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的藝術-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關於傾聽我們可能很了解,但是無法做到認真傾聽。很多人會忽略傾聽的重要性,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被期待引導關鍵對話; 在團隊協作中,成員之間總是缺少凝聚力; 在社交媒體上,我們努力通過故事塑造個人形象; 在親密關係里,雙方因互不理解而產生情感上的疏離; ………… 在現實中,我們常常因專注於自我表達,而忽略了傾聽他人的重要性。

什麼是真正的傾聽?傾聽是用心地傾聽,恰當地給予回應,讓你覺得對方確實理解你的意思。

作者在書中提到過無數次說傾聽對於個人的工作、學習和成長至關重要,它會影響我們的身心和情緒健康。

書中總結出的傾聽技巧可以說是非常有用的:保持開放和好奇、避免假設陷阱、傾聽潛在信息、引導注意力、駕馭分歧、管理分心……幫助我們從生理、情感和行動上真正理解傾聽的本質。

為什麼要培養傾聽能力?

作者說用心地傾聽某人說話是一項技能,許多人似乎已經忘記或者可能從未學習過這項技能。

傾聽並不是說想着我接下來要說什麼?或者是低頭看手機,或者發表自己的意見,傾聽意味着我們要走心。什麼是走心,我們要認真理解對方表達的意思,做到感同身受。

用作者的原話就是:「傾聽需要用心,就像閱讀一樣,要根據情況,有詳有略。

那麼如果我們無法做到呢?那麼對於工作和人際關係傷害是非常大的,我們可以想象你正在訴說重要的事情,對方漫不經心的樣子,你是什麼感覺呢?肯定很生氣,想着以後我再也不會和他說了。

所以,為什麼要傾聽呢?

提升自己的能力

我們在嬰兒時期就對人類的聲音很敏感,並對音色和聲與不和諧有着很強的分辨力。胎兒在母親肚子裡面就開始了傾聽,所以醫生會建議寶媽去做胎教。

書中對失聰和聽力受損的兒童做過一個實驗,研究表明他們的移情能力和親近感都會出現減退。因為他們聽不到外面的聲音,無法做到傾聽感同身受。

當然,「聽見」並等於是「傾聽」,而是前提。傾聽是主動的,會集中注意力,並積極調動五官。找到有意義的信息,從而為創造力、同理心、洞察力和知識打開大門。

影響依戀關係

傾聽還會影響我們依戀關係。在《創傷與依戀》這本書中就提到過依戀理論。

一個成年人如果在成長早期遭遇不幸,那麼他在面對壓力的時候 ,會有更高的風險得精神疾病。也就是如果我們在童年遭受過父母的忽視,虐待種種的不幸,那麼在長大後面對壓力或者挫折時會增大患精神疾病的風險。比如,抑鬱症、物質濫用、進食障礙、自殺等等。

依戀理論有幾個基礎。第一,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除了受到極端的神經生物學損傷的情況,所有嬰兒都會與一個或多個照顧者(包括虐待和忽視的照顧者)形成依戀。第二,大部分嬰兒可以產生安全依戀。第三,嬰兒更容易同對自己需求敏感、反應及時的照顧者產生依戀關係。第四,安全的依戀對兒童的情緒、人際關係和認知能力有積極的影響。

依戀關係可以分為安全依戀和不安全依戀。什麼安全依戀呢?安全型的人傾向於把自己形容成一個容易和他人接近、樂觀且開朗的人。他們很少擔心被拋棄,認為自己最重要的愛情關係是愉快、友好和相互信任的。

不安全依戀可以分為矛盾型、迴避型和紊亂型3種類型。相對應的成年人的依戀風格也可分為矛盾型、迴避型和紊亂型三大類。

矛盾型依戀的嬰兒會把不安全感隱藏起來。他們無法進入安全圈,不願意離開安全港。矛盾一方面表現為對親近和舒適的渴望,另一方面表現為因未得到關心和舒適而產生對抗。

迴避型嬰兒在母親離開和返回房間時都表現地若無其事,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但測試結果顯示,他們的心跳次數、應激激素和皮質醇水平都呈升高趨勢,說明他們的壓力比較大。

