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暴力-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作者瑪麗-弗朗斯·伊里戈揚,法國的醫學博士、精神分析學家、心理治療師,專攻精神暴力行為,主要研究職場上的精神虐待。曾數次作為嘉賓出現在法國的電視節目上,積極推動法國針對職場和家庭內部精神暴力的立法進程。這本書探討了家庭和職場中的精神虐待、精神虐待的不同階段以及施虐者的主要手段,從施虐和受虐雙方的角度分析精神虐待的短期和長期後果,並為家庭和職場中的精神虐待現象提出了應對和解決之法。


精神虐待的行為

暴力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拳打腳踢、辱罵,這些具有破壞性的激烈行為,都是我們所說的暴力。但是除了這種行為帶來的暴力,還有一種就是冷暴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精神虐待,這種行為會給人的身體帶來更大的精神和身體上的傷害,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抑鬱甚至是死亡。

在我們的婚姻、工作中都有這種冷暴力,施虐方不斷給對方進行嘲諷、冷落、輕蔑等手段進行欺凌。那麼,首先我們就來說說冷暴的兩個階段,分別是:人格腐蝕和公開暴力。

人格腐蝕

對於第一階段,精神分析師拉卡米耶稱之為「洗腦」,可能延續數年。施虐者不斷向受虐者施加各種壓力和影響,擾亂、摧毀對方的人格,從而徹底掌控對方。而受虐者在這個過程中,會逐漸失去自信和判斷力,對施虐者的精神依賴持續加強。這其實是一個人自我獨立人格逐漸喪失的過程。

比如,有這樣一對夫妻。丈夫對外是一個溫文爾雅的人,但在職場不太走運,一直沒有升職。妻子的收入和地位本來沒有丈夫高,但有一天,妻子突然升職成了公司高管。從此,丈夫對待妻子開始變得刻薄冷漠起來,總是抱怨妻子不顧家。

妻子不斷努力調整自己的狀態,努力想獲得丈夫認可,可丈夫依然一臉嫌棄,且對她越來越冰冷。後來妻子甚至發現,丈夫有了外遇。而當她和丈夫對峙的時候,丈夫竟然把搞外遇的原因推到妻子身上,說是妻子冷落了他。妻子終於決定離婚,然而即便是離婚,丈夫一副置身事外的樣子,而且逢人便說妻子的不是,還在公開場合對妻子冷嘲熱諷、給妻子難堪。

終於,在一次宴會上,再次遭到丈夫嘲諷的妻子,徹底爆發了。然而全場的親朋好友又說妻子歇斯底里,反應過度。妻子一下癱軟在地大哭起來,而丈夫全程都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妻子的個人素質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她一回家,面對丈夫的時候就是失去了自我。不管丈夫怎麼對她,他都不反抗全盤接受,盡全力去迎合丈夫,希望得到丈夫的認可。但是丈夫卻視而不見,消極應對。百思不得其解的妻子,每一次努力都像在做無用功,最終陷入不斷努力、不斷受挫的死循環中。可能大家會想是妻子在自討苦吃,離婚不就完了。其實妻子也提到了要離婚,但是事實卻不是這麼簡單,丈夫不會這麼輕鬆的放過妻子。對施虐者來說,受虐者是很寶貴的獵物。虐待關係建立起來並不容易。如果受虐者要掙脫關係、恢復自由,那麼施虐者就會把虐待的程度升級。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說的第二階段。

公開暴力

公開暴力就是將雙方的虐待關係公開化、擴大化的過程。施虐者開始在公開場合對受虐者實施精神虐待。對受虐者來說,因為身邊多了一些觀眾,所以在遭受精神虐待的時候,他內心受到的刺激會更深重。而施虐者也往往會藉助這個優勢,持續不斷地挑撥受虐者。目的是讓受虐者不堪受辱,在公開場合爆發。每一次受虐者的爆發,都是施虐者強化控制力的一種體現。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施虐者在利用旁觀者對受虐者施加壓力,也就是調動環境壓力。旁觀者並不知道受虐者是長期遭受的精神虐待的,當受虐者爆發的時候,他們也沒法理解受虐者的痛苦。他們會覺得不就這麼點事嗎?不至於吧。受虐者的人格,已經在人格腐蝕階段,遭到了極大的破壞,而旁觀者這種不理解的態度,會加深受虐者人格腐蝕。他會開始懷疑,是不是真的是自己不對?而一旦開始懷疑自己,受虐者的痛苦就會進一步加深。而施虐者,看到受虐者痛苦的樣子,感受到自己對對方強大的影響力和控制力,施虐者的內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所以說,旁觀者其實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充當了施虐者的幫凶。

比如,妻子在不堪忍受丈夫的精神虐待之後,提出了離婚。然而丈夫採用一貫的冰冷態度應對,還把離婚的責任全盤推給妻子,反覆強調,是妻子的錯。這個時候丈夫開始恐慌了。他害怕失去對妻子的操縱的權力。於是出於報復心理,丈夫開始把他對妻子的精神虐待公開化,通過一些看似輕微的、刺激性的言行,來完成對妻子的繼續虐待。還引誘妻子在公開場合爆發,而後讓自己收割成果。

