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的力量-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共情的力量》中作者分享因自己沒有足夠的共情能力而導致親弟弟走向自殺的經歷,「如果我早寫這本書,我弟弟就不會死了!」作者希望通過共情這束光,教你穿透痛苦和恐懼的漫漫黑暗,擁有無盡力量,伴你愛的人度過所有的絕望。這本書是一位心理學教授因共情缺失致弟弟自殺的人性沉思,更是一個教人們如何伴愛的人度過悲傷、無助、迷茫和絕望時刻的實用指南。

共情有助於我們認識自己,一個能夠共情他人的人,勢必能很好地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而這樣的傾聽,有助於我們了解真實的自己,在面臨人生十字路口的時候,避免被情緒牽着鼻子走,從而做出更恰當的選擇。既然共情那麼重要,那麼我們怎麼才能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呢?

什麼是共情

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大衛是一個帥氣的年輕人,是一個有天賦的運動員,思維敏捷,待人親切,不過他不怎麼喜歡讀書,大學只讀了幾個月就退學了。沒文憑,加上時運不濟,就總找不到穩定的工作。於是,他開始心灰意冷,得了抑鬱症,結識了一幫狐朋狗友,還染上了毒癮。

父母知道之後,竭盡全力幫他戒毒,幫他找工作,帶他去看醫生。醫生開了很多藥,他自己也努力閱讀各種自助書籍,可是這些辦法都收效甚微,他最終也沒能戒毒成功。

有一天,他吸毒後到酒吧喝酒,被幾個熟悉的酒友忽悠,約他一起去打劫商店,他稀里糊塗就同意了。結果,弄出了人命。因為害怕坐牢,他和幾個朋友一起逃出了國,流落到國外一個骯髒的小旅館裡。

有一天大衛接到他哥哥打來的電話,求他回家去。他哥哥告訴他,他的父母已經聘請了一位刑事律師。律師承諾,因為大衛並沒有參與謀劃和實施搶劫,他坐牢不會超過五到七年。

但大衛說:「如果我要坐牢的話,我會殺了我自己的。」

哥哥懇求他說:「大衛,求你了,你想想啊,你不能下半輩子都待在歐洲啊。你總要回家的。大衛,媽和爸都很想你,沒有你,他們也沒法活了。他們讓我告訴你,你回來之後不管發生什麼,他們都會支持你的。我們都會支持你的。」

「讓我想一想啊。」大衛說着,輕聲地哭了。一陣長長的沉默過後,他說:「我愛你。告訴媽和爸,我也愛他們。」

接完電話之後,大衛就去了阿姆斯特丹的中國城,買了一袋高純的海洛因。回到旅館後,他跟朋友們聊了一會兒,道了別,然後回到自己的房間,鎖好門,給自己注射了致死劑量的海洛因。幾個小時後,他的屍體被發現,針頭還留在他的胳膊上。

大衛是作者的親弟弟,他死的時候,作者27歲,當時已經拿到了諮詢心理學的碩士學位,正在馬薩諸塞大學完成博士學位的最後課程。弟弟突如其來的自殺,除了讓亞瑟震驚、悲痛,還讓他無比自責和迷茫,他自責的是,他自己就是「心理專家」,熟知各種心理學理論,怎麼就沒能幫到深陷困境的弟弟呢?

迷茫的是,他可以準確地判斷弟弟是「抑鬱症」、「人格障礙」、「成癮人格」、「未解決的俄狄浦斯情結」等等,但是這些標籤加在一起也沒辦法囊括弟弟的全部,更不能解釋是什麼促使弟弟最終放棄了活下去的希望?

亞瑟始終被一個問題糾纏着:如果可以回到過去,他還能做些什麼來拯救弟弟?後來他終於發現了答案。當弟弟說「我要是坐牢,會殺死自己」的時候,他沒有聽出弟弟的恐懼,只是認為弟弟幼稚,甚至還為弟弟不能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態度而憤怒。於是弟弟只能一個人承受痛苦。

當弟弟說「我愛你」的時候,亞瑟正處於氣憤之中,因為弟弟反覆發作的毒癮把他和家庭都搞得疲憊不堪,他沒能捕捉到一向不太這樣表達的弟弟,其實也很想聽到一句「我也愛你」,來證明即使在如此讓人絕望的情況下,還是有人愛着自己的。

亞瑟發現,弟弟需要的並不是解決方案,不是被分析、被研究,而是別人的共情,讓他知道他還沒有和其他人失去內心的連接。所以,我們知道共情很重要。

含義

什麼是共情?共情最初是一個美學概念,用來表示,人們把自己的心靈感受主動投射到所看到的事物上。後來,這個概念被轉用到了心理學領域。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對共情有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定義:就是能夠深入走進當事人的內心世界,能夠主動用當事人的眼光、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但同時又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還是自己。換句話說,就是我們要能走進他人的世界,也要能從他人的世界裡走出來。

與同情的區別

看到災區有人受災,很難過;看到孩子被奇葩父母虐待,感到氣憤;看到流浪的博學者,心生憐憫;聽到戀人訴說工作壓力,跟他說:「這工作是不容易,寶貝,我們干不好就別幹了吧。」以上四種情境,你覺得哪一種情形是共情?作者說,這些都是同情,而不是共情。為什麼?

