出現了。

在彼得森看來,「正向思考」主張人要只專注於快樂的結果,不用考慮潛藏的危險,這其實是反本能的。彼得森給出的是非常傳統的價值觀。這些簡單樸素的觀點,不是因為有多厲害,而是因為現在在美國沒有人願意說了。

彼得森批判正向思考那一套。他說:快樂是很脆弱的,人生充滿苦難。在他看來,人對世界的基本感受就是秩序和混亂。在彼得森看來,秩序來自確定。秩序是社會結構,是已知的世界,是你熟悉的環境。秩序會讓你覺得世界是安全的,生活是穩定的。而混亂來自意外,突然失業,甚至你在聚會上講了個笑話,結果是一片尷尬的沉默,這都會讓你感到混亂。

人應該如何在這樣的世界裡生存呢?彼得森認為,人類一直都努力在混亂中建立意義,塑造秩序。比如《聖經》裡的《創世記》,他認為,故事一開始,上帝創造了世界,象徵着把宇宙的混亂轉化為益人的秩序。然後,上帝創造了人,就是繼續在混亂中創造秩序。秩序中如何蘊藏着混亂?亞當和夏娃本來生活在有秩序的天堂,但是蛇出現了。人那種善的秩序被墮落打破了,就產生了混亂。為什麼會突然出現一條蛇?蛇本身就象徵着意外的、未知的混亂。

彼得森說,古人用各種神話、故事描述世界,就是想在腦海中從混亂的世界中建立合理的秩序,建立自己的意義系統。他給出的12個法則,也是為了幫助人們應對這個混亂的世界,在混亂中尋找秩序。

怎麼給別人講道理

我們可以從彼得森講道理的方式獲得一個啟發,那就是:怎麼給別人講道理?我們來了解2個方法,第一是擴大前提的維度;第二是把道理當作定理。

擴大前提的維度

獲勝的龍蝦從不低頭,所以我們要筆直站立,昂首挺胸。這個道理的本質上就是在說人要有自信。我們為什麼要自信呢?你可能會說因為自信了,我們才能成功?假設你是要說服一個「槓精」,你要自信。結果他反問你,我要是不想成功,也不想做成什麼事,這時候,你要怎麼說服他呢?彼得森採取的策略,是要告訴你,要自信,是自然界生存的現實需求。

彼得森說,你和龍蝦的共同點,比你想象的多得多。於是,他提出了他的第一個論斷:分配不平等不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而是生物本能。他首先拋出了一個問題,既然生物都要競爭有限的生存資源,這種競爭是不是會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答案是不會。比如,龍蝦這種簡單的生物也像人一樣會爭奪資源,甚至它們比人類出現在地球上的時間還早得多,幾億年過去了,它們為什麼沒有給自己帶來什麼無法挽回的損失呢?

這是因為除了競爭,生物還建立了另一種本能,就是以最小的代價建立優勢地位。只要是群居動物,大多都有這種本能,龍蝦也不例外。它們會分清楚,誰好欺負,誰惹不起,然後建立起來一種穩定的等級制度,同時又不會死傷太大。換句話說,贏家通吃不只是人類社會的法則,也是一種自然屬性。在複雜的自然環境中,等級制度是一個永久存在的特徵。

把道理當定理

給別人講道理,嚴密的邏輯特別重要,這也是為什麼彼得森努力把他說的每一個道理都當作一個數學定理,通過邏輯推理證明了一遍。你可以不相信你覺得主觀的道理,但是邏輯嚴密、可證明、能推導的客觀定理,你總得相信吧。我接着用龍蝦那條法則的例子來說明這件事。

彼得森說,等級制度在生物界一直存在,生物就進化出了一種功能,可以監測自己所處的等級。一隻龍蝦如果失敗了,它的大腦就會告訴它,你降級了。表面看,它只是變得膽小一點、謹慎一點,但科學家已經證明,失敗會重構龍蝦的大腦,好適應卑微的處境。這時候,龍蝦大腦里的兩種調節神經的化學物質的分泌量就會改變。這兩種化學物質就是血清素和章魚胺。勝利的龍蝦會分泌更多的血清素,更少的章魚胺;失敗的龍蝦則正好相反。

所以正常情況下,失敗的龍蝦肯定不會再挑戰它的對手,在未來的戰鬥中,它會越來越謹慎,失敗者很有可能會越來越失敗。但是如果給失敗的龍蝦額外打一些血清素,它就會有勇氣再次挑戰之前的勝利者。研究證明,在競爭的問題上,人類和龍蝦不光行為和體驗上相似,生理過程也基本一致。一個人成功了,他大腦的監測機制也會為他分配地位,調節血清素,這也會讓他產生特定生理或者心理反應。這是大腦的一個調節機制,有力地影響我們的方方面面。

我們可以看出,彼得森是在說,要自信,不是維持什麼虛無的心理狀態,而是讓自己的大腦處在血清素分泌帶來的客觀的正反饋里。你的自信感可能會因為只相信成功和快樂變得脆弱,但是分泌血清素帶來的效果是你不能抵抗的,這種自信帶來的成功,是自然法則,很堅強。

這就是彼得森說必須要自信的原因。要自信是在告訴你的大腦,你需要血清素,需要生理機制的幫助,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走出失敗的死循環,而這是自然界的定理,沒什麼可質疑的。因此,我們其實可以用彼得森的法則,來解決自己在未來人生中遇到的問題,運用得當你一定會有收穫。

人生十二法則 導圖
人生十二法則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