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時刻MOT-讀書筆記
「關鍵時刻」是一系列簡單又非常實用的抓住客戶、贏得利潤的方法,「關鍵時刻」理念包括:1 000萬名乘客×5名員工×15秒鐘=5 000萬次「關鍵時刻」;一線員工應擁有最大的權力;要創造一種好的環境,使員工不僅樂於接受職責,而且樂於執行;管理者既是傾聽者,也是溝通者與教育者;創造出更堅強、更富有彈性的組織;該冒險時都必須勇敢一跳;領導者發布的信息必須簡單明確;保持績效評估和顧客需要的一致性;對工作的自豪感才是員工最高的回報,等等。
什麼是關鍵時刻
什麼是「關鍵時刻」?比如,你去一家店購買物品,這家店的店員態度非常不好,你覺得這次購物體驗太糟糕了,所以你決定以後再也不去了;反之,你去了另外一家店,但是這家店的服務員細心周到,解決了你的問題,你覺得讓你產生了心流體驗,所以以後你就在這家店消費了,變成了他們的忠實消費者。這種讓你變成忠實消費者,產生購買慾望的時候就是「關鍵時刻」。所以,作者在書中給了我們一個定義。
定義
「關鍵時刻」的定義到底是什麼呢?它的定義是:「任何時候,當一個顧客和一項商業的任何一個層面發生聯繫,無論多麼微小,都是一個形成印象的機會,而每一次形成印象的機會叫關鍵時刻。」對於不同的行業而言,形成印象的機會所花的時間、長度是不一樣的。
作者說,一線員工,才是眾多15秒關鍵時刻中的「關鍵人物」。要真正做到以顧客為導向,公司必須徹底改變一線員工的角色。
不同行業的關鍵時刻
比如,對於航空業或是旅行服務業,作者總結的是15秒形成一個關鍵時刻。就是當一個顧客和一個服務人員發生聯繫的時刻,比如當顧客在辦登機牌的時候,或者當顧客在聽對方推薦旅行產品的時候,15秒鐘就會對你形成一個印象,然後有一個判斷、決策,以後還要不要在你這兒繼續購物。
作者對於關鍵時刻的理解是:只有對服務滿意的顧客才是公司唯一有價值的資產,公司不僅是一堆有形資產的集合,更重要的還在於乘客與直接服務的「一線員工」之間有着怎樣的接觸。「
比如,北歐航空公司有1000萬名乘客,這1 000萬名乘客每人每年都對航空公司「產生」了5次印象,全年總計5 000萬次,每次時長15秒鐘。而這5 000萬次關鍵時刻就決定了公司未來的成敗。因此,我們必須利用這5000萬次的關鍵時刻來向乘客證明,搭乘我們的班機是最明智的選擇。」 每一個行業的從業者都可以去定義自己公司、自己所從事業務的關鍵時刻是在哪裡,客戶和公司服務的提供者的接觸點在哪裡,客戶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跟誰進行什麼樣的接觸,然後再來想怎麼樣抓住每一次接觸,抓住每一次關鍵時刻,讓企業獲得增長。
關鍵時刻的原則
卡爾森在書中為我們介紹了關鍵時刻的十大原則,如果你要想把一個企業改造成以顧客為導向的、有能力抓住每一次關鍵時刻的企業,那麼你應該在十個方面做出改變、做出調整。由於篇幅問題,我簡單為大家介紹一下其中5個。
做一個職業領導者
什麼叫職業領導者呢?卡爾森對於領導者的定義,就是創造條件使工作得以推進的人。一個人之所以被任命成為領導,不是因為他無所不能,也不是因為他能夠做所有的決策,而是因為他能夠集眾人之所長,同時他又能創造一個好的工作環境,能夠讓他的員工得到充足的授權和能力的培養去完成每一件工作。
比如,作者經常會聽到某些主管會抱怨:「我已經4年沒有休過假了!」作者說這類領導者只是把自己當成了決策機器,員工替他搜集好原始信息,並提出幾個解決方案,他只需選擇一個即可。既然只有他一個人知道公司的政策方向,那麼重大決策就非他不可了。其他人根本不可能參與進來。
表面看來,高管似乎承擔了全部責任。但不幸的是,這種做法根本是錯誤的。事實上,他並沒有為所有重大事件制定決策,而只是對自己視線範圍內的問題做了決定。而且所有的決策都要你來做,你又不能耽誤任何一個關鍵決策,最後的結論一定是你自己累「死」。今天的領導者所處的時代,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當中,金字塔頂端的領導者絕對不可能,也做不到全盤操控每一個細節,一線的員工必須要有決策權,而且必須要有決策能力,所以這個是作為當代的一個職業領導者所必備的一項技能。
