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法則-讀書筆記
本書作者塞利娜 · 阿爾瓦雷斯 (CÉLINE ALVAREZ)曾經是法國公立幼兒園教育體制內的一名老師。她堅定地主張推行基於認知神經科學基礎上的教育法。2011 年,阿爾瓦雷斯在法國熱訥維耶鎮的一所幼兒園開始她的教學實驗。實驗班培養的孩子各方面能力均高於法國教育部規定的標準。教學實驗於 2014年停止,此後她專注於培訓幼兒教師和傳播教學理念。
兒童一出生就擁有學習和愛的能力。神經科學的研究向我們展現了兒童不可思議的大腦潛能,每一天孩子都能夠從周圍世界中汲取有助於智力發展的養分。然而,由於成年人對這些知識缺乏了解,強加給兒童違背他們幼小大腦發展規則的教育系統,反而阻礙了孩子們天生具有的學習能力和愛心的發展。
這本講述重要教育理念的書,揭示了看待孩子的一種新的方式,以及在家庭和學校培育孩子的一種新方法。作者用簡單清晰的語言解釋了神經科學中的重要知識點,並結合自己的實驗,接受有助於發展孩子自身潛力的實際操作法,和成年人在兒童教育中應該保持的姿態。
大腦的可塑性
作者發現,法國40%的學生在上小學的時候會出現不及格的情況。很讓人不解,按道理題很簡單啊,為什麼還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於是作者在2009年找了一所幼兒園,向教育部申請了一個課題,在窮人區做了一個試點班。
那麼為什麼選擇窮人區呢?可能作者認為,因為窮人區的家長都忙着掙錢,不會有很多時間來管孩子,她需要的就是這種情況下,通過對孩子的教育來進行實驗。最後的結果顯示,試點班孩子的成績都得到了大幅提高,而且班級氛圍非常輕鬆愉快,班上的同學關係都特別好。
那麼她的教育方法是什麼呢?叫做蒙台梭利教育法。這種教育方法出自瑪利亞·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是20世紀初的一位教育家。這一派的觀點認為,外部環境的影響比基因的影響還要大。
我們人類的大腦剛出生時很弱小的,需要大人來照顧,除了哭、動,其它什麼都不會。但是很多動物不一樣,比如馬,馬一生下來,幾分鐘之後就能站起來,過一會兒就跟着母馬跑起來。但動物不會再有任何發展,因為他們的大腦沒有可塑性。而我們人類的大腦,是通過後天適應外部環境留下足夠的空間之後進行塑造的。人的大腦的適應性是非常強。
成長過程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大腦就在不斷地構建。所以,日常生活的時時刻刻都是教育。有很多父母經常會說:「我希望我的孩子乖一點,我的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當一個孩子真的變得所謂的「乖」了,很有可能代表着他的智力發展停滯了。
蒙台梭利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論斷,她說一個人在三歲以前所學到的信息,是今後人生的總和。你三歲以後學了很多東西,但這些信息加在一塊兒,跟你三歲以前學的差不多。因為三歲以前,我們學會了情感,學會了語言,學會了色彩,學會了察言觀色,學會了人際關係,而這些都是含有巨大信息量的東西。
一個孩子的頭腦當中大概有1000萬億個神經突觸,每秒鐘他們會建立700~1000個新的神經元聯結。我們與孩子一起生活,就是在構建他的大腦。因此,塞利娜要求,我們在幼兒園裡跟孩子說話,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語言。
比如,作者跟孩子溝通時候,「當孩子問:『會下雪嗎?』作者從來不會敷衍地說『我不覺得』,而是會說:『我覺得不會下雪。今天早上我聽了天氣預報,預報員說不會下雪,但是會很冷。看看天上,雲沒有那麼厚,還不會下雪。」
儘量不要省略主語,而是用『我們』,我們不會說『孩子們,中午吃完飯就去泳池』,而會說『孩子們,中午在食堂吃完午餐後,我們去游泳池游泳』。」儘量把主謂賓都說全。「同樣,我們儘量用準確的詞語,而不用』『這個』『那個』來指代事物。
即使對孩子來說有點兒難懂,我們也應堅持用最準確的詞來表達。」就是當老師和家長用最準確的詞來表達的時候,孩子的大腦神經元會建立得更加充分。
作者班上的這些孩子進到這個班之前,嘴裡經常會冒出髒話,因為家裡的人說話都是能省則省,用那些非常簡單的、有暴力情緒的話,來跟孩子們對話。當一個孩子不太會禮貌地或者準確地表達的時候,班上的老師會非常耐心地問他:「你會用另外一種方式說嗎?」如果孩子不會,老師就教他,和善地教他怎麼樣準確地把這句話說出來。
