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的藝術-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約翰 S. 哈蒙德(John S. Hammond)哈佛商學院、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教授,管理學顧問。哈蒙德教授因幫助其客戶做出艱難的決策而聞名。他將理論的嚴謹與行業內、學術界和諮詢實務中40年來廣泛的實戰經驗結合了起來,為美國證券交易所、美國銀行、信諾集團、杜邦公司、雅詩蘭黛、通用電氣、IBM、聯合國、世界銀行等眾多組織提供諮詢服務。

拉爾夫 L. 基尼(Ralph L. Keeney)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和工程學院教授,曾任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基尼教授以研究艱難的選擇而聞名。除了從事個人諮詢服務,他也為一些大公司提供諮詢服務,如美國運通公司、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水電公司、電力研究院、凱薩醫療機構、太平洋電氣公司、希捷科技、美國能源部等組織。

霍華德·雷法(Howard Raiffa)決策分析、談判分析以及博弈論的先驅,哈佛商學院教授。過去40年裡,雷法教授一直在哈佛大學教授決策藝術與科學。他既在哈佛商學院從事專業研究,又在工程與應用科學部、經濟系、肯尼迪政府學院、法學院等部門和學院任教,負責監督近100位博士的博士論文。

在這本書里,三位決策高手總結了,做出一個英明決策所需要的八個要素:分別是問題、目標、備選方案、結果、取捨、不確定性、風險承受力和相關聯的決策。這八大要素中,前五個是重中之重,作者根據它們的英文單詞首字母,把這5點縮寫為 PROACT,本書講的英明決策方法,就叫作PROACT法。


問題

做出正確決策,首先要提出一個正確的問題,提出問題是決策的開始,提出合適的問題,決定着後面的一切。假設你計劃搬到一個新的城市居住,因而需要租一套未裝修的公寓。你的決策問題似乎很簡單:我該選擇哪一套公寓?但真有這麼簡單嗎?也許你最理想的選擇是租一棟房子,而不是一套公寓。或者,也許你應該將你的物品先存放在臨時倉庫中,租一套帶家具的公寓,過幾個月以後,等到你對這個城市有了更多了解時,再決定是否簽訂長期租約。或者,也許你應該嘗試找一位合租者。或者,也許你應該果斷地買下一套公寓。實際上,也許你根本就不應該搬到那個城市去。

那麼,定義或者重新定義你的決策問題的最佳方法是什麼呢?先寫下你對基本問題的最初評估,然後質疑它、檢驗它、完善它。你可以問問自己,是什麼觸發了這項決策,我為什麼要考慮它?對於問題中的限制條件,也要懷着質疑的態度來檢視。另外,你也可以換個角度思考,比如求助朋友或者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徵求他們的意見來作為參考。

正確的決策問題並不是一拍腦門就能想出來的,多花些時間來找尋正確的決策問題完全有必要。這樣一來,你在做出明智的選擇上會多一些把握。

目標

你已經清晰地闡述了決策問題。現在,先別着急,在匆忙進入實際的決策過程之前,先暫停一下,仔細考慮自己的目標。你真正想要什麼?真正需要什麼?你的希望是什麼?目標是什麼?誠實、清晰和完整地回答這些問題,有助於做出精明的選擇。為什麼目標如此重要?因為它們是你衡量備選方案的基礎,換句話說,它們是你決策的標準。在確定已經認清了所有的目標之後,你就能避免做出不平衡的決定,比如一個考慮了財務意義而忽略了個人成就感的決定。另外,列舉出一系列完整的目標,能幫助你超越已有的、顯然的備選方案,考慮新的和更好的備選方案。

假設在北京工作的你,得到了一份來自上海的offer,報酬比你現在高一些。你是選擇接受還是拒絕呢?這就得看你的目標了。如果你的目標是掙更多的錢,提升生活質量,OK,選擇接受。但如果你的目標是家庭,與妻子一起花更多時間陪孩子成長學習,那就只能選擇放棄。由此不難發現,一個明確的目標,在你決策過程中的重要性。有了目標,你才能判斷,它究竟值得你耗費多大的時間和精力成本。

