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作者奧贊·瓦羅爾,前火箭科學家,美國俄勒岡州路易拉克大學法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暢銷書作家亞當·格蘭特眼中「最有趣的新人作家」。2003年加入「火星探測漫遊者」計劃的運營小組,並參與了人類迄今為止發射規模最大、複雜程度最高的行星探測器任務——「卡西尼-惠更斯」計劃。同時,他也是一位備受歡迎的公眾演講人,曾多次接受電台和電視採訪,並向大公司、非營利組織和政府機構等大小群體發表主題演講。

本書主要講的是,隱藏在火箭科學這個非常難的學科背後,是一種足以改變我們生活,可以遷移的思維方式。不僅要超出所有存量的經驗,去天馬行空的思考,而且要極其務實地想盡一切辦法,把看似極難的任務真正落地實現。


火箭科學家的思考方式

作者在書中為我們介紹了三個方法,來告訴我們火箭科學家的思維方式與我們的不同。就是這些奇思妙想可以促使我們成就偉大的事業。

發散思維

他們的基本思考方式,用的是發散思維,而不是收斂思維。

比如,有一個玻璃瓶,瓶底對着一盞燈。如果把6隻蜜蜂和6隻蒼蠅放進玻璃瓶里,誰會先找到出口?我們大多數人認為蜜蜂會先找到出口,因為蜜蜂確實更聰明。比如在實驗室里,科學家們觀察到蜜蜂可以抬起或者滑動蓋子來收集糖水;它們還可以把自己學到的東西傳授給其他蜜蜂。但是,要從瓶子裡找出口,蜜蜂會聰明反被聰明誤。蜜蜂喜歡光,由於瓶底靠近光源,它們會不斷地撞向瓶底,直到累死或者餓死。相比之下,蒼蠅根本無視那盞燈,它們會四處飛來飛去,直到無意中發現另一邊的出口就飛出去了。

這個故事裡的蒼蠅代表就發散思維者,它們隨意地拍動翅膀,直到能發現出口。而蜜蜂代表收斂思維者,它們把精力集中在看似最明顯的出路上,而這種行為最終會導致失敗。我們在真實生活中是很容易略過發散思維,轉而求助於收斂思維的。我們會去評估什麼是容易的,什麼是可行的,然後依賴過去的經驗做出判斷。 採用發散思維之所以重要,還因為創意剛剛形成的時候,我們其實很難判斷出哪些東西有用,哪些東西沒用。正如物理學家普朗克所說的那樣,「純粹的理性主義根本行不通」。

比如,1990年火箭科學家們發射了哈勃望遠鏡,它是一顆繞地球運行的衛星,任務是拍攝高分辨率的太空影像。但是很快,科學家們從它傳回來的那些模糊照片中發現,望遠鏡的一面鏡片存在瑕疵。但是如果要修復望遠鏡,就得面臨一個難題。不僅需要派宇航員進入太空,而且還得深入望遠鏡內部進行檢修,這個事的風險很高。後來,美國航天局的一位火箭科學家提出,太空飛船可以攜帶一個可伸縮的機械臂深入望遠鏡里進行檢修。而這個靈感原來是他在洗澡的時候想出來的,他發現有一個可調節的淋浴頭,可以通過延長或縮回,來適應不同的淋浴高度。

使用第一性原理

不斷地使用第一性原理,充分質疑,來進一步解放自己的思考能力。第一性原理思維說的是不要把現狀當成是絕對不變的,而是要敢於大刀闊斧地改變它。最早提出第一性原理思維的人是亞里士多德,他給出的定義是「認知事物的第一基礎」。法國哲學家和科學家笛卡爾認為,第一性原理就是指「系統性地懷疑你可能懷疑的一切事物,直到你獲得無可置疑的真相」。

比如,埃隆·馬斯克。他運用第一性原理思維顛覆了航天領域,把自己的幻想變成了現實。馬斯克最早創立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時候,根本沒有足夠的錢在美國或俄羅斯市場上購買火箭。於是,在回國的航班上,空手而歸的馬斯克突然醒悟了。他意識到,購買火箭的做法好像是扮演翻唱樂隊的角色,他只是一名「有限玩家」。要想成為一個跨越邊界的「無限玩家」,他必須運用第一性原理,從物理定律開始,反問自己需要哪些條件才能把火箭送入太空。馬斯克把火箭拆分成最小的子部件,也就是基礎原材料都需要什麼。然後他發現造火箭需要航空航天級鋁合金,加上一些鈦、銅和碳纖維。 緊接着他又問自己,這些材料在大宗商品市場上值多少錢?是否可以通過採購二手設備,或者借用其他行業的零部件來降低部分的生產成本?最後通過計算,馬斯克算出來火箭的材料成本大概是目前市場上通行價格的2%左右,而這種巨大的價格差異正是由於航天工業的外包文化造成的。於是,馬斯克決定自己切割金屬,從零開始建造下一代火箭。

