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生氣,但不要越想越氣-讀書筆記
生氣在所難免,但是為什麼一件小事,會讓我們越想越氣?很多人都在尋找不生氣的方法,比如壓抑忍耐、積極樂觀等。可是本書作者卻告訴我們:那些都不是從本質上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情緒化」並不是情緒的錯,而是想法的錯!
本書旨在從本質層面解決情緒化的困擾。作者解析了生活中那些「讓人生氣的小事」,讓讀者看清「情緒化思考」的來龍去脈,也讓讀者明白在那樣的情境下究竟該如何表達、如何溝通。除了解析「情緒化思考」的問題之外,作者還教我們如何養成避免情緒思考的7個習慣,以及當生活中遇到「易燃易爆」的人時該如何應對。
我們為什麼會生氣
首先,我們來看看情緒和情緒化的區別。我們生氣都是因為情緒被激化,形成情緒化。所謂「情緒化」,並非單指「憤怒」這一種情緒失控。有時折磨我們的也可能是「不安」的情緒,例如:因為被人愛慕而感到局促不安;因為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成績而心煩意亂,工作心不在焉。也就是說,我們有情緒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將情緒激化,衍變成情緒化就會產生問題。情緒化讓人變得無法冷靜思考,作出傷人傷己的事情。
情緒化與生氣
比如,因為生氣口不擇言,讓人覺得自己沒有教養,影響人際關係;總是板着臉,讓旁人覺得不好相處;因為情緒激動妨礙了工作、生活,被貼上盛氣凌人、神經質、惹不起的標籤,這都是情緒化帶來的問題。
作者說,我不反對生氣,但是你不能越想越氣。有情緒既然不等同於情緒化,那作者是什麼觀點呢?她說,情緒是有好處的,就像你摸一個滾燙的杯子,燙手了,手就縮回來了,或者被針扎了,疼一下,馬上手就條件反射地縮回來了。所以情緒的存在其實是為了保護你自己。生氣也一樣,它反映的是你自己正身處困境。
生氣的原因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生氣呢?作者在書中提到兩大原因。第一,是計劃落空;第二,遭受衝擊。
首先,計劃落空。計劃落空就是計劃沒有如期實現。這是一種計劃趕不上變化的困境,會讓人產生憤怒。比如,你跟男朋友約好了要出去過情人節,但是男朋友臨時加班,沒辦法赴約,於是你大發脾氣。從這裡可以看到,讓我們生氣的第一個原因是計劃落空。
很多時候,我們因為計劃落空會讓自己情緒化,作者將之稱為「計劃落空的憤怒」。女朋友會想,你給我等着,我不好過,你也別想好過。如果處理不好,後果可能會更嚴重,比如分手,冷戰等等。
其次,遭受衝擊。突入其來的衝擊,會給人造成巨大的影響。比如朋友跟你聊天,談到一個話題,你的朋友說:「你怎麼連這個都不知道」?這就是遭受了衝擊。這種衝擊就會變成憤怒,變得情緒化。
為什麼會這樣呢?第一,因為你破壞了我的認知,我的安全感;第二,人本身會習慣性地把變化視為壓力,想要按部就班,以穩定的現狀生活下去是人的常態。這是因為它能幫助人們節約能量,這是基於我們千百年來的進化留下來的,他們需要以消耗最少能量的方式生活下去。
所以,「你連這都不知道」這句話會給我們帶來一個突如其來的變化,這個變化是我們預想不到的,它讓我們消耗更多的能量,所以會讓我們不適,我的不安和焦慮就產生了,這個時候憤怒情緒也就自然會產生。
什麼樣的人容易變得「情緒化」
現在我們來看看,什麼樣的人容易從生氣轉換到越想越氣呢?
