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最好的父母-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物質豐富的時代,養育孩子的煩惱似乎更多了,大家對孩子有了更高的要求,又時刻擔心孩子養不好,父母每日每夜面對着諸多養育困惑,由此而產生了大量的焦慮、擔憂、恐慌、煩躁,而這些都只是浮於表面的感受,問題的根源在於不知道究竟什麼樣的父母才是真正的好父母。

《什麼是最好的父母》匯集河合先生畢生心理諮詢經歷中,深深困擾父母的疑惑。囊括從孩子出生到學齡期到青春期再到成年的完整成長曆程,幫你看清養育與人生的關係,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以及養育的本質。在這本書里,你能找到讓孩子和自己都獲得幸福的玄機。

養育觀:「遠離標準病」

作者說,對於孩子來說,與母親的聯結是他的世界裡最重要的東西。如果孩子沒有充分地體會這種感覺,之後就會出現很多問題。那為什麼我們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好,孩子的問題反而更多了呢?那很多人就會問我們怎麼才能是一個好媽媽呢?我應該怎麼養育自己的孩子呢?

作者給的答案是:「養育沒有標準答案,好的養育要依照個性來。」與其去尋找指南式的育兒方法,不如去發揮父母的個性,並且跟孩子的個性去發生碰撞。」

標準病的危害

那標準病的危害都有什麼呢?作者認為,養育孩子沒有標準可言,不能按照規則流程去教育,他們是獨一無二的生命,他們有着自己的個性。所以,如果我們總是按照一套標準去要求孩子的話,首先孩子會覺得痛苦,而作為家長的我們也會變得焦慮。很多家庭的那些激烈的親子衝突和矛盾,往往就是來自於「標準病」。

書中說:養育孩子其實是很有意思的事,想要人生過得愉快的話,如果不享受一下養孩子這件事,那可就虧大了。但很多人在養育孩子的時候,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家具如果不安防撞角,小孩磕着可不行;「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等等。大家肯定都以為說這些信息,我知道的越多,養孩子就越順利。但你反思一下,是這樣嗎?這麼一來,誰也不敢說自己掌握了所有的信息,所以就會越來越不安。然後就總忍不住想問:「這麼做對嗎?」「還有沒有別的更好的方法?」

但作者非常誠懇地表示說:「對於怎樣養育孩子的難題,其實我也沒有答案。所以我經常說,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養育就行了。」這句話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沒有用的一句話,但你、我們仔細想想這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局限性,我們理解不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但這卻是真理。

常見問題

書中為我們解答了一些問題。請問,孩子的養育不如人意,是不是母子關係不好導致的?這說明很多為人父母內心感到焦慮和自責。

比如,為什麼我總是對孩子嘮叨?這是一種對自我情緒管理不好的焦慮。再比如,有的媽媽會說:「我好害怕做了母親之後,我就不是我了。」

作者是怎麼寫的:我以前聽學校的老師說,他們讓孩子以「母親」為題寫作文,結果寫出來幾乎都一模一樣,全都是「我媽媽很溫柔」之類的內容。可要是以「父親」為題,孩子就會寫出很多有意思的東西來。換句話說,一說起「媽媽」,河合某子、鈴木某雄這樣的名字就消失了,只剩下誰誰的「媽媽」這個角色。

從古至今,女性被「媽媽」這個角色限定得太厲害了。從孩子們的作文就能看出來,母親似乎是有一個近乎絕對的刻板印象存在的。

那現代女性正是想要打破這個古老的傳統,不僅作為母親,而且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去生活,這就使得母親們不得不在某些方面拒絕母性。是不是有人內心有這樣的想法:「要是被貼上了『母親』這個標籤,我的這個個體可就死掉了,我可容忍不了」。

對於女人而言,同時做好母親和女性這兩個角色,似乎非常難。但是一邊扮演母親,一邊遵循自我和個性來生活,對於女性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也就是說,比起在母性和自我這兩種生活方式裡邊選其一,不如去考慮我在這兩者之間,要找到哪裡是平衡點,要讓它們各自占多少的比重。而究竟如何選擇何種比重,自主權應該完全在媽媽手裡。你要抓住它,不要被別人的別的觀念影響,這也正是一個人的個性所在。

那不管你是選了重心在母性,還是在自我,你大概率都會面臨養育的壓力。就是孩子一旦讓你不如意,你就要自我反思,是不是哪兒我沒做好?書里就說:

不要一發生什麼事,就馬上說都是媽媽不好。

可是因為媽媽小時候與外婆的關係,以及再上一輩的母子關係,都會影響現在的母子關係,所以這種關係可能已經持續了三代,成為所謂的家族的命運。我們不能把什麼問題都歸結為自己,歸結為父母,因為關鍵不在於誰錯了,而是從現在開始我們該怎麼做。

孩子出了狀況,就對媽媽或爸爸說「你就是問題的原因」這樣的話,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一件事要想發生變化,與之相關的整個系統都要隨之改變。一個人改變,全家也就必須一起改變。

就像我們一般都覺得媽媽總是愛嘮叨,但這個問題其實不僅僅在於媽媽,而是爸爸的缺位造成的。通常來講,爸爸的角色應該意味着剛性的大義滅親一樣的規矩,和規矩的執行者,而媽媽的角色意味着柔性的接納保護這樣的一種形象。母親有時候就是因為父親一句重要的話都不說,才會生氣的,如果父親能夠先說出父性化的語言,母親就安心了。但父親幾乎都沒有能夠做到,甚至很多父親軟綿綿地說話,就更讓母親生氣了。

改變這種情況的好辦法,就是父親先把母親想說的話斬釘截鐵地跟孩子說出來,比如就喊一句:「快去學習!」這樣一來,母親反而可以出來唱個反調說:「孩子他爸,不用這麼嚴厲。」父母在這種互相協調當中去找平衡,媽媽不僅能因為爸爸的支持放鬆下來,而且也不再是一個終日嘮叨個沒完的形象。而且孩子一聽爸爸這一句話,也會趕緊就學習去了。

學前期

很多父母說,總忍不住嘮叨孩子快點怎麼辦?學前教育對孩子究竟是好還是壞?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是要好好地建立積極的親子關係。

母子一體性

在養孩子這件事上,從孩子出生到三四個月期間體驗到的「母子一體性」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學認為,剛出生的這幾個月里,孩子通過母親形成了對世界的最基本的信任感,也就是一種類似「沒關係」的安心感。那怎麼讓孩子擁有這種安全感呢?

肚子餓了,只要大聲哭,就能得到食物;遇到困難一定會有人來幫自己,就是這樣的安心感。無論何時自己總能得到幫助,這種感受至關重要。嬰兒無數次地反覆體驗着「不安—沒關係,不安—沒關係」的過程,明白了這個世界基本上是「可以放心的」,這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

如果反覆經歷的,是無論怎麼哭都沒有人來幫自己,這就很可能變成另外一種體驗了:這個世界充滿了不安。偶爾因為父母忙不過來,嬰兒稍微地體驗一種這種不安,倒也無妨,但如果嬰兒獲得的,是絕對不可能獲得幫助的這種體驗,那就糟糕透了。被爸爸媽媽保護着這種感受,對孩子太重要了。可以說得絕對一點,父母就是孩子的「保護神」。

當然,如果你說,我沒辦法隨叫隨到怎麼辦呢?作者說,實際上能給予孩子這種體驗的,不只是親生母親,母親的角色的替代者也完全可以提供這種安全感。也有孩子一生下來就失去了母親,所以保護神並不僅僅限於親生媽媽,只要是能夠讓孩子體驗到這種一體感的人都是可以的,姥姥、奶奶、阿姨都有可能。

母親能心裡裝着「這個孩子是我的寶貝」這樣的想法,抱着孩子就可以產生「寶貝」這樣的語言,這就是一種非常強烈的一體感的反應。那反過來也是,母親如果很焦慮,嬰兒就會很焦慮,母親如果是焦躁不安的,嬰兒就沒法好好喝奶。

但作者也提醒,並不是說只要做到這一點以後就一勞永逸了,因為孩子還要面臨很多的風險和變化,這只不過是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還有就算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有所疏忽,未來也有可能去補償孩子的。總之,關於建立信任的親子關係,不安的時候總能得到幫助這種體驗,再多都不會有壞處。

父母的直覺

作者說,鍛煉為人父母的直覺感很重要。那怎麼做呢?那就是陪伴。但對於這麼簡單的事情很多父母也是做不到的。為什麼?因為現在有很多父母都太偷懶了,沒有磨鍊自己作為父母的直覺,所以才不懂孩子到底想要什麼。

