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工作-讀書筆記
羅伯特·約翰遜,當代美國著名的榮格分析師,解讀榮格思想的專業作家。他曾於20世紀50年代前往瑞士蘇黎世榮格學院接受培訓,師從榮格的妻子艾瑪·榮格。如今96歲高齡的約翰遜已出版15本著作,於2002年榮獲太平洋研究生院名譽博士學位及終身成就獎。
積極想象是榮格發明出來的最重要的心理分析方法;榮格對夢的分析也別具一格。本書作者羅伯特•約翰遜作為榮格的弟子,對兩種方法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和分析。對釋夢來說,首先主要對夢中的意象進行聯想。夢是用象徵來說話的,這個意象就是我們心靈的密碼,當我們這個象徵讓我們聯想到某個事物、某種感受,有恍然大悟之感,那就意味着找到了夢的密碼。等我們逐一解開了夢的密碼,這個夢的完整意義就會呈現。通常,夢會告訴我們內在的真相。
在積極想象中,自我——意識有深度的參與。對我們的心靈而言,一些想法、某種情緒背後往往只是冰山上的一角。只要我們肯下功夫,就可以窺見冰山下的部分。當某種惱人的情緒出現時,問它「請問你是誰?你是我內在的哪個部分?你想對我說什麼?「通過這種方式,你會慢慢進入那個神奇的內在世界。無論是運用積極想象,還是分析夢,這兩種內在工作的核心在於找到無意識中需要整合的一部分——人格化——與之對話——和解。
重視無意識
什麼是無意識?我們有時候會一邊聽着別人說話,一邊思緒卻不自主地飄到了別的地方,出神了;以為自己丟了某個東西,結果費勁找了一圈,到頭來卻發現那個東西其實就在自己手裡等等。這就是無意識的某種表現,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我們正處在無意識的支配之下。除此之外,夢也是無意識行為。
比如,夢到自己處在危險之中、工作出現了失誤等等。而且在更多時候,我們做的夢,可謂毫無邏輯,不可理喻,看起來沒有什麼實質意義,並且非常難以用語言描述。有研究表明,我們每天只有5%的時間處於真正清醒的狀態,也就是受意識支配的狀態。
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正是基於這種觀察,提出了自己的無意識理論。他認為,所謂無意識,其實是一個創造性的源泉,意識正是從無意識中分化而來的。無意識提供的原始內容使得意識得以發展、成熟,我們所有的潛在品質也因此得到發展。
他進一步強調,人類意識的發展是一個過程,無意識渴望源源不斷地參與進來。然而當人類進入某一文明階段後,那些曾經滋養了我們祖先的意識和無意識的互動方式,比如夢、幻想、儀式等,因為太過原始、太過迷信而被拋棄。為什麼要特別注意無意識這個東西呢?作者認為,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無意識處理不當,那麼這些無意識就會故意來引起我們的注意:它可能化身為各種心理疾病,強行回到我們的生活當中。比如,現代心理學有研究認為,神經症、恐懼症、焦慮症、抑鬱症等等,其實某種程度上是無意識得不到正常表達的後果。
在作者看來,這正是為什麼我們要了解無意識的原因之一。其次,則事關個人成長。在所有榮格心理學派的人看來,意識和無意識的統一是人格統合、成為完整的人的唯一途徑。成為完整的人意味着這個人無論在智力上,還是在情感上,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都能夠盡己所能,得償所願。一個人越是能夠直面無意識,將無意識內容與意識內容相整合,這個人就越是能夠成為完整的人。這也是每個人持續一生的任務。作者認為,無意識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和意識溝通:一種是夢,一種是想象。這兩種方式都是由心靈發展出來的、高度精煉的交流方式。它們都能夠把各種不可見的無意識內容轉化為能夠被意識到的意象。
榮格心理學基本概念
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榮格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分別是,原型、阿尼瑪、阿尼姆斯以及自性。
