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一一二首

出自楠悦读
偈頌一一二首
作者:釋清遠
朝代:

其一

世尊拈花,迦葉微笑。
親切親切,省要省要。
眼目定動,料料掉掉。
爲報先生,莫打之遶。

其二

兩岸蘆花一葉舟,涼風深夜月如鈎。
絲綸千尺慵拋放,歸到家山即便休。

其三

揮戈佛日不西流,照徹人間洞九幽。
從此安居無一事,休將玄妙掛心頭。

其四

昨朝六月二十六,無角鐵牛生四足。
哮吼一聲人未知,撼動天關並地軸。
隻履又西歸,唱罷胡家曲。
可憐末後太分明,無限清聲徧溪谷。

其五

棒喝齊施古佛宗,三玄三要絕狐蹤。
白雲消散青山在,明月蘆花對蓼紅。

其六

浄名居士在家人,不二門深入者親。
一鉢上方香積飯,寥寥千古轉通津。

其七

一與山門作境致,見者頓超無學地。
二與後人作標牓,凡聖悟迷皆一樣。
若是叢林向上關,有人踏著喜無量。

其八

少室無言語,曹溪有消息。
可憐門大開,而人不能入。
蒼龍得雲雨,猛虎生羽翼。
但解自承當,何勞問知識。

其九

總記不得,天花滿裓。
縱有千言,不如一默。

其一○

木伎機,石女兒。
三冬陽氣盛,六月降霜時。
有語非干舌,無言切要詞。
會我最後句,出世少人知。
午齋晨粥無餘事,箋茗爐香話道奇。

其一一

普光明殿在人間,凡聖交羅絕往還。
若向一塵親得見,毫光照處奉慈顔。

其一二

大衆盡皆雲集,僧堂橫吞佛殿。
露柱倒掛燈籠,天高地厚,月白風清。
雨順風調,河清海晏。
饑則共君餐苦菜,渴則與子飲寒泉。
直饒天外雨花飛,爭似歸堂喫茶去。

其一三

臺山路上,過客全稀。
破竈堂前,感恩無地。
雪埋庭柏,冰鎖偃溪。
雖在南方火爐頭,不入他家虀甕裏。

其一四

露柱多年出家,燈籠久已落髮。
佛殿堅持禁戒,三門近得休歇。
大事本來平等無著,清涼滿月度盡草木,叢林一似陽和齊發。

其一五

萬物咸新論故鄉,擡眸元是舊爺娘。
先春花發馨香遠,物外山河日月長。

其一六

悟時此事元來易,迷後斯門實大難。
處處綠楊堪繫馬,家家門口透長安。

其一七

三月初三二月二,不壞假名談大義。
衆生役役趁光陰,道流所以爲虛棄。
二月念九三月一,摩訶般若波羅蜜。
假使多聞達古今,歷劫何曾異今日。

其一八

如來妙色身,真實難藏覆。
不掛本來衣,豈著娘生袴。
無憂樹下降生時,南北東西行七步。
行七步,度盡衆生無所度。

其一九

昨日如來垂法雨,今朝法雨洗如來。
瞭然一味無差別,雲外青山朵朵開。
欲報如來深恩,殿上重新浴過。

其二○

龍門結夏勝諸方,大地山河爲舉揚。
若向九旬參得透,更無佛法可商量。

其二一

了知一,萬事畢,釋迦彌勒欣今日。
但得心安是處安,無災無難無今昔。
要知佛法根源,記取五月初一。

其二二

入得龍門事事奇,聞聲見色不思議。
山青水綠緣何事,盡是諸人力使之。

其二三

先師當年末後句,與人皮下挑出刺。
譬如六月日中冰,銷鎔處處皆相似。
後來聽響各流傳,更加一二與三四。
箇中孰是無耳人,明見去來不生死。

其二四

世人盡道路行難,本分真金入火看。
煉去煉來金體浄,一槌打作玉欄干。

其二五

一竿一笠一蓑衣,急水灘頭下釣絲。
鈎上錦鱗容易得,蘆花深處月明歸。

其二六

打動龍門鼓,喚起鐵餕餡。
請君一咬破,山僧豈相賺。
先師曾得力,滋味今不減。
若也不柰何,好箇鐵餕餡。

其二七

親從家裏來,家中何所有。
持此一片石,廣大堅且久。
靈山曾獻佛,帝釋聊舉手。
心中出何物,安樂並長壽。

其二八

圓明了知,不由心念。
抵死要道,墮坑落塹。

其二九

容顔甚奇妙,光明照十方。
我適曾供養,今復還親覲。

其三○

擬思量,何劫悟。
不思量,終莽鹵。
欲思不思踏破時,萬里無雲常顯露。
常顯露,妙用恆沙非旦暮。

其三一

來來去去去來時,去去來來離覺知。
了得去來無罣礙,方知塵劫不思議。

其三二

徧界不藏全體露,絲毫有見事還差。
會中誰是先陀客,不動纖塵便到家。

其三三

獨自坐方信,西來有達磨。
獨自行不用,紅蓮足下生。
獨自語分明,向誰誰肯許。
獨自參剎剎,塵塵示指南。
相逢相問窮端的,莫道山僧解放憨。

其三四

昔人已乘白雲去,此地空餘綠水流。
綠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湖南舊說老楊岐,失卻金毛師子兒。
江南江北無覓處,龍門今日順風吹。
順風吹,囉囉哩,水急風高下釣磯。