比如,父母要在外面打拼掙錢,但對於孩子來說,特別是低齡的孩子,掙錢的重要性,比不上重要的時候媽媽有一句回應:「媽媽在這兒。」通過陪伴養成直覺,知道孩子要什麼,什麼可以讓他開心,特別重要。從孩子小時候細緻入微的照顧當中,你慢慢會摸到你孩子的脾氣秉性。 孩子是不會無緣無故地哭泣和大笑的:肚子餓了或者尿布濕了就會哭,心情好的話就會喜笑顏開……只要認真觀察孩子,孩子就會教會你這些。你感覺好像是尿布濕了,所以試着換上新的尿布,孩子一下子就笑了起來。「果然沒錯!」這樣,漸漸地你就能明白孩子需要什麼了。孩子哭了或者笑了,一次次地回應他發出的這些信號,久而久之,就能夠培養出直覺。

若是不去尋找孩子大哭的原因,而是一味地想止住哭聲,就走錯了方向。父母要是再發一頓火,孩子哭得就更起勁兒了。要知道,孩子的養育一旦進入了惡性循環,就會加速惡化。

小學期

很多父母說,表揚孩子很重要,但是我不擅長怎麼辦?

說出孩子的優點

書中有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小學老師,讓孩子們寫出五個自己的優點,你猜結果怎麼樣?結果沒有一個孩子能立刻寫出來。當孩子們想寫自己優點的時候,卻發現只能想起自己的缺點,比如不好好學習。老師說:「不是寫這些,要寫優點,你們回家去問問大人,問問你們的媽媽,就知道自己的優點了。」於是老師就把這件事當成家庭作業留給了孩子們。沒想到孩子回家問媽媽之後,幾乎都被媽媽教訓了一頓:「你說什麼呢?你的優點還能有五個?你還不快去努力學習?想什麼美事呢?還不趕緊反省一下自己?」結果孩子們聽得都哭了。

這位老師聽了孩子們的講述,在家長會上對家長們講了這件事,那些家長們都不好意思地笑了。就算是成年人,被問到說出你自己的五個優點,大概也會有點不知所措,明明是要說優點,卻滿腦子都是自己的缺點。張嘴說出自己五個優點的人,反而被看作是自大和驕傲,現實情況就是如此。所以你可以時不時地問問自己,說一說我家孩子的五個優點吧!

平常我們會說:「我家孩子數學得了多少分,太差了!」現在你說:「我家的孩子笑容很可愛,真了不起!」孩子的笑容是沒有辦法用標準來衡量的,如果父母能夠準確地把這種非標準化的優點提煉出來,那是最棒的。

為什麼我要花這麼大的篇幅鼓勵父母找孩子的優點,並且要告訴孩子呢?因為就是我自己在跟很多父母接觸的時候,發現這樣一個貌似簡單的事,他們真答不上來。如果孩子在你眼裡一無是處,你又怎麼鼓勵他進步?如何跟他形成良好的協作關係?如何讓他充滿自信地做他自己呢?

從孩子身上發現閃光的點越多,越有利於孩子提高自尊,成為敢於擔當的人。當然你也要客觀、真實、智慧地發現,不要盲目亂夸,那叫溺愛,你要理智真實地告訴孩子他的優點在哪裡。

在小學期,我們不可避免地會面對來自學校老師的要求和壓力,想要做到有個性的父母、有個性的養育不容易。但如果你接受了作者的理念,眼中儘量去尋找孩子的優點,在家庭環境裡儘量尊重孩子的個性化,尊重孩子的需求和表達,幫他減輕一些來自學校或者社會的壓力的話,你跟你的孩子依然可以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

常見問題

孩子和同學發生衝突,怎麼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做的是,冷靜的判斷和毅然決然的行動。因為自己孩子的生命可能正面臨着威脅,所以必須保護自己的孩子。

如果是孩子哭着回來,非常低落地來到你面前,你首先要表現的是接受他,理解他,關切他,支持他,然後我們要儘量了解事實是怎麼樣。如果是那種小孩之間的打鬧推搡,我們就可以跟孩子慢慢分析這個事,也讓孩子變得能夠心胸開闊一些。

但如果你發現這件事情不是這麼簡單了,有霸凌的成分在了,比如說侮辱人格、諷刺、羞辱他,那這個時候你不能說你得打回去,你要表現出能夠面對這樣極端情況的勇氣和堅定,要到學校去進行交涉。為什麼呢?要讓孩子知道,我的父母是有勇氣去解決衝突和危機的,他在你的整個行為當中就學到了如何處理這件事。

需要注意的是:你一定要理性、中立、平和,把自己的擔憂,把孩子的狀態講給老師和學校,然後進一步尋求解決方案。而不是去學校吵架甚至是直接動手,這樣做沒有意義,也無法達到我們期待的溝通效果。