原型
在榮格心理學中,原型指的是早已存在於人類集體心理中的性格模型,不斷地被每個個體重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進行感知的基本方式。出現在夢中和想象中的原型,可以是一個多愁善感的女性,也可以是一個囤積居奇的商人。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把原型看作各具特色的人格。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憑直覺判斷我們面對的是否是一個原型,並自由地為它命名。以多愁善感的女性這個原型為例,我們可以把它命名為林黛玉等等。
阿尼瑪和阿尼姆
「阿尼瑪」「阿尼姆斯」是心理學研究者直接音譯過來的兩個拉丁語單詞。所謂的阿尼瑪指的是男人內心的女性形象,阿尼姆斯則指的是女人內心的男性形象。榮格認為,每個男人都需要和自己的阿尼瑪互動,同時每個女人都需要和自己的阿尼姆斯互動。如果缺乏這種互動,我們將不可避免地將它們投射到生活中不屬於它們的領域中去。
比如,一個女人可能會把自己的阿尼姆斯投射到一個現實生活中的男人身上,看起來她愛上的是這個男人,而實際上她愛上的是她投射到這個男人身上的阿尼姆斯。
通過這種羅曼蒂克式的投射,她試圖通過某個具體的人活出無意識的那部分自己。於是有一天,當她發現這個實實在在的男人與自己的阿尼姆斯並不完全相同時,她往往會大失所望,備受打擊。
自性
自性是集體潛意識中的一個核心原型,它的主要作用是協調人格的各個組成部分,使人格達到整合、統一。自性有其特有的意象,比如圓圈、正方形、菱形,但不限於此。
比如,一位女性夢到自己獨自在修道院的一個房間裡做彌撒,卻拿着佛教的念珠盤腿而坐,彌撒結束後,她發現花兒在房間的一角靜靜綻放,讓她感到內心十分平靜。事實上,這位女性在信奉天主教的家庭中長大,成年後接觸了東方禪宗思想,當時她正在整合自己的宗教體驗,於是自性這個原型以花兒的意象在夢中出現了。
什麼是釋夢
我們結合這些概念,來看看作者對如何釋夢這一問題的看法。作者在這部書中,將釋夢分為四個步驟,分別是:進行聯想、聯繫內在動力、解析和舉行儀式。
進行聯想
聯想就是要寫下夢中出現的所有意象,然後對各個意象進行直接聯想。作者認為:你的聯想可以是一個特定的人、一句話、一個圖像、一種情緒或一段記憶。在一次聯之後,應該馬上回到這個意象上來,看看腦子裡還有沒有其他聯想,切記在聯想之上進行下一次聯想。只有寫下關於某個意象的全部聯想之後,你才應當處理下一個意象。
在處理完所有的意象之後,我們會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知道哪些才是各個意象最合適的聯想。對此,榮格的回答是命中法。他說,當你瀏覽自己寫下的聯想時,其中一個會激起你心中的許多能量。你會感覺到你內心的傷口和迷茫被觸及到了。或者這個聯想讓你看到了自己內心的一些東西,而這些東西你以前從未注意到。那個時候,一種確信感會從你內心深處的某個地方油然而生,讓你覺得就是它。
聯繫內在動力
我們需要將每個意象與某種內在動力聯繫起來。這種內在動力可能是一種情緒、一種內在衝突、一個通過你發揮作用的內在人格,也可能是一種情感、一種態度或一種心境。我們需要找出我們內心到底發生了什麼,而夢中的場景正好代表了發生的事情。
我們必須回到最初階段,分別處理每一個意象。我們可以問問每一個意象,它是我們人格的哪個部分?最近它在我們生活的哪個方面發揮着作用?然後寫下腦海中出現的每一個例子。我們繼續就修道院的夢進行分析。
解析
通過前兩步,我們在頭腦中把所有的聯想聯繫在一起,我們與內在生活的關係也變得清晰起來,在此基礎上,我們將解析夢對我們生活的整體意義。
