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險心理學-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冒險者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培養的結果?為什麼我們中的一些人比其他人更享受忐忑不安、心跳加快、手心出汗的感覺?我們在面對可能改變我們生活的大大小小的機遇時又是如何評估其價值的?

當大腦在做決策的時候,它是怎麼運轉的,它在什麼情況下會傾向於冒險。蘇克爾採訪了許多極限運動員、投資專家和外科醫生,從這些需要頻繁冒險的人身上,尋找如何控制風險,獲得最佳結果的答案。

大腦如何完成決策

我們會認為,一些人之所以能得到海量的財富、美滿的家庭生活、受人仰望的社會地位,關鍵就在於他們有冒險精神,有勇氣去直面風險。

但是,「冒險精神」又很難量化。有時,看到成功人士因為敢於冒險,做出了非凡的業績,我們還會埋怨自己說:我怎麼就不是這種人呢!作者蘇克爾說,一個人在做決策的時候,是不是傾向於冒險,其實是腦科學決定的。在我們的大腦里,負責判斷風險的部分,叫做「中腦邊緣通路」。這個通路由三部分組成。

基底節

基底節靠近腦幹,它還有一個更著名的名字,叫「蜥蜴腦」。幾億年前,一些海洋生物登上陸地,尋找更有利的生存環境。這些海洋生物,就是人類的老祖宗。從海洋生物進化到人類,中間經歷了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等好幾個階段。其中,在爬行動物這個階段,大腦進化出了基底節,並且遺傳到新出現的物種身上。因此,基底節也被稱為「爬蟲腦」或者「蜥蜴腦」。

爬蟲腦在進化的時間上遠早於新大腦皮層,它在保證人類生存上一直很成功,因此人類對爬蟲腦的依賴更為根深蒂固。這也是人們的行為決策之所以大多數都源於大腦的爬蟲腦的原因。

「蜥蜴腦」負責的,只會是一些最本能的欲望,比如飲食。對大腦來說,這些都是埋藏在天性里的、最強烈的誘惑。一旦外部環境釋放出這些信號,「蜥蜴腦」這個系統就會被快速喚醒。不過,完全由「蜥蜴腦」來做決定,顯然是極其危險的。

比如,在原始社會,人類為了獲得生存所需的蛋白質,需要外出狩獵。狩獵這個行為,就是「蜥蜴腦」驅動的。但如果在狩獵過程中,只憑本能,不觀察環境,人就有可能被兇猛的野獸襲擊,失去生命。到了文明社會,要維持基本的秩序和穩定,我們就更需要控制自己的本能了。這個時候,大腦就啟動了第二個組織來參與決策。這個組織,叫做「前額葉皮層」,是人這種智慧生物特有的。它的功能是判斷、推理和抑制。

前額葉皮層

前額葉皮層,也被稱為大腦里的首席行政官,負責制定計劃、做出決策、控制衝動。很多腦科學家認為,人之所以能稱之為人,就是因為我們有着地球上最發達的前額葉皮層。在所有的動物里,人類的前額葉皮層是最大的,它占人類大腦的30%。

當「蜥蜴腦」想要追隨本能的時候,前額葉皮層會把長期目標、行為後果等更複雜的因素納入考量,在本能造成破壞性結果之前,搶先一步阻止它。

比如,美國科學家曾經做過一項實驗。他們讓兩組受試者同時玩一種賭博小遊戲,其中一組人正常玩,另一組則用電磁線圈給大腦皮層施加干預。結果發現:當磁脈衝讓前額葉皮層變得更活躍的時候,玩遊戲的人就會非常謹慎,不願冒風險。但如果前額葉皮層的活動受到抑制,哪怕遊戲敗局已定,玩家也會大着膽子搏一把。

邊緣系統

所謂「邊緣系統」,主要分為四個部分:一是海馬體,它是大腦的記憶中心。二是杏仁核,它負責對實時情況進行評估,感知恐懼和焦慮。三是前扣帶回,它能幫助我們吸取過往的經驗。四是島葉,它負責情緒調節。可以說,邊緣系統就像一台「超級服務器」。它整合了人的情緒、感受、經驗等數據,並在決策過程中隨時調用它們。