缺乏「自我肯定」
「情緒化」類似於創傷應激障礙,他會覺得自己自己毫無價值,自己的人生沒有意義,沒有人愛自己,沒有人在乎自己。經常被批評的孩子就容易缺乏自我肯定。所謂自我肯定,就是「對當前自我狀態的無條件肯定」。自我肯定是實現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條件,而自我肯定程度低則與「情緒易於激動」有着密不可分的關聯。所以,很多教育專家會告訴我們不要總是批評孩子,要表揚孩子,發現他們的優點,而不是一味地批評孩子。要知道,有時候優點的發掘,往往比揪着缺點不放要好的多。
「角色期待」的偏差
所謂「角色期待」,指的就是「你之所以會對某人產生不滿,是因為這個人沒有達到你的期待」。
比如,你問老公:「老公,今天是什麼日子?」你的期待是他回答「今天是我們的結婚紀念日」。如果他沒說出來,你的設定和現實之間產生了落差,你的角色期待落空了,就會容易生氣。你之所以會火冒三丈,是因為丈夫對她的「角色期待」無動於衷,這同樣是一種「計劃落空的憤怒」。弄清楚自己懷揣着哪種「計劃(期待)」,可以減輕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壓力。這就是所謂的「善用情緒」。 再比如,妻子在工作單位忙碌了一天,很疲憊,她回家向丈夫傾訴她在工作中的煩惱。丈夫的反應是:「哦。」妻子當時就發火了,她的角色期待是,我向你傾訴工作中的煩惱是要你來安慰我。結果丈夫非但沒有安慰妻子,反而也向妻子發了一通他自己的牢騷,兩個人就吵起來了。所以角色期待的偏差會導致情緒化的思考,你就容易生氣了,覺得你不愛我,你不關心我。作者這個人際關係治療師給出的解決方案是你應該告訴他,你應該安慰我,我期待你來安慰我。
但是很多人想的是,這還用我說出來嗎?這證明你壓根就不關心我,不愛我,我自己說出來還有什麼意義。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這樣的情況,這個時候你就會情緒化。 作者說,你不能指望別人都按照你的思路和設定出現在你的面前,對你的輸出做出反饋。因為每個人在審視事物的時候都有主觀評價,我們是通過自身經歷建立起來的數據庫來看待這個世界的。
比如,妻子回到家,根據她的經歷和數據庫,她的設定是:我很累,很焦慮,我有苦悶。我向你輸出了之後,你應該來安慰我。丈夫的經歷和數據庫是:我也有,所以我也向你輸出,你也應該來安慰我。或者說,我的經歷讓我覺得這些都不是事,沒什麼可焦慮的,這有什麼?所以我沒有輸出對你的安慰。 你覺得這是人之常情,他怎麼就沒感受到呢?他覺得,這怎麼就是人之常情?我就是沒感受到。這就是基於不同的數據庫,給出的對世界的不同解讀。兩個人基於各自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經歷給出了不同的結果,但這倆結果沒碰上,一方就產生角色期待落差了,他就開始越想越氣了。
所以作者告訴我們,有期待就一定要說出來。如果你告訴你的丈夫說:「我很累,我今天在單位受了委屈了,你得來哄哄我,你得來安慰我。」那這個丈夫就會接收到這類信息,就會做出相應的反饋。因為只要有目標,他就會找到解決方案,想辦法用行動去實現這個目標。
受害者心態
比如,一位丈夫有一個壞習慣,妻子跟丈夫提過好多次了,就是脫下的髒衣服、襪子隨便亂扔。這個妻子以前都憋着,給你收拾好還不行嗎?終於有一次她也憋不住了,發現又滿地是衣服、襪子。妻子覺得,怎麼又扔得哪裡都是?就跟丈夫吵架了。丈夫特別驚愕,至於發這麼大火嗎?我把它收拾了不行嗎?不行,這次收拾了也不解決從前那麼多次你沒收拾犯下的錯誤。 妻子馬上就陷入了受害者心態:怎麼老是我給你收拾?你怎麼就不能收拾?你都多大的人了?這話你老婆跟你說過嗎?我老婆跟我說過。所以兩個人就吵起來了,這就叫受害者心態。
那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作者提供了一個小技巧,就是我可以把這個責備的口吻變成請求。
比如,下次不要責備你的丈夫怎麼又把襪子隨地亂扔,你可以把話術變成請求,說:「我希望你把你的髒衣服、襪子都扔到那個筐里去,這樣我們家會變得整潔,我的心情會變好,我就不用在這些事情上再花心思,再費勁了。這樣我們兩個都在為這個家負責。」
另一方在接收到這個信息的時候,就會有這樣的改變。如果他改了一陣子,又回到原來的行為了,那是因為他從小養成了習慣,你得不斷地提醒他,他慢慢地就會有改變。而且改變一次,你的心情不就好一次嗎?心情好一次,你就少了一次積累情緒的立場,就不會越想越氣。
如何避免情緒化
作者告訴了我們避免情緒激動的一些小方法。
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態
人醉酒的時候容易情緒激動,有的人止不住地哈哈大笑,有的人就哭、發脾氣;還有的人會打老婆孩子。人怎么喝了酒跟沒喝酒的時候判若兩人?因為酒精麻醉我們負責理性思考的那部分大腦皮質層。通常情況下,我現在想發火和不能發火,我現在想罵人和不能罵人,這樣理智和非理智的想法一直在對話,理智老是占上風。等我喝醉了,理智被麻醉了,非理智的部分就顯露出來了。所以醉酒狀態容易讓人情緒激動。
