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本書是繼暢銷書《瘋傳:讓你的產品、思想、行為像病毒一樣入侵》《傳染:塑造消費、心智、決策的隱秘力量》之後,喬納·伯傑的又一力作。

為何某些事物會像病毒一樣迅速流行開來,而其他事物卻未能如此?為何某些產品、思想、行為會得到更好的口碑?喬納·伯傑教授研究了這些問題背後的行為科學,研究人們如何做出決定,思想和行為如何流行開來,以及社會影響如何對人類的行為產生作用。

本書將重構我們看待和處理普遍問題的方式,通過科學研究和案例分析告訴我們如何消除阻礙改變的五大障礙,成為一個合格的「催化劑」,化解人們的心理抗拒,減輕稟賦效應,削弱不確定性,並尋找補強證據。

催化比推動更能促成改變

為什麼作者認為催化比推動更能促成改變?丹尼爾·平克 暢銷書《全新思維》的作者,在推薦序中說:「我們都知道改變人們的想法很困難,現在我們知道了原因,那就是我們一直在做錯誤的事情。我們花了太多的時間去推動人們改變,卻沒有花足夠的時間去消除人們前進道路上的障礙。

那如果推動的效果不是很好,為什麼人們還會花這麼多時間呢?作者認為,人們想引發改變的時候,很少從消除障礙的維度去考慮,因為人們想的都是怎麼把別人推到自己希望的方向上去,往往會忘了考慮對方面臨哪些阻力。換句話說,要想改變對方的想法,我們不應該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而是要放在對方身上,他們才是讓變化發生的關鍵。而我們應該轉換角度,用催化的方式消除障礙。站在對方的視角想一想,「為什麼這個人還沒有改變?是什麼阻礙了他?」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5個障礙,這5個障礙並不總是同時出現,有時候,心理抗拒是主要障礙,有時候,不確定性是主要障礙。不過,只要你把它們全都弄清楚,就能做出判斷。我們接下來就了解一下這5個障礙。

心理抗拒

心理抗拒是一種很常見的心理現象,當人們感到失去自由或者自由受到威脅時,會產生一種不愉快的心理狀態。最常見的一種方式就是把警告並為建議。而這種現象非常普遍。

比如,在美國,越是向大學生宣傳遠離酒精,他們就會喝更多的酒;越是勸說吸煙有害健康,不要吸煙,反而增加了人們以後對吸煙的興趣。 再比如,2018年初,寶潔公司推出了一個新產品「汰漬洗衣球」,希望能攻占美國洗衣粉市場,還花了很多錢做市場營銷。洗衣球很快風靡一時,不過不是用來洗衣服,而是被食用,有人在網上發起了吃洗衣球的挑戰。為了制止這種行為,寶潔公司還專門拍了一個視頻,警告說:「洗衣球里是高度濃縮的清潔劑,僅可用於清潔衣物……不要吃洗衣球」。他們的努力適得其反。視頻發布後,一周之內,谷歌里「汰漬洗衣球」的搜索量上漲了近7倍。幾年前,美國一年只有幾十例青少年攝入或吸入洗衣球的事件,而視頻警告發布後的十幾天裡,同類事件增加了兩倍。

警告為什麼會變成建議?因為人們需要自由度和自主性,人們希望生活和行動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人們喜歡自由選擇,而不是依從隨機性或別人的心血來潮。實際上,自由選擇對人們來說十分重要,即使這會讓情況變得更糟,人們也還是寧願握權在手。即使這會讓人們更不快樂,人們也不願放手。自主性受到威脅或者限制的時候,我們不光會感到沮喪,還會想回擊,重新獲得控制權。作者介紹,「做違禁的事成為重新確立控制權和自主權的一種簡便方法」。 當然警告並不是引發心理抗拒的唯一原因。作者說,除了警告外,勸說人們去做某件事,也會引發心理抗拒,因為這樣也威脅到人們的自主性,干擾了他們自己掌控行動的能力。此外,就算外來的建議,跟一個人原本的想法一致,也會引發一定的心理抗拒。

比如,有家公司提出倡議,希望大家在會議上多發言。有些人早就想這樣做了,按理說,他們應該最容易接受、實施這個倡議,但就是因為這是公司發布的倡議,如果這些人不想讓自己看上去是個遵循公司指令的人,他們很可能會選擇保持沉默。

距離

我們對於很多人、事、物,都有自己的想法。碰到新想法或信息時,會不自覺地把它跟自己原本的觀念做比較,如果沒有太大分歧,就會考慮接受,如果跟自己的觀念對立,人們非但不會接受新想法,還會繼續加固原有的觀念。「距離」會導致對於同一個客觀結果,人們會產生完全相反的觀點。

