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底氣2-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本書作者樊登,樊登讀書APP創始人、首席內容官。曾就職於中央電視台,主持過《實話實說》《十二演播室》《三星智力快車》等電視節目。出版著作《可複製的領導力》系列、《可複製的溝通力》、《樊登 講論語》系列等。

在考慮問題時要有菩薩心腸,在解決問題時要使用金剛手段!樊登圍繞認知格局、個人修煉、成事方法、識人用人、凝聚善意、正向成長、有效決策七個方面,選擇《孟子》中的經典篇章,從當下生活的實際應用出發,具體闡釋處事的智慧和成事的秘訣,每個人都能從中獲益。

這是一本給年輕人的處事智慧書,幫助我們解決處事的困境,突破成事的瓶頸。本書開篇引出《孟子》的名言警句,然後結合現代生活實際展開論證,文末點亮升華主題,讓我們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如何提高認知格局

一個人的認知格局決定一個人的人生高度,樊登老師認為,人生有岸,但格局無涯。我們需要做的是提升自己,提升自己的認知格局,要知道,你就是你最大的底氣。

那麼如何提高自己的認知格局呢?我總結了3點給大家作為參考:擁有大局觀、「利」為輕,仁心為重、找準定位,做自己擅長的事。

擁有大局觀

把握局勢,才能把握機會。《孟子·告子上》中有一句話:「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 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 「

意思是說,身體四肢有重要的,也有次要的,有小的,也有大的,不要因為小的而損害大的,不要因為次要的而損害重要的。也就是說,我們做事情,要分清主次,不要只關注那些細枝末節,而是要關注自己內心宏大的部分,這樣才能擁有大局意識。

比如,書中提到柯達公司。柯達剛開始出名的是柯達膠捲,1975年製造了第一台數碼相機,其實這是一個改變影像行業認知的巨大商機。但是企業高層認為,這項技術短時間內無法給公司帶來滿意的利潤,所以放棄了。 但是不是所有公司的眼光都這麼差,索尼、富士等公司掌握了商機,大力投資研發數碼技術,並以數碼相機業務迅速占領了市場。而柯達公司後悔也來不及了,當他們發現問題的嚴重性時,卻發現對方已經掌握了行業內的頂尖技術,而自己已經望城莫及了。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一家企業或者一家企業的領導者的格局有多重要。書中提到,培養大局觀上,從歷史角度出發進行閱讀和學習,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

我們可以從歷史中學習經驗,開闊視野,從王朝歷史更迭中學習不同時期所做的不同選擇,以及影響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利」為輕,「仁義」為重

不管是為人處事,還是創業,過於看重利益永遠不會成功。孟子認為,以仁義為基礎,才是我們獲得成功的關鍵。

《孟子·告子下》中記載過:宋牼將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將何之?」

曰:「吾聞秦楚構兵,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楚王不悅,我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焉。」

曰:「軻也請無問其詳,願聞其指。說之將何如?」

曰:「我將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

什麼意思呢?宋牼準備到楚國去,孟子在石丘這個地方遇上了他。孟子問:「先生準備到哪裡去?」宋牼說:「我聽說秦楚兩國交戰,我準備去見越王,勸說他罷兵。如果楚王不聽,我準備去見秦王,勸說他罷兵。在兩個國王中,我總會勸說通一個。」

孟子說:「我不想問得太詳細,只想知道你的大意,你準備怎樣去勸說他們呢?」宋牼說:「我將告訴他們,交戰是很不利的。」

孟子又說:「先生的動機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卻不行。

先生用利去勸說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為有利而高興,於是停止軍事行動;軍隊的官兵也因為有利而高興,於是樂於罷兵。做臣下的心懷利害關係來侍奉君主,做兒子的心懷利害關係來侍奉父親,做弟弟的心懷利害關係來侍奉哥哥,這就會使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兄弟之間都完全去掉仁義,心懷利害關係來互相對待,這樣不使國家滅亡的,是沒有的。

