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底氣-讀書筆記
本書的作者是樊登,樊登讀書APP創始人、首席內容官。曾就職於中央電視台,主持過《實話實說》《十二演播室》《三星智力快車》等電視節目。出版著作《可複製的領導力》系列、《可複製的溝通力》、《樊登 講論語》系列等。
這本書的內容以《孟子》的智慧為基礎,告訴我們面對人生中的種種挑戰,只有擁有足夠的底氣才不會輸,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雖然《孟子》不能為我們做決定,但是讀懂孟子的智慧可以培養我們的浩然之氣,讓我們的人生境界上升一個檔次。
本書選擇《孟子》中的經典篇章,從初心、人生節奏、選擇、交友、反思、善念、成長方向這七個方面,為我們講解修身、為人的智慧,極具日常生活的指引性。由於篇幅問題,接下來我們介紹一下其中3個方面,分別是:初心、選擇和交友。這三個方面的內容是對我們最基本的要求。
初心的力量
什麼是人生底氣?那就是能夠以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去做事。那麼孟子的底氣來自哪?
首先,就是他的自洽。當他認識到自己的使命、願景、價值觀以後,剩下的就是心無旁騖地做事。我們同樣如此,當認識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以後,認識到自己的價值,那麼我們就可以向着自己的使命前進,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能迎難而上。
其次,孟子對人性的堅信。這個世界到底是好人多還是壞人多?人性本來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這些問題可能難以有確切的答案,但是你可以選擇自己相信什麼,這就是自己的選擇。
最後,對自己的負責。你只需要做好自己,不斷地反省和改變。不管別人怎麼說,都不用理會,堅定自己的初心,不要走偏就夠了。對於孟子教給我們的智慧需要我們細細品味,仔細琢磨。
每個人都有初心,那麼你的初心是什麼?比如,我寫讀書筆記的初心就是可以讓更多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去了解一本書的價值,讓大家有一個參考。只要不忘初心,我們才能克制欲望,找到前進的力量,提升自己的格局。
那麼,樊登老師在書中所說的初心的到底是什麼呢?我們接下來就聊聊。
不忘初心,才能克制欲望
《孟子·梁惠王下》中有一句話: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統治者如果樂於做民眾喜愛的事情,民眾也會與統治者同樂;統治者擔憂民眾擔憂的事情,民眾也會為統治者分憂。
領導者心裡裝着大家,真心對大家好,和大家心連心,大家才會希望你好,願意與你同甘共苦。同樣在我們的職業生涯中,很多領導者做不到這一點,他們只是為自己的利益去做事。而真正的領導者可以想員工之所想,不顧自己的私慾,而努力的讓員工變得更好。你想,如果你的領導是這樣的人,你會不會將心比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你的領導呢?
在孟子看來,一個人如果得不到好的享受就抱怨領導,自然是不對的;可作為領導,你只顧自己享樂,不顧下屬,也是不對的。因此,不管是領導者還是下屬,都要有正確的目標。而這個正確的目標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履行好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也就是不忘初心。
樊登老師格外強調,你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初心是什麼,你到底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以及針對這件事,你是不是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在這個過程中,你很可能會面臨很多誘惑,產生很多欲望,這時你的初心就變得異常重要,因為只有它,才能幫你克制欲望,在前進的路上始終不偏離目標。
別為利益丟了底線
有一本書叫《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這本書有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要做任何違法亂紀的事情。因為一個小小的犯罪行為,就可能導致你前面所有努力獲得的東西都沒有了。
《孟子·滕文公下》中有一句話:且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則枉尋直尺而利,亦可為與?什麼意思呢?為了利益,你可以讓自己退一尺而進八尺,那以後再為了利益,是不是退八尺而進一尺的事你也會去做呢?