精神虐待其實廣泛存在於各個領域,職場、親子之間、情侶之間,到處可見。在這些關係中的精神虐待,也同樣具有人格腐蝕和公開暴力兩個階段。

比如,在職場中,上司特別不喜歡某個下屬,對他百般刁難,各種挑剔,在精神上持續地折磨他,在公開場合羞辱他、給他難堪。而受到打壓的職員,不管怎麼努力,得到的都是否定,於是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強烈地懷疑自己的能力。這讓他更加做不好工作,但卻因此而招來上司更多的侮辱。

這其實就是職場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精神虐待,而當整個公司都知道這件事,但大家卻裝作沒看見,甚至說風涼話的時候,這就說明這一段精神虐待進入了公開暴力階段。那麼,為什麼會產生精神虐待呢?施虐者往往具有一種惡毒自戀型人格,他們可能在童年時就遭受過創傷,所以人格受損,缺乏同理心。這些人沒法建立健康的關係,只能建立惡意虐待的框架,而受虐者就是他們的獵物。受虐者往往是天生的老好人,性格敏感而脆弱,有着憂鬱型人格,總是將別人的錯誤歸咎在自己身上。因而一旦陷入施虐者的掌控,往往很難擺脫。


如何應對精神虐待

精神虐待有極其隱蔽的特性,即便是發生在自己身上,也很難察覺。但我們只要拿它和一個正常的、健康的人際交往模式一對比,就可以十分清晰地發現,精神虐待和其他交往模式的巨大差別。精神虐待中的施虐方對受虐方做的,其實是這樣一件事。首先,施虐者通過人格腐蝕,竊取對方的思考能力、判斷能力、行為能力;而後,施虐者試圖去主宰對方,讓對方陷入對自己的徹底服從和依賴;最後,施虐者在受虐者身上留下不可消除的和施虐者相關的印記。這一個過程最大的特徵是,從始至終都是施虐者試圖對受虐者進行人格摧毀的過程,而施虐者本人在這個過程中,卻始終保持着不受任何影響的狀態。在健康的人際關係中,雖然雙方會互相影響彼此的行動,但各自的行動本身往往是獨立的、開放的,沒有任何一方試圖控制另一方。而且彼此在行動中產生的互相影響,是激發性,會激發出繼續行動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溝通和協作。這樣的交往才是健康的人際交往。有兩個技巧可以比較輕鬆的識別。

是否拒絕溝通

一個是看雙方的溝通情況,施虐者是拒絕溝通的,每一次看似溝通的行為,其實是為了隔絕信息的傳遞,是為了阻止雙方關係的緩和改善。

尊重

對方是否尊重你。因為在施虐者眼中受虐者不是一個擁有平等人格的人,所以不尊重是施虐者對待受虐者的標誌性特徵。如果你發現在一段關係中,溝通出了問題,而你又感知到關係中出現了不尊重,那麼可能精神虐待開始了。這個時候,你就需要該離開離開,徹底遠離這種不健康的人際關係。那如果在家庭中、夫妻雙方、親子關係該怎麼辦呢?這些關係是怎麼也割捨不下的,並不是說離開就能離開的。再比如割捨不下這份工作的下屬和上司之間的關係等等。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儘量多的保護自己。那到底怎麼做呢?

家庭中

在夫妻或親子關係中的精神虐待里,我們可以調整應對方式。受虐者應認清虐待的過程,並明白自己為婚姻或家庭的衝突負全部責任是不合理的,再來是冷靜客觀地分析問題,把罪惡感擺在一邊。受虐者必須放棄容忍到底的理想,並承認所愛或曾經愛過的人的性格中顯露出了對自己而言很危險的部分,所以自己必須自衛,不要為其所害。最重要的一個原則是,受虐的一方一定不要試圖為對方解釋和辯護,否則會陷得更深。可以通過第三方力量來幫助解決問題。受虐的一方要真正敢於把精神虐待行為暴露在眾人面前,必要時可依靠法律手段來解決。

職場中

針對職場中的精神虐待,也要調整應對方式,儘早解決,避免落得辭職走人的下場。為了儘早打擊虐待行為,受虐的一方首先要尋求所在組織內部的援助,從心理上確保自己健康不扭曲,維護好個人的職業信譽,儘量不要犯錯落人口實。要不斷嘗試去恢復自己的獨立判斷和思考能力,時刻保持以冷靜的態度去和對方溝通,積極回應對自己不利的說法,必要時採取合理、合法的手段解決問題。

精神虐待不僅存在於家庭和職場中,在很多存在人際關係、存在競爭的環境中,都有可能會出現冷暴力行為。其實面對這種情況最重要的,還是重建人和人之間的尊重,學會識別和有效地應對這種冷暴力。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治癒自我、重塑自我。

冷暴力導圖
冷暴力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