而且作為一個企業的經營者,如果想要把這個企業改造成為以客戶為導向的,你就不能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做決策。比如一場足球賽,前鋒帶着球到門口了,突然停下來跑到場邊問教練說:「教練,我射左邊還是射右邊,我打高一點的還是打個貼地球?」這樣的話,黃花菜都涼了。
同樣的道理,對於航空公司而言,關鍵時刻的時長只有15秒。15秒的時間,一線員工也沒有可能向上級匯報說明現在的情況,然後再等上級告訴自己怎麼做,然後再去跟客戶溝通說這件事我們可以怎樣來幫你。因為如果這樣的話,根本來不及。
建立扁平化的組織結構
組織要怎麼樣進行調整呢?卡爾森給出的建議叫組織的扁平化。這一點就要求所有以客戶為導向的公司,在組織上面必須要有適應變化的能力,在面對客戶的特殊要求時,一線的員工要可以做出正確的工作決策。
「管理」現在已經由高層管理者的專利轉變為執行層面的責任。每個人都是「自己所面對的特殊情況」的管理者。而且在建立扁平化的組織的過程中,工作仍然要自上而下進行展開,比如高層管理者提出公司目標,中層管理者負責將這個大目標分解為若干小目標,交由一線員工完成。這樣,中層管理者的角色就順利地由管理者演變為支持者。
反過來,如果高層領導直接向一線員工授權,一線員工因為有了授權,所以就有更大的權限,就會越過中層經理直接向高層主管尋求幫助。這樣一來,中間的中層經理就很難辦,因為在原來的架構上面,中層領導習慣了對一線員工呼來喝去,他很難適應當一個支持者的角色,而且上下都繞過他的話,他的這個角色就會變得可有可無。
也許有人會說,既然要扁平化,那乾脆把中層都去掉得了,就只留上面的高層決策者和基層的一堆一線員工。如果這樣的話,管理就會變得很混亂,而且高層管理者的時間會被大量的瑣碎事情占用。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建立扁平化組織的同時,也要保證工作自上而下的過程,確保公司的管理層提出公司的總體目標之後,中層人員要把這個大目標分解成若干的小目標傳達給一線員工。但是,中層人員不是去要求一線員工按照他的方式去完成,而是要支持一線員工按照自己的決策和方式去完成任務,並且他要為一線員工創造完成任務的條件。做到了這一點,那麼高層決策者、中層管理者和基層的一線員工,才能夠在扁平化的組織當中各司其職,能夠把這件事做好。
該冒險的時候必須勇敢一跳
這一點很關鍵,但是很多企業卻做不到, 作者說,無論是個人還是公司,該冒險的時候都必須要勇敢一跳。也就是,我們要勇於承擔風險。我們也都知道該冒險的時候一定要冒險,但是很難做到,為什麼呢?有幾種可能性。
第一,認為定的目標太高了,達不到。
比如,卡爾森在平安旅行社的時候,打聽到他們主要的競爭對手,在帶旅客出去玩的時候,通過在旅行途中賣帽子、圍巾之類紀念品的方式,從每個旅客身上能掙20美元。卡爾森一看自己公司從每個旅客身上才掙2美元,就有點急,他就找手下的員工,說這樣不行,咱也得掙錢,咱也得照着20美元的這個目標走,你們只要能把業績提升,幹什麼都行。
因為卡爾森覺得人家競爭對手能做到,所以咱也應該能做到。然後他手下的一幫人就開始想很多辦法,什麼有獎銷售、抽獎、返利等,各種各樣的工作全都做了,最後發現每一單的利潤確實有提升,從原來的2美元提升到了8美元,但就再也上不去了。
卡爾森琢磨了一下,為什麼我們不行呢?於是他帶着人跑到競爭對手那兒去問,問人家怎麼做到從每個旅客那兒掙20美元的。競爭對手說那20美元不是利潤,而是收入,自己的利潤實際上連2美元都不到。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有的時候不管行不行都需要試一試,試了以後可能沒有成功,但是不去試永遠無法成功。而且當你試過以後可能自己的潛力會更大。所以,你以為的那個達不到的目標,其實是經過努力可能遠超過你原本設想的那個結果的。
第二,大部分的員工都習慣了照章辦事,不習慣去做領導不喜歡或者不知道領導喜不喜歡的事,就想:「我不如就等着,領導命令我了,讓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久而久之養成習慣了,就不去做那些冒險的事了。
