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讀書筆記
作者克里斯·安德森,自2001年起擔任美國《連線》雜誌總編輯。他被譽為「信息時代的精神領袖」。在其領導下,數字世界的「號角」——《連線》雜誌獲獎無數。他有關互聯網經濟的演講贏得了廣泛稱讚。他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記者,他的作品《長尾理論》開創了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同時,該書也成為全球暢銷書。
作者指出,當我們從以物理產品為基礎的原子經濟進入以電腦字節為基礎的新經濟後,舊的商業思維顯然已不能適應新的經濟環境。在以前,免費只是一種變相的促銷手段,而如今它已經成為一種真正的商業模式。在字節經濟時代,企業該如何建立屬於自己的「免費」商業模式?在這本書中,作者從「免費」的實質、「免費」的商業模式,以及充裕與免費的關係三個角度講述了數字經濟下企業該如何重新認識市場、重新規劃自己的商業模式,從看似免費的服務中獲得巨額利潤。
什麼是免費
什麼是免費?大家都知道,即便在商界談論「免費」,其實也有各種各樣的含義和商業模型。有時候,所謂的「免費」並非真的有天上掉下的餡餅。
比如,所謂的「買一贈一」只是打五折的另一個說法罷了,「內有免費贈品」其實表明贈品的成本已經包含在總價里了,「免費送貨」一般說明送貨的成本已經包含在產品漲價之中了,網上購物常見的包郵也是如此。 再比如,有的「免費試用」可能確實不需要你花錢,但是試用裝都比較小,試用完之後,你很可能覺得用順手了,那就再買個正裝吧。還有比如經常會遇到通信運營商會做預存話費送手機的活動、酒吧女士免門票,但男士收門票、有的遊樂園小孩免票,但需要大人陪同。
從有商業活動開始,各種各樣的「免費」就已經走入了商業模式中,我們說的這些免費,其實針對的都不是單一對象,而是兩個甚至多個彼此聯繫的對象。有的用免費產品來賺付費產品的錢,比如內含贈品一類的商業行為;有的是利用免費人群來賺付費人群的錢,比如小孩免票,女士免票;有的則是用當前免費來賺日後的付費,比如各種預存贈送的活動等等。因此,免費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體現的是錢在不同產品之間、人與人之間、現在和未來之間,不與錢打交道的市場和金錢市場之間轉移。
經濟學家把這樣的免費稱作「交叉補貼」, 很多時候整個「交叉補貼」過程很複雜,但只要你知道在整個過程中,錢是在不斷流動和轉移的,只要你知道錢最終會回到商家手中,就夠了。畢竟任何商業模式都要遵循基本的商業法則,那就是要發生價值交換。
交叉補貼體現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句話的實質,也就是說你要吃一頓午餐,飯錢肯定是要某個人通過某種方式來償付的,如果不是你直接付的,那麼也是由某個和免費吃這頓飯利益相關的人來付賬。
免費商業模式
我們知道了免費的實質不是不花錢,而是錢在不同對象之間發生了轉移。那麼在這個轉移的過程中,商家究竟如何賺到錢呢?那麼免費的商業模式有哪些呢?
