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的力量-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鮑勃•尼斯在斯坦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的研究方向是如何改善醫生和患者的決策,之後他成為醫療領域應用行為學理論專家。現在,他致力於將他的理論經驗運用到醫療之外的領域,比如職場、家庭和社區等,《決策的力量》正是對這一經驗的總結和擴展。

大腦在漫長的進化過程里,形成了一些已經不適應現代環境的本能傾向,這些傾向帶有巨大的局限性,導致我們良好的意願和實際行為之間出現了偏差。但這種局限性是可以被彌補的,本書提出的策略能夠幫助我們激發心中潛藏的良好意願,並在這個基礎上作出科學的決策,實現自己的目標。

激活型策略

書中介紹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叫做「50比特思維模式」。意思是人類大腦每秒鐘能接收1千萬比特的信息量,但其中只有50比特是在有意識的狀態下處理的,屬於有意識的思維,其他的思維都是無意識的。換句話說,人類很大一部分的行動都是大腦在潛意識狀態下處理的,我們根本意識不到,也解決不了。他所介紹的策略,在生活中非常具有實用性。

主動要求他人做出選擇

主動要求他人做出選擇,這是一個「激活型策略」。

比如,2007-2011年,美國經濟走過了一段特別艱難的路,經濟萎靡不振,慈善捐款也大幅減少。但是一個名為「聰明寵物慈善機構」的非營利性組織,收到的捐款卻絲毫沒受到經濟下滑的影響,而且在這段時間裡,他們收到的個人捐款還飆升了85%,這在經濟衰退的時期是相當令人驚訝的。原來,這個組織和一家寵物產品零售商有密切的聯繫,在零售店的結賬處,研究者發現了「聰明寵物慈善機構」成功募捐的秘密。顧客準備通過銀行卡付款結賬時,收銀台的屏幕上會出現一個彈窗,上面顯示着一個簡單的問題:「是否為無家可歸的寵物捐款?」為了方便顧客捐款,屏幕上還有幾個建議捐款的金額和一個大大的「不,謝謝」按鈕。這就是「主動要求他人做出選擇」的策略。

在運用這個策略時,往往會讓人們暫停手頭的某一件事情,提供幾個選項,讓他思考一下該怎樣做。在這個寵物慈善機構的案例里,客戶願意為無家可歸的寵物捐款,只是因為機構調動了他們的「50比特思維」,激活他們內心的善意。

「預先承諾」

什麼是預先承諾?比如,你覺得看電視很浪費時間,但是很難控制自己。那麼,你可以搬走電視,或把它放到不能舒適觀看的地方。這就是預先承諾,你在當下做出的決定,有利於你在未來採取更好的行為方式。通常來說,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讓一種特別有吸引力的行為變得不可能實現,或者實現的難度和成本加大。這是一種預先承諾以「行為」為基礎的。

還有一種預先承諾是以「結果」為基礎的。比如你和自己訂了一個有約束力的協議,在協議中設定目標,要求自己如果違約,就必須接受一定的懲罰。把你違約的情況告訴你朋友,或者直接從你綁定的信用卡里扣除違約金。這種「預先承諾」可以直接把人們的承諾轉化成實際行動,它的懲罰或激勵機制能讓未來的行為方式更有吸引力,增強用戶改善行為的動力。

自願退出

這種策略實際上是利用了人們的懶惰和拖延的傾向,把它轉變成有利於改善行為方式的積極因素。比如,遺體捐獻對醫學研究和挽救生命來說有非常大的意義,但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在去世前都沒留下是不是願意捐贈遺體的意願記錄。在一些國家,如果人們要捐獻器官,必須在生前簽署一份同意捐獻的聲明,而在另外一些國家呢,捐獻腎臟是默認的選擇,不願意捐獻才需要聲明。統計發現,在這兩類執行不同規定的國家裡,器官捐獻率的差異特別顯著,在默認捐獻的國家,器官捐獻達成率在85%-100%之間,而在需要簽署捐獻聲明的國家裡,器官捐獻達成率只有4%-27%。

通過把積極正確的行為方式預設為默認選項,可以大大提高人們採取良好行為方式的幾率。「自願退出」策略也往往比「主動要求他人做出選擇」的策略更加有效。但考慮到法律和倫理等要素,我們可能不能直接默認所有人都同意某個方案。比如,如果這個國家裡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捐贈器官,你就不能直接默認所有人去世後都會捐贈,但在各種條件都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儘量採用這個策略。

提高策略

上面我們已經了解了激活型策略,接下來我們說說提高型策略。

融入他人的思維

也就是用線索或提醒的方式,吸引人們的「50比特思維」。在美國的超市里,兩大麥片品牌「家樂氏」和「通用磨坊」使出渾身解數,只為了達到一個目的,就是占據人眼平視高度的那層貨架。我們可能沒注意,但對於包裝食品來說,在貨架上的位置特別重要,消費者的關注和反饋都是難得的稀缺資源。把商品擺在最有可能被他們看到的位置,也就是特別有效的銷售手段。同樣的,像汽車儀錶盤上的機油更換提示燈、洗衣機工作完畢後的提示音、在天然氣里加入刺激性氣體來提醒人們注意泄露等等,這些例子都是在用各種線索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獲得更多的關注。

重構選項

就是通過恰當的措辭來重新表達信息。比如,我們在餐廳點菜之後,服務員拿走菜單的同時說了一句話:「好的,我很快上菜」,或者「好的,我很快為您上菜」。多了簡單的兩個字,是不是就達成了一種更親近的社交互動呢?在重構選項這個策略中,我們還可以利用社交規範和人們傾向於規避損失的心理。

比如,在一項研究「怎樣鼓勵酒店客人重複使用毛巾」的實驗中,酒店在不同房間設置了兩種不同的標語牌,一種是單純呼籲「請幫忙拯救環境」,另一種則利用了社會規範的力量,寫的是「和曾經入住本房間的其他客人一起拯救環境」。兩種標語牌起到的效果差別很明顯,因為人們在做出決策的時候,往往格外注重群體行為模式,看別人是怎麼做的,然後跟着做。

那怎麼利用人們害怕損失的心理呢?比如快捷藥方公司在和患者溝通時,如果公司推薦患者採取性價比更高的方案,強調「不採納這種方案,可能損失多少錢」,就沒有「採納這種方案,能夠節約多少錢」的效果好。通過重構選項來改變人們的行為方式實在是一種成本小、收效又高的方法。

巧借東風

公廁管理員們經常會因為便器周圍的「水花四濺」而頭疼。一位機場負責人想到了一個妙招:在便器的內側刻上蒼蠅的圖案,在那之後,人們如廁時便會不由自主地瞄準蒼蠅,「水花四濺」的情況因此降低了八成。這個方法如今已經風靡全球,許多孩子都對消滅蒼蠅的過程樂在其中,文明如廁變成了一種樂趣。巧借東風能夠有效幫助人們培養健康良好的行為方式,做出長期受益的決策。

決策的力量 導圖
決策的力量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