其三五

鳥從空裏飛,人向心中住。
人死心宛然,鳥沒空何預。
人生一過鳥,此心實可據。
但自了其心,無勞問來去。

其三六

龍門別無奇妙,剛謂單傳心要。
豈惟淺水無魚,撥剔全無孔竅。
二時展鉢開單,逐日屙屎送尿。
萬事與人一般,子細看來好笑。

其三七

會既少,舉尤難,叢林雖有日凋殘。
若欲明斯旨,應須離念看。
一人如領解,大衆盡心安。

其三八

狸奴白牯念摩訶,貓兒狗子長相見。
諸禪客,薦不薦。
若言自性本圓明,大似捫空追閃電。

其三九

不動龍門內,行參古佛機。
親逢渠面目,肯話自容儀。
凡聖心平等,高低路坦夷。
丹霞燒木佛,院主落鬚眉。

其四○

正當恁麽時,歷劫不曾迷。
步步超三界,歸家頓絕疑。

其四一

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
自從頓悟了無生,於諸榮辱何憂喜。

其四二

五色燈光眚所成,但除其眚莫除塵。
若言本眼何曾眚,乃是臨河渴死人。

其四三

劫火威音前,雖有一壺天。
御樓看射獵,不是刈茅田。

其四四

臘月扇子功勳絕,浩浩涼風動寥泬。
豈止炎蒸六月天,暫時與君解煩熱。

其四五

泡幻同無礙,如何不了悟。
眼裏瞳人吹叫子,達法在其中。
非今亦非古,六隻骰子滿盆紅。

其四六

諸人未到龍門山,將道龍門在世間。
既到龍門心自在,杉松拂拂水潺潺。

其四七

龍門三月半,大鼓聲聲喚。
喚得一時來,特地生迷亂。

其四八

收得本名度牒,踏遍自己山川。
聞有龍門長老,走來學道參禪。
恁麽惺惺漢子,如何立地瞌眠。
忽然睡醒眼開,元來天生自然。

其四九

思無思思,萬邪一正。
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其五○

作無作作,貫色通聲。
水中鹽味,不見其形。

其五一

言無言言,不費脣舌。
未說之法,林中之葉。

其五二

龍門潦倒,告報諸人。
既然如是,何故因循。

其五三

一葉飄瓢水上歸,姑蘇春色照岩扉。
坐禪片石重來看,卻笑山雲拂蘚衣。

其五四

杜順文殊事可知,定光如來老大隋。
張三李四何王趙,問你渠今是阿誰。
廛市賣魚忘進趣,案頭分肉露全機。
男兒鎖子黃金骨,苦痛無明墮汙泥。

其五五

登龍門下無凡客,不假風雷自有奇。
三月進修從此始,經行宴坐可思議。

其五六

十方世界龍門寺,大地山河是學徒。
隨順衆緣成解脫,算來全不費工夫。

其五七

豈可喚鍾作甕,終不指鹿爲馬。
善人難犯,水銀無假。
冷地忽然覷破,管取一時放下。

其五八

龍門若爲作端午,打動衆人塗毒鼓。
髑髏破後遣誰聞,鑒覺盡時敢言普。
是謂南山鼈鼻蛇,好箇大雄白額虎。
可憐開眼覓眼人,嚇日光中尋入路。

其五九

飄飄颻颻楊柳花,紅紅赤赤遠天霞。
屈屈曲曲龍門路,僻僻靜靜野僧家。
尚不心頭懷勝解,誰能劫外筭河沙。
休糧方子齋兼粥,任運還鄉苦澀茶。

其六○

七七四十九,面南看北斗。
死去與生來,泥牛大哮吼。

其六一

骨還父,肉還母。
何者是身,分明聽取。
山河國土現全軀,十方世界在裏許。
萬劫千生絕去來,山僧此說非言語。

其六二

總別同異兼成壞,祇是山僧與衆人。
高廣須彌入芥子,無邊剎海在微塵。
晝復夜,秋復春,境寂心融事事真。
七寶大車既如此,去來語默莫因循。

其六三

𮭗𮭗鳥,守空池。
魚從腳下過,𮭗𮭗總不知。

其六四

趙州不見南泉,山僧不識五祖。
甜瓜徹蒂自甜,苦瓠連根自苦。

其六五

尊者憍陳如,九旬最親切。
老少幸相依,上下皆歡悅。
瞻聽離聞見,承覽亦超絕。
四海五湖人,勿謂真機泄。

其六六

開一片田,密密綿綿。
兩頓粥飯,其道自辦。
山僧一夏,與諸人相見。