作者要求大家禮貌、安靜、不打擾別人,而且要互助。在互助上,她說一定要混齡,這個幼兒園班的學生是3~5歲。為什麼混齡特別重要?因為當我們離開了學校以後,你會發現我們在這個社會上一定是混齡生活的。但是,我們在班裡沒有跟不同年齡的人打過交道,都是跟年紀相仿的人在一起,形成的大多是競爭,所以你發現班級里的競爭特別多,而合作特別少。但是當這個班上有3~5歲的孩子,有年齡差距的時候,幫助就出現了,所以互助的氛圍就會非常濃厚,而且孩子們學會了怎麼跟不同年紀的人打交道。
兩歲以前是非常重要的大腦發育的關鍵期,因為我們的突觸會被修剪,就是孩子每秒鐘建立的700~1000個神經元,不全是有用的,所以在他睡覺的時候,在他發呆的時候,在他一個人出神的時候,他的神經突觸會得到修剪,有用的就保留下來,沒有用的就被剪掉。所以,親和的環境對於大腦的活躍度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家長動不動就對孩子大喊大叫,這樣孩子就變乖了,但是這樣做會對孩子的大腦產生傷害。因為我們的大腦前額葉皮質會影響我們的語言、想象力、好奇心、自制力、理智。但它壓力變大以後就會停止工作。當我們對孩子大喊大叫的時候,孩子的大腦壓力變大,就會停止成長。他不會具備理智和自律性,甚至會減少想象力,減少對於藝術的感知力。
作者說,孩子會同時學習詞語和語法,我們讀繪本的時候,可以把整個句子念給孩子聽,他自己會整合。因為小孩子具備理解語法的能力,並且有他的邏輯思維,所以我們只需要跟他用標準的、優美的語言來溝通就好了。
自然法則
作者歸納了一兒童習得的自然法則,我們來了解一下。
第一,從體驗中學習。體驗是必不可少的,孩子一定要體驗,一定要不怕犯錯,一定要去感受才能夠學得會。
第二,他人的指導是必不可少的。
有這麼一個實驗:第一組,找了幾個中國人面對面教這些孩子中文;第二組,是把同樣的中文老師的教學過程錄成視頻,然後用視頻跟孩子講話,教孩子中文;第三組,連老師的畫面都沒有,就直接用中文的語音課程來教這些孩子。最後的結果只有第一組孩子學會了中文。作者說,只有通過和真人互動,孩子的大腦才會得到更大的啟發。所以,一對一學習非常重要。
第三,混齡教學不可少。一定要讓不同年紀的孩子有交流。
第四,內在動力,千萬不要用物質獎勵驅動孩子。 因為學習本身就是最大的獎勵,這是價值觀。
第五,犯錯的重要性,就是要不怕犯錯、不怕挑戰。如果我們能夠營造一個有人犯了錯,我們只關心從錯誤里學到了什麼,這時候孩子學得就會很快。
第六,每年四季,他們會重返大自然,尋找四季。
第七,豐富而非過分堆積的環境。孩子的學習環境可以豐富,這樣能夠刺激他的大腦,但是不要堆積,不要給孩子過多東西。因為過多的東西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孩子沒法深入地去喜歡一個東西。
第八,留時間放空,允許孩子胡思亂想。
第九,睡眠至關重要,每天一定睡夠10個小時。睡眠為什麼重要呢?因為我們頭腦在一天的使用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物,這些廢物會通過睡眠分泌的腦脊液,把這些廢物排出來。所以孩子一定要睡足夠覺,不能犧牲睡覺的時間去做題。
第十,有意義的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什麼叫有意義的教學活動呢?有一個評判標準是孩子會不會快樂回應,假如孩子對課堂沒有快樂回應,那就把這門課取消掉,或者換一種教學方式。因為孩子都不願意參與,沒有給出回應,那說明這堂課的設計是有問題的。
第十一,自由活動不可或缺,一定要給孩子留大量自由活動的時間。
如何培養孩子的核心基礎能力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關於孩子智力發展的核心基礎能力,我們來了解一下。
1歲孩子的2個敏感期
一歲孩子有兩個很重要的能力正處于敏感期,就是語言和感官。曾經有過一些悲劇的發生,比如當年在羅馬尼亞,曾經出現過一個保育院,很多孤兒在那個保育院裡沒人管,最後那些孩子都發展不出語言能力來,因為他在一歲以前沒人跟他說話。所以,語言和感官的能力在一歲以前處於非常重要的敏感期。
3~5歲:構建執行力
孩子的執行力代表着什麼呢?代表着他的記憶能力、自制力、認知靈活性。比如,孩子學習畫畫能夠在自己畫完,把調色板、顏料都乾乾淨淨地收拾起來,那麼說明這個孩子的執行力很好。當一個5歲以下的孩子能夠做到畫完後,乾乾淨淨地把它們都收拾好,說明他的執行力是足夠的,他的大腦是能夠控制好自己的生活的。並且自制力比智商(IQ)更有預見性。
比如,有一天作者在教室突然聽到外面有孩子發出尖叫聲,她就趕緊跑出去看,看見那個孩子拿着自己的鞋子,在院子裡跑,奶奶在後邊追,奶奶說:「你怎麼這麼不聽話,你把鞋子放下來。」後來孩子又哭又鬧。因為孩子要自己穿鞋,但是奶奶不讓,奶奶說:「你又不會穿鞋,我幫你穿。」