那如果我自己也不了自己的目標呢?也就是我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這個時候怎麼辦呢?作者說,找到正確目標只需要五步。首先,把你在決策過程中希望的、關注的所有事項寫出來,編寫一個願望清單。第二,將你的關切點轉換為簡潔的目標,最清晰的方式是用一個動詞和一個賓語的小短語來表達,如降低成本。第三,將目標與手段分離,分清你要做的事,哪些是目的,哪些是為了實現目的的必要手段,在這個過程中,多問為什麼會幫助你發現真正的問題。第四,澄清每個目標對你的意義,對於每個目標問問這實際上意味着什麼。最後,測試你的目標,看它們是不是你真正的興趣所在。


備選方案

備選方案相當於決策的原材料,它代表為實現目標你所擁有的一個可供選擇的範圍。備選方案的確定是決策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因此,一定要用高標準來衡量。關於備選方案,在任何時候都要牢記下面兩點:第一,你永遠不可能選擇一個你甚至從未想到的方案。在你租房的時候,也許在一個很好的地段有一幢很好的房子正等待出租,但如果你沒有想到這樣的房子也可以出租,你就永遠沒有機會租下這個房子。第二,不管你擁有多少種備選方案,你選定的那個方案,至多只是這些方案中最好的。因此,尋找好的、新的、有創造力的備選方案的好處,超乎你的想象。

在這裡需要注意一點,作者說,在發現備選方案過程中,切忌抱着「一切照舊」的想法。如果每次都採用毫無新意的備選方案,絕對是要被鄙視和拋棄的。除此之外,直接選擇第一個可能的方案、僅從其他人提供的方案中選擇,以及遲疑不決,都是不對的。不同的備選方案可以針對不同的問題,我們來介紹兩種,過程備選方案、雙贏備選方案。

比如,你有一張演唱會門票,因為沒時間去聽,你打算送給朋友,結果兩個朋友都想要這張票,這時你應該送給誰呢?顯然,送給誰都會得罪另一個人,那這種情況下,你需要做的就是讓他們認識到,你的選擇是基於一個公正的過程,比如,採取扔硬幣這種方式來決定門票歸屬,雖然很簡單,但是結果取決於運氣,輸的一方也基本不會有怨言,這就是過程備選方案,適用於在有利益衝突的情況下,這種方案可以確保決策的公平性。 再比如,你是個籃球迷,想去看NBA總決賽,但上司不給假,為了從上司那裡爭取到假期,你可以答應介入一個本不需要你介入的case,並且完成得很漂亮。最後上司高興地准了你的假。這個方案的要點在於,讓對方的利益與你保持一致,這就創造了一個雙贏備選方案。


結果

已經定義了問題,構建了目標,還確定了一系列的備選方案。現在,為了做出精明的選擇,你得對備選方案的優缺點進行對比,評價每個方案是否符合你的根本目標。為進行比較,首先你要描述一下每個方案是否能令你滿意,換句話說,你必須列出每個方案相對於每個目標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也就是說,必須清楚地理解決策帶來的結果,描述結果並不簡單。首先你需要構建一張結果表,具體可以分四步走。

第一步,想象未來的場景。假設你去登山,就可以想象自己登頂後的心情和反應。當然,這個想象也不是說完全憑空,最好進行一定的實踐調查,比如,當你考慮是否去某所大學讀書,你可以先去校園裡轉一轉,去食堂看看伙食情況,甚至可以去教室里旁聽幾節課。先嘗後買。

第二步,對每一個方案,用統一的標尺進行一番描述,最好是可以量化的,比如貨幣單位、百分比、面積大小等等,儘量簡單,比如設計不同的套餐,把成本、售價等等這些關鍵數據都整理出來。不過要注意的是,這是推算的結果,所以數字不是越精確越好,否則可能會干擾判斷,例如你做一件事的成本預算,寫45388元就過於精確了,如果你把預算寫成45000元上下浮動10%,反而會更好一些。