我們常說,做決策的時候,一定要理性。調用了情緒數據,不是會壞事嗎?其實不然。在決策過程中,大腦對風險的判斷,是非常複雜和多元的。

比如,有位名叫蓋爾的化學家,是個標準的「理工男」。他信奉一項原則:任何選擇,都得先做數據分析,篩選出成功率最高的方案,隨後才能行動。可就是這個蓋爾,時不時會跑去賭場,「小賭怡情」一把。在這個過程中,他特彆氣定神閒,一點也不緊張。 蘇克爾問蓋爾:你為什麼那麼淡定?是不是因為你提前算出了,自己一定能贏錢?蓋爾老老實實地回答,真不是。他說,每種賭博遊戲,獲勝的概率都不一樣。從長期來看,賭徒一定是贏得少、輸得多。而蓋爾最喜歡玩的,是雙骰子遊戲,這種玩法尤其容易輸。明知道自己大概率要輸錢,為什麼不緊張呢?蓋爾解釋說,因為他玩這個遊戲的時候,會有一群人圍在他身邊看,一起歡呼,一起嘆息。這讓他感到特別快樂,特別享受。為了這種感覺,他寧可冒輸錢的風險。

在這個例子裡,蓋爾的大腦就把情緒因素納入了決策過程,壓倒了輸贏概率這個冷冰冰的數據。數據是理性的,但數據並不知道人類的遊戲體驗,它無法估算情緒價值,也無法單獨掌控大腦的運轉。

因此由「蜥蜴腦」、前額葉皮層和邊緣系統這三大零部件組成的「中腦邊緣通路」,其實是一台超級概率計算機。它把人的欲望、理性和情感連接起來,接着開始計算:我有幾個方案可選?每一種方案,能獲得多大回報,又會有什麼風險?在計算過程中,三大零部件會相互制衡。最快湧現的本能,會受到理性和經驗的制約。過于謹慎的想法,又會受到欲望和需求的刺激。

三大零部件之間,雖然總是互相拉扯,但未必一直處於平衡狀態。受基因和發育影響,一些人的前額葉皮層特別發達,還有一些人具備更強的邊緣系統,這些都會影響他們做決策的風格。另外,後天干預的作用也非常大。

2014年,美國一項醫學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長期酗酒,他的前額葉皮質會遭受不可逆的結構性損傷。病人會變得更加衝動,無法理性地權衡利弊。這就相當於「概率計算機」的芯片出了故障。

「冒險精神」是天生,還是後天形成

「冒險精神」,到底是不是天生的?作者認為,先天因素的影響非常大,但不是100%的。比如,人體內有一種基因叫DRD4,俗稱「冒險基因」。這個基因包含一種特殊的多巴胺受體,叫D4受體。D4受體能夠控制中腦邊緣通路,特別是「蜥蜴腦」的多巴胺分泌水平。

先天因素

多巴胺這種化學物質,會讓人感到快樂。如果「蜥蜴腦」這個大腦的「油門」,產生的多巴胺總量特別大,我們就會變得異常興奮,會更傾向於為了眼前的收益,冒險行事,不計後果。

有一種常見的精神類疾病,叫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俗稱「多動症」。患有多動症的人,會不自覺地被各種外界刺激吸引,並做出回應,卻把本來要做的事耽誤了。這種病的實質,就是大腦的決策系統出了問題。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多動症患者的DRD4基因,存在一個名為7R的變體。這個變體會導致患者的大腦在受到外部刺激時,短時間內分泌大量多巴胺,帶動「蜥蜴腦」滿負荷工作。這樣一來,大腦的另外兩個零部件還沒來得及啟動,就被「蜥蜴腦」給帶跑了。

作者蘇克爾給自己做了基因檢測,她發現:雖然自己一直都是極限運動愛好者,但並沒有攜帶7R變體。換句話說,基因和冒險精神之間,只有相關性,沒有決定性。「從大腦的決策過程看,它會受到成百上千個基因的影響,只不過「冒險基因」已經被識別了出來,其他基因的作用則還有待發掘。認為「冒險基因」就是唯一的源頭,顯然是一種狹隘的認識。