這是需要我們反思的。我們在職場中會看到一種現象,為了簽一個單子,拼了命的陪客戶喝酒,結果傷了身體。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沒有好的身體,你要那麼多錢有什麼用呢? 這樣正如孟子的觀點:只從利益的角度看問題,為了利益,會一次次地退讓和迎合。總有一天,他們也會為了利益而違背自己的原則和底線,甚至做出違反社會規則的事來。
比如,樊登老師就說,現在有些老師,在教育學生時,口口聲聲說希望學生都考出好成績,考上好大學,以後走上社會有出息、有成就,做個成功之人,但他們用的方法卻是指責、批評,甚至是謾罵,給學生造成了巨大壓力。學生跟隨老師學習,並非簡簡單單地要個好成績,而是在跟老師學習怎麼做人,怎么正確地處理問題。如果他們從老師那裡學到的方法就是無所不用其極,只要方法管用,什麼都敢用,那麼未來他們走向社會後,為人做事也依然是無所不用其極,哪怕造成社會秩序混亂也無所謂,這是很要命的。
所以,我們要堅持自己的操守,不要為了利益而丟失自己。
活出自己
書中提到一個術語,叫做「本自具足」,簡單來說,它的意思就是我們要意識到自己什麼都不缺少,不需要再向外界索取能量,自身就能發光發熱,自成一體。如果結合現實來解釋的話,就是一個人能把自己的心照顧得很好,內心充滿陽光,自己感覺到喜悅和滿足。其實真正的尊貴始於內在的尊嚴,只有我們活出自己,找到喪失的本心,才能真正的讓自己喜悅和滿足。
孟子曾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意思是說,人要充分發揮善良的本心,這樣就能知曉人的本性。了解了人的本性,就知曉了天命天道。保持人的本心,養護人的天性,就是遵循天道了。也就是說,人要想真正地獲得快樂和滿足,不應該去外界尋找,而應該回歸自己的本心,存心養性,從本心中去尋找。
很多人可能會說,我想變得有錢,住豪宅,開豪車。但是孟子認為,這些東西都是外在的,無法讓我們真正快樂,只有我們能夠存心養性,才能不被這些外在的東西所左右。
大家不妨想一想,你想要的這些物質生活,是不是都是由於別人所影響呢?你看到同事買了一個LV的包包,你是不是也想要一個呢?別人嫁了有錢人,你會不會想,她能行,我為什麼不行?
這麼一看,其實阻礙我們的其實是自己內心的想法,內心的欲望。那麼你可能會問了,我不隨大流,我不在乎這些外在的東西,那麼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
對此,孟子認為,人生際遇無非就是死生禍福,超越禍福是一種境界,看透生死又是一種境界。無論我們的壽命長短,都不應該改變存心養性的態度。想做到真正的安身立命,就不要去憂慮自己壽命的長短,而是要超越生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修身養性的事情,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才是真正達到了化境,才能讓自己的內心獲得安寧。
因為只有我們不被外界所左右、干擾,內心獲得滿足,才不會變得焦慮、害怕,患得患失。
選擇的智慧
我們的人生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很多人會選擇錯誤的道路,或者不知道如何進行選擇。接下來我們看看孟子對選擇有什麼看法。
突破非此即彼的選擇困境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陳臻問他:「您之前在齊國時,齊王給您一百鎰上等的金,您沒接受;而您到了宋國後,宋王送您七十鎰,您卻接受了;等到了薛邑,薛侯送您五十鎰,您也接受了。如果您認為不接受齊國的贈金是對的,那為什麼要接受宋國和薛邑的贈金呢?如果您在宋國和薛邑的接受是對的,那您為什麼不接受齊國的贈金呢?」
這就是非此即彼的問題,其實生活中,不是什麼事情都是非此即彼的。但是很多人都會陷入這種誤區,要麼認為A策略是正確的,要麼認為B策略是正確的,不可能兩種策略都對。
但其實,很多發散性問題都不能簡單地用這種邏輯來決定。那麼孟子是怎麼回答弟子的問題的呢?他說:「我的兩種做法都沒錯。在宋國時,我要遠行,依據古禮,對方饋贈給我路費,我應該接受;在薛邑時,我有戒備之心,對方為了讓我加強警衛,贈送我錢財,我也應該接受。而在齊國時,對方毫無理由地給我錢財,這不是要賄賂我嗎?君子怎麼能隨便收人錢財,被人收買呢?所以我不能接受。」
你看,這就是看待問題的高度不同。當你看待問題站在一定高度去思考的時候,那麼你做決策的時候就容易得多。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常遇到這種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問題。