第三步,排除明顯不利的備選方案,選出最終的贏家。這個過程,可以實地考察、諮詢專業人士,甚至相信你自己一瞬間的某個靈感。

第四步,將剩餘方案的描述做成一張結果表,不同方案的相關數據、執行要點、這個方案最可能的結果,就一目了然了。同時還需要注意,因為這些可能的結果,是基於你的估算,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誰也不敢肯定真正的結果一定會是這樣的,所以在描述結果時,一定要將這個不確定性考慮進去,預留出備選項的備選項。

取捨

那在多個互相衝突的目標中,取捨該如何進行呢?首先,可以採用排除法。

周末到了,你準備帶着家人出去玩一趟,你的目標是花錢少、空氣好、距離短。如果方案A在消費上比方案B多,空氣比方案B差,且兩者距離一樣,那麼方案A就可以被排除。而當選項不止兩個的時候,可以把這些方案列成一個表格,再設定不同的指標,還是用選擇出遊目的地的例子,可以把距離、空氣、消費這些參考指標都列出來,最優選的打3分,次之2分,以此類推,很容易就得出每個選項的量化分數,發現它們的優劣關係,這就容易取捨得多了。

那如果排除以後,還剩下兩個甚至更多的備選方案,這時該怎麼辦呢?那你就需要等價置換法了。所謂置換法,就是把一些直觀上不太好比較的東西,折算成同一個標準,比如當你選擇飛機航班的時候,有的票價更便宜,有的飛行時長更經濟,有的服務更好,這些標準如果你不知道怎麼權衡,也可以用上邊說的打分的方法,把它們折算成一定的分數,這樣再比較,就能對各個方案的價值,有一個更直觀的判斷了。置換前要多收集信息,不能過於隨意,事實越充分判斷也越容易。


不確定因素

決策之前無法確定結果。不論你花費多少時間去思考,也只能在做出決策之後,才知道結果到底是什麼。在選擇時,你也許知道什麼情況可能會發生,但永遠不知道真的會發生什麼。你在生活中要面對許多不確定因素,因此,你做出的許多決策,比如投資共同基金、決定要孩子、要求加薪或晉升、新創辦一家公司,或者推出一種新產品,等等,都將包含一些可以預先估計到卻又無法避免的風險。

只要不確定因素存在,就不能保證一個英明的決策一定會帶來好的結果。反過來說,那些根據結果好壞來判斷決策好壞的做法是不科學的。這種現象在足球場上很常見,不管主教練戰術安排多麼講究和用心,但只要球隊沒贏球,他的努力就會被無視。為了搞清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你得想出一種方法簡化它,將每個因素分離出來並挨個評估。風險預測可以幫到你,它能回答四個關鍵問題:不確定因素是什麼?它可能導致什麼結果?結果發生的概率怎樣?會導致什麼結局?

比如,你是一位老闆,想在假期組織一個團建活動,方案有兩個,一是去城郊拓展加野餐,二是在市區酒店吃高檔海鮮自助餐。從團建的效果,還有成本支出上考慮,第一個方案更好,但風險在於,戶外活動,要考慮天氣因素,也就是說不確定因素是天氣,它可能導致活動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泡湯,那如何評估這個風險到底有多大呢?就得看風險的發生概率,比如,查看天氣預報,或者你所在城市的歷年天氣規律,看看每年這個季節下雨的可能性有多大。這樣,你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到底值不值得冒這個風險。通過風險預測,你便能對不確定因素做出明智的判斷,繼而做出明智的決策。


風險承受能力

對待風險的態度是因人而異的。有的人不惜付出一切代價來規避風險,也有的人極度偏愛風險,將手頭所有的錢都投資於期貨、垃圾股和垃圾債券。我們大多數人介於這兩個極端之間。我們知道,風險與回報成正比,因而願意承擔一定程度的風險,但是不願承擔太多的風險以至於寢食難安。性格決定命運,性格也決定風險承受能力。一般來說,人都是在風險幾率比較低,或者是收益預期很高的情況下,更願意冒險。對於某一種風險,你的承受力到底有多大,可以用對渴求程度打分量化的方式來測試。什麼是渴求程度呢?

