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法-讀書筆記
從加班到996再到「內卷」,我們的生活為什麼越來越忙碌?
《自然》雜誌上刊登的一項研究發現,當人們想要改變現狀時,我們總是更傾向於做加法而不是精簡當前的事情。但事實證明,一味做加法並不是人生的最優解,如何抓大放小、提煉思維和行動範式,才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幸福感的方法。
因此這本書,不僅探討了人們喜歡做加法的深層原因,並提供了一套減法思維法則,幫助我們化繁為簡,在有限的人生中輕裝上陣。
看見「更多」
作者在《自然》雜誌上刊登的一項研究發現,當人們想要改變現狀時,我們總是更傾向於做加法而不是精簡當前的事情。但事實證明,一味做加法並不是人生的最優解,如何抓大放小、提煉思維和行動範式,才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幸福感的方法。
認識減少的力量
作者說,「少」其實是一種更好的選擇。作者陪兒子搭積木的時候發現,橋體兩端的橋塔高度不一,橋沒法架上去,於是作者轉身抓了一塊積木,想加到矮一點的橋塔上面。但是,他轉過身時卻發現,3歲的兒子正從高一點的橋塔上拆下一塊積木。
面對高低不一的積木橋塔,作者首先想到的是增加矮塔的高度,而看到兒子的做法之後,他才意識到自己的想法不對。要搭建一座平穩的橋,降低較高橋塔的高度更快捷,也更高效。
所以作者說,這會不會是一個區別,會不會是小孩子跟大人不同的區別?於是他拿着這套搭了一半的玩具,到課堂上找了很多學生來搭,作者在旁邊慢慢觀察這些人的行為。他逐漸發現,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增加一塊,只有極少部分的人會減掉一塊。
作者說,積木這是一回事,我們換一個材料再試試。他拿了一個樂章,跑去找音樂學院的學生,讓他們修改一下樂章,看看怎麼讓這首歌變得更好聽。結論是,絕大部分的人增加音符,少部分的人會減少音符。作者用了很多方式來測試,結果顯示想到增加東西的人數,是想到減少東西的人數的3倍。
比如,「柵格實驗」。在一塊板子上,有很多大小不同的格子,兩邊各有格子做成圖形,實驗者問:「怎樣讓兩邊的圖形對稱起來?」讓圖形對稱起來的方法,就是把缺少的部分填上,或者把多了的部分去掉,這兩種方式都能實現對稱。 但實際上,只有20%的人選擇了減少格子來實現對稱。其實題目沒規定應該是什麼圖形,只要兩邊對稱就可以,但只有20%的人想到減少格子,80%的人還是選擇增加格子。
那人們這麼選擇的可能性是什麼呢?作者做了一個可能性的預判,他說:「我們選擇加法,或許是因為我們更喜歡自己製作的東西,這就是所謂的『宜家效應』。」又或許是因為刪減東西就意味着要承認之前添加的屬於沉沒成本。」如果你要把家裡的東西扔掉,心裡會很難受。因為這意味着你買錯了,而承認自己買錯東西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
「或許是因為我們相信:如果某個事物存在,那必定有它存在的理由;或許是因為失去比收穫更令人不安。當然,摒棄錯誤理論,拆除一條礙眼的高速公路,廢除種族隔離政策也沒有失去什麼,但事實證明,人們很容易把減少當成一種損失。
不管出於什麼樣的理由,如果我們在加法和減法中選擇了加法,那麼這個「有趣的現象」就未必是一個問題;但假如我們根本就沒有考慮到減法,那就說明我們對可能性缺乏全面的認識,也勢必會造成錯誤和疏漏。那怎樣才能增加我們在生活中做減法的可能性?作者給出了三條建議:
第一,「更深入地思考」。
第二,「有意識地想到減法」。
第三,「在改變上投入更多的心智帶寬」。