比如,教育孩子,到底是該對孩子嚴格一點,還是寬鬆一點?倡導嚴格的人,一旦嚴格起來,孩子都感到壓抑,不願意跟他一起生活;而倡導寬容的人,可能又會讓孩子放縱得沒邊界了。這兩種方法一定是矛盾的。
但是如果我們提升自己認知水平,就能夠擺脫生活中面臨的很多二元選擇的困境。
做事既要堅守原則,也要靈活多變
我們先來看一個書中提到的故事:
春秋時期,有個叫尾生的人,他跟一個女子約好在橋底下見面約會,於是就到橋底下等這名女子。等了很久,女子也沒來,結果河水漲起來了,但尾生為了堅守自己的承諾,怎麼都不肯走,還抱着橋柱繼續等,最後被淹死了。
你看,這個人很講原則,但是我們不提倡。因為這個尾生的人有點太死板了,我們做人做事要學會靈活變通,當然這必須是建立在自己的底線之上的。因為有的人頭腦很靈活,但是心思不往正道上走,偷奸耍滑,這種行為也是不可取的。
能堅守自己的原則,這是對自己個人信仰和價值觀的守護;能靈活地調整自我,這是對客觀環境和世界的適應。兩者缺一不可。
不做什麼比做什麼更重要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孟子·離婁下》
人生本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而選擇就意味着,「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意思是說,只有對某些事捨棄不干,然後才可以有所作為。也就是說,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有所不為,畢竟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這裡面有四層含義:
第一層:不要掉入機會的陷阱。有的機會很可能是陷阱,之前我有一個朋友跟我說,有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去投資,肯定穩賺不賠。我沒有跟他一起干,因為投資沒有什麼是穩賺不賠的,如果這次的機會真的那麼好,他自己為什麼不做,而邀請我呢?所以,當我們遇到所謂的某些機會時候,一定要想想這真的是機會嗎?
比如,有個人想要挖一口水井,他先是找了一個感覺有水的地方開始挖,挖了一陣發現沒有水,就換了一個地方接着挖,結果還是沒有水,於是又換了一個地方接着挖……就這樣,反反覆覆操作下來,一口水井也沒挖出來,周圍只是徒增了很多個坑罷了。同樣還有一個人也要挖井找水。他沒有像第一個人那樣東挖一下,西挖一下,而是找准了一個地方,一直挖下去,直到把水挖出來為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是所有的機會都需要抓住,有些只會浪費自己的時間,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第二層:不要忘記自己的原則和底線。要知道,不可為的事情堅決不為,否則很可能會一事無成。比如,做生意的時候,客戶說要給你回扣,這個是你一定要堅守底線,我們要做的是為客戶創造價值就夠了,如果你真的收了客戶的回扣,那麼等待你的就是觸犯法律。
第三層:不做戰略分散,要做戰略集中。巴菲特曾讓自己的私人飛行員在紙上寫下25個目標,然後他讓飛行員逐一刪這些目標,並把這些目標放在「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避免」的清單上——「無論如何,不要讓這些事情引起你的注意」,最後只保留了5個目標。
這就是巴菲特的時間管理法則:專注20%的要事,堅決不做剩下80%的次要事。
第四層:不要即時滿足,而要延遲滿足。
20世紀60年代,斯坦福大學選取數十個孩子做了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給每個孩子分了一顆糖,並告訴他們,如果馬上吃掉這顆糖,那麼他們就只能吃到這一顆;如果等15分鐘之後再吃,就可以再得到一顆糖。 結果,有的孩子沒能堅持住,馬上吃掉了這顆糖,但有的孩子卻忍耐了15分鐘,然後又得到了第二顆糖。經過長達30年的跟蹤,實驗人員發現,那些能夠堅持15分鐘再吃糖的孩子,比馬上吃掉糖的孩子所取得的成就普遍要高得多。
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這樣才能不被欲望和瑣事所左右。
交友的心態
多一條朋友多一條路,這是我們經常說的話。這句話很有道理,但是在交友的過程中,也是需要我們去仔細研究的。比如如何與朋友溝通;如何避免交友不慎等等。那麼孟子對於交友,又給了我們怎樣的智慧呢?
