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改變-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本書作者團隊曾出版過4本《紐約時報》暢銷書,即《關鍵對話》、《關鍵衝突》、《影響力大師》、《關鍵改變》。科里·帕特森,在斯坦福大學從事組織行為方面的博士研究工作。2004年,獲得楊百翰大學馬里奧特管理學院迪爾獎,以表彰他在組織行為領域的傑出貢獻。曾負責過多個長期行為變化調查研究項目。


約瑟夫·格雷尼,是企業變革研究領域從業30多年的資深顧問。非營利組織Unitus的共同創始人,該組織致力於幫助世界貧困人口實現經濟自立的目標。戴維·馬克斯菲爾德,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博士,一位優秀的研究學者、顧問和演講師。他領導的研究項目主要涉及醫療疏忽、安全風險和項目實施領域人類行為的影響。


羅恩·麥克米蘭,廣受好評的演講師兼企業諮詢顧問。柯維領導力研究中心的創立者之一,曾擔任該中心的研發部副總裁。艾爾·史威茨勒,密歇根大學行政開發中心講師,為《財富》500強中的數十家企業提供過服務,主要從事培訓和管理指導工作。


本書作者團隊建立了一個「改變一切」實驗室,觀測研究了超過5000名「改變成功者」,他們不僅成功改變了自身的不良習慣,而且將這些改變成功保持了3年甚至更久。作者從這些人身上發現了成功的秘訣,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量身定製一套改變策略,營造一個強有力的改變環境,不僅可以實現自我蛻變,還可以幫助更多的人完成自己的人生進化。


成功之道

作者說我們無法做出改變不僅僅是因為意志力的影響,而是需要有合理的方式方法。

書中說了這麼一個實驗,心理學界元老級人物沃爾特·米歇爾曾做過一個著名的棉花糖試驗,找一些孩子,在他們面前放一些棉花糖,試驗人員事先說明他們需要等待15分鐘才會擁有第二塊棉花糖。結果表明,那些能一直坐在棉花糖面前並且克制自己在整整15分鐘以內不吃掉它的小孩會比那些搶先拿起這份美味並馬上享用的小孩在未來生活的各個領域中都更加有所建樹。

在後來的20年間,米歇爾持續追蹤調查了這批小孩。他發現,當年那些延遲滿足能力更強的小孩子在標準化的考試中成績更高,並且他們的社交網絡也更強大,在工作中經常受到提拔,總體生活幸福指數更高。米歇爾最終得出結論:延遲滿足能力對個人的成功有很大影響。


但是,作者說,直到今天很多人從這個試驗中得到的都是錯誤結論,而落入了所謂的「意志力陷阱」。比如,當我們舊癮復發,瘋狂購物,因為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就向同事大發脾氣,拖延工作任務或者暴飲暴食時,我們都將這些失敗歸結於缺乏意志力。當我們取得成功時,我們又會吹噓自己的勇氣、堅毅和承諾。不論是以哪種方式,當在解釋自己為什麼要做某件事、為什麼有某種想法時,最終的功勞或過錯都會算在意志力上。


這種過度簡化的思想簡直大錯特錯。錯誤的原因在於它本身並不完整,而更離譜的是當我們試圖去改變自己的壞習慣或是進行自我提升時,這種想法會讓我們束手無策。當人們堅信自己能否進行正確選擇取決於他們的意志力而非其他因素時,儘管他們往往對於自己天生是否有意志力也不甚清楚,但他們最終會停止嘗試。

意志力陷阱把我們困在一種令人沮喪的循環中,這一循環始於對改變的英勇承諾,而隨之而來的是不斷被侵蝕的動機,以及不可避免的因舊習慣復發而停止改變的想法。然後,在新一輪壞習慣建立起來的痛苦變得無法忍受時,我們又會振作起來開始另一次英勇但註定失敗的嘗試。為了驗證這個理論,作者再次進行了米歇爾的試驗。將一群孩子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告訴他們如果能夠在15分鐘內不吃掉棉花糖,就會再得到一份額外的棉花糖獎勵。