什麼叫心智帶寬?日本人曾經做過一個搞笑節目。據說一個人在打電話的時候,你在他手裡塞什麼東西,他都會接着。比如,別人先給一個人送一杯咖啡,過一會兒看到他還在打電話,又牽了條狗交到他手裡,他接了,接了以後他繼續打電話,一會兒突然發現怎麼有條狗在手裡?這種心智的容量就叫「心智帶寬」。當我們在改變上投入更多的心智帶寬,意味着我們不是憑着慣性在做決策」。
做加法是本能
人和動物一樣,有一個展示自身能力的本性。有一種鳥叫園丁鳥。在求偶期間,雄性的園丁鳥就會搭一個特別誇張、特別漂亮的房子,如果有一排雄性的鳥,就會搭一排房子,都搭在一個地方,然後雌性的鳥就會過來看,一個房子一個房子地參觀。參觀完了以後,雌鳥看哪個房子搭得最好,它就跟那隻雄性的鳥交配。這就是它們求偶的過程。
雄鳥和雌鳥交配完了以後,沒有一隻鳥會住在搭好的房子裡。意思就是雄性園丁鳥搭了那麼奢華的房子,它們並不住,這只是為了給雌性的鳥看,看完以後它們倆結婚了,然後搬去雌鳥簡陋的窩裡住,而豪華的窩根本不住,這就是本性。
其次,「獲取物品的本能」。原始社會,人們的生存條件很差,大家怕沒有東西吃,會選擇把東西都囤起來,儘量往家裡放。這就是人類原始的本能,獲取物品的本能。
最後,感知相對數量的本能。一個小孩子沒有學過任何加法,但是你給他兩堆糖,他就能夠知道哪個多,哪個少,這就叫感受(相對)數量的本能。而且人們對相對數量和絕對數量的感知還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我給你80個糖豆,然後我再拿走30個。或者我先給你20個糖豆,然後再給你30個。你選哪種方案?絕大部分的人都會選第二個。雖然這兩個方案的答案都是50,但是從科學的角度,讓我們知道相對數量和絕對數量帶給人們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在人類歷史上,加法定義了文明。比如,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等等,這些東西都是在不斷地增加。所以增加給我們帶來了文明的基礎,讓我們覺得只有增加東西,才能夠顯示出文明的力量。所以也導致了人類的本性依賴增加,而忽略了減少。
比如,有一個心理學實驗。作者找了一群人,把大家分成兩組,然後每組每人給40美元。然後,第一組拿40美元隨便買東西,買完之後大家聊一下,看這一天過得怎麼樣。另外一組,也是每人40美元,大家可以花錢來免除一些工作。
也就是說,第一組的人要花錢買東西,但他同時要完成一些任務和工作,而第二組的人不買東西,但可以拒絕做那些工作。兩組人用完全不同的方法來花這40美元,結束以後,作者詢問哪一組的人對這一天更滿意。作者進行了很多次實驗,發現花錢減少事的那組人心情更好,而花錢買東西的那組人心情並沒有那麼好。所以我們花錢購物,買了很多東西以後會覺得添堵,質問自己「怎麼買了這麼多東西,但你買的時候控制不住。所以,我們通過心理學實驗證明,減少事情才是更開心的方法。
分享「更少」
作者說,人這一生的修行就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減法思維,不是要求我們簡單地摒除冗餘的信息,而是教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洞察真相,看得更透徹,活得更輕鬆。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多地做減法呢?
思維反轉
「我沒時間寫出簡潔的信,所以只好寫一封長信給你。」這句話常常被認為是馬克·吐溫的名言。許多人寧願多寫也不願少寫,因為他們明白簡潔的文字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
哲學家、醫生約翰·洛克說過的一句話:「實話說,我現在很懶、很忙,所以也不想做什麼精簡。」對質疑自己付出的努力的人來說,洛克的話是很有啟發性的。無論是寫文章還是搞建築,無論是思想還是實實在在的事物,我們都會發現最簡單、最實用的方法往往就是順其自然。什麼意思呢?