以一個男人的夢為例。這個男人某一天得到了一個看似非常好的工作機會,公司希望他能當場決定是否接受這個機會。儘管他感到很興奮,但是總有什麼在告訴他過幾天再做決定。於是在當天晚上,他夢到了一個非常美麗的女人,穿着性感的睡裙向他走去,並且告訴他,只要他願意,他就可以得到她。他決定和這個女人一起走,但是隨後當這個女人靠近他時,他發現她的眼睛裡有一種奇怪的、仿佛來自另一個世界的綠色陰影,這讓他感到很害怕。第二天醒來後,他對自己的夢進行了解析。他清楚地看到夢中的性感女人與這個誘人的工作機會之間的關聯。他感覺自己把阿尼瑪投射到了這個工作機會上,但是這個夢卻警告他說這是阿尼瑪的邪惡面。這個工作機會在某些地方不對勁兒,存在某種隱患。因此,他最後拒絕了這個工作機會。後來,他通過某種途徑得知,那家公司的確不可靠,他意識到如果自己當時進去了可能就再也出不來了。
舉行儀式
作者認為,當我們明白了某個夢對我們生活的整體意義後,我們要做的是舉行一個儀式,通過儀式把夢的啟示帶入現實世界。
比如,一個大學生埋漢堡和薯條的儀式為例。這個大學生一天夢到自己在購物中心閒逛,他看到讓他非常不舒服的垃圾食品,買到的東西也不是他喜歡的。在釋夢進行到第四步時,他確信這個夢對他最重要的警示是垃圾食品在精神層面的意義,也就是切斷不健康的人際關係。於是他去了一家漢堡店,買了最大的漢堡和薯條。回到家後,他拿起一把鏟子,把漢堡和薯條埋到了後院兒里。
通過這種儀式,他把自己想放棄不健康人際關係的決定帶入了現實中。然而並不是每個人在釋夢進行到這一步時,都確信自己該做出什麼儀式。對此,本書作者認為,儀式的內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意識地去做。
如何進行積極想象
所謂積極想象是對想象能力有意識的運用。和釋夢不同,積極想象是榮格心理學派特有的心理分析方法。作者在書中同樣將積極想象分為四個步驟,分別是邀請無意識、和無意識對話、選擇道德立場、舉行儀式。
邀請無意識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讓自己的思緒暫時遠離外部世界,把焦點對準內心世界,進入想象當中,然後看腦海中會出現什麼意象。這種方法又被心理學家馮·弗朗茨稱為「清空自我法」。這種發出邀請的方法往往需要巨大的耐心和專注力,因此一些人可能等了很久還是一無所獲。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試試別的方法。你可以去到想象中出現過的某個現實存在的地方,比如公園、購物中心,看看自己將在那裡遇到什麼。通常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想象會把我們帶到內心世界的某個地點,讓我們與需要見到的內在人物產生聯結。
和無意識對話
對話就是讓自己沉浸在想象中,讓想象自由流動。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你可以說任何話,做任何事。如果一個出現在想象中的人物最初無話可說,你可以通過詢問他是誰開始你們之間的對話,問問他想要什麼,想談什麼,想做些什麼。如果還是不行,就試着表達你的感受,你可以對他說他讓你感到害怕,感到被拒絕。這是進入對話最有效的方式。
選擇道德立場
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無意識世界是沒有道德可言的,在進行積極想象時,我們很容易被無意識所吞沒,如果不預設一個道德立場,我們就會在想象中變得殘忍、具有破壞性,或者走向極端。
比如,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女性。有一天,在她的想象中出現了一名男子,這名男子要求她把錢包和鑰匙交出來,並且說從現在開始,錢包和鑰匙就是他的了。這位女性在想象中照做了,交出了自己的錢包和鑰匙。後來在一年左右的時間裡,她變得自命不凡,認為自己無所不知,對他人指指點點,試圖控制一切。在他人看來,她就好像變了一個人,變得權力薰心,招人討厭。
很明顯,這位女士在無意識中發現了渴望權力的那部分自我,由於沒有對它設立任何道德限制,因此讓它掌管了全部的自我,進而給自己製造了人際問題。作者建議我們,在選擇道德立場的時候,要考慮自己的性格和深層價值觀,不應該讓一部分自我掌控其他部分的自我,並且要考慮普遍的人類價值觀,比如見義勇為、救死扶傷等等。
舉行儀式
通過一個儀式,把想象的啟示帶入現實世界中。前面我們已經說過這一點了,這裡就不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