舉個例子:
2008年11月,英國蒙提·派森飛行馬戲團的成員們十分生氣,因為他們在劇場的表演被人偷拍並傳到 YouTube 上。很快,他們鄭重地發表了一則聲明說,你們這些人把視頻就這麼傳到網站上,白看了我們的表演,占了我們不少便宜,我們可以查出來你們是誰,住哪兒,還可以讓警察把你們抓起來!但是算了,我們想了個更好的方式,那就是自己在 YouTube 上開個馬戲團頻道,拜託你們不要再上傳那些渣畫質的表演視頻了,想看的話就來我們這個頻道看,高畫質、完整版,都是免費的!不過我們也不是完全不要回報,我們有兩點要求,第一是不要在我們的頻道里發亂七八糟的評論,第二是我們頻道鏈接里還有我們拍攝的喜劇電影和電視劇的 DVD ,你們喜歡的話可以買。 三個月後,200萬人觀看了馬戲團頻道的視頻,飛行馬戲團的 DVD 銷量增加了230倍。而飛行馬戲團做的所有事情,就是上傳了看似免費的視頻。
在這個案例中,飛行馬戲團正是利用了免費,讓金錢發生了轉移。他們把收費從原來劇場的表演轉移到了影視劇 DVD 的售賣中。飛行馬戲團為什麼可以將劇場表演視頻免費給所有人看呢?因為這種視頻的邊際成本是無限趨近於零的。
所謂邊際成本,是說你每增加一個單位的產量而產生的成本的增加量。在飛行馬戲團的案例中他們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每增加一個觀看人數並不會導致馬戲團的成本上升,因為無論是給一個人還是給一百萬人看,他們都只用表演一次。作者在書中為我們總結了利用免費讓價值發生轉移的四種模式。
直接交叉補貼
什麼免費:吸引你掏腰包買其他東西的商品,誰享受免費:以某種方式最後掏腰包的人。比如,「內含贈品」就是把贈品的價值包含在總價里。比如,買一贈一等等。
三方市場
什麼免費:內容、服務、軟件等,誰享受免費:任何人。什麼是三方市場呢?
比如,我們看的電視節目、收聽的廣播節目,大部分都是免費的。你之所以可以免費收聽收看它們,是因為這些節目都已經有廣告主付過錢了。你看節目的同時也會看到廣告。這些節目製作方做的事情不是把電視和廣播節目賣給你,而是把你賣給廣告主。
這就把本來應該由製作方和觀眾之間進行的金錢交易,通過第三方廣告主轉移了,觀眾免費看電視的同時也看了廣告,廣告主付錢給電視台,觀眾付錢給廣告主,如此循環,而電視台和觀眾之間是免費的。這裡的免費其實都是一種捆綁銷售,那麼商業中到底有沒有真正的免費?
免費加收費模式
什麼免費:和付費版本相匹配的任何商品,誰享受免費:基本用戶。這是互聯網產品最常見的商業模式之一。
比如,印象筆記,基礎版是免費的,誰都可以用,但是它也有專業版,如果你想要更多的功能,就需要付費升級。那麼我不買專業版,就用免費版行不行?也是可以的,沒問題,並不會捆綁銷售。
互聯網產品一般都遵循「5%」的原則,就是說5%的付費用戶是這個產品的主要收入來源。在這一模式下,100個用戶,只有5個是付費的,這種模式之所以能維持下去,是因為企業給不付費的95個用戶提供服務的成本是相當低的,可以看作是零。
非貨幣市場
什麼免費:人們選擇免費贈送的、沒有寄希望別人付錢的任何東西,誰享受免費:任何人。在這種情況下,錢不是人們行事的唯一動力,人們選擇互相幫助,並不是為了獲得金錢。這種類型有幾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一種是禮品經濟。
比如,維基百科,用戶自發上傳和維護信息,更多是因為自己想要表達和分享,他們創造的產品所有人都可以免費使用。 還有一種是勞動交換,比如你在知乎給別人的回答點有用,其實是在幫知乎提高答案排序的運算法則。在這種市場裡,發生價值交換的不是金錢,而是勞動、聲望、榮譽感等等。
什麼是充裕思維
什麼是充裕思維方式呢?它和免費又有什麼關係呢?傳統經濟學研究的是「稀缺狀態下的資源優化配置」,就是說資源是有限的,所以我們要研究如何把這有限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怎麼選擇才能使得效果最優。
我們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很多組織架構和行事方式都與此有關,比如我們經常講不要浪費,因為資源是稀缺的。為什麼?因為我們「沒得選」。如果資源無限豐富,你根本不用做選擇。雖然我們身處字節經濟時代,但是我們的思維是工業經濟時代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傳統思維一直在教我們如何「管理稀缺」,那麼字節經濟時代是「稀缺」的嗎?