若是先生以仁義的道理去勸說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仁義而高興,於是停止軍事行動;軍隊的官兵也因仁義而高興,於是樂於罷兵。做臣下的心懷仁義來侍奉君主,做兒子的心懷仁義來侍奉父親,做弟弟的心懷仁義來侍奉哥哥,這就會使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兄弟之間都完全去掉利害關係,心懷仁義來互相對待,這樣還不能夠使天下歸服的,是沒有的。何必要去談『利』呢?」

很多人會說,工作不就是為了利益嗎?但如果我們事事都以利益為先,失去仁義,總是想要打敗別人,時間長了我們就會形成慣性思維,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不給他人機會。

但是這種做法真的會讓我們快樂嗎?並不會,我們反而會感到焦慮。因為我們時時刻刻想着是怎麼打敗別人,怎麼獲得好處,如果無法得到,那麼心裡就會不平衡,這樣的狀態怎麼會快樂呢?因此,書中提到,我們工作、交友要具有仁愛之心,能夠與其他人一起做有意義的事情,達到雙贏。

精準定位,做自己擅長的事

在競爭壓力日益增大的今天,許多年輕人離開校園後,突然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了,甚至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能幹什麼。 這是一個關於個人定位的問題。在當前這個不確定的時代,找准自己的位置,是我們需要面對的最大的人生課題之一。

比如,樊登老師自己。他當過中央電視台主持人,當過大學老師,做過餐飲生意,但真正讓他傾注熱愛並最終站在大家面前的,還是「講書人」的身份。可見找準定位、找准賽道是多麼重要。

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再努力去做自己最擅長的事,直至做到極致。但是很多人追求的是多元化,但是又無法做的精通,做什麼都是半杯水的狀態。當然,多元化並不是不好,但是如果你無法站得住腳,盲目涉足,導致四處碰壁,那麼就是徒勞。

孟子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有布縷之徵,粟米之徵,力役之徵。君子用其一,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意思是說,國家在發展過程中,有徵收布帛的賦稅,有徵收糧食的賦稅,有徵收人力的賦稅。君子會在三者之中選用一種,另外兩種不同時使用。如果同時使用了兩種,百姓就會餓死;如果同時使用了三種,那就是父親顧不了兒子,兒子顧不了父親了。這個時候,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析,根本無法正常運轉。

放在我們個人身上,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你選擇做自己最擅長的那件事,就能做到極致;你兩件事同時做,可能做得就都沒那麼好;你三四件事一起做,那肯定哪件事都做不好。說到底,我們還是應該做自己最擅長的事,做與自身能力相匹配的事,不要輕易觸碰與自己主業方向不相關的業務。

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了他的成就,決定了他的做事風格。當我們能夠拋開一己之私利,才能成為真正有境界、有格局的人,也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做到舍「小勇」而得「大勇」。

如何識人用人

想要成事,光靠自己是遠遠不夠的,而是需要團隊合作,得到他人的幫助才行。作為管理者,需要做的是要懂得識人、用人,這樣才能提升團隊的主動能動性。

著名的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說:管理的本質,就是激發和釋放每一個人的善意。管理者要做的是激發和釋放人本身固有的潛能,創造價值,為他人謀福祉。用什麼來激發下屬的善意呢?那就是用管理者的善意激發下屬的善意。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德行為先,能力為後

不管是管理者,還是普通人,我們做事必須以德服人。首先要把人做好,你的人品好,德行好,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別人信任你,才願意尊重你,幫助你。

樊登老師說:我在跟身邊的人交往或共事時,通常都會把對方的德行放在首位,把能力放在後面。德行不行,能力再好,我也不願意跟這樣的人打交道,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可能就會算計你一 把,跟這樣的人共事心裡不踏實。相反,能力差一點而德行很好 的人,做事可能沒那麼完美,但你跟他合作會感到放心、踏實。

