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經營企業一樣經營自己-讀書筆記
時代洪流中,如何做到即便行業遇冷,淘汰誰也輪不到你?在個人品牌崛起的時代,你需要像經營企業一樣經營自己。
企業面對不景氣的外部環境,會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去調整策略、組織應對。職場人同樣要考慮:如何及時判斷職業發展軌跡是否將遭遇「凜冬」?無論是企業外部因素還是自身原因,要從哪些方面為這個「冬天」做準備?以及,對未來要有怎樣的規劃?本書將帶你看清自己,認識冬天;理性經營,從容應對。
如何做好職業規劃
作者說,企業的戰略規劃,一般是針對未來5年的發展;而對於個人職業規劃,作者同樣建議以5年為一個階段,每過5年進行一次檢視,根據個人情況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對規劃加以調整,這樣能夠綜合照顧到規劃的切實性和穩定性。
那麼,我們該怎麼把這個戰略規劃做出來呢?書中介紹了一種「9要素法」。這是企業制定戰略規劃的一種方法,作者把它遷移到了個人職業規劃的場景中。這個「9要素法」里,既包括對於外部環境、個人條件的評估,也包括對於具體的規劃制定的指導。
下面我就聚焦於戰略定位、戰略路徑和行動三個方面,為你說說如何參考企業戰略規劃的思路來制定個人職業規劃。
戰略定位
戰略定位就是需要我們了解所處的環境是否和自己的目標相一致,以及如何去發揮自己的能力和資源。
企業的性質和環境是否和自己的目標相一致。為什麼?因為企業性質往往最容易和本人發展目標、基礎個性發生衝突,所以第一步我就需要考慮好企業的性質與我們的目標是否一致,也就是企業文化是否符合自己。作者認為我們的5年戰略規劃應該以當前就業的企業作為基礎環境來判斷,最多只能預設一次變動,且需要對下一個就業企業有相對清晰的描述。
作者並不贊成頻繁地,尤其是盲目地跳槽,因為沒有一個戰略規劃是單純通過跳槽來實現的。個人的提升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裡才能真正實現,跳槽所帶來的職位和薪資的變化是你提升以後(而不是提升過程中)帶來的結果。也就是說,在你的目標里,其實唯一不需要明確的就是薪酬。
比如,對於五年後的職位層級、工作內容的核心價值、自身需要達到的內在能力水平、外部的經濟社會地位,你都需要給出明確的界定。
那你可能會問,個人成長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我們該如何為自己畫出5年後的畫像呢?最常規的做法是從自己現在的定位出發,往5年後推演下去;作者還提出了一個思路,那就是找到一個比自己年長5歲左右的參照對象,以其為模板酌情增減目標。但要注意,無論你是自己推演,還是參照他人,都要適當地提高標準。
也就是說,假如你原本要達成的進度是100%,那麼你可以給自己定到110%—120%的程度;在尋找參照對象的時候,也要儘量級別高一點,或者年齡比年長5歲再多一些。總之,要把目標定在「跳一跳才能夠到的位置」。
最後,是資源和能力。比如父母的背景、自己的經濟基礎、時間、人脈關係、個人能力等等。這些都是需要考慮清楚的,你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緊密相關的能力及與職業有一定關聯度的跨界能力分別處於什麼水平?