第三,沒有安全感。有些人可能也想做一些新的嘗試,但是怕做不成功會被罰,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選擇不做了。
那麼在卡爾森眼中,要想讓員工敢於冒險,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麼樣的?就是你既然要給一線員工賦權,你就要給他決策的權限,你希望他直接跟消費者對接的時候有抓住關鍵時刻的能力,你就必須要允許他犯錯,同時他也要有犯錯的權利。
關鍵在於,他哪怕犯了錯,或者做一件事情的結果沒那麼好,你在判斷的時候,也是看他在做這件事的時候是出於對公司整體戰略的好意,想要幫助公司整體戰略實現,還是沒有這樣的目標,想到什麼做什麼,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事。如果是前者,他就不應該被處罰,如果是後者,那就應該做調整。
領導要注重溝通
一個以客戶為導向,並且授權給員工的企業裡頭,優秀的領導者應該把更多的時間花在溝通上面。因為溝通能夠提升執行力與利潤率。作者說,在一個以顧客為導向、分權的公司里,優秀的領導者應該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傾聽上。他與員工溝通,確保他們朝着共同的目標努力;他也和顧客溝通,使他們隨時了解公司的新舉措。要知道,領導發布的信息應該是越簡單、越明確,越容易讓人理解。
比如,北歐航空的做法是用一個紅色封皮的小冊子,他們就叫「小紅本」,用這個「小紅本」來解釋公司的整體戰略和願景。每一頁都很簡單,就是幾個大大的字,然後有一些卡通形象的飛機,幫助大家去理解裡面到底說的是什麼。
除了這些有形的溝通,還有一類無形的溝通,就是指領導者的一言一行。在一個企業裡面,領導者的一言一行是會被隨時關注的,甚至會被模仿。所以通過員工的一些行為,一個領導者的性格很快就會傳到企業的角角落落。
有的時候我們也會看到,一些管理者會抱怨自己員工或者下屬的那些壞習慣,但是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壞習慣都有高層的影子,都是從那些高層的人身上學來的。很多時候,作為一個領導者也要時時刻刻關注無形的溝通,關注自己的身體力行在員工當中、組織當中所產生的影響。
給予員工即時獎勵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貢獻能夠得到賞識,員工也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上級的肯定,一旦員工的工作得到上級的肯定,那麼他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也必然由此而加強。在一個以服務為導向的行業裡面,員工的自尊心、自信心增強之後,他自然就會體現在每一次對客戶的服務過程當中。
1982年,北歐航空實現了扭虧為盈,而且實現了歷史上最高的利潤的時候,他們做了一件事,就是給全公司兩萬名員工每人發了一個包裹。這個包裹裡面就有一塊金表,金表的秒針是一架飛機。為什麼發表呢?因為他們做到了全球準點率第一,所以給每一個人發了一塊金表。包裹裡面還有卡爾森作為公司的CEO寫的一封感謝信,當然這個感謝信是印刷的,包括他的簽名也都是印刷的。很多的員工收到這個包裹以後非常感動,就給CEO寫信、寫郵件表示感謝,說這麼多年來,第一次收到公司給個人的感謝。 由此可以看出,工作的自豪感才是對員工最高的回報。每一個人其實都希望自己所供職的公司是全世界最好的公司,每一個人都希望當別人問自己在哪兒工作的時候,自己說出的這個公司的名字讓人家會覺得很厲害」。
所以,沒有任何一個人希望自己的工作做砸,也沒有任何一個人希望自己所供職的公司做得比別人更差,關鍵就是我們能不能把員工的積極性、自豪感給調動起來。作者說,只有了解員工真正渴望從工作中得到什麼、員工對自己設定的目標是什麼,以及如何發展自我來實現這個目標,領導人才有可能提高員工的自我價值感。這種健康的自我價值感一旦產生,必然帶來高度的自信與強大的創造力,幫助他們迎接未來不斷湧現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