北宋政治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過這樣一句話:「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意思是說,才能是德行的憑藉, 德行是才能的統帥。司馬光理想的選人、用人標準就是德才 兼備,有德無才者次之,無德無才者又次之,最不能用的就是 有才無德的小人。

歷史上這樣的人有很多,比如秦朝的李斯, 荀子的弟子,寫得一手好文章,他寫的《諫逐客令》還一度入 選了中學課本。他還寫得一手好字,現在泰山的岱廟裡還有他 留下的手跡呢。但這個人就沒有德行,他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同意趙高害死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立胡亥為秦二世,最終葬 送了大秦王朝。

所以,司馬光認為,用人當先求有德,若才德 不能雙全,那就「寧舍才而取德」。 但是,這裡有個問題,就是一個人的能力可以通過他的工作表現、做事風格等體現出來,但是他的品行卻可能隱藏得很深,不容易辨識。這時,我們該怎麼辦呢?關於這個問題,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就曾經討論過。

有一次,萬章問孟子:「堯把天下交給舜,有這麼回事嗎?」

孟子回答說:「不是這樣的,天子是沒有權利把天下交給他人的。」

萬章又問:「那麼舜得到的天下是誰給他的呢?」 孟子回答說:「是上天交給他的。」 萬章接着問:「上天是怎麼交給他的?是反覆叮囑告誡後交給他的嗎?」

孟子回答說:「不是這樣的。上天並沒有說話,只是用行動和事跡來表示罷了。」

萬章就接着追問是什麼樣的行動和事跡,孟子繼續給他解釋說:「昔者堯薦舜於天而天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說,堯所做的是把舜推舉出來,給他表現的機會,看上天接不接受;讓天下的老百姓來考察他,看老百姓接不接受,然後再根據這些來對舜做出一個判斷。

萬章接下來又問:「那上天和百姓接受舜之後,具體都發生了哪些事?」孟子就又向他解釋,比如讓舜來主持祭祀,所有的神明都來享用;讓他來主持政務,所有事務都處理得井井有條,百姓也感覺到安居樂業。從這些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上天和百姓都接受了舜。

我們發現,要識別一個人是不是有德行,或者德才兼備,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看他身邊人的表現。要知道,知人善用,才更易成功。

善於用人所長

我們經常聽一句話,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要想把事情做成,就必須學會放低自己的身段,多聽專業人士的意見,多給他們表現的機會。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潛能和積極性。而我們只需要做好自己擅長並且應該做的事情就可以。

《孟子·滕文公上》中說過一句話:「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認為像上古聖人那樣又要治理國家,又要參加生產勞動,甚至還要自己做飯吃,是混淆了「大人」與「小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各自的事務,不利於治國。

放在我們的工作中也是同樣的道理,很多領導者不放心員工,害怕員工做不好,總是自己親力親為,不但自己的事情做不好,你對員工的指導很可能還沒有員工本身的方法好。因此,我們要學會善於用人所長,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情,激發員工的潛力和積極性,各司其職才是最有效果的。

激發和釋放他人善意

在用人的過程中我們要激發和釋放他人的善意,只有這樣我們在做事時,才能贏得人心,贏得更多人的幫助。管理的核心是什麼?應該是發自內心地尊重和信任員工,平等的對待員工、虛心接納員工的意見,讓員工得到應有的尊嚴。當我們能夠做到這些,員工的內心自然會感動,也更願意與你同甘共苦。

《孟子·告子下》中提到:孟子曰:「好善優於天下,而況魯國平?夫苟好善,則四海之內皆將輕千里而來告之以善。「

意思是說,孟子說:「喜歡聽取善言足以治理天下,何況治理魯國呢?假如喜歡聽取善言,四面八方的人從千里之外都會趕來把善言告訴他,願意來投奔他,向他貢獻自己的才能。也就是說,治理國家,不是靠為政者一個人的能力,而是靠大家集思廣益。