比如,英特爾公司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曾經在1965年預測,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元器件的數量大概每18個月就會增加一倍,也就是說電腦性能會提高一倍。這句話被大家稱為「摩爾定律」,用更通俗的語言來說,摩爾定律認為信息技術將以人類肉眼可見的速度飛速進步,很短的時間內就會造成產業變革。
半個世紀以來的事實表明摩爾定律顯然是奏效的,在處理器、儲存裝置和帶寬三種資源飛速發展的基礎上,網絡世界建立了,你可以用手機不限流量看視頻,電子郵箱也可以免費升級到更大容量,成千上萬的歌曲和電影都可以存到小小的硬盤裡,任何在線的資源的邊際成本都無限趨近於零。
這也是為什麼網絡化的事物規模可以迅速擴大,「字節」就像是工業時代的電,它是新經濟時代的興奮劑和潤滑劑,會讓一切變得更快更便宜。
所以我們現在必須要學習的是如何「管理充裕」。我們的大腦本能地抵制浪費,但是作者說:請大膽地「浪費」!科幻小說作家考瑞·多克特羅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像蒲公英一樣思考」。從蒲公英的角度看,大多數種子的去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個夏天,它的種子都會飄到各處。它不會照顧每一粒種子,只是希望它們自己把握方向、找到適合自己繁衍的土地。
這就是充裕思維下的管理方式,接受「浪費」。不主動干涉和選擇,因為一旦選擇就會造成人為性的稀缺。企業應該無限容納更多的可能性,讓產品自己選擇去處。當某一個領域的探索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計時,探索的可能性就會無限大,而這種事情在工業經濟的稀缺思維里是不可能實現的。
充裕是免費能夠存在的根本原因,1838年,數學家安東尼·庫爾諾出版了一本名叫《關於財富理論之數學原則的研究》經濟學名著。他在書里提出了公司競爭的經濟學模型。45年後,另一個數學家約瑟夫·伯特蘭德改進了這一模型。這一模型簡化成一句話就是:在充裕市場中,價格等於邊際成本。經濟學裡,這也被稱為「邊際成本定價法」。
與傳統行業相比,在網絡世界裡,數字產品是極度充裕的,數字產品的邊際成本可以無限趨近於零,所以免費是必然的結果,這一模型也成為了數字產品的定價法則。所以免費是你不得不最終面臨的客觀現實。那麼,在這種不得不免費的情況下,在線產品如何賺得利潤?
只要規模足夠大,少數用戶給你帶來的利潤完全能超過你免費為千百萬用戶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所付出的成本。「免費」是你獲得規模的有力武器,在你沒有擁有龐大的用戶群之前,你首要考慮的不是賺錢,而應該是「免費」。主動免費,獲得規模。
要想獲得規模,就需要學會容忍浪費行為,因為免費使得規模的擴大一定會不可避免地帶來很多不付錢的用戶,這可能是你不願意看到的,但是沒關係,請接受這種「浪費」。傳統行業每擴大一次生產,其生產成本都會增加,所以他做不到以「免費」換規模,因為這是不同的兩種經濟環境造就的本質上完全不同的商業行為。
一切無形的數字產品都有邊際成本無限趨近於零的特點,因為邊際成本低,每個複製品的成本幾乎都可以忽略不計,這種產品就會變得充裕。而在這種充裕市場內,你就可以利用免費來換取規模,並最終獲得利潤。
我們身處變革之中,需要轉換的是自己的思維方式,我們需要將工業經濟時代的稀缺思維徹底轉為充裕思維,把認為市場是買賣雙方資源相互配置的觀點轉變成更開闊的多方共生共存的系統中去,理解「充裕」,接受「浪費」,利用「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