第一,共情是從他人的角度出發理解他人,而同情雖然也是在試圖理解他人,卻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的。我們看到別人受苦,自己也跟着難過。這是因為我們假設:「如果我是他,一定會很難過的。」但是,我們畢竟不是他,怎麼就能那麼篤定地知道他到底怎麼想、有什麼感受呢?

有人安慰一個離婚的女士說:「你肯定很難過吧?」結果對方回答說:「並沒有,我覺得自己解放了。」這就是誤以為自己在共情,實際上只是在同情對方。

第二,共情的經典表達是「我不知道,所以我想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而同情總是會把「我都知道了,我都理解了」掛在嘴邊。

比如:美國科羅拉多州校園槍擊案後,因為有傳聞說兇手的母親在槍擊案發生後去做了頭髮,很多電視節目便開始猛烈抨擊兇手的「原生家庭」。有個記者採訪了一個很有名的牧師,請他就兇手的家庭談談看法,這位牧師卻說「我對這個家庭還不了解,所以不足以做出判斷」,這是很贊的一句話。 許多社會事件發生後,人們往往熱衷於尋找原因,並且都自認為搞清楚了原因。然而,因為公布的信息往往很有限,基於這些信息得出的結論,也常常是比較草率和片面的,很難不發生「反轉」「再反轉」,然後「打臉」這樣的情況。

而如果採取共情的態度,遇到事的時候就不會馬上得出結論,而是對不清楚的部分,提出疑問,直到把事情搞清楚為止。只有共情才算是真正意義上「全面」的理解。

第三,共情以傾聽為主,而同情總喜歡給對方提意見。第四,很多人擔心共情別人會讓自己的情緒承受不住,其實這也是對共情的誤解。共情需要我們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但並不是說站在對方那邊就不出來了。混淆了我們自己的立場和對方的立場,依然是一種同情。

實際上,共情允許人們保持不同立場,我們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對方,但這不等於我們一定要支持他,我們也可以保持自己的立場,允許自己對一件事有不同的想法。

共情的神經學基礎

共情能力的發展和大腦的兩個部分有關:一個是杏仁核,也叫情緒腦,這是腦部邊緣系統的一部分,能夠產生各種情感並儲存記憶。在漫長的時間裡,動物大腦的神經迴路主要由杏仁核控制,這也包括了人類嬰兒出生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大約一億年前,哺乳動物的大腦進化產生了新皮層,也叫思維腦,這個腦部區域主要負責讓我們產生反思自己感受的能力,然後依據這樣的反思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情緒腦和思維腦相互合作,讓我們既能保有情緒,又能體驗情緒,並且發展出一些愉悅、關愛、利他等積極的情緒反應。共情能力就是情緒腦和思維腦兩者相互配合的結果。

假如我們的大腦只是由杏仁核主導會怎麼樣呢?在某些低等動物的例子中,我們看到,當它們飢餓的時候,它們甚至會把自己剛出生的寶寶給吃掉。低等動物沒有新皮層(也就是思維腦),所以它們無法控制自己的生物本能,也無法反思自己的情緒。

從心理學角度看,有兩類心理疾病的患者,共情能力天生比較弱,他們分別是自閉症患者和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自閉症患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對外部世界沒有興趣,而反社會人格對他人則非常冷血、殘酷。事實上,這都和他們的大腦功能發育不足以及病變有關。

當然,如果僅僅把共情當作一種生物學本能,那就太低估人類了!生物本能並不能解釋為什麼除了那兩類心理疾病患者之外,其他人共情的能力也有高有低。

鏡映能力

這是人類獨有的一種能力。孩子出生後,自己並不知道自己是誰,他是靠父母或其他人對他的反應、評價,來建立自我的形象和自我觀念。如果小孩的父母在孩子受傷或者感到痛苦的時候,不否認他們的情緒,並且通過言語和行動讓孩子知道他們能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且還真誠地關注他們,願意悉心照料他們的痛苦,那麼孩子會感到自己被共情地對待,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比如,亞瑟的小女兒,小時候因為有第三腎臟,做過8個多小時的手術,術後在家養傷的時候,亞瑟經過孩子房門,看到小女兒拍着自己的後背,對自己喃喃自語「沒事的,寶貝兒,所有的事情都會好起來的,媽媽會照顧你的。」這是她媽媽曾經和她重複多次的話,而她現在能夠把這些充滿愛意的話內化為自己的聲音,自己照顧自己。這就是鏡映的力量。

如何運用傾聽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心理暢銷書作家歐文·亞隆曾經接待過一個身患乳腺癌的來訪者。這位女士從青春期開始就和父親關係不好,但她一直希望能緩和這個關係。所以,她非常期待父親開車送她上大學,這可以讓父女兩人單獨相處幾個小時。

可當父親真的開車送她了,她卻覺得很鬱悶。為什麼呢?因為父親這一路上總在抱怨,說路邊的小河太髒了,滿是垃圾。而女兒看着小溪明明沒什麼垃圾,還挺有田園風情的!她覺得和父親沒法溝通,只能沉默。後來,她有次故地重遊,這次她自己開車,才發現,道路兩邊各有一條小河,從駕駛員的位置上看過去,另一條小河確實很髒!