自是諸人不薦,若或薦成一片。
是什麽一片,看取當門箭。

其六七

一漏逗,二漏逗,三漏逗,用意攙前先在後。
莫於佛祖結冤親,好看衣珠常離垢。
家中人,鬭頭走,淮南笑殺龍門叟。
有人若會笑因由,眼似銅鈴大如斗。

其六八

木平山裏人,貌古言復少。
相看陌路同,論心秋月皎。
壞衲線非蠶,助歌聲有鳥。
城郭今日來,一漚曾已曉。

其六九

一漚未發時,寶蓋向空垂。
瑞色飄飄起,香風拂拂吹。
何勞輕舉拂,不假略揚眉。
五百曾親獻,如來印可之。

其七○

百丈說大義,辛勤事可知。
龍門無道理,大衆絕狐疑。
帝力乾坤重,君恩雨露垂。
有人相借問,雲外略揚眉。

其七一

鼓聲纔動,法義已周。
大衆上來,尋光而至。
山野高提祖印,諸人共息狐疑。
直須倒岳傾湫,切莫尋枝摘葉。

其七二

南閻浮提人,就中多鬧亂。
無想四禪天,根性最遲緩。
遲速不同倫,染浄難回換。
兩箇五伯文,元來是一貫。
貫貫,啞子拍手高聲喚,聾人聽得佯不管。
天明日出是夜半,智者大師譚止觀。

其七三

死心心已死,心死死由生。
拗折黃龍角,翻身臥地行。

其七四

虛名虛相,谷音鑑像。
棄而不修,豈明幻妄。
少不努力,老矣惆悵。
靜以思之,隨機稱量。

其七五

一葉落,天下春。
無路尋思笑殺人。
下是天,上是地,此言不入時流意。
南作北,東作西,動而止,喜而悲。
蛇頭蠍尾一試之,猛虎口裏活雀兒。

其七六

眉毛眼睫最相親,鼻孔脣皮作近鄰。
至近因何不相見,都緣一體是全身。

其七七

昔開正續銘,今示真歸告。
一路涅槃門,行說皆親到。
明然臨濟燈,妙唱黃龍道。
空海久澄虛,雲濤方浩浩。

其七八

西瞿耶尼打鼓,南瞻部州上堂。
大衆十方齊至,等閒野客稱揚。
此聲徧滿十方,照破聞見色香。
堪笑釋迦老子,等閒動地放光。

其七九

何處求通達,疑根自不凡。
頓明心即佛,徒覺海非鹹。
善財樓閣路,日進丹霄步。
凡夫雲未然,我道常披露。

其八○

大丈夫,秉慧劍,般若鋒兮金剛焰。
非道能摧外道心,早曾落卻天魔膽。

其八一

慮而解,思而知,孤燈難並太陽輝。
不是心,不是佛,爲君掃蕩精靈窟。
摩天鷂子入雲飛,千里萬里祇一突。

其八二

不起疏慵不進修,實無言說實無求。
奪饑人口中之食,驅耕者手裏之牛。
真快活,百無憂。
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風流拍天流。

其八三

若論佛,祇是當人更無物。
若論頂,晝夜舒光照前境。
若論心,看時無相用時深。
若論經,解語能言不是聲。
若論齋,所爲所作盡和諧。
若論願,猶如身在龍門院。
若論了,無慮無疑心皎皎。
心皎皎,增添福壽災殃少。
論量功德廣難思,須彌未大滄溟小。

其八四

一二三四五六七,諷誦受持皆祕密。
如人親入寶山中,一切珍奇從此出。

其八五

道可學耶實不可學,心可悟耶實不可悟。
不學不悟,真機全露。
明月娑婆,浮生旦暮。
眼若不睡諸夢除,古今出入無門戶。

其八六

山僧略陞此座,大衆永息狐疑。
各各金毛師子,去來哮吼全威。
臨濟高聲連喝,德山拈棒痛槌。
縱有一言半句,終不別作路歧。

其八七

出門便是草,閑殺龍門老。
北去禮文殊,南來登五老。
鬢髮已蒼浪,言歸恨不早。
獨立秋風前,相思望江島。
好,好,不用更尋討。

其八八

什麽物,恁麽來,休將明鏡掛高臺。
什麽物,恁麽去,分明不用當頭舉。
舉得分明得更難,澄潭不許蒼龍盤。
便恁會,太無端,華藏毗盧世界寬。

其八九

釋迦世尊已成正覺,彌勒大士當來下生。
老盧持過嶺南,達磨攜來東土。
各謂度生已畢,我願雲周如何。
六道四生猶在,土石諸山未殞。
浄妙國土不逢,爲是願力未充。
爲是業果難盡,爲復別有道理。
若不同床睡,焉知被底穿。

