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的重建-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在《關係的重建》一書中,阿米爾·萊文與蕾切爾·赫爾勒闡釋了他們對於成人依戀關係的理解,這也是迄今前沿的親密關系科學成果。

他們將依戀傾向分為三類:

焦慮型:他們常常沉迷於親密關係不可自拔,常常懷疑自己的伴侶是否能回饋與自己同樣的愛。

迴避型:他們將親密等同於失去獨立性,因此常常試着削弱親密感。

安全型:他們喜歡親密,往往溫暖而有愛。

通過了解自己和伴侶的依戀傾向,能夠幫助我們發現真愛,並且將親密關係經營有方。萊文與赫爾勒在書中詳細指導了人們應該如何確認自己和伴侶的的依戀風格,為人們與愛人之間,建立一段穩固、充實的關係進行了導航。

什麼是依戀關係

依戀是個體與他人之間發展出的一種強烈、緊密、持久的社會情感聯繫,這是一種學術上的說法。

依戀他人的原因

本書的作者引用了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創性提出的依戀理論。

比如,童年的遭遇會影響嬰兒對父母的信任,從而無法獲得心理和情感的聯結。只有學會在一段信任的關係中重建心理和情感聯結,才能為嬰兒提供安全感和安定感,從而使其建立受益一生的安全依戀關係。

如果父母沒有讓孩子產生一種安全型的依賴,那麼孩子在心智、情感還有社會發展上都會相對遲緩。所以鮑爾比就認為,人對親密關係的這種需要是植根於人類的基因中的,是進化使得我們會在生命當中選擇少數的幾個個體來視為自己的真愛。我們必須要依賴一位重要的人,而這種需要從生命開始一直延續到生命的終止。

鮑爾比說,是基因選擇令人們變得更有依戀性,因為如此一來人們就更有生存優勢。比如,在遠古時期,人們一定要找幾個比較信賴的人一塊兒出去打獵,共同去面對自然界裡更加高大兇猛的生物對他們的襲擊,讓他們在彼此配合與幫助下來獲得所需的食物,來獲得更強的生存技能、更大的生存概率。

所以,是基因選擇讓我們變得更有依戀性,人們必須依賴着某一個人或者某幾個人才能讓自己更有生存優勢。因此,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的大腦就會進化出一種生物性的機能,而這種機能專門負責構建我們與依戀對象,也就是父母、子女、愛侶之間的鏈接。

比如,在職場,某些職場女性顯得特別幹練獨立,讓人覺得她在世界上不依賴任何人也可以活得很好。但是,某一天聽說她結婚了,她就完全變了,從說話的語調到待人的風格都發生非常大的變化,有了這樣的依戀和連接,一種新的行為範式就會產生,而這種行為範式會以勢不可擋的方式來出現。

而好的依戀方式可以給人提供所謂的安全基地,它在我們需要的時候就可以無條件給予我們支持,從而讓我們集中精力去面對生活的挑戰。

依戀的影響

鮑爾比強調,人對他人的依戀是貫穿一生的,不是說只有嬰兒時期、孩童時期對父母依戀,成人與戀人之間表現出的這種依戀的範式,與孩子向父母表現出的依戀範式是非常相似的。也就是說,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現出怎樣的依戀範式,長大以後在戀人面前就表現出怎樣的依戀範式,甚至還會影響到他們今後自己對下一代的養育。

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大致分為三種風格,即焦慮型、安全型和迴避型,這三種風格是由父母對孩子的回應方式決定的。

比如,如果父母總是及時、有效地回應孩子的需求,能夠讓孩子感受得到回應得非常及時、到位,孩子就會覺得幸福,覺得安全,覺得溫暖;如果父母的回應是時有時無的,讓孩子覺得是不確定的,讓孩子處在一種不確定性當中,孩子就會覺得焦慮;如果很少回應,甚至回應是冷淡的,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出現一種冷漠迴避的傾向。

三種依戀關係

既然成人依戀與孩子對父母的這種依戀的方式是一樣的,那麼我們自己到底屬於哪種依戀風格?