比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達特茅斯學院舉辦了一場橄欖球比賽,兩個球隊都遭到了多次判罰,都有球員受傷。達特茅斯學院的一個球員腿部骨折,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個球員摔斷了鼻子,外加輕微腦震盪。最終,普林斯頓大學獲勝。賽後,兩邊的學生們都被問了幾個問題。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認為,是對方球隊先動粗的,他們的犯規次數是自己學校的兩倍。而達特茅斯學院的學生則認為,雙方都很粗暴,對方球隊的犯規次數更多。

為什麼同樣一場比賽,卻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作者說,對於同一個觀點,人們會持有不同的態度,有人認同,有人保持中立,有人會反對。人們常常會認為,只要提供足夠多的證據,就能讓一個詆毀者變成支持者,但結果往往是,詆毀者更加堅信自己才是正確的。

作者說,人們如何看待客觀結果,取決於他們在「球場」上的位置,也就是他們本來的立場。我們的立場中有兩個區域,一個是接受區,這裡有我們最認同的觀點,以及可能支持的觀點;另一個是拒絕區,囊括了我們強烈反對的觀點,以及我們認為是錯的觀點。

如果一個新觀點落在你的接受區,會被打上「可信賴」和「安全可靠」的標籤,和其他同類想法一起,繼續在這個方向上影響我們。如果它落在拒絕區,不僅無法起到說服的作用,還會適得其反,讓我們堅信自己原來的觀點才是正確的。

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在作者看來,是阻礙人們發生改變最大的一個挑戰。我們的生活中,不確定性無處不在,不確定性有很多壞處。一個是,它會降低人們對新事物的估值。人們對新產品、新服務、新想法的不確定性越強,對它的估值就會越低。

比如,有個員工打破常規,發現一種解決問題的新方式,可是他並不確定,管理層會不會獎勵這種新方式,假如管理層很看重傳統,那打破常規的新方式給這位員工帶來的可能就不是獎勵而是麻煩,於是,這個員工選擇繼續遵循以往的方式做事。

另一個壞處是,讓人們停在原處。作者說,「不確定性,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警告標誌或公路上的施工標誌一樣,減慢人們前進的步伐,甚至讓人們暫停下來」。

比如,管理者不太確定一個新項目到底值不值得安排大量人手,那不如先維持現狀,等有了眉目再決定。

稟賦效應

什麼是稟賦效應?稟賦效應,意思是我們同樣會高估已經擁有的東西,也就意味着我們更重視已經擁有的事物。一旦我們擁有了某個物品,對它的評價要比尚未擁有時高很多,而且你擁有它的時間越長,就會越珍視它。這就造成,當你考慮賣出時,要價會比買來時的價格更高。

比如,一個人在自己家裡住的時間越長,對它的估價就越高於市場價格。人們對某物或某事的依戀性越高,稟賦效應越強,放棄的時候就越困難。

一項研究表明,僅僅讓人們多觸摸商品就可以提升他們對商品的估值,加深人們對商品的感情,讓他們覺得,這件商品是屬於自己的,心甘情願地買下來。

比如,你在買衣服時,售貨員都會勸你上身試一下,你的身體和衣服接觸得越多,你與衣服的情感聯繫就越強烈,大腦也會同時產生一種「嗯,它屬於我」的直覺,這個時候你會認為你已經擁有了這件衣服。跟不試穿比起來,試穿會讓你更願意買這件衣服。

所以,作者說,「當情況還不錯的時候,人們很容易安於現狀。改變是需要代價和努力的。因此,只要現狀還可以,人們改變的動力就會減弱」。

補強證據

意思是證據的說服力不夠強。比如對於同一個議題,有些人可能不在乎,他們表現出的是「弱態度」,改變這些人對這個議題的觀點,相對比較容易。

而有些人非常看重這個議題,他們深思熟慮過,有自己的見解,他們持有的是「強態度」,很難改變。要想改變強態度,需要花費更多的力氣和心思,提供更多的證據。所以,我們就需要想辦法把這些障礙消除。那麼應該怎麼做呢?我們接下來就了解一下。

如何消除障礙

那麼作者認為,應該如何消除這些障礙呢?書中介紹一個案例,可以同時解決這5個障礙。

1943年,二戰期間,美國政府在肉類供應問題上遇到挑戰。一方面,要給戰場上的美國士兵和盟軍提供肉類等有營養的食物,另一方面,美國國內農場養殖牲畜的勞動力不足。所以,美國政府不得不減少國內肉類供給。可大部分美國人都已經習慣了餐桌上有紅肉,很抗拒動物內臟。於是,美國政府就得想辦法改變民眾對吃肉的看法,說服他們開始吃胰臟、心、肝、舌等動物內臟。

一開始,美國政府採用了很多宣傳措施,想要通過教育民眾、引發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來改變他們對吃肉的看法。美國政府舉辦了各種各樣的講座,還藉助當時正在蓬勃發展的廣告業做了很多廣告,提出令人振奮的口號,比如,「肉類是戰時必需品,美國人要學會分享!」「我們少吃點兒,士兵們就會有足夠的口糧。」

