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動機-讀書筆記
《內在動機》中說,你是否常常在父母的期望、社會的壓力和自己真正喜歡的生活之間猶豫掙扎?你是否常常被巨大的焦慮感和壓力包圍,開始懷疑工作的意義?為什麼孩子天生對世界感到好奇,卻逐漸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作者說,相對於追求外在的金錢、名聲和社會強加的評價標準,只有滿足內心對自主、勝任和聯結的基本心理需要,人們才能產生內在動機,保持對學習和工作的興趣,過上真正自主和幸福的生活。
自主和勝任的重要性
「幸福來自真正的自主」我們怎麼樣能夠做到自主?我們怎麼樣能夠做到是自己願意去做一些事情,而不是被外在的東西所強迫?為什麼自主和控制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作者提到了疏離這個概念。
什麼叫疏離呢?疏離是你沒有沉浸在當下生活的一種感受。與疏離相對應的是沉浸。如果一個人做事是自主的、是真實的,那麼這種狀況叫沉浸。如果一個人無論順從還是反抗,他都是與周圍的環境不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那這種狀態叫疏離。這種疏離的感覺,人們是能夠有感受的。這就是由於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的不同。
如果你做事情是來自於內在動機,你很容易出現沉浸的狀態。但是,如果你是受外在動機驅動,大家就能夠感受到你並不在。所以,我們不能整天去研究我們應該如何激勵他人,而應該去研究人們怎樣創造條件讓他人自己激勵自己。那麼,我們怎麼從這麼多疏離的狀態當中去負起責任,為自己的人生做主呢?
金錢帶來疏離
作者在1969年的時候,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叫索瑪拼圖實驗。就是用很多小方塊,組合起來成為比如像小狗的形狀。這是一種益智遊戲。這種遊戲有一定的難度,同時也會有它的趣味。所以,它特別適合拿來做心理學的實驗。索瑪實驗怎麼做的呢?他找來兩組實驗者,然後給了不同的條件。
左邊這一組說:你們只要拼出一個圖形,就獎勵一塊錢(美元)。你想,1969年,那一塊錢可相當值錢了。對於一個大學生來講,是很貴的一個獎勵。右邊這一組說:你們就只要拼就好了,我們沒有獎勵,就是想看看大家喜不喜歡這個拼圖。等他們拼了一段時間以後,研究者說,我們休息一下,我們需要整理一下現場——讓他們到休息室去休息。休息室裡邊放着雜誌、放着一些書,還放着索瑪拼圖。這也就是說,他們在休息室的這8分鐘時間裡邊,既可以選擇去看雜誌、看書,也可以選擇繼續玩索瑪拼圖。
最後的結果是:給一塊錢獎勵的那組,在休息時間不會去碰拼圖。原因是他把拼圖當作了任務,是外部激勵。所以,我們可以看出金錢會帶來疏離。如果你客觀上定義了你的工作,就是一份工作,需要給錢我才能做,那麼一旦可以不做的時候,你就立刻停止不做了。但是另外那些沒有給錢的被研究者,他們在這8分鐘時間裡邊,繼續玩拼圖,他們會覺得很有意思。後來,心理學家就開始嘗試把錢換成威脅,比如,你如果拼不出來的話,我們會扣你多少分這樣的威脅。結果一樣。或者換成競爭,說看你能不能夠贏得了對方,一樣,就是威脅也好,競爭也好,都會讓參與者把專注度不再放在拼圖上,而是放在贏這件事上。 作者說,我們是不是應該換一個角度來研究,哪些因素能夠增強人們的內在動機?
區分獎賞和控制
什麼是控制?控制是利用外在的物質獎勵作為要挾、作為條件、作為交換。什麼是獎賞?獎賞是發自內心的開心、發自內心的感激、發自內心的高興。
比如,有一個6歲的小姑娘叫麗莎,她不喜歡拉小提琴,非常抗拒。有一次老師引入了一個新的制度來激勵她。如果每周能練習到一定的時間,就會得到一顆星星,當獲得的星星足夠多時,就會得到一粒「珍寶」。有趣的是,麗莎似乎變得不那麼抗拒練習了。儘管她似乎仍對實際的練習感到緊張,但對練習本身卻不那麼避而不談了。但是,問題是什麼呢?她拉得很快,她急於結束。她特別希望早點結束今天的練習。她的心思,其實根本就不在這個曲子上。她就是希望能夠得到那個「珍寶」。 有一天,當她在家裡邊拉琴的時候,她的爸爸突然觀察到女兒是在亂拉。她爸爸說:「你別拉了。」女兒說:「不行,我必須得拉。我要得到我的『珍寶』」。爸爸說:「你今天不用拉,爸爸也會給你這個『珍寶』」。為什麼呢?你會發現老師的方法,把孩子拉入到這樣的一個積分體系里去,孩子很容易被控制。孩子一旦遇到這樣的「珍寶」,他是沒有抵抗能力的。所以,她爸爸說,不需要考慮「珍寶」。你應該去體會音樂的美好。這個叫獎賞而不是控制。
我們需要對孩子保持尊重,需要給他足夠的空間讓他去選擇,同時你也可以幫他建立界限感和設定規則。我們要避免外部控制,以免給孩子帶來風險。那麼,外部控制會有哪些風險?