1/3的孩子在棉花糖面前艱難地掙扎了15分鐘,而其餘2/3的孩子不到15分鐘就對自己面前的棉花糖繳械投降。緊接着,試驗組由凱勒和另外13個4歲左右的孩子組成,設置同樣的試驗條件即一份棉花糖和一份完成試驗就能獲得的甜食獎勵。但不同的是,這次我們會教給他們一些實用的技能,這些技能在他們想有意延遲自己滿足能力時會有所幫助。


不同於簡單地告訴他們要沉住氣來慢慢等待,而是教他們用空間距離以及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控制自己的行為。結果這些孩子運用了這些技巧後,成功的抵制住了誘惑。這一試驗表明,個人成功的最大障礙不是缺乏勇氣、膽量或是意志力,而過分迷信意志力才是改變的唯一關鍵要素。要想抵制誘惑,僅僅依賴於個人的動機是完全不夠的;而在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時,一些必要的技能有着不容小覷的作用。


作者說,人們了解的人類行為模式以及改變自己行為模式的方法都是不完整的。依賴於我們自己腦中簡單但實際上缺乏強有力論據的人類行為模型時,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忽視這樣一個事實,實際上生活中有很多影響因素,它們既可能促進也有可能阻礙我們的行為。

比如,個人能力,它也只是眾多影響因素之一。事實上,生活中總是有許許多多的影響因素一直在影響我們的行為。


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我們本身真的很差勁,而是我們太盲目。在改變老毛病這個問題上,一些我們看不到的東西其實才是真正影響我們行為的因素。


影響力來源

要想改變,我們必須找到影響力的來源。書中給我們介紹了6種影響力來源。


個人動機

在改變自我的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我們必須做的往往都是十分無聊且令人不舒服甚至讓我們很痛苦的事情,自然我們就不想去做這些事。當面臨當下享樂或是日後償還的選擇時,我們通常只會想到當下。這意味着,在決定我們是否想滿足當下的短期利益以及我們依舊想要滿足欲望時,我們必須採取措施去預測、感知以及相信我們將要面臨的未來,然後做出決定。


舉個例子:

心理學家丹尼爾·里德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讓試驗對象列出一張消費清單。他發現,如果要求他們購買馬上就吃的東西,74%的人跳過健康的水果而選擇誘人的巧克力,其實這一點並不令人意外。但當里德要求試驗對象在購物單上列出1周以內吃的東西時,70%的試驗對象選擇了水果。這說明,我們在未來更傾向於去做正確的事情。

那麼,我們如何通過預測未來而做出改變呢?書中給出了5個策略:


a、造訪默認的未來

默認未來是指保持你目前的狀態去面臨未來。把這種不愉快的未來拉到你面前,並在以後的決策中將其考慮在內。一種有力的方式是對你的未來進行實地考察。在曾經嘗試過的鼓舞人心的話語和內疚之旅都沒有顯著效果時,這樣一段真實的經歷會極大地重塑你的選擇。


舉個例子:

談到你的財務狀況時,試着回想一下你最近去看望的一個熟人。他正靠着社會救濟金艱難度日,而你也有可能變成他。或者我們還可以估算一下如果按照你目前的收支模式在退休以後你還有多少可供開銷,並試想自己按照那樣的標準生活1個月。

造訪自己的未來,嘗嘗自己未來的三餐,試想躺在自家的沙發上以及坐在自己車裡的感受,這種經歷可能會改變你的人生。


b、講述完整生動的故事

很多時候,我們都無法感知未來,而其中的原因是我們的心理在從中作梗,阻止我們感知它。這個時候就需要運用完整生動的故事來幫助我們。

比如,我們在老了以後,不僅會變得健康,將來還可以跟自己的孫兒們在地板上玩耍;不僅在退休以後有錢可花,還可以乘遊輪環遊地中海。


c、使用價值判斷類詞語

將自己的行為和價值觀聯繫起來。

比如,巴西卡西亞斯城露天垃圾場中的拾荒者們,從他們的工作中得到了樂趣,他們把自己的工作與其帶來的價值相聯繫,而不是着眼於分撿垃圾過程中那些噁心的部分。用他們的話來說,他們在拯救這個地球,在一個遍布污染的星球上,他們是「綠色又環保」的主人。

d、把它變成一種比賽

比賽可以督促我們前進,產生榮譽感。當面臨個人挑戰時,很多成功的改變者通過把瑣事變成實在的分數來強化自己的動機。一場比賽有以下3個關鍵的設計要素:


1.有限的時間。

2.一個小小的挑戰。

3.最終分數。


e、定義鼓舞人心的自我評價

當我們每當面臨誘惑時,在心裡回想一句簡單的話來進行抵制。

比如,我一定可以成功的,我可以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等等。


個人能力

如果改變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很有可能是因為你缺乏技巧。缺乏知識好解決,並且見效迅速。只需要幾周刻意的練習,就能掌握讓改變變得輕鬆且持久的技巧。


舉個例子:

每天一杯含糖的軟飲料中所含的熱量足以使你的體重每年增加15磅。這一信息其實並不是什麼秘密,計算起來也並不複雜。但研究表明,那些肥胖的小孩以及其父母都幾乎不可能意識到這一事實。他們存在着知識的欠缺。


書中給出的策略:


a、查找技能的不足

當涉及我們的改變計劃時,首先要進行技能掃描。這意味着發現你完成改變計劃中所要求的事情需要哪些能力;發現哪些是你知道的,而哪些不知道;以及哪些會做,哪些不會做。


b、採取刻意練習

當不知道怎樣做那些自己以前不會做的事情時,幾乎沒有研究對象會比恐懼學習的人更抵抗學習一種新的行為。

比如,對蛇恐懼。想象一下,你只要一看到蛇,就會被嚇得四肢癱軟。僅僅是蛇「嘶嘶」的聲音也會給你帶來恐懼感。為了擺脫這種恐懼,我們可以想象蛇就在我們身邊,在自己眼前等等。


c、學習意志力技能

舉個例子:

每當進入咖啡店,瑪莎就會感到自己有風險。她似乎很難控制自己不點那些含有高熱量添加物的飲料。因此,一杯意式特濃咖啡或者僅含有5卡路里熱量的黑咖啡就會變成一份含有超過500卡路里熱量的16盎司巧克力摩卡咖啡。所以她的規則是:近期不要去咖啡店。


社會動機和社會能力

好習慣或壞習慣是一項團隊運動,養成或者維持習慣需要很多的夥伴參與。幾乎沒有人知道有多少因素會通過鼓勵和支持糟糕的選擇來摧毀他們改變的動力,如果你想改變自己的行為,則需要「把共犯變成盟友」。這種轉變往往會伴隨着一次又一次與自己的關鍵談話。為你的影響策略消滅一些共犯、增加一兩個盟友,你的成功概率將會增加40%左右。


書中給出的策略:


a、敵我分明


在涉及壞習慣時,你身邊會有兩種人:朋友和共犯。朋友會幫助你走向健康、快樂以及成功,而共犯恰恰相反。共犯會助長以及煽動你目前的壞習慣,使你再次「犯罪」。你可能誤將一些共犯當作自己的朋友,因為你喜歡和他們共處。然而,如果他們讓你或者慫恿你做出不明智的行為。

比如,消磨你的鬥志、喝酒、耍個小詭計、上班缺勤,那他們就必然是你的共犯。


b、重新定義「正常」


為了幫助削弱共犯和不健康的模範影響,必須注意他們是怎樣影響你對於正常的看法的。不要被那些張嘴就「所有人」的傢伙給糊弄,也不要用「正常」來為他們自身不健康的行為正名。反之,你應該稱之為不健康、不明智甚至是危險的,永遠不要稱之為正常。

舉個例子:

一位專家正在討論多任務處理的好處與壞處,而當時台下一位情緒激動的聽眾舉手解釋道自己的生活過於忙碌以至於他必須多任務處理才能趕上進度。在他的例子中,開車上下班是他發送短信給朋友和助理的絕佳時機,而對方這個時候也會回消息(同樣是在開車)。簡言之,「每個人」都在開車的時候發短信,因此這對於他的生活有很大幫助。這就是不正常的行為,這樣很容易產生車禍,發生意外。

c、開展轉變性談話


儘管你的共犯可能會很強大,但好消息是你可以僅僅用一個簡單的方式就將他們變成自己的朋友。開展一次轉變性的談話,不要等着別人來猜透你的心思,明確告訴他們你想要什麼以及需要什麼。


d、增加新朋友


利用社會影響最簡單的方式是增添新朋友。找到那些與你有着同樣目標或者有興趣幫助你的人,把他們變為你的教練或者粉絲,或者僅僅是和他們一同外出遊玩,見識一種新的「正常」。大部分人都會樂意提供幫助,建立一段關係最快的方式就是真誠地請求他人幫助。