焦慮型依戀

焦慮型依戀風格,就是過度敏感。研究者通過實驗發現,焦慮型依戀風格的人,確實對於他人的情緒化表現得更加警覺,對自己周圍的世界有着事無巨細的洞察力。

他們很容易從伴侶的肢體語言當中覺察到消極與抗拒,進入到一種激活狀態,從而觸發他的依戀機制,這些人通常都擁有過度敏感的依戀機制。依戀機制即人在進化的過程中產生於大腦的那種生物化的機制,這個機制就是專門負責構建與依賴對象的一種連接。

比如,書中提到艾米莉還是一個精神病學實習生的時候,她就立志要成為一名精神分析師。在精神分析學院的課程開始之前,她應要求接受為期至少一年的個人分析,每周要進行四次治療,也就是躺在診療椅上暢談腦中所想。開始的時候艾米莉表現得很不錯,事實上她的表現可以說是非常完美,以至於她的分析師認為頂多兩年她就能夠完成分析,這可是前所未有。通常來說,精神分析至少需要做四到五年。 但是後來,她與大衛相遇了,並且迅速地迷上了大衛。大衛是一名有抱負的演員,他拋出了各種求愛的暗示,也的確讓艾米莉心潮激盪。她當時工作的時候,尋呼機和手機寸步不離身。她會每隔幾分鐘就翻一遍尋呼機和手機,生怕錯過打進來的電話。在工作當中,她也要花上幾個小時使用在當時還很新穎的英特網去追蹤大衛的動向。

她的分析師完全沒有辦法想象,艾米莉漸漸從一個適應力極強,十分獨立自主的人,開始變成了一個帶有邊緣性受虐狂人格特質的人。其實,艾米莉並不是有什麼邊緣性人格障礙,她做的這一切行為只是因為激活了她的依戀機制,一旦激活了她的依戀機制之後,她就會做出很多讓人們看來匪夷所思的事情。

這個依戀機制一旦觸發,她就會去思考與伴侶間的親密關係,伴侶在腦子當中就會長時間揮之不去。如果沒有得到對方的安撫,就不能恢復到冷靜、正常的狀態,焦慮型依戀風格的人就會長時間地進入到這樣一種思考狀態。作者將這種思考稱之為激活策略。

焦慮型的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只記得伴侶的優點,而且還很容易妄自菲薄。他不會去想是不是伴侶做得不好,他首先想的是,我有什麼不好嗎?難道你真的是不喜歡我了嗎?我有哪個地方做得不對嗎?我是不是配不上你?

另外一方面,他還會用到一種防禦機制,就是我故意冷淡你,故意跟你鬧彆扭。因為你沒有給予我有效的回應,沒有滿足我對你的親密感的需求,我用這樣的方式來告訴你,我不滿意了。這裡用的就是他的防禦策略。

一旦依戀機制被激活,並且他還不斷地使用到防禦策略,對於焦慮型的人來講,他是很難平復下去的。當然如果你及時回應了他的需求,讓他確信你仍然一如既往地存在,對方是可以恢復到冷靜的理性狀態的。

迴避型依戀

迴避型依戀風格的特點,就是距離感。

比如,一個叫蘇珊的人,她就是一個迴避型依戀風格者,她說自己是一個自由的靈魂,她與男人的戀情有時也能維持一年多,但是最後還是會以厭倦收場,而且她很難長時間地在一段感情當中穩定下來,她將需要感視為一種缺陷。她非常鄙視那些依戀伴侶的人,戀愛中的依戀會被她戲謔地稱為「服刑期」。也就是說,蘇珊無法長時間跟人保持戀愛關係,保持依戀關係。她對獨自一人的自由的需要,與他人保持距離的需要,大過對別人依戀的需要。 研究者做了許多實驗來觀察迴避型依戀者,結果發現,迴避型人群也害怕分離,但是這種害怕的情感,只有在精力有所分散或者是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才顯現出來。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你是感覺不到的,因為迴避者是有刻意壓抑自己情感表達傾向的。