第一個風險,叫一旦開始不能輕易回頭。如果母親習慣於用獎勵的方法來誘惑孩子彈鋼琴、拉小提琴,學習,背單詞。那麼今後可能會一直持續下去。
第二個風險,如果你用外部控制的方法來對待孩子或者員工,人們很可能會走捷徑。作者在小時候遇到過一個老師。老師為了鼓勵大家能夠多讀書,她的辦法就是你去取一本書的時候就要登記,然後哪天還了,接着哪天又取了一本書。後來,他們就發現,老師會按照取書的次數,給大家發點小禮物用來獎勵大家多讀書。後來,他拿到了老師的獎勵,但是他陷入了深深的空虛。因為他只是登記了那麼多的名字。他根本就沒有讀那些書。我們並沒有實現多讀書的這個目標,但是我得了獎。因為一旦你用了外部控制,對方就會想要走捷徑。
第三個風險,就是外部控制會帶來更多的關於公平性的問題。你會發現我們花了大量的力氣討論公平不公平——你這樣不合理,你沒有看到我做的那件事情,那為什麼你獎勵他,不獎勵我?如果你必須要用到外部激勵,怎麼才能讓外部激勵變得有效呢?有這麼幾個方法。
第一個,就是最好要讓被激勵者理解行為和結果之間的關係。比如,我們畫完了畫,要把這個工作檯收拾得乾淨,原因是什麼?原因不是因為有人要懲罰,而是因為下一個人過來還要用。這就是叫理解行為和結果的關係。
第二個,就是激發對方的勝任感。要讓對方自己覺得自己能幹這個事。阿德勒說,人最本質的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勝任感其實就是價值感。要想讓對方獲得勝任感,我們需要有學會非控制性的讚美。
第三個,用支持自主的方式提出批評。比如:有一個護士去給患者輸液的時候,忘把針管里的空氣排出來。幸好被旁邊的一個老護士發現了,及時制止。及時制止了以後,大家就討論說:遇到這種情況,你該怎麼樣給這個護士做反饋? 有一個專家馬上站起來說,你要告訴她,這樣進去的話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這種後果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最後對你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所以,你要小心。
作者說,我們能不能夠再深入地思考一下?假如你問一下這個護士:你覺得如果今天沒發現這個事會有什麼樣的後果?讓她想想以後會怎麼辦。這就叫支持自主的方式提出批評。
如何促進他人自主?
那我們應該怎麼去促進別人自主?怎麼促進孩子的自主?怎麼促進員工的自主?這裡的方法,就是你要做很多支持自主的行為。
提供選擇
讓孩子參與決定、讓員工參與決定。
比如,決策過程本身就是一件需要學習的重要事情。決策過程消耗的時間也可以包含在課程計劃中,讓學生花時間自己決定要做什麼,完成數學作業、閱讀他們喜歡的作者的一本書,等等。讓他自己探索一下,讓他體會一下。他有了自己的選擇空間,他就能夠自主了。
學會幫助對方設定支持自主的界限
就是你要讓他意識到選擇代表着責任。你有這樣的權利去做這樣的選擇,就代表着你有這樣的責任去承擔這樣的後果。 然後讓界限儘可能地寬鬆。我們不需要把那個界限變得非常嚴苛。寬鬆一點,給對方一個適應的空間。
接着分清楚後果和懲罰。孩子沒做到,或者員工沒做到,他應該承擔後果。但是,不是莫名其妙的懲罰。不能夠拉一件不相干的事來懲罰他。需要注意一點,信任是不能夠拿來作為後果懲罰他的。
支持自主的行為
支持自主的行為,還包括幫他確立目標,經常性地跟他做績效的回顧,並且給予獎勵和認可。不要用控制的手法獎勵和認可,是為了支持正向的行為,而不是為了控制他。
事先識別障礙
識別障礙就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可能會出現什麼問題。我預先地想到,預先地去做鋪墊,然後把它解決掉。
幫助對方去探索自我動機
比如,有多少人想要戒酒,有多少人想要戒煙,有多少人想要減肥。這都是常見的人們想去做的事情。但是,有多少人做不到,有很多人做到一半就放棄了。那麼,為什麼我們知道不對,我們整天自責,但是卻無效。作者說,因為自責往往會使得這件事情繼續。他不斷地自責說,我不行,我控制不住自己,我就是喜歡喝點酒,沒辦法。你越是做這樣的自責,你越不會改。
作者說:「酗酒、吸煙和暴飲暴食都是有目的的。他們與焦慮捆綁在一起,是一種逃避壓力的方式,給人帶來安慰。喝酒可以減輕人們的孤獨感;吃東西能讓人們不再害怕被拒絕;吸煙可以幫助人們忍受在社交場合遇到一群人時的緊張情緒。這些行為中的每一種,都可以服務於眾多不同目的,使得人們不願意摒棄它們。」所以,如果你只是簡單地自責,你只是很痛苦。
你想要成功地改變行為,要從自己的動機產生真正的興趣開始。這意味着什麼?意味着你要問問他們自己:為什麼要改變?做出改變是一項只能由個人為自己做出的決定。」你得知道,戒煙、戒酒、戒掉暴飲暴食,只能是個人為自己所做出的一個決定。你發自內心地產生了這個動機。
我們自己怎麼自主?