其實,孩子天天在幼兒園裡接受到的訓練,都是要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但是奶奶不允許他自己解決。生活中,家長耐心地準確示範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教孩子系蝴蝶結,一遍一遍地系,繫鞋帶怎麼系,一遍一遍地系,這是非常有價值的。
培養日常獨立性
此外,日常生活中的「玩具」是有很多的,要給孩子創造很多在日常生活當中玩的機會。然後幫助孩子學會表達和等待,就是當他不高興的時候,你可以幫他反映情感,你可以教他怎麼說,一遍一遍耐心地示範。
允許孩子有自我判斷的自律性。比如,孩子正在忙自己的事情,家長需要孩子幫忙,不要去打斷孩子,要允許孩子拒絕我們。
然後要尊重孩子對於秩序的要求。孩子小時候經常喜歡把一個東西擺得特別到位,一定是按照某個順序,「這是你的鞋,這是他的鞋」等,孩子會有這樣的秩序感,這是需要被尊重的。
總之,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小孩子的學習能力比我們強得多,看起來他什麼都沒學,但實際上他一直在學,沒有停過。所以放空也好,有自己的想法也好,給他更多的自由。
保證孩子不受侵害
侵害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暴力的侵害,因為暴力會給腦內造成極大的壓力,而這個壓力會分泌很多壓力激素,壓力激素會影響到我們的前額葉皮層的發育,以及傷害我們的海馬體,所以導致孩子記憶力下降,學習能力減弱。
作者援引的一個研究發現:「幼兒期額葉前部皮層的嚴重壓力刺激,或將造成腦神經受損,影響大腦發育,減少腦神經元聯結的新建數量。」
作者認為:「幼年額葉前部皮層過度刺激,成年之後,面對重大難題時,他將難以控制情緒、緩解衝動、調節心理壓力。腦成像顯示,相比大腦發育未成熟的幼兒,具有暴力傾向、焦慮、易怒、易激動的成年人面對巨大恐懼時,額葉前部皮層的活力很弱。」
也就是說,有的人長大了以後暴躁、容易失控,動不動就跟別人發飆、吵架,因為他的前額葉皮層很弱,沒有發育好。所以一定要小心來自外部的暴力,以及對心理的暴力。所以,打罵孩子,用語言虐待,諷刺、挖苦孩子,不斷地辱罵,不斷地嘮叨,這些行為都會對孩子的大腦造成巨大的傷害。
然後幫助孩子學會控制情緒,保護自己,學會回歸自我。我們需要用耐心,教孩子怎麼樣好好說話,教孩子怎麼樣有耐心,教孩子怎麼樣對別人釋放善意的信號。孩子的學習過程,是看別人在怎麼做事,所以你對孩子有充分的善意、公平、理解、信任,孩子就能夠學會這樣對待別人。
哈佛大學做過一個長達75年的跟蹤實驗,跟蹤了很多哈佛大學的畢業生,以及各種階層人士。目的是看什麼能夠讓人快樂。最後經過75年的觀察結論是「良好的人際關係讓人更快樂、更健康」。
所以要讓孩子對大人建立依賴感。什麼叫依賴感?就是讓孩子覺得自己的爸爸媽媽能夠依靠,這樣孩子才能有安全感。依賴感、安全感,能夠讓人愉悅,並且能夠讓孩子更懂得感同身受,當一個孩子被別人善待過,他也更能夠感同身受地去對待別人。
最可怕的事是在班上對孩子進行分離和孤立,分離和孤立會遏制兒童頭腦的發展。愛並不是生存的奢侈品,愛是生存的必需品,一個人的頭腦要健康地發育,他是需要愛來滋養的。家裡有愛更利於生存,有愛才能夠使得你們的關係變得更好,頭腦更加活躍,孩子學習才能夠變得更輕鬆、更愉快。
如果孩子能夠被大家善待,能夠被大家尊重他的自然天性,那麼他能夠學會隨和、大方、自信、獨立、慷慨,這些品質都是我們最渴望在他身上感受到的。
此外,支持孩子表達良好的社交意願。孩子有內在的同情能力,孩子天性都是很善良的。實驗人員給了孩子們很多糖果,然後觀察這些孩子是在分糖果的時候更開心,還是在要糖果的時候更開心。最後結果發現,孩子把糖果分給別人的時候更開心、高興。這是孩子的一種無私。
因此,在所有的教學過程中,獎勵法是不可行的。人需要有自發性,需要有創造力。這就需要我們保護孩子的大腦,讓孩子的前額葉皮層健康的發育。這就要求家長不要打罵孩子,也不要用簡單的獎勵法來對待孩子。
真正能夠適應各個環境的,是有一個發達的大腦,情商更高,更容易交到好朋友,更容易通過友善的方式化解矛盾,所以生活會變得更好。但是如果父母在家中經常和孩子吵架,鬥爭,那麼孩子就學不會與人合作,控制不住自己,無法與人和睦相處。
很多家長會習慣控制孩子,比如說,你考試考好了我就給買玩具,這是不對的。所以,作為父母一定改正自己的育兒方式,尊重孩子,因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