紊亂型有什麼影響呢?紊亂的孩子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也不能依靠他人的幫助。比如,他們會通過嚴厲地命令、言語威脅、身體攻擊和羞辱父母來管理關係。

你看,傾聽有多重要就不用再說了。當父母學會傾聽,能夠響應孩子的時候,讓孩子感覺到安全,那麼孩子就會產生安全型依戀關係,這樣才能成長為健康的孩子。

總而言之傾聽就是要了解別人的想法,並表現出你足夠關心別人。

如何擁有傾聽的能力?

在探討傾聽行為價值的過程中,作者將與其相關的心理學、神經科學和社會學等理論進行了通俗化,並匯集了來自各行各業的受訪者案例,從中央情報局特工到心理治療師,從銷售員到主持人。基於以上研究,書中還總結出了培養我們傾聽能力的12個技巧與建議。

保持開放和好奇

作者說如果你對「自己可能是錯的,或者至少不是安全正確」的可能性保持開放心態,那麼你將從談話中獲得更多的東西。

其實好奇心是一種渴望去了解別人的世界觀,也是一種驚奇於別人所說的經歷並從中學習的期望。

比如,我們可以通過眼神交流、點頭來表明我們在傾聽。尤其是我們要擁有好奇心,因為當我們擁有好奇心時,我們會對這句話或這件事情進行思考,他為什麼會這麼說,有沒有什麼深意呢?

因為如果你對這個話題或者事情沒有興趣,你可能會忽略細節,或者聊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最後可能就會終止對話,甚至會對這個人產生厭惡感。

這樣嚴重的影響人際關係,正如《人性的弱點》一書中,戴爾·卡耐基寫的一樣:「如果你真誠地關心別人,那麼你在兩個月的時間裡所交的朋友,要比讓別人對你發生興趣,在兩年時間裡所交的朋友還多。」

所以,傾聽就是對別人感興趣,這樣人與人之間的談話才會更有趣,從而在交談中有所收穫。

避免假設陷阱

我們在傾聽對方時會產生一系列不同的偏見,這些偏見會根植於錯誤的假設。最明顯的是確認偏差和預期偏差,這源於我們對有序性和一致性的渴望。而傾聽可以讓我們避免落入這些陷阱。

這些認知偏差可能會誤導我們,讓我們失去判斷。而我們應該做到是有效利用自己的注意力努力去理解和感知別人在說什麼,而不是在思維上開小差。

傾聽潛在信息

學會傾聽對方話語中的思想、情感基調、個人意向,甚至是說話者都沒有意識到的東西。傾聽更多的是開啟一種接受模式,而不是做一些表面文章。我們要超越「僅僅回應事件本身」的層面,這只是在某種程度上重複我們所接收的信息。

傾聽需要解讀和互動。比如跟孩子溝通的時候,注意傾聽孩子自己的想法、心聲,之後再解決孩子的疑問和難題。

引導注意力

我們要加倍努力地去理解和感知別人在說什麼,而不是在思維上開小差。同時用我們過剩的腦力去注意對方的肢體語言和語調變化,同時考慮上下文和說話動機。

比如,當你的同事向你提出要求,不要馬上拒絕。首先要注意傾聽他的訴說。比較好的辦法是,請對方把處境與需要講得更清楚一些,自己才知道如何幫他,能不能幫他。他這麼說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幫不了他,接着你可以向他表示你了解他的難處,若是你處於同樣的境地,也一定會如此,但實在是能力有限。

這樣對方才能感覺到對他的尊重,即使你拒絕了,對方也不會覺得是在敷衍他,而是真的無能為力。

駕馭分歧

傾聽並不意味着,你同意了對方的觀點。它只是意味着你接受了他人的觀點的正當性,並且有可能從中學到一些東西。

管理分心

我們需要安靜和不受打擾。無論談話是長和短,是公與私。是爭論還是心平氣和的聊天,我們都應該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這樣我們可以更好的與人交流,了解對方的出發點。