了解對方內心
書中提到,只有洞悉對方的內心想法,才能有效溝通。《論語》中有一句話:「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就是說,你在跟人打交道時,如果不能分辨對方的言語,你就沒辦法了解這個人。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通過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來做出判斷的。我們從一個人的言語上,其實是可以洞悉他的思想、目的,甚至是心機、欲望的。
《孟子·公孫丑上》中的一段,公孫丑問孟子:「您說您懂得分辨別人的言論,這個怎麼理解呢?」孟子就給了一個非常經典的回答:「對於那些特別偏頗的言論,我知道他所隱瞞的東西是什麼;對於那些誇張的言論,我知道他所執着的東西是什麼;對於那些偏離正道的奇談怪論,我知道他錯誤的地方在哪裡;對於那些閃爍其詞的言語,我知道他所隱瞞的東西是什麼。」
在孟子看來,當有以上這些情形發生時,他就能通過這些判斷出一個人的內在動機是什麼。這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想法是可以從言語中表達出來的。所以,與人交談時儘量保持警覺,弄清對方的真實想法,不至於被他們那些不真實、不客觀的言論誤導,做出錯誤的判斷,甚至造成巨大的損失。
交友的「三不原則」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除了親人,朋友同樣是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存在。但現實中很多人在交朋友時都懷有私心,比如只願意跟有錢有勢有能力的人交朋友,認為這樣的人才對自己有用。
但是孟子告訴我們說:「友也者,友其德也。」也就是說,交朋友,我們最應該看重的是對方的品德。而且,孟子還提出了交友的三個原則: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也就是說,在交朋友時,不倚仗自己年齡大而倚老賣老,讓對方尊敬自己;不倚仗自己富貴而頤指氣使,讓對方屈服於自己;不倚仗自家兄弟的權勢而予以震懾,讓對方懼怕自己。
這樣告訴我們,結交朋友時不應該考慮對方的身份地位,而是考慮對方的德行。如果一個人的德行不好,那麼我們就需要遠離他。很多人會覺得結交有錢的朋友可以獲得很多好處。殊不知,身份地位的差距可能會讓你覺得低人一等。
那么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即使對方方位高權重,我們也要不卑不亢,因為我們要交的是朋友,而不是對方的權勢。我們要做的是坦坦蕩蕩。
遠離負能量的人
負能量的人真的是會壞事。總有一小部分人,身上滿滿的負能量。這類人,或者戴着偽善的面具,卻暗地裡處處與人為難,設置障礙;或者嫉妒心強,見不得別人取得一點成就,氣人有笑人無,自己卻毫無主見;又或者心態極差,稍遇困難和挫折就自暴自棄,從不反思原因、排查問題。
與一個負能量的人相處,只會將你也拉入消極的情緒中,讓你也同他一樣怨天尤人,放棄進步,甚至為了自己的私慾去惡意詆毀、傷害別人。所以,我們要儘可能的遠離這些負能量的人。
《孟子》位列「四書」之一,長於論辯、文氣磅礴,兩千年來家傳戶誦,深刻塑造了中國人的精神內核,更留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雖千萬人,吾往矣」等名句,警醒、激勵了古往今來無數有為之人。
我們可以從《孟子》中學到什麼取決於我們自己,取決於我們的選擇。我們要做一個能夠保持終身成長的人,當我們擁有成長型思維,就可以擁有像孟子一樣的大智慧。我們就會遠離焦慮,活出有價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