首先,作者提出了「滿意度達成後的減少」。意思就是我們的減少不能建立在無所謂的基礎上。
比如,自行車。標準的腳踏自行車與帶有輔助輪的自行車相比零件更少,但是對一名新手來說,騎標準的自行車是不可能做到平衡的。這是滿意度達成之前的「更少」,參照約翰·洛克的說法,可以稱為「懶人簡省」。
對新手來說,一輛自行車只要有腳踏板和輔助輪就足夠了,因為新手可以穩住自行車而不會摔倒。但麥克法蘭推出的新型自行車——平衡車,則不僅僅是足夠好,它能夠更加有效地幫助新手學習騎「自行車」。
這種超越了足夠好之後的「更少」讓我們很感興趣,因為這就是滿意度達成之後的「更少」。
再比如,讓遙控器的按鍵變得更簡單,結果功能少了一大半,那肯定不行。我們得保證基本功能都能實現,然後再把遙控器變得更簡單,這才是一個有效的減少。而這個減少叫「滿意度達成後的減少」。你首先得達成基本的滿意度,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再考慮怎樣改變,怎樣減少。
作者提出了一個比例,叫「信息墨水比」。信息墨水比最大化,指的就是我們傳達出來的內容越短越好,最好能用最少的字就把這件事說清楚,這是簡化的方法。
其次,「減至激發出喜悅為止」。生活需要減少到什麼程度?減少到激發出喜悅為止。比如,在日本非常流行的斷舍離、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就是通過整理生活,點燃我們內在的快樂,然後產生心流。
第三,就是我們可以對減法進行轉換。因為減法的詞都帶有「消極效價」,也就是減法的詞只要出現,我們心裡就覺得不舒服。一個事件、物體或想法對人的內在吸引力,這就叫「積極效價」;或者帶給人們的厭惡感,這個叫「消極效價」。
在化學中,效價現在是心理學的一個既定概念,對心理的建構非常有幫助。」我們要讓一個東西更容易被人接受,我們可以轉化它的心理效價,把那些大家不喜歡的,變成大家喜歡的。
我們去4S店買車的時候,為什麼賣車的人希望我們能試駕一下?因為一旦你試了,你就會覺得這輛車是你的了。一旦你覺得這輛車是你的,你就希望一定要擁有它,這時候跟銷售討價還價,就是為了成交。這就是厭惡損失的心理,來自效價這個概念。對於損失的東西、減少的東西,我們的心理效價就是排斥的。
減法改變系統
減法可以改變系統。這是從系統論和複雜體系的角度來看待的。比如,利奧·魯濱遜在拒絕卸載南非貨物的時候,他根本不知道這件事的影響有多大。沒有人能夠測算出來,說這就是遠隔千里之外的種族體系崩潰的起點。
但種族主義就是一個系統,我們並不知道這個系統會從哪裡崩潰,因此當碼頭工人做出這個反應的時候,連鎖反應來了,導致整個種族歧視系統崩潰了。所以,要看清一個系統的時候,我們需要看清它的細節。
庫爾特·勒溫啟發過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人就是著名的心理學家費斯廷格,我們經常會看到「費斯廷格法則」,費斯廷格就是庫爾特·勒溫的學生;另一個人就是丹尼爾·卡尼曼。這兩個人都曾多次引用庫爾特·勒溫的學術發現。勒溫講過一句話:「消除系統內阻礙進步的力量,是最有效地改變系統的方式。」因此要改變一個系統,我們有一類好方法,有一類壞方法。
什麼是好方法呢?消除進步力量的阻礙,這就是好方法,因為你所用的方式是減少。而壞方法就是增加,通過增加規矩和方法來改變這個系統。
比如,一個公司為了鼓勵創新,就會不斷地增加KPI(關鍵績效指標),再給每個人增加一條規定:你所做的創新產品的比例必須達到多少。很多公司習慣用增加指標的方法來決定員工的行為,最後員工就崩潰了。
所以好的方法是,我們能不能通過減少約束來增加創新的行為?比如減少一個報銷的流程、一個審批的流程、一個評委會的流程。在我們過去的系統中,人們不相信複雜體系,反而更相信機械式的掌控,導致我們產生了一個誤解:掌控得越嚴密,這個體系越會穩固。
想要系統性地使用減法,得學會擁抱複雜,追求本質。作者說:「遇到複雜系統,我們要儘量避免超過工作記憶的負荷。一份含有上千件物品的清單,或許在進行法律訴訟時用得上。但如果我們既要記憶又要運用這些信息,這些信息就會變成一幅全尺寸的地圖,大得可以遮住太陽。為了改變系統,我們需要找到系統的本質,這就意味着需要刪去一些細節。