也正是第一性原理的思維方式,促使馬斯克對火箭科學領域根深蒂固的假設提出質疑。

探月思維

也就是說,我們沒必要非得把什麼都先想清楚,你可以先把大目標制定出來,然後在過程中慢慢想解決方案。這就是探月思維。對於一個不可能完成的大目標,我們可以先公開宣布,完了再琢磨可行性,然後召集人手、整合資源,集中力量把這個目標做出來。

比如,電影《阿波羅13號》的開頭有這樣一幕。後備指揮官看着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在月球表面邁出了人類歷史上真正意義的第一步。指揮官非常感慨,他說:「這根本不是什麼奇蹟,我們只是決定去月球而已。」任何偉大的事業都是從一個偉大的目標開始的。

我們來看一個故事。伊卡洛斯的父親是一名工匠,他為自己和兒子做了一雙翅膀,準備逃離克里特島回到家鄉。這雙翅膀的羽翼是用蠟封在一起的,因此父親就提醒伊卡洛斯要跟隨他的飛行路線,不要飛得離太陽太近。結果在飛行過程中,伊卡洛斯無視了他父親的提醒,因為飛得太高導致羽翼上的蠟融化了,翅膀完全散開,最終伊卡洛斯從高空墜落,淹死在了大海里。這個神話本來的寓意是告訴人們不要好高騖遠,那些遵循預定路線和服從指示的人才能逃離島嶼並生存下來。

但是美國著名企業家、暢銷書作者塞斯·高汀就在著作《伊卡洛斯騙局》中說,這個神話故事還有另一部分的情節。父親除了告訴伊卡洛斯不要飛得太高,還告訴他不要飛得太低,因為海水會腐蝕他的翅膀。

作者在書里提到,伊卡洛斯父親描述的物理現象其實是錯誤的。當你升上高空時,空氣會變冷而不是變熱,所以其實翅膀上的蠟並不會融化。而且從飛行經驗來看,飛得很高的時候,如果引擎發生故障,飛行員還可以操縱飛機滑翔到安全的地方。但如果高度很低,繼續飛行的可能性就小得多了。

如何推進創意實現完美着陸

有了自己的奇思妙想以後,就是想辦法讓它落地,不然也是無用之功。我們來看看作者介紹給我們的方法。

即飛即測」原則

簡單來說,就是模擬真實場景做測試。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數決定靠的不是測試數據,而是直覺和有限的信息。我們推出一款新產品,更換職業,或者嘗試一種新的營銷手段,所有這些都沒有做過實驗。我們常找藉口說,我們之所以不做測試,是因為缺乏資源。但我們沒有認識到,新方法若最終失敗,將會讓我們付出極大代價。

即使我們做測試,也只是走走過場,這只是自欺欺人的做法罷了。我們進行測試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是錯的,而是為了確認那些我們認為正確的事物。我們調整測試條件,或者解釋模稜兩可的結果,以確認我們的先入之見。

而火箭科學家並不是,他們把測試運用到了極致。根據「即飛即測」原則,在測試階段,地球上的實驗必須盡最大努力模仿火箭的飛行環境。所以,火箭科學家常用的一個策略就是,不斷地破壞東西,找到它們的極限點。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大到火箭的各種部件、小到螺絲,都要承受相同類型的衝擊、振動和極端溫度。火箭科學家們必須想盡各種辦法,誘使這些零部件和計算機代碼在發射前犯下致命的錯誤,然後馬上解決。

比如,有一次火箭科學家們為了測試氣囊的安全性,他們就把一個假的着陸器放在一組安全氣囊里,抽掉真空室里的空氣來模仿火星的溫度和壓力,還在室內地面上放了一些假的火星岩石。結果氣囊落地時真的破了。岩石完全戳破了氣囊,那個漏氣的口子大到一個人都能穿過去。所以測試表明,火箭科學家打算使用的安全氣囊太脆弱了。

我們認為戳破氣囊的應該是一些很尖銳的石頭,但實際是一個很圓滑的岩石,它的外形像奶牛肝臟,頂部光滑,看起來並不危險。這其實是一個小概率事件,要是擱在其他的實驗裡,也許並不會那麼看重。但是在火箭科學家看來,它是個大問題。

他們要把這個小概率事件拿出來無限放大,假設這個問題百分百會發生,那麼要怎樣才能杜絕它呢?於是,火箭科學家製作了好多塊岩石的複製品,散放在真空室的地上,然後開始把安全氣囊往石頭上扔。後來他們想到,可以模仿自行車的輪胎,設計出一個內外雙層的內膽,這樣即使外面那層氣囊漏氣,着陸器也不會有問題。最後,火箭科學家對新的設計開始反覆測試,直到通過各種極限點的考驗。

火箭科學家發現,每個零部件的問題都解決了,但是組合在一起,這些子系統相互作用,可能會導致最後的整體系統出故障。這件事在書里還有一個特別貼切的說法,叫「弗蘭肯斯坦的縫合怪」。弗蘭肯斯坦的縫合怪」是《科學怪人》小說里一個虛構的角色,它的所有部位都來自於不同的人體,但這些部位縫合在一起之後,它變成了一個怪物,而不像是一個正常的人。

比如,奧巴馬弄醫療改革的時候,人們必須通過登陸一個政府網站才能購買保險。但是這個網站一開通就崩潰了。有些用戶沒法創建新賬戶,有些用戶的流程進入死循環。結果網站運營的第一天,只有6個人成功購買了保險。為什麼一個耗資近20億美元的網站無法執行最基本的指令?這背後的原因,就是因為政府把這個大型項目的設計環節外包給了60家承包商,最後卻沒有對網站的綜合體系進行系統測試。

宇航員起飛前的長期訓練

在火箭科學領域,還有一個系統需要在起飛前進行測試。這個系統遠比火箭本身更不可預測,他們會恐慌,會忘記事情,會生病,可能還會不小心弄錯了控制台上的按鈕,這個系統就是宇航員。宇航員的日常生活並不像你在好萊塢電影中看到的那樣光鮮亮麗,宇航員是吃苦耐勞之人,而不是太空冒險家。他們不以太空飛行為生,而是畢生都在訓練和為太空飛行做準備。克里斯·哈德菲爾德說:「我當了6年宇航員,卻只在太空中待了8天。」剩下的時間都用來做準備工作。到宇航員執行任務時,他們已經在模擬器上飛過無數次相同的路線。

比如:航天飛機實驗模型的全套裝備就像真的一樣,操控和顯示裝置和真的航天飛機完全相同。宇航員像操作實物一樣操作航天飛機模擬器,完成從發射、對接到着陸等不同階段的任務。從模擬裝置的顯示器上,宇航員可以看到與實際飛行中相同的場景,隱藏的揚聲器也會產生相同的噪音,包括他們在飛行過程中聽到的振動聲、煙火爆炸聲和齒輪啟動的聲音。

但模擬器沒法產生微重力。火箭科學家為此專門做了一架飛機,這個飛機有點像過山車,它的飛行軌跡是一條拋物線,先爬升後俯衝來模擬失重狀態,在每條拋物線的頂端,宇航員會體驗到大約25秒的微重力。這架飛機的名字,叫「嘔吐彗星」。 宇航員登上「嘔吐彗星」,在失重狀態下練習吃、喝等動作。

但只有25秒,時間太短了,沒法練習更複雜的動作。為了獲得更長的失重時間,宇航員需要進入一個大型室內水池中,練習走路,直到成為第二天性。但是要想達到正常走路的熟悉程度,最起碼得花250個小時,才能為6個小時的太空行走做好準備。

為了防止宇航員發生生命危險,火箭科學家還需要一個比找到物體極限點更殘忍的策略,叫「殺死宇航員」。因為在太空中,倘若出現緊急情況,宇航員往往沒有長時間思考的餘地,必須要能夠瞬間做出反應。所以,為了完成航天任務,火箭科學家差不多需要模擬大約6800個故障場景,把每一種能夠想象到的故障拋給宇航員,包括電腦死機、發動機故障和爆炸等等。目標就是造成的麻煩越大越好,直到所有參與訓練的人把重複動作變成本能。

這個世界正在以令人眼花繚亂的速度變化發展,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複雜和陌生的問題。在沒有明確指導方針且時間緊迫的情況下,那些能夠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並去解決問題的人,無疑享有非凡優勢。或許不能人人都成為火箭科學家,但人人都能掌握火箭科學家的思維方式。

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 導圖
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