其次,疲勞狀態。很多人有這樣的體驗,一到晚上就容易情緒化。因為白天負責控制你行為的是理智,到晚上它累了,要休息,所以你的非理智部分也是沒人管了,理智的約束力弱了,非理智的部分活躍起來了,你就容易變得消極。
所以,為了提高自己的自控力,我們要多運動。運動的好處是讓我們大腦理智的部分更活躍。第二,疲憊的時候小睡一下,讓你負責理性思考的中樞獲得恢復的時間。如果它累了,就容易管不住非理智的部分,你就容易情緒化。
轉換視角看問題
有的人在地鐵上被踩一腳,卻沒有道歉,很多人遇到這種情況會忍不住生氣。這種生氣是正常情緒,你踩了我就應該給我道歉吧,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你沒有,那麼情緒可能就會不一樣,產生更大的反應。
但是還有一種行為,比如我們會看到這種新聞「路怒症」,本來是兩個人的車剮蹭了,後來變成了殺人案,一個人失手把另一個人打死了,後來那個人特別後悔,不就是剮蹭一下嗎,我怎麼就變成過失殺人的殺人犯了呢?後悔也來不及了,人命都沒了。
路怒症,不管下不下車,自己在車裡罵人也算,他們開口都是:「你怎麼開的車?」那就是站在自己的視角在考察、評價對方。結果對方也這麼說,他們就都侵犯了對方的領域。但如果有一方下來先說:「對不起,我沒太注意」,或者「我分神了」,那也許路怒症就不會發展到越來越氣。
寫好友筆記
什麼叫寫好友筆記?就是這件事如果跟我的好朋友說了,他會怎麼安慰我?把你想象到朋友會說的話寫下來。那直接跟你的好朋友說不就行了嗎,幹嗎要寫好友筆記?但萬一我要是不方便,不好意思呢?這就需要好友筆記了。
如果是我的好朋友,我跟他說了,他會怎麼安慰我?如果他可能跟我有同樣的感受,那就證明我不是一個不講理的人,因為大家都這樣。作者認為,這就能很好地疏解人們積壓的情緒,別憋在心裡。我自己雖然沒試過,但是我願意推薦給大家。
從「我」出發看問題
當別人對自己惡言惡語的時候,想着「(我)受傷了」,會比想着「(他)看不起我」更容易走出負面情緒。作者建議我們把情緒「寫下來」。或者製作一個以「我」為主語的筆記模版。
養成從「我」出發看問題的習慣之後,就可以很輕鬆地區分「受傷」和「受害者心態」。首先要認識到「(我)受傷了」只是一種「傷害」,在其發展為「為什麼總是我」的「受害者心態」之前,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然後再加上「好友的評論」:「我也會有同樣的感覺。
從「我」出發看問題,意味着在生活中我們時時刻刻都要對自己的「領域」負責。這樣不僅能夠建立成熟的人際關係,還能避免自己在「受害者心態」里越陷越深。
放下「應該」,為「希望」而生活
應該」就是角色預期,「希望」是不以預期為標準來評價現狀;希望是對未來的追求,應該是對現在的評價。
比如,前面提到的上班高峰地鐵上人很多,你被人踩了一腳。被踩的人的態度決定了接下來事情發展的方向。你可能會說:「你都踩我了,難道不應該向我道個歉嗎?」這裡說的是「應該」。對方可能會說:「我踩你怎麼了?我也不是故意的,你是得理不讓人,何必小題大做呢?」
大家都在用「應該」這個標準來要求對方,所以「應該」就變成了我們給對方強行施加的標準。如果換成「希望」呢?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不完美的,我希望它變得更好。但你做不到也是事實,事情就是這樣。所以用「希望」的心態來替代「應該」的心態,人就不容易陷入越想越氣。
那什麼時候應該強調「應該」?在公共秩序上應該強調「應該」,因為這個時候標準是統一的、一致的、普遍的,你應該欠錢就還,應該以誠待人,不應該偷東西,不應該恃強凌弱,這裡講的都是公共規則,所以要強調「應該」。
遠離讓人「情緒激動」的現場
和男朋友吵架,越吵越生氣,結果不應該是「你向他提出分手」,而是告訴對方,讓我冷靜一會兒。讓這個激動的現場凝固住,然後你脫離了,這個現場就沒了。但如果你提出分手,對方又「情緒激動」地回敬說「要分手也是我甩了你」「你說的話太過分了」,事後也只能是追悔莫及。
找到「自動開關」
什麼叫自動開關?就是你得總結、自我反思一下,我碰到什麼事的時候容易生氣,而且容易越想越氣。下次再碰到這件事,再碰到這個場景的時候,我要提示自己:我可能要生氣了,凡是這種事都容易讓我發火。然後我強行關閉自己的情緒。
簡而言之就是不聞不問。把觸發條件強行從意識里清理出去,讓它們從自己的世界消失。可能有人覺得這是一種逃避,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言之隱,任何情況都從不「情緒激動」是不可能的。為了避免「情緒激動」,我們能做的唯有「可為之事,盡力為之;不可為之事,盡心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