那麼問題就是:留下什麼,又刪除什麼?如果系統越複雜,做減法的難度就越大,那麼做完減法後的收穫也就越大。如何減少不必要的細節,正體現了我們干預系統的方式和着力點。」所謂「事物的本質」,就是看你能不能夠抓住複雜系統中最核心的事物。
比如,作者的表姐在急救室當主任。經常要面對複雜的人體系統。無論是窒息的幼兒、胰島素分泌不足的糖尿病患者,還是患有髖關節疼痛的老奶奶,在凱莉眼裡,每一個新收患者的病例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是不可預測的。
作者問表姐,她是怎樣從容地處理急救室這麼多事情的呢?表姐回答,只有三件事。三件事就能解決複雜體系的問題。
第一,叫「需要對該患者立刻實施救生干預嗎」,就是你要判斷這個人是不是不搶救就死了,這是第一條。第二,「該患者需要占用多少醫療資源」,也就是你要救助這位患者,需要調用多少醫療資源。第三,「該患者的生命體徵如何」。在這麼亂的環境之下,急診科負責調配資源的人,考慮的就這三件事,從這三件事出發,每個晚上都能夠平穩度過。
當我們面對複雜體系時,如果把每一個細節都想到,我們肯定照顧不過來,所以一定得抓住最重要的部分。
其次,少即是多。
比如,疊疊樂積木遊戲的技術含量很低,就像國際象棋和紙牌一樣,似乎是一種很古老的遊戲。但事實上,疊疊樂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萊斯利·斯科特從加納引入英國,然後再傳到世界各地。後來,萊斯利·斯科特也成為一系列玩具的發明者。是的,在開發玩具的歷史上,人類產生消除磚塊的想法差不多就是從開發出俄羅斯方塊那時開始的。
玩疊疊樂時,要先把積木塊搭成一座穩固的積木塔,每層三塊積木,方向與下一層的三塊積木相垂直。玩家每次輪流抽走一塊積木,然後把它放在積木塔的頂層。隨着積木塔越搭越高,這座塔也越來越不穩定,玩家很難在不把塔弄倒的情況下完成自己的任務。在疊疊樂積木遊戲中,將積木塔弄倒了的玩家算輸,其他人則覺得自己是贏家。
疊疊樂和樂高正好相反。樂高是越玩,家裡的碎片越多,因為你需要不斷地買、不斷地買,買完家裡有一大堆樂高玩具。但是當你拼好一個完整的模型以後,你不會再玩了,因為樂高的特點就是這樣。樂高是做加法的遊戲。而疊疊樂能一遍一遍地玩,還可以玩很多年,你也不用再買新的了,因為它就是一直減少的遊戲。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遊戲思路。
這也就是說,先做減法會增加改變的效果。「不僅僅是玩具,項目管理專業教科書也提醒學生和教授。若發生一系列變化,早期的結果變成了後期的條件,那麼早期的變化往往會更具影響力,需要付出的代價也更低。」疊疊樂是減少遊戲,但是越玩越刺激,越玩越驚心動魄。為什麼呢?因為你的每一個改變,都是下一次改變的前提條件,這就是一個幾何級數的變化。
所以我們在一個組織里,如果能學會做減法的話,它的效用是不斷倍增的,而不是減少的。如果你用增加的方式來改變組織,每增加一個指標,它的邊際效益是下降的,這是完全不同的方式。因此,當你找到想要改變的系統本質以後,你可以像玩疊疊樂那樣,試着先減去一點,再減去一點,讓少凸顯出來,實現質的變化。
最後,對刪除的東西進行重複利用。
比如,甜甜圈。甜甜圈最早被發明出來的時候是炸油餅。1847年有一個叫漢森·格雷戈里的少年。少年的媽媽廚藝不太好,炸的油餅中間總是炸不透,少年就問媽媽,油餅為什麼中間炸不透?媽媽說中間的面太多了,所以炸不透。於是他想,那我把中間的麵團掏出來不就好了?於是他在油餅中間掏了一個窟窿,掏出以後,油餅很容易就全炸透了,變成了甜甜圈,還成了當時最受歡迎的食物。這就是一個「少即是多」的案例。
當然,掏出來的部分並不浪費,把它重新炸過後就變成了甜甜球。所以你發現甜甜圈店裡,既有賣甜甜圈的,也有賣甜甜球的,沒有造成浪費,而且大家的滿意度都提高了。因此,作者總結說,有效的減法清單有四個步驟。第一,在改進系統前刪減細節,比如說急診分診的時候刪減細節;第二,先做減法,就像玩疊疊樂那樣,減少一點,再減少一點;第三,堅持讓「少」看得見,實現質的飛躍,讓少的部分能夠被人們發現,帶來好處;最後,重複利用刪除的內容,就像甜甜圈的洞一樣。減少的東西不應該被浪費,這就是用減法來改變系統的基本步驟和方法。