傾聽自己

有時候我們說話的方式會影響我們聽別人的說話方式。當我們需要解決問題時,我們就可以向自己提問,然後自己給出回答和意見。內心的對話有助於培養和支撐認知的複雜性,能夠使你吸納各種觀點,建立關聯,並提出新的想法。

支持對話,而不是轉移對話

傾聽可以幫助我們從虛構的事件中甄別出事實,並加深我們對生活中的複雜情況和複雜性格的理解。不管我們身處在哪個社交圈,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材料、收集信息和建立聯繫。

傾聽停頓和沉默

停頓是正常的事情,我們遇到間隙和沉默時只需要等待。給對方一個機會,讓他們接着剛剛的話題繼續說下去。作者說一些最有趣和最有價值的信息不是自我的提問,而是來自自我的沉默。

一般來說,談話過程中出現間隙只是因為人們在繼續話題之前要稍做思考或者喘息。會趁着停頓的空檔想一想他們要告訴你什麼,或者告訴你多少,或者調整情緒。但如果你過早地填補對方這些間隙和沉默,那麼對方可能會停止說話,因為他可能遇到了難以開口的事情了。這樣也阻止了真正的問題顯現。因此,停頓和沉默是正常現象。

聽八卦

很多人說八卦不就是是非嗎?但是作者認為聽八卦可以幫助我們成為倫理道德的社會成員。什麼意思?就是說有時候八卦不是講別人的壞話,而是從對方的話語中觀察學習延伸,讓我們能夠認識到對方是怎麼成功的,又經歷過什麼磨難。從而讓我們增加經驗。

荷蘭研究人員發現,當聽到積極正面的八卦時,人們會效仿類似行為,負面的八卦則會讓人自我感覺更好。而另一項研究發現,你對八卦感到震驚或不安,我們就越能從中吸取教訓。

因此,作者說有時候八卦是有價值的。

創建反饋迴路

交談就是在不停獲得反饋的循環過程,人們在反饋中知道自己應該說什麼和怎麼說。

比如,茨威格的《人類群星閃耀時》中就有一個故事,拿破崙在滑鐵盧和反法聯軍PK(挑戰),這時候,拿破崙就要對他的部隊有一個統調。他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在比利時的滑鐵盧,狠狠地給普魯士人、英國人上一課,把他們的脊梁骨給打斷,這就是他的一個目標。這當然要比一般的求偶、找食物複雜得多。

這時候,他就有很多的「反饋迴路」,什麼叫反饋迴路呢?他派出十路偵察兵,每路偵察兵從不同的方向搜集普魯士人和英國人的情報,然後進行統一的思考,到底自己該怎麼辦?每一個偵察兵給他的情報,都可能是一個反饋迴路,並且帶有特定的參數。他要把所有這些要素全部抓住,然後得出一個正確的情報,這才能夠證明,他的意識在正常地運作。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面臨着很多反饋,比如,你出汗了,意味着天非常熱;如果你肚子咕嚕咕嚕叫,意味着你現在需要進食等等。

交談也是一樣的,我們需要創建反饋,讓對方了解我們理解了對方,只有這樣交談才是有效的。

知道何時停止傾聽

我們要知道自己能力的局限性並設定好邊界。如果這個話題讓你牴觸,影響了你的情緒。那麼最好退出對話,冷靜一會,稍後再回來。

因為不要期待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們所期待的。很多時候,對方的觀點我們是不認同的。所以,沒關係。如果這個話題不是我們能夠接受的我們不妨先結束對話。

總而言之,傾聽不能止於聽,在聽的過程中要對信息進行解析,並給出積極的回應,並且用共情來提高傾聽的效果,提高獲取信息的能力。傾聽就是要「全力以赴」地聽。

正如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的,「溝通最重要的是要聽出對方沒有說出來的內容。」

傾聽的藝術 導圖
傾聽的藝術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