同樣的道理,一個人的成功,從來不是靠一個人的能力,而是因為我們身邊匯集了很多能力強的人,同時我們願意聽大家的意見,這樣才能獲得成功。

如何做成事

要做成事,首先要先修身。當自己的認知格局得到提升以後,自己的能力足夠時,我們做事才能事半功倍。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成事呢?我來分享其中4點:做好自我管理、要有足夠的耐心、擅於變通、擁有菩薩心腸,金剛手段。

做好自我管理

其實,人生中最大的壓力是管好自己。那些優秀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擅長自我管理。他們遇到問題時,很少會先去責備別人,而是從自身找原因、找方法。

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事情都管理不好,就很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干擾,以致於計劃不能順利執行,目標也達不到,這樣是無法成事的。當我們把自己管理好,才有可能處理好生活、工作、事業方面的問題。

因此,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正在成為社會的一項極為重要的資源,能夠成為卓越的管理者已經成為個人獲取成功的主要標誌。

要有足夠的耐心

生活、工作中我們總是會遇到困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很難一步到位,必須一點一點去攻克難關,這是需要有足夠的耐心的。

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禮,言將行其言也,則就之;禮貌未衰,言弗行也,則去之。其次,雖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禮,則就之;禮貌衰,則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飢餓不能出門戶。君聞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從其言也,使飢餓於我土地,吾恥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大致意思是:

陳子說:「古代的君子要怎樣才出來做官?」

孟子說:「就職的情況有三種,離職的情況也有三種。有禮貌地恭敬來迎,對他的言論,又打算實行,便就職。禮貌雖未衰減,但言論已經不實行了,就離開。

其次,雖然沒有實行他的言論,但還是很有禮貌地恭敬相迎,也可就職;禮貌衰減,就要離開。

最下等的,早晨沒有吃,黃昏也沒有吃,餓得不能夠走出住屋,君主知道了,便說:『我不能實行他的學說,又不聽從他的言論,使他在我的國土上餓肚子,我引以為恥。』於是周濟他,這也可以接受,免於死亡罷了。」

在孟子看來,以上三種境界最低的是第三種,活着就好。再上一層,才會受到尊重,再上一層就是自我實現的層次了。但是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認為,做一件事情,周圍的人就都應該配合自己,如果別人不配合,自己一生氣就不幹了,也不是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有的格局。

在職場中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你想要推行一個政策,如果身邊的人不配合,你立刻撂挑子走人,那麼就算你有天大的才華,也不可能發揮出來。

其實在職場中遇到問題,我們應該靜下心來,思考是什麼原因大家不配合,要有足夠的耐心來應對各種困難,一步步去解決問題,而不是頭腦發熱,直接走人。

擅於變通

根據《孟子》中記載:齊國稷下學宮裡有個名叫淳于髡的辯士,有一天,淳于髡問孟子說:「男女授受不親這件事,符合禮法規定嗎?」孟子給出了肯定回答。 淳于髡又問:「那如果嫂子掉到河裡,快要淹死了,你要不要伸手把她拉上來呢?」 這個問題聽起來就是個坑:既然男女授受不親,那你就不能觸摸女子的手,但你不去救人,嫂子就會被淹死,這時該怎麼辦?