那麼迴避型人群到底是如何抑制自己的情感,並且在戀愛當中疏離對方的呢?作者提到了「去激活策略」,就是我不激活自己這種機制。也就是說,迴避型人群不是沒有親密需求,而是下意識把這種需求遏制下去,他用的是去激活機制。

比如,即使在一起好幾年了,還是常常感覺到沒有準備好和伴侶走下去;他們總是會將伴侶的小缺陷擴大,比如對對方的說話方式、穿衣品位、吃相等都不滿意;常常表示在分手以後總忘不了前任等等。

迴避型人格有過度自我的傾向。過度自我也會令迴避型人群忽視伴侶的需求,因為他只關注自己的需求。迴避型人群還有一個固化的思維,那就是對伴侶只看到缺點而看不到優點,所以他們永遠都在挑剔對方。

安全型依戀

安全型依戀能夠讓孩子一生過得更滿意、更幸福;而且有助於他們完善身份認同感,建立高質量的人際關係,在學業與職業上更成功,甚至還能讓他們失望的大腦得到最好的發展。比如,自尊水平更高;情緒調節能力更強;更善於應對壓力;更強的領導力;自我能動性更強等等。

也就是說,安全型依戀的人能夠在戀愛中帶來最高的幸福感,他們非常可靠、穩定,也值得信賴。他們在戀愛當中既不會迴避親密感,也不會為愛失去理智。他們對伴侶的情緒和身體語言有着很強的理解力,也很清楚如何回應。他們的情緒機制不會像焦慮型那樣太過喜怒形於色,也不會像迴避型人群那樣將情緒完全抑制下去。

比如,書中提到珍妮特,每到早上醒來,一想到上周還有很多沒有完成的工作要做,珍妮特就處於十分焦慮的狀態。她承認自己對桌上堆積如山的文件一點辦法也沒有,感覺到自己有點沒用。她的丈夫就睡在她的旁邊,珍妮特突然轉過身對丈夫說「你的生意,我非常失望」,並擔心他的事業不會有起色。

丈夫被她這個舉動嚇了一跳,但是對於珍妮特突然對他進行人身攻擊,他沒有表現出任何一點可見的惱怒。而是回答說:「我知道你現在非常擔心,而我要是跟你一樣擔驚受怕,可能你會好受一點。不過你要是像往常一樣想鼓勵我更努力地工作,你就直接說好了,或許比這樣更妥當。」

珍妮特就有點愣住了,因為她承認丈夫說得在理,她的確是只顧及到自己的感受了。看到淚汪汪的妻子,丈夫就提出要開車送她去上班。在車上的時候珍妮特就道了歉,表示剛才說的那些話都是情緒失控,她擔心自己把一切都搞砸了,在這樣的失控情緒之下才說出那些氣話,並不是對他的生意表示失望。

像珍妮特丈夫這樣安全型依戀風格的人,的確是有着出眾的優秀品質,但是他並不容易被人發現。這種安全型依戀風格的人,他們對伴侶的愛和責任都是出於本能的,並不擔心會失去伴侶的愛。他們在親密關係當中也非常從容,並且有着出眾的能力,充分表達自己的需求,同時也能通過很好的溝通來了解伴侶的需求。

那麼這些特質到底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習得的?作者引用了英國心理學家鮑爾比的話,他認為依戀風格是生活經歷使然,特別體現在早年與父母的交流上。如果父母對於孩子提出的需求特別敏銳,而且積極回應,那麼孩子就更可能發展成為安全型依戀風格。

作者表示,依戀風格雖然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受到基因的影響,但是後天環境、生活經歷以及自身是否有意願改變都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