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宣傳上的努力都沒有產生實際效果。美國民眾了解了很多知識,也很關心士兵,可他們並沒有聽從政府的建議去吃動物內臟。

大力宣傳的方式失敗了,怎麼才能改變美國人對動物內臟的看法?美國國防部成立了飲食習慣委員會,其中,有個成員是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勒溫沒有繼續嘗試說服美國民眾,而是從消除障礙的角度出發去思考:為什麼人們不吃動物內臟?是什麼阻止了人們?通過訪談、觀察和數據統計等方法,勒溫發現,有5個障礙阻攔人們食用動物內臟。在勒溫的研究基礎上,飲食習慣委員開始想辦法消除這些障礙。

首先,第一個障礙是美國政府的倡議都是在告訴人們應該怎麼做,要求他們把「優質的肉類」獻給戰場上的士兵。這種做法會人覺得自己沒有別的選擇,會引發心理抗拒。那怎麼消除這種心理抗拒呢?

鼓勵自主性

為了化解心理抗拒,讓人們自願改變,勒溫組織了小組討論。那麼他是怎麼做的呢?他把家庭主婦們召集在一起,讓她們各抒己見。比如,家庭主婦們會被問到:「身為家庭主婦,你們覺得應該如何克服障礙?」

這樣做是在鼓勵家庭主婦們的自主性,讓她們自己說服自己。人們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有了控制權的參與者,當他們得出自己的結論,就會更願意採取行動,讓自己的行為與自己的結論保持一致。

放下擁有的東西

第二個障礙是美國人已經習慣吃牛排、豬排,不想改變原來的飲食結構。這其實是稟賦效應在起作用。

作者說,減輕稟賦效應,需要幫助人們放下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一種方式是,你可以向對方指出,不採取行動的話,會有哪些損失和代價。為了減輕美國人的稟賦效應,勒溫的團隊使用了這種方式,他們向民眾指出,堅持吃牛排和豬排的話,就是對戰爭不利。

降低要求

第三個障礙是,美國政府早期的宣傳活動,讓人們感覺,自己好像每周都要吃好幾次動物內臟,而且只能吃它們,不能吃肉。這麼大的飲食變化,大多數美國家庭都會拒絕。

這其實就是美國政府的期望與民眾既有觀念之間的距離太遠,太高的要求會落在人們的拒絕區。如果我們與想要改變的人之間觀念距離太遠,怎麼避開拒絕區呢?作者說,這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索取更多,而是降低要求。

具體做法是:從小目標開始,讓人們答應一個相關的小要求可以朝着正確的方向推動人們,漸漸,那個原本很高的要求會進入人們的接受區。勒溫的團隊採取了這個方式,他們沒有要求人們每天都吃牛腦,而是提出了一些比較小的要求,比如,大家可以時不時地嘗一嘗動物內臟,還可以把動物內臟切碎,加到牛肉餡或香腸里。

提高可視性

第四個障礙是對於很多美國人來說,動物內臟都很陌生,不知道它們是什麼味道,也不知道該怎麼烹飪。美國家庭主婦們可不會輕易冒險,隨隨便便把陌生的食材做給家人吃。所以,作者說,面對一個新事物越容易試用和體驗,不確定性會被削弱,人們就更願意行動起來,而不是原地不動。「越容易嘗試,就會有越多的人使用,流行起來的速度就會越快」。

為了削弱食用動物內臟的不確定性,勒溫提高了可試性:要求所有賣動物內臟的地方都要給消費者提供食譜和烹飪方法。他們還建議,可以把動物內臟與熟悉的食物一起烹飪,做法和普通肉類相同。

增強說服力

最後一個障礙是有些美國人會認為,像自己這樣的人不會吃動物內臟,這些食物適合社會經濟地位比較低的人吃。那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呢?那就是提供更多的證據。作者說,提供證據時,要注意兩個維度,一個是相似性,某人跟你的相似程度越高,他的經驗、偏好和觀點,對你來說就越有借鑑意義,他們提供的證據對你的影響就越大;另一個維度是多樣性。

勒溫是怎麼做的呢?他把家庭主婦們召集在一起,讓她們各抒己見,討論如何克服美國人不願意吃動物內臟的障礙。主婦們有很高的相似性,她們都是家庭里的妻子和母親,同時,她們可能來自不同的社區,成長於不同的背景,這個群體也富有多樣性。當她們坐在一起,聽到彼此的解決方案和想法,這些討論其實就提供了補強證據。

與大力宣傳的無效做法相比,飲食習慣委員會採用的這種新做法,效果驚人,美國全國的動物內臟消費量增長了近三分之一,成功把美國人抗拒的食物變成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催化》盜圖
《催化》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