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也會影響人們冒險的意願。比如,傳統觀念認為,大多數男性,天生就適合冒險,冒險精神是男子氣概的一部分。女性則恰好相反,女子的天性,應該是安靜、害羞的。科學研究證實,成年男性分泌的睾酮激素,是成年女性的7到8倍。睾酮激素水平,會影響人的體能、力量和攻擊欲。男性有了睾酮這個先天優勢,自然就更有冒險的能力和衝動了。

但是,我們這裡說的,只是一般狀況。具體到每種性別內部,乃至每一個獨立的人,他們的睾酮激素水平,差異非常大。20多年前,體育界人士普遍認為:像攀岩、衝浪、跑酷這樣的極限運動,只適合男性,女性在身體條件和心理素質上都承受不了。但隨着時間推移,人們逐漸發現:在女性中,也有睾酮激素水平很高,能駕馭極限運動的玩家。她們只是缺少一個展現自己的機會。

如何巧用冒險,做出更明智的人生抉擇?

冒險精神,並不都是先天註定的宿命。大到社會觀念的變化,小到個人的調整和干預,都會影響我們對待冒險的態度,進而左右冒險的結果。那一個聰明的決策者,要怎樣把冒險變成人生的機會呢?

了解你自己

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蘇克爾採訪了許多成功的冒險家,他們中有風險投資人和極限運動員,還有上過戰場的特種兵。蘇克爾發現,這些冒險家有一項共同的特質,就是對自己有足夠清醒的認識。他們腦子裡考慮的,不光是「面對眼前的風險,哪種選擇收益最大」,還有另一些問題。

比如,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最容易犯錯誤?因為,一個人的冒險風格,往往是一系列經驗的累積。強迫自己嘗試一種全新的風格,哪怕看上去短期收益更大,操作起來可能也會水土不服。只有找到自己能駕馭的冒險風格,並在察覺到情況不對時,及時調整,才能避免犯下孤注一擲的錯誤。

哪些因素影響自己的判斷

美國社會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當青少年在玩冒險遊戲時,如果他是一個人玩,遊戲策略會比較保守。但如果還有好幾個同伴在場,玩家就會變得激進起來。這是因為,人在青少年階段,特別重視社交關係。獲得同伴的關注,對大腦來說是很重要的情緒獎勵。為了得到這種獎勵,玩家就有了搏一把的衝動。

成年人的決策,也會受到社交的影響。比如,當我們面對婚姻、投資、換工作這樣的大事時,常常會徵詢熟人的意見。如果熟人的選擇明顯趨同,我們自己也會樂於「隨大流」。但其實,「隨大流」,未必是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另一個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因素,是情緒。情緒價值是一項重要的指標。但情緒不光能取悅人,它還會裹挾甚至蒙蔽人。比如,衝動性消費。消費時非常愉悅,但是最後信用卡還是要還的。在這個場景里,過於亢奮的情緒,阻礙了我們做出理性分析的能力。這個時候,你就需要努力激活自己的大腦皮層,對過度活躍的「蜥蜴腦」進行制衡。

蘇克爾提醒我們:成功的冒險者,往往也是優秀的規劃者。不成功的冒險者,只會關注眼前的結果。」那規劃冒險,具體該怎麼做呢?

第一條,是做好心理準備和預期管理。合理設定自己的預期,能讓人在面對危機的時候,保持情緒上的穩定,更理性地處理問題。

第二條,是充分的訓練和準備。在頭腦里反覆推演完整步驟,考慮所有可能遇到的問題。

第三條,如果你決定開啟一場冒險之旅,那不妨把大目標分解成一連串小目標。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大腦都會接收到一定的激勵信號,使它的興奮程度始終保持在最佳水平。所謂最佳水平,就是大腦既不過於亢奮,也不過於沉寂。在這種狀態下,中腦邊緣通路可以始終保持專注,並更好地調動經驗、直覺和習慣,幫助我們做出正確決策。

冒險心理學 導圖
冒險心理學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