結構化的動力

進行結構的化的獎勵。比如,激勵員工,很多企業都會進行現金的獎勵機制,這樣很容易導致員工離職,不能僅僅使用一種辦法,比如,可以建立目標表現和津貼、福利等等。


書中給出的策略:

a、胡蘿蔔加大棒

有激勵就有懲罰,利用損失厭惡的方法更好。

比如,「改變一切」實驗室最近在對蘋果旗艦店前排隊等待新一代蘋果產品發行的消費者進行了一番參訪,平均來說,這些剛剛獲得蘋果手機的顧客不願意以低於購買價格的1218美元轉售。而那些擔心輪到自己購買時手機會賣光的顧客則不願意以高於購買價額外97美元的價格來獲得一個新手機。傾向於在損失而非利得上花費更多費用即著名的「損失厭惡」定理。應用到個人改變也是顯而易見的。

舉個例子:

我們想要減肥,那麼,我們可以花高價找一個健身專家。如果,我們堅持不下去的話,錢就浪費了。因此,為了花出去的錢,我們也必須減肥成功。這樣成功幾率就會很大。


b、適度和綜合使用激勵機制

比如,今天我們工作非常辛苦,那麼我們可以適量的犒勞一下自己。看會電視啊、聽會音樂,看部電影。再比如,你一達成減肥目標,就為自己買一件新的襯衫;只要你堅持鍛煉,就可以獎勵自己在下午和兒子去釣魚。綜合就是運用個人和社會動機一起實現。

c、獎勵小小的成功

把獎勵和最後的終極目標相關聯。

比如「我得到晉升,就買一輛車」或者「當我減下15磅後就給自己買一個新的衣櫃」。


結構化的能力

最後的一個是掌控所處的環境。環境極大的影響了我們的所思、所感以及所為。如果你想控制自己的生活,你就需要掌控自己所處的環境。學會使用距離、誘因以及工具來幫助自己。最終你可以將環境變成自己有力且永遠不知疲倦的盟友。


書中給出的策略:


a、修建柵欄

這裡指的是,那些你在自己生活中設置的界限。它們沒有商量的餘地,其決定性的行動可以幫助你遠離有害的道路。這些個人的柵欄使得你更加容易對抗某些威脅。

舉個例子:

當簡·沃倫需要控制自己的債務時(曾經其債務的利息和她的租金齊平),她設置了幾道保護自己免於無節制消費的柵欄。首先她剪斷了所有的信用卡,這一決定性行為使得她暫時遠離信用卡債務。她還取消了所有去購物中心的計劃,除非自己有一份明確的購物清單。她的購物清單使得她可以計劃自己的開銷,並阻止了任何衝動消費。


b、管理距離

利茲·保羅的辦公桌附近有一罐子,這個罐子裡總是裝滿了糖果。利茲和同事沉迷於每天來這裡獲取糖果。有一天利茲開始意識到這個行為,給她帶來了困擾,於是,決定掌控自己所處的環境。她並沒有立起一道柵欄,定下不准獲取糖果的標準(這一標準對她來說可能會很難實行),而是採取了一種不同的方法。她主動請求換到離糖果50英尺遠的一張空的辦公桌。1周後,她的請求得到應允,與此同時她甩掉了自己吃糖果的癖好。


c、改變提示

改變引導你的渴望和需求的提示。通過在關鍵時刻給自己設置警鐘,掌控那些吸引你注意力的東西,同時每次在自己可能忘記的時候使用提示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當初的決心。

舉個例子:

簡·維爾曾經一直在努力還債,她使用了一款手機軟件,該軟件會定期提醒她輸入自己的開支數額,然後軟件會統計各項花銷的排名,告訴她是否超出本周以及本月的預算。僅僅是這一提示以及其所發揮的推動力便使得簡更加關心自己的選擇,幾乎在一夜之間改變了自己的行為。

最後我們就需要將這些方法運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了,這個過程一般需要4步:


1、辨明「關鍵時刻」

2、採取關鍵行動;

3、調動6種影響力來源;

4、把壞事變成有用的「數據信息」。


關鍵改變-讀書筆記思維導圖.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