我們每一個人幾乎都會有一些控制。作者提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在逆境當中,依然有那麼多人成功?比如林肯。從小到大被人打、被人控制、被人罵,但是最後他能夠成為一個很積極、很主動,能夠為大家做出貢獻的人。原因是什麼?第一個原因,可能是每個人的心理特徵很獨特。第二個原因,這些人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有可能會遇到某一個人物會給他帶來影響。 第三個原因,是每個人對外在環境的解釋不一樣。所以,在逆境當中,永遠都會有人依然成功。
那麼,這個動機是有不同的個體差異的。如果你能夠在自己的動機當中做出調整。比如,你的自主導向能力提升,進而你的自尊水平就會上升,你的自我實現的能力就會上升。那怎麼才能夠獲得這種轉變的能力呢?
控制情緒
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為什麼我們會生老闆的氣?這是因為你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你生氣的時候,沒辦法冷靜的思考。所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成為了最重要的一個能力。控制情緒不是壓抑, 控制情緒在於接納,而接納的前提在於放鬆。我們應該學會重新理解外部的威脅。
各位知道外部的威脅是怎麼來的呢?來自於自我捲入。所謂的控制情緒,是一個重新評估的過程。什麼叫重新評估?就是你要知道一個自我捲入的人,特別容易受到他人的威脅。
比如,我把財富視為一切,那麼,如果我看到有人在挑戰我的財富,我立刻就要反擊。因為我覺得,這是我的一切,你讓我很生氣。如果我們沒有過度地自我捲入,那你就不會把周圍發生的事情視作是一種侵犯,視作是一種威脅。你就會變得很淡定。而這種很淡定,就帶來了重新思考情緒的機會。所以,你才能夠掌控好自己的情緒。
調節靈活性
改變的起點是接納自己。雖然我是一個有缺點的人,雖然我是一個犯過錯的人,但是我依然愛自己,我願意接納自己,我可以做得更好。當你接納了自己以後,你才能夠產生自主的情緒,才能夠有自我的選擇。有了自我的選擇,才能夠把事一步一步地做好。
追求自主的意義
追求自主的意義是什麼?對每個人來說,一個重大的挑戰是接受對他來說有意義的強制約束,同時又保持個人自主感。那什麼是真正的自由?
作者說:「自由意味着真正的自主。它意味着以一種不受內攝、僵化的內部體系、使人麻痹的自我批評,以及否認限制的力量的約束而行事。自由意味着有自主的意願,意味着人們在行動中被真正的自我所掌控。」
「自由」一詞通常適用於社會層面。在社會中,如果人們擁有大量機會來選擇做什麼和如何生活,同時強制的約束相對較少,那麼,我們就認為人們是自由的。
作者說,真正的自由需要在主動改變環境和尊重環境之間取得平衡。心理上的自由需要一種接納他人的態度。我們不是我們自身的目的,而是一個更大體系中的一分子,因為真正的自我具有自主和聯結的雙重傾向,而一個根據發展良好的自我來行事的人,將會接納他人,尊重環境,並且積極地影響兩者。
作者在最後說:「人的弱點是顯而易見的,並且能從本質上限制人的自由,存在主義的立場給我們每個人都帶來了重大挑戰。它告訴我們,我們確實要對自己負責,它要求我們接受這一責任,而不是屈服於混亂和控制的力量。
雖然外部的世界有這麼多的混亂和控制,但是我們自己必須得承擔起我們的責任。我們得自己做出自主的選擇,得重新理解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和方法,才能夠改變我們自己,進而影響我們的孩子,影響我們周圍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