話說湯姆正在讀工商管理碩士,他得在兩個工作機會中做出選擇。一個是他讀研之前工作了三年的會計事務所,一個是國際性管理諮詢公司。兩份工作的前途和工資都差不多,他的決策取決於工作地點。他和兩家公司接觸了一下,會計事務所可能派他去美國紐約或者智利聖地亞哥,管理諮詢公司,則打算派他去英國倫敦或者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兩種選擇四個可能的結果,湯姆決定用渴求分值來解決問題。

他將四種可能的結果從最好到最差排列起來,他最想去倫敦,最不想去聖地亞哥,所以去倫敦的渴求程度打100分,去聖地亞哥打0分,他判斷布宜諾斯艾利斯在倫敦和聖地亞哥之間,打了50分,至於紐約的渴求程度,他認為在倫敦和布宜諾斯艾利斯之間,因此打了80分。然後,湯姆根據與兩家公司的接觸,得出了心目中結果概率,去倫敦的可能性為25%,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可能性75%,紐約的可能性90%,聖地亞哥10%。接下來,他把每種結果的渴求分值與對應的結果概率相乘,得到了一個貢獻度。

具體來說,紐約的貢獻度為72分,聖地亞哥為0,布宜諾斯艾利斯為37.5,倫敦為25。然後,他將兩種選擇中不同的兩個結果的貢獻度相加,得到兩種選擇的總體渴求分值:會計事務所的總體渴求分值為72,諮詢公司的總體渴求分值為62.5。最後,經過仔細考慮和計算,湯姆接受了會計事務所的工作,果然,沒多久,他被派往了紐約。

這裡要注意雖然提高風險防範意識很有必要,但也不必過於誇大風險,因為很多風險,只不過是陷阱罷了。你需要注意這幾點。第一,不要過於看重不利的方面;第二,不要捏造風險發生的概率。有的人害怕坐飛機,覺得不安全,這就是所謂的「恐飛症」,最有名的例子大概要數荷蘭的足球名宿「冰王子」博格坎普,老球迷可能都對他的這個毛病印象深刻,有些人的「恐飛症」是心理問題,但也有一些人之所以會「恐飛」,是因為忽略了概率,因為數據表明,飛機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如果不考慮概率,就會誇大最壞結果發生的概率,從而做出不恰當的決策;第三,不要忽略重要的不確定因素。看起來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就一定會發生嗎?當然並不是這樣;第四,避免盲目樂觀。一定要實事求是,全面考慮事情發展的正負面結果;第五,不要因為問題複雜而迴避有風險的決策。

做好事先計劃

上大學,你選擇什麼專業,會對畢業進入社會後從事什麼工作產生影響。醫生治病、做手術,得準備出現併發症的預案。這樣的決策叫相關聯的決策。也就是說,你決定現在做什麼,還要先想想未來可能會做什麼。相關聯決策是複雜的,要想做出精明選擇,得事先做好計劃。相關聯決策,其實是多種的可能性的排列組合,需要的備選方案,數量可能大得超出了我們的記憶範疇。怎麼辦呢?你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方面。

我們可以採取六步走:第一步,弄清基本決策的問題;第二步,辨別減少關鍵不確定因素的方法;第三步,識別與基本決策相聯繫的未來的決策;第四步,弄清相關聯決策之間的關係;第五步,做出基本決定;第六步:將以後的決策視為獨立的新的決策問題。

比如,新聞編輯,他負責的版面在簽片之前,是隨時都有可能變化的。時間一直在走,新聞也一直在發生,你無法確定在簽片下印廠之前,一定不會發生一個大新聞。所以,像這類人就需要考慮開發一些靈活的計劃,使自己的選擇保持開放性。比如全天候計劃、比如短期計劃、比如擴展選擇的計劃、比如「有準備的」計劃。

決策的藝術 導圖
決策的藝術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