青春期

青春期是成年之前的「蛹」期,只有在這階段經歷過痛苦的變化,方能化繭成蝶。作者為我們解答了很多父母擔心的問題。比如「為什麼孩子上中學之後,突然就變得沉默寡言了」「為什麼孩子總跟我唱反調」「當孩子煩惱時我該做些什麼」「為什麼青春期更容易出現身心疾病」。面對青春期,父母們最擔心兩件事是「早戀」和「叛逆」,但這些所有的擔心、不解甚至憤怒,都是來自於對青春期的誤解。

給孩子空間

孩子在過去還只是個小孩子,可一到了青春期,「性」這個因素就開始出現了。青春期其實就是,在自己的體內滋生出孕育下一代的能力,逐漸變成大人的過程。不過,這只是成年人對青春期的解釋,孩子本人所體驗到的,卻好像是什麼就要爆炸了,難以名狀的東西「哇」地一下到來了。它既是非常美好的,又是極其污穢的;它在自己的身體內蠢蠢欲動,卻又不可捉摸……這是一種沒法用言語表達的體驗,所以變得沉默也是理所當然的。

另外,青春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過程。簡單說就是弄清楚自己是誰、有什麼特點和個性、喜歡什麼樣的工作、適合哪個類型的異性等等,這都是要在青春期去做的功課。如果自我同一性完成得好,就可以順利地進入成年期,否則孩子就要在成年期付出更大的代價。

比如,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適合什麼樣的異性,在未來的婚戀問題上,就會特別折騰,這就屬於自我同一性完成得不好。那在這個階段,實現自我同一性要比考試成績要重要得多,為什麼很多孩子到了高三還緊張不起來?就是因為他沒有機會去思考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想要做什麼。要孩子相對順利地完成這個任務,父母必須在青春期給出空間,這特別重要。

孩子有情緒的時候,不要針鋒相對,要體諒他。孩子有秘密了,尊重他。我們要相信,對於一個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這種大的大是大非基本上都明白了,我們不用太過於擔心,他們就是需要一個過程,父母能夠懂他們、理解他們是最重要的。

比如,在鎌倉時代初期,有個叫明惠上人的名僧,他說「十三便已老」,甚至試圖自盡。他認為自己在13歲已經達到了人生最佳狀態,以後長大成人,又得重頭來一遍,不如在這個至高點上死了算了。這就可以看出,一個青春期的孩子,內心的衝突是多麼劇烈,他認為身體上的變化是不潔的、令人厭惡的,甚至不惜讓生命停止在成人以前。從某個角度,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幫助父母去理解少年人的這種心情。 人在青春期的時候,能量變得特別強大,而且如果不是這樣,他也沒有辦法度過他的青春期。理解到這一點,父母會更多對孩子有一些心疼和體諒。你可以嘗試與孩子進行零星的對話,比如問:「你怎麼了?」孩子會說:「睡覺。」過了一會兒又問:「你是高中三年級嗎?」「三年級。」就是這種簡單的、有點尷尬的、和我們想象中不一樣的,甚至不怎麼像樣的對話。

把自己當作反抗對象

青春期,孩子是在對抗當中獨立的。前面我們說了,如果說成年是破繭成蝶,那麼青春期就是成蝶之前的蛹,只有在蛹里經過痛苦的變化,才能化繭成蝶。這個時期必然會出現各種的反抗行為,但是父母必須接受的宿命,就是孩子正是在反抗父母和否定父母的過程當中,逐漸成為一個大人的。

青春期的孩子常說:「煩死了,不關你的事。」其實這也很正常,在某種程度上不經歷反抗、衝突,孩子就沒有辦法跟父母分離,成為獨立的個體。所以無論什麼樣的孩子,在這個時期都會說這種話,只是我們不能放任不管,在必要的時候要輕輕地敲打敲打。

比如你可以這樣說:「你要是反對我的話,別光說煩死了,你可以說說清楚到底反對我的什麼,或者哪裡看不順眼,咱們交流交流。」 當然了也不是每次都這麼說,不然孩子就知道你的套路了,需要敲打的時候就這麼說:「我會說出我的想法,你也說說你的吧!」

儘量平等地去交流,重要的是,要拿出傾聽對方說話的態度。認真地傾聽,認真地平等交流,而當你真的非常生氣的時候,怒吼一聲,也不是不可接受的。很多時候,一句怒吼而出的話,反而可以修復兩個人的關係。

什麼是最好的父母 導圖
什麼是最好的父母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