但是,當她終於學會從父親的窗口看世界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父親去世了。其實,上面這個故事裡的女兒要做到共情很簡單,換個位置就好了。有時候甚至不一定要真的換位置,當初這個女兒只要多問一句:爸爸,我看小溪挺乾淨的,你怎麼會看到垃圾呢?就不用抱憾終身了!

可是,這就是很多人通常都會犯的一個錯誤,我們常常缺乏耐心,在還沒有傾聽和了解別人的時候,就給他們下了判決!事實上,我們的傾聽大部分時候都是「傾向性傾聽」。就是我們在傾聽的一開始,往往已經根據過去自己的經驗,得出了一些有傾向性的結論。整個傾聽的過程都常常帶有偏見和思維定勢。所以,我們需要改變傾聽方式,學會「共情式傾聽」。

「共情式傾聽」

所謂「共情式傾聽」就是拋開自己,給別人充分的機會去表達他的想法和感受,不去控制和引導交流。共情式傾聽,是我們抵達共情的最重要途徑。那「共情式傾聽」該怎麼開展呢?

第一,拋開自己。拋開自己,首先就要不評斷,不給人貼標籤。真正共情的態度是:我們相信人是會不斷改變的,生活是會流動的,所以,我們沒有基於過往下判斷的權利。

其次,拋開自己還要求我們不要隨便做自我暴露。我們在聊天的時候,常常會進入「比慘」模式,比如「哎呀,你這個情況我也有過,我跟你說,我當初比你更痛苦……」。這個時候,你是坐到自己的位置上發言。在傾聽的時候,我們要保持一定的抽離,你不需要用你的個人故事來和對方產生聯繫,你要做的只是放下自己。

第二,讓對方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怎麼做才算是讓對方充分表達呢?首先,儘量使用開放式問題。什麼是開放式問題?

比如,「你還有什麼迫切想實現的願望嗎」「對你來說最高興的一天是哪一天」「你一生中最值得驕傲的成就是什麼」。開放性的問題不能用簡單的「是」或「否」來回答,它需要更清楚的解讀,會帶來更豐富的互動。開放式問題把選擇和權力給到被問的人,這不僅能讓你了解更多信息,也能讓對方更深入地思索自己的問題。

其次,不讓情緒占主導地位。人在憤怒的時候,思考能力會下降。因為這個時候,我們往往只能感受到比較激烈的情緒,比如憤怒或恐懼,其他的感受和想法都會被無視。共情需要我們先穩住自己的情緒,把自己的節奏先放慢下來,然後幫對方把節奏放慢下來。談話的雙方都能遠觀情緒,才算是共情式傾聽。

第三,評估。什麼是評估呢?評估是以共情為嚮導,找到真實情況的能力。準確的評估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評估對方;二是評估自己。我們走出自己,走進對方的世界,然後體會他的過往、品行、動機,這是評估對方。評估自己,需要我們反思在傾聽中是否清空了自身的成見,在對對方的評估中,是否有些地方因為自己的情緒、需求、脆弱有所扭曲。

第四,向對方表達那些「感同身受」的話,這是共情的行動導向。一般來說,感同身受的語句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情緒的確認」,二是表達你的「理解」。

比如,有人說他「很害怕和媽媽溝通,因為害怕兩個人會吵架」,這個時候比較共情的表達可能是:「我感覺你好像很沮喪(這是表達對他情緒的理解),你希望跟你的母親更好地相處,可是找不到辦法(這裡是表達對他想法的理解)。」

親密關係的階段

共情能力具體是怎麼在我們的人際關係中發揮作用的呢?人際關係,特別是親密關係的發展,一般都可以分為這麼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叫「理想化」,在這個階段,我們把對方看得比較完美。這種想象的目的是滿足我們的需要,想象對方擁有我們需要的一切,會讓我們很舒服。建立一段人際關係時,我們基本上都會經歷這個「理想化」的階段。

第二階段叫「兩極化」。「理想化」的程度越高,就越是容易幻滅。所以很快,我們會發現自己一直理想化的那個人並不如我們想象中那麼好,甚至還有很多缺點。這個時候,我們會對他感到失望。

第三階段叫「整合」,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羨慕,希望能夠達到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我們能夠坦誠交流,能夠對彼此建立符合現實的預期,能夠彼此尊重,共同成長。

共情能給我們所需的洞察和信息,以理解他人的需要,分享他們的悲傷之深、喜悅之強。如果沒有共情所賦予的相互理解和積極參與,愛就只是一個沒有意義的簡單詞彙。共情,讓愛有了高度、分量和平衡;共情是愛的血與肉,是它跳動的心臟,是它求索的靈魂。共情讓愛成為愛。

共情的力量 導圖
共情的力量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