作者強調:能力既不是一堆證書,也不單指懂得多少知識,或者是會用一種軟件、會做一件事;能力是綜合運用自己所有的知識、邏輯和判斷力去把一件事情做好。所以,要衡量自己的能力處於什麼水平,要看自己能把事情完善到什麼程度,你的同事和領導對你的執行有什麼評價,而不是你自認為做得怎樣。
戰略路徑
戰略路徑就是需要我們知道自己的願景和發展方向,這樣我們才能按照我們的目標制定計劃。所以,首先我們需要了解清楚自己和目標之間的差距到底體現在哪些地方。
比如,作者以前有一個剛碩士畢業的助理小鄭,當時給自己的職業規劃是用5年的時間進入國際投行。她對照了自己和招聘標準的差別,發現主要差距在於外語駕馭能力。於是,她給自己制定了詳細的提升計劃,不僅會主動參加外國人的戲劇活動沙龍,還堅持每天閱讀原版的《華爾街日報》,抄寫金句、嘗試寫作。就這樣堅持了一年半,達到了讓所有外籍訪客和會計師、律師都對她大加讚賞的程度,還獲得了進入著名國際投行摩根士丹利的機會。
從小鄭的故事裡,我們看到了她對於自己與目標之間差距的明確,也看到了她為了彌補差距所付出的努力,這也是我們制定計劃的主要內容。那麼,在制定計劃的時候,我們需要細化到每天。 根據企業制定戰略規劃的經驗,越近的戰略行動,越要清晰、準確;稍遠一點的,可以留下模糊地帶,根據當時外部環境和內部狀況再做調整。遷移到個人身上的話,我們也可以參考這樣的思路。
比如,先寫出每年的大致計劃,再寫出第一年的每個季度要達成什麼進度,之後細化到第一個季度的每個月,最後再寫好第一個月的每日計劃。
而對於個人的短期計劃,作者提醒我們,它必須是清晰、可量化的。如果你告訴自己每天都要鍛煉。結果,大概率上是該肥還是肥,走幾步路就算鍛煉了;但如果你要求自己每天花半小時快走3公里,那麼你就很可能會堅持下來。因為你每天都會告訴自己你做到了沒有,如果沒有做到會有愧疚感,要是不定量、目標不清晰的話,你會很容易給自己找個理由或者編個託詞。
行動
行動就是要組織好自己的時間和知識,也就是說,你想要做一件事情是需要時間的,那麼這些時間又是怎麼來的呢?作者指出,就像企業面對新的戰略規劃需要調整組織結構,以重新調配人力資源;對於職場人來說,我們面對新的職業規劃,也需要重新調配自己的人力資源,方法就是調整自己的時間結構。具體怎麼做呢?
作者說,要想從現在滿滿當當的日程里塞進去一些新任務並不容易,因此作者建議我們,要認真盤點自己每天的時間動線。以工作日來說,你可以捋一捋,自己幾點起床,幾點出門,路上在做什麼?工作幾點結束?午飯和晚飯分別是怎樣安排,飯後的時間怎樣度過?還有,周末和假日是怎樣安排的?這些,都可以作為我們優化時間結構時的思考出發點。
作者指出,當我們在優化時間結構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優化自己的知識模塊。比如一個普通職員用通勤的時間學溝通和管理,一位金融從業者在周末報班學編程,等等。
他們不僅重新分配了自己的時間,更重要的是重新搭配了自己的知識模塊。這背後的原因是,我們與目標之間的差距,往往是因為個人能力上的欠缺,而能力的養成,又需要知識的支撐。因此,很多時候,當一個計劃進入到執行層面的時候,它會顯示出一種更原始的形態,那就是對於個人知識模塊的重塑與創新。
如何做好個人職業發展周期管理
作者說,一個職場人的生存環境複雜程度,比起一家企業有過之而無不及。面對複雜且時刻處於變化之中的生存環境,我們該怎麼辦呢?作者指出,作為一個職場人,當你無法掌控外部環境時,就應該轉而着眼於個人修煉,相當於為自己積攢「風險儲備金」。那麼,如何進行自我修煉呢?
成長期、鼎盛期、瓶頸期
對於一家企業來說,做好周期管理是為了實現長久、平穩的發展。因此,懂得周期理論的企業家,都會在前一個產品還熱銷大賣時就未雨綢繆地進行下一個產品的迭代研發,來保證企業的穩定發展;也會在企業高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就開始進行內部管理整頓、收攏戰線、減少投資,或者在大勢或行業周期進入衰退期前留好現金,準備蟄伏過冬。因此,作者指出,每一位職場人,在職業周期中的春、夏、秋季的時候務必要花時間做兩件事:學習新招、接觸新人。
學習新招的最好季節是夏季和秋季,因為春天是高速發展期,忙於攻城略地;冬天是衰退低谷期,忙於夾縫求生。而在夏天和秋天,我們需要多關注外部經濟環境中冒出了哪些「新招式」,比如行業的新動向,或者同類的新產品、新服務。很有可能你所關注到的,就會成為你身處的這家公司的下一個利潤增長點,或者觸發你職業生涯中一個新的春天。