但是,孟子的回答卻很具變通性,他說:「嫂子掉入水裡, 不去拉她,就是豺狼的行為。男女授受不親,這是禮制;嫂子落水而伸手援救,這是一種通權達變。」面對有生命危險的人時,肯定要先救人,禮制必須先放在一邊,人要學會變通才行。

這時,淳于髡又順勢提了一個問題:「現在天下也溺在水裡了,先生為什麼不去救援呢?」淳于髡認為,孟子作為一個厲害的大儒,卻不願意做官,不願意伸手援救天下,這很說不過去,所以又挖了個坑讓孟子跳。

孟子說: 「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天下溺水,要用王道去挽救;嫂子溺水,要用手去救。難道你想讓我用手去挽救天下嗎? 孟子反唇相譏,既讓淳于髡無話可說,也體現出了自己善於變通的處世智慧。

孟子不是腐儒,而是既從心所欲又不逾矩。人活於世,本來就有可為、有不可為,面對不同的問題,應對策略也是不同的,這種機變與權變的做法被稱為「權變理論」。

它的核心觀點就在於,一個人在做事時,必須根據環境、條件的變化做出最恰當的選擇和安排。換句話說,就是不能認死理、鑽牛角尖,而是要善於變通,能夠隨機應變,適應外界變化,不斷調整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或者把自己放在一個適合的環境當中,否則,事情就可能陷入僵局。

我們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千變萬化,充滿了不確定性,經營人生應該像帶兵打仗一樣,既要面對客觀環境, 也要考慮主觀條件,我們改變不了外部的客觀環境,如社會環境、趨勢變化等,那就只能從主觀上學會不斷變通,根據外界變化調整自己的策略,隨機應變地尋找新的發展機會。一個人如果學會了通權達變,以不變應萬變,也就掌握了經營自己人生的精髓。

4、菩薩心腸,金剛手段

曾國藩為政期間,經常要外出帶兵打仗,但由於他自幼學的就是一些儒家仁愛的觀點和主張,所以每次上戰場殺敵,凱旋後,都會陷入深深的自責,覺得自己殺人傷人太多了,很不好。

他的一位朋友知道這件事後,就送給他一副對聯,寫的是:「用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曾國藩看到後,很是感慨,自此就把這句話當成了自己的座右銘。

這副對聯其實是說,我們對人對事要分清主次。做人,肯定要慈悲為懷,要有菩薩心腸;但做事的時候,就需要使用一些鐵腕手段、霹靂手段。善於做人做事的人,就算是實施一些鐵腕手段,也能得到別人的理解和支持。

孟子曾說:「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為了讓百姓生活安逸而驅使百姓從事勞役,百姓即使勞累,也不會怨恨;為了百姓的生命安全而去殺那些不得不殺的人,被殺的人雖死也不會怨恨殺他的人。這一點放在現在同樣說得通。

比如,我們今天要創業,如果發現一起創業的人不適合這份事業,為了整個團隊的發展,可能需要解僱他,這就相當於古代人說我要動手殺人了。那麼怎樣解僱這個人,才不會讓他怨恨你呢?

我們知道,如果團隊中某個成員與整個團隊的努力方向不一致,就會增加團隊的內耗,你本來每天應該想着如何讓團隊變得更好、發展更快,現在卻要每天想着怎麼去調和內部矛盾,這就容易錯失很多寶貴的發展機會。為了大家共同的目標,你就需要採取點「金剛手段」,對團隊成員做一些調整也是完全正常的。以這樣的方式去解僱人,就能比較好地顧及被解僱者的面子,不至於招致對方的怨恨。

經營人生也是如此,如果我們平時能幫助別人時,就盡己所能地幫助別人;如果不能幫助,就坦然、直接地拒絕對方,讓對方尋找其他的出路。這樣看起來很無情,其實恰恰是為了自己好,也為了大家好。這才是「大善」。

總的來說,在考慮問題時要有菩薩心腸,在解決問題時就要使用金剛手段。遇到困難時, 也不要一味地含含糊糊,必須採用乾脆、有效的策略去解決。但在考慮問題時,就要儘量照顧到方方面面的訴求,不要圖一時痛快,留下難以彌補的後患。

最後,就是我們需要擁有敢於做事的勇氣,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發揮出自己的潛力和才能,把事情做成。人類社會不就是因為不斷地創新和變化,才有了現在的繁榮富強嗎?

人生的底氣2 導圖
人生的底氣2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