其九○

空生不解巖中坐,春暖桃花樹樹紅。
漏泄天機無覓處,都緣露柱掛燈籠。
燈籠燈籠,卻有古風。
露柱露柱,善解提舉。
一旦師姑是女兒,大悟堂中喫茶去。

其九一

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
痕垢盡時光始現,心法雙亡性即真。
根塵既謝,鏡光現前。
心法雙亡,如何則是。
赤肐𩪸身無妄想,眼聞耳見離攀緣。

其九二

迎日出門去,已覺披煙霧。
冒月望山歸,重露濕禪衣。
心悄悄,步遲遲。
無孔笛,再三吹。
哩哩邏,邏邏哩。
遊子乍聞征袖濕,佳人猶唱翠眉低。
君更聽,莫狐疑。

其九三

海門山,長安道,茫茫煙水連芳草。
樓頭客,馬上郎,一聽落梅悲故鄉。
春風過眼花飛盡,蝴蝶翩翩過短牆。
君更聽,是何章。

其九四

帝力丘山重,君恩宇宙寬。
不才何以報,處處得心安。

其九五

褒禪乍住太乾枯,月白風清入畫圖。
人間縱有千般樂,不及今朝事事無。

其九六

雲中石塔摩星斗,定明禪師大張口。
是你之言若解參,不必腰包天下走。
鳥對初陽自在啼,犬逢生漢連聲吼。

其九七

祇知今日明朝,不覺今朝明日。
事事一似安排,箭箭自然中的。
甜者甜於黃連,苦者苦過白蜜。
喫得者般滋味,不妨邏邏哩哩。

其九八

天得一,鬥牛女虛危室畢。
地得一,草木山河並土石。
君得一,上下四維無等匹。
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明光的歷。
有歡榮,有愁戚。
或冤親,或順逆。
富且貴,貧且乞。
萬樣千般誰運爲,空谷之聲隨應出。
鴛鴦繡了任君看,不露金針太綿密。
褒禪奉勸各回頭,莫待臨行卻啾唧。
識取摩訶般若光,萬古悠悠是今日。

其九九

東西南北四方人,地闊天遙最是親。
衡岳天台連魏闕,輕輕彈指不勞神。

其一○○

定明妙應禪師,說法如雲如雨。
不是時人不聞,又非不善其語。
如斯一味靈通,過了幾多寒暑。
縱逢敗種焦芽,方便一時救取。

其一○一

雨從何來,不須尋討。
徧滿虛空,拔濟枯槁。
定明妙應靈通,知府舍人台造。
真箇是爲雨爲霖,莫不爲忻爲好。

其一○二

抵死要行雲水腳,剛然求悟本來心。
爲蛇畫足勞筋骨,辜負青山綠水深。

其一○三

一去一來松上鶴,半開半合嶺頭雲。
搘筇獨立千峰外,唯把南山祝聖君。

其一○四

君命重宣降薜蘿,不容靜處薩婆訶。
襴衫席帽寒酸甚,又向人前唱哩囉。
去年梅,今歲柳,顔色馨香依舊。
人漸老,水長流,無心道合頭。

其一○五

盡力放不下,著力擔不起。
將謂一物無,元是自家底。
見得自家底,心中大歡喜。
自茲家業興,一舉九萬里。

其一○六

未達境惟心,起種種分別。
達境唯心已,分別即不生。
分別既不生,便捨外塵相。

其一○七

放得下,好脫灑。
放不下,牛拽杷。
堪笑諸方老古錐,打鼓說禪無尾欛。
無尾欛,不驚怕。
不驚怕,可嗟訝。
解踏毗盧頂上行,不言亦自傳天下。

其一○八

歸根得旨復何論,洞口秦人半掩門。
花落已隨流水遠,空留羃羃野雲屯。

其一○九

玄沙白紙費封題,一聽雷音萬仞低。
慰釋私懷已無量,那堪更唱邏羅哩。

其一一○

一手不獨拍,兩手鳴摑摑。
舉意超情念,相看同路陌。
摩雲鍾阜高,徧界烏輪赫。
妙機速雷電,神珠不在額。
珍重人天大導師,衲僧一見喪魂魄,何也誰敢正眼覷著。

其一一一

暫下蓮峰輕屈指,光陰倏爾又三年。
雖然不隔絲毫許,爭似躬親到座前。

其一一二

一二三,無言童子口喃喃。
三二一,上下四維無等匹。
衲僧活計絕絲毫,萬古徽猷是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