作者說,如果你希望獲得幸福,你不如跟安全型的人去構建更安全的依戀關係。因為焦慮型的人渴望親密關係,安全型的人同樣也享受親密關係,他不會把你推開。

另外他也會提醒焦慮型的人,你要儘快辨別出哪些是迴避型的人,並且將他們排除在你交往對象之外。一旦你發現這個人有迴避傾向,你就不要跟他開始,因為進去之後很可能是苦海無邊。

作者說迴避型人群要學會識別「去激活策略」,千萬不要衝動行事。與人交往要儘量少地觸發彼此的依戀機制,對焦慮型的來說不觸發他的依戀機制,對於迴避型的就是不觸發他的去激活策略,從而從建立安全感的角度出發,循序漸進地改善彼此的關係。

如何進行有效溝通

作者說,如果善用有效溝通,無論對哪一種依戀風格的人來說,都可以幫助他們更有效地找到合適的伴侶。作者提到,直截了當地向伴侶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期望,無疑是一種很不錯的方式。

直截了當

直截了當,對安全型的人來說這種方式很平常,但是對於焦慮型和迴避型的人來說卻相當不易,甚至有違他們的天性。但越是如此,向伴侶直接表達需求和期望,對這兩種人就越重要。

尤其在戀愛的最初階段,如果你需要一再確認對方是不是真的愛你,那就勇敢地說出來,而不要因為自己表現出的依賴感而有所顧慮。因為將自己的依戀表達出來,你就不會成為弱勢,你反而可以建立起自信,因為你更加安心了,不用猶豫,這樣你會更加自信。

而且你這樣做也給對方做了一個良好的榜樣,就是你看我很坦誠。對方在你的影響下,很可能也會跟隨你坦誠的步伐,尤其是焦慮型依戀的人,你與其懷疑對方對你不忠,成天玩防禦策略,倒不如坦誠說出自己的想法,跟對方真誠交流。

作為迴避型依戀風格的人,在一開始的調情階段,你就應該適時地表露出你對獨立空間的需求,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的,一旦你感覺到兩人關係太近的時候,你就要學會及時把這種訴求表達出來。作者也提到了,哪怕是在性愛關係上,迴避型依戀風格的人都會有迴避的傾向,他們都會比其他的依戀風格的人有更少的需求。

那麼關於這些,你事先都要向伴侶加以解釋,當你感到關係太過稠密的時候,你特別需要一些時間來獨處的時候,你向對方說出來。你要告訴對方,「這並不是我們兩人關係當中出現的問題,而是我有這樣的需要,請你理解」。這樣的表達是非常重要的。

溝通法則

第一就是保持內心的坦誠。因為有效溝通需要你真摯、誠懇地袒露自己的情感。

第二是要關注到自己的需求。就是你要向對方坦誠你自己的需求,把你的需求直截了當地說出來。

第三,要學會強調重點。你要把你最在意的東西說出來,比如說當你夜不歸宿的時候,當你整天置我於不顧的時候,當你說完愛我又反悔的時候……你看這些重點你都表達出來,對方就會注意到。

第四,不要一味地責怪。千萬不要讓對方感到你很自私、無能甚至愚蠢,有效的溝通並不是無限放大對方的缺點。一味的責怪只會讓你偏離原來的主題,讓事情陷入到第二次僵局。

第五就是立場堅定,不要步步退讓。因為親密關係當中的需求往往具有相對穩定的周期性,雖然不同依戀風格的人也不一定會覺得所有的需求都一樣合理,但是大家的出發點都是希望雙方的關係和諧。所以,表達的時候要堅守自己的立場,對於對方的一些不合理的需求,你也不能步步退讓。

作者說,你的親密需求是合理的,不要因為自己依戀親密的人而感到不安,這是你的基因使然。從依戀理論來看,一段關係應該讓你變得更加自信,給予你內心的寧靜。

一定要保持真實的自己,不要玩一些情感把戲,無論是對焦慮型的還是對迴避型的人,這都是一個友善的提示。因為這樣只會讓你距離終極的幸福目標越來越遠,同時也會讓你錯過真正對的人。

關係的重建 導圖
關係的重建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