接觸新人,是指接觸你之前沒機會見到或者沒機會深入認識的人,當然必須是有價值的、能給你的職場帶來幫助或者讓你的能力和思想得到提升的人。他們可以是前輩師長,可以是其他企業或單位的同層級及以上的人,也可以是你認為有潛力的同層級及以下的人。
人脈的構建不是在相互有所求、有利益交換的時候,那時的人脈純粹是出於利益。真正的人脈關係是在沒什麼利益關聯的時候締結的,是主動的關心和簡單的幫忙,卻能拉近彼此的聯繫。這些事情最適合在花好月圓,所有人都心情愉快的時候來做。
比如,2004年的時候,作者曾經接觸過一位回國從事電力行業工作的專家級人物。出於作為投資經理的好奇心,作者問了這位專家不少關於電廠運營管理方面的問題,而恰好對方關心的是有關財務和投資的事情,因此二人進行了許多交流。 這次接觸完全出自作者的習慣,與他當時的工作並無關聯。然而大半年後,這位專家在為某家電廠尋找投資併購顧問的時候,再一次找到了作者。後來,作者因為擔任顧問而獲得的這筆酬勞,也成為他後來投資創業的主要資金來源。
很多人都會發現,生命中最大的一次成功、最賴以支持的資源、最重要的一次轉型……通常都不是按部就班、刻意計劃的,更像是偶然發生的。但作者提醒我們,這些看似偶然的機遇,很多時候其實是你在不經意間接觸的人和事所帶來的結果;是許久之前埋下的某顆種子,被合適的機緣澆灌出的片片綠洲。
衰退期
有些人會說,問題是現在已經瀕臨冬季了,在春、夏、秋季沒有積累人脈,也沒發掘出一些新的機會,更沒好好學習,那麼眼下有什麼方法可以暫且安穩過冬呢?如果一個職場人真的外無救兵、內無資本,到了冬天可以採用的招數真的不多。但作者還是給我們支了幾招。
第一招,埋頭做事,跑到倒數第二。
因為當外部情況不佳,或者降薪、裁員等內部調整在即的時候,就好比有一隻兇猛的大熊從天而降,當大家都拼命奔跑的時候,你能做的不是爭奪冠軍,而是在手頭的事情中盡力尋求每一點突破和成績,跑贏最慢的人。要記住,在危機中,哪怕是很小的成就,也會顯得分外奪目。它不僅會是你冬天裡的護身符,還可能是你開春後的絕佳起點。
第二招,抱大腿,跟隨強隊闖難關。
你的工作內容不那麼重要,你的職位不那麼關鍵,你的成長未必是公司必需的財富,這一切都讓你惴惴不安。可是春、夏、秋季時不夠努力,到了冬天一時三刻也無從改變,那就只有去「抱大腿」了。你可以找到公司最核心的部門中正在承擔最重要工作的團隊,或是承載着未來機會的項目組,嘗試說服他們與你合作或讓你加入。
不過這至少需要你有一定的專業水準,還需要你能找到和對方業務的關聯度,並且需要你和對方領導者有良好的關係。如果你成功了的話,那麼你的工作內容會因為團隊而變得重要,職位會因為團隊而變得安穩,個人成長也和這個團隊聯繫到了一起。當然你必須付出足夠多的時間來加強你的工作能力,適應團隊的氛圍,不能辜負這個接納你的團隊。這樣,你不僅安然過了冬,也為春天的復甦發展做了準備。
第三招,塑造個人職業品牌形象。
作者指出,在漫長的職場道路上,一直跟隨着你的只有三樣東西:思維、技能和口碑。但是,對於那些跟你接觸不深的人來說,是很難了解你的思維和技能的。他們對你的了解,大多都是聽說。而他們聽說的是什麼?其實就是你的口碑。
拜信息社會所賜,你的品牌和口碑其實會流傳到比你自己能想象到的更遠的地方,只是你不一定知道。試想一下,當你到一家心儀的企業應聘的時候,面試你的HR總監說:「你前任的前任的那家公司的HR經理正好是我同學,他說你的人際關係極差,一直完不成指標還推卸責任給其他人。」這將是件多麼可怕的事!
你可能會說,這大冬天的,建立職業品牌形象還來得及嗎,有什麼用呢?你說對了一半,這件事的確更適合在春暖花開和陽光明媚的時候做,但建立職業品牌形象在冬季依舊有用。具體怎麼做呢?作者提出了幾點建議:
第一,可以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主動承擔最複雜、最難的工作;
第二,在能夠保住自己的KPI或OKR的情況下,多關心和幫助相關部門及核心人員;
第三,只要在職場一天,就要求自己儘量保持春天時的節奏和夏天時的笑容。比如,依然很有朝氣地和同事開會,依然很正常地向老闆匯報,而且不妨多匯報。
最後,想老闆之所想,行老闆之先。如果你平時非常注意觀察市場和行當的動向,觀察企業的幾個重要方面的狀況,又會認真地聽老闆在不同場合講的話,認真地研究公司每一份通知、報告和戰略,那麼你對於企業當前遭遇冬天的原因的理解應該和老闆是差不多的。所以你大概